銅洗

銅洗

銅洗是漢代盥洗用的青銅器皿。雙魚紋銅洗的形制在漢朝比較流行,圓形、敞口、圓唇、折沿、平底,洗壁兩側有一對對稱的獸面輔首,內底飾雙魚紋。 西漢開始,魚紋非常盛行,這與當時的古人以魚比喻多子有關,後又因魚和‘余’同音,所以魚就成為古代工藝品象徵富貴有餘的吉祥圖案。

器形

類似後世的臉盆。圓形、寬口沿、平底或圜底,腹外常有穿環的兩獸耳,器內底常飾有雙魚紋。飾雙魚形於上,刻有大吉祥文字,後人因以雙魚寓吉祥之意。

歷史

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分為形成期、鼎盛期和轉變期三大階段,而漢代時已進入青銅器的轉變期。從戰國末年到秦漢末年,經過幾百年的兼併戰爭,以及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深刻改革,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廣泛使用,漸漸地,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下降。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又將做日用品使用的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

銅洗最早出現於戰國晚期,漢代最為流行。漢代時,除了傳統的青銅器,增加了許多生活日用器皿,其中,銅洗和青銅製作的燈、爐、壺、鏡等都是產量較大、製作精美的青銅品種。

化學工藝

合成氨生產系統中精煉採用銅洗裝置。銅洗是在高壓低溫條件下,用醋酸銅液吸收來自脫碳後氫氮氣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氧和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製得合格的銅洗氣體吸收氣體後的銅液經減壓、加溫後,再生循環使用,解吸出來的再生氣體及其夾帶出來的氨均回收利用。實際在運行中有銅液泄漏會導致污染,再生氣回收利用後,會使氣體中夾帶氨,導致變換、壓縮機排放冷凝水帶有氨,而且,由於幾十年的發展,氨回收裝置相對較分散,氨仍不能充分回收,還有泄漏導致污染,同時也耗費資源。鑒於此,確定對目前廠區實行搬遷,搬遷以後新廠區建設中不考慮銅洗工序,將銅洗改為醇烴化裝置;醇烴化精製工藝是雙甲精製工藝的升級技術,它由中低變—脫碳—精脫硫—醇化—烴化構成,其優點為原料氣精製度高、操作簡單、運行穩定、物耗少、工作環境清潔、節能效果好、經濟效益顯著。並且搬遷後將全面考慮充分回收廢氣中泄漏的氨,將其轉化為稀氨水進行綜合利用。

出土文物

銅洗 銅洗

合肥地區發現過諸多有名的漢墓、漢墓群,長豐縣楊廟鎮棗林村的大型漢墓群便是其中之一。上世紀80年代,在楊廟鎮的漢墓群還曾搶救性發掘過一個珍貴的青銅器——雙魚紋銅洗,而這種銅洗是漢代貴族專用的。

這個精美的雙魚紋銅洗因為洗內刻有‘富貴昌宜侯王’,所以又被稱作‘富貴昌宜侯王’銅洗。當年,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員在對楊公廟漢墓群的一個墓葬進行搶救性發掘時發現了這個銅洗。

值得一提的是,雙魚紋之間刻有銘文“富貴昌宜侯王”。這個侯王並不是特指某一個侯王,這其實是一句當時非常流行的吉祥語,多見於當時的銅鏡、墓磚、瓦當上。漢代時,瓦當、銅鏡、墓磚上常見吉利話還有‘富且昌,樂未央,師命長,宜侯王’、‘君宜高官,位至三公’、‘大吉祥富貴宜侯王’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