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釗[園藝教育家]

張釗[園藝教育家]

張釗,1915年4月2日出生於河南省洛寧縣,畢業於西北農業大學,是一名園藝教育家,曾任新疆農業委員會、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果樹顧問。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張釗,園藝教育家,果樹專家。畢生從事新疆的果樹事業,多次組織並參加新疆的果樹資源調查,基本查清了新疆的果樹資源;在考察天山山脈谷地大面積的野果林資源的基礎上,較早提出在改良開發利用野果林的同時,應重視野生資源的保護問題;編著多部果樹專著,為新疆的園藝教育事業和果樹生產作出了貢獻。

個人履歷

1915年4月2日 出生於河南省洛寧縣西經局村。

1936-1940年 在陝西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西北農業大學前身)學習,獲農學學士學位。

1940-1943年 任寶雞農本局園藝技術員。

1944-1945年 任隴海鐵路局三橋農場場長。

1947-1950年 任蘭州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農學系副教授。

1950-1952年 任陝西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副教授。

1952-1986年 任新疆八一農學院(後改為新疆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期間擔任新疆八一農學院園藝教研室主任兼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室主任。

1987年 退休。

1960-1988年 任新疆園藝學會理事長、副理事長,新疆農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園藝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科學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新疆農業委員會、烏魯木齊市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果樹顧問。

1998年5月25日 病逝於烏魯木齊。

主要論著

1 張釗.西北的砂田與園藝作物.園藝新報.1951,1(11)

2 張釗.新疆野生蘋果林的開發和利用.新疆農業科學通報.1958,(4):224~226

3 張釗.新疆果樹概況.新疆農業科學.1959,(6):210~214,(7):278~282,(8):306~309,(9):352~354

4 張釗.新疆蘋果栽培技術.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59

5 張釗.新疆野生核桃的調查研究.新疆農業科學.1962,(10):404~407

6 張釗.新疆的果樹資源.園藝學報.1962,1(2)

7 張釗.蘋果的矮化栽培.新疆農業科學.1973(6):18~23

8 張釗.新疆蘋果抗寒新品種.科研成果彙編.1978:3~4

9 張釗.新疆果樹區劃的商榷.新疆農業科技.1981(4):2~14

10 張釗.新疆的扁桃.中國園藝學會年會論文摘要集.1981:71~72

11 張釗.新疆蘋果.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12 張釗.新疆杏的種質資源.果樹科學.1985(3)

13 張釗.西北的杏.蘭州:甘肅科技出版社,1989

14 張釗.新疆桃樹種質資源.作物品種資源.1990(4)

15 張釗.香梨品種種源問題的探討.果樹科學.1993,10:(2)

人物生平

中國果樹志 中國果樹志

張釗,字之勉,1915年4月12日生於河南洛寧縣西經局村一個普通農民家庭。母親深感窮人受苦的根源在於沒有文化,決心再苦也要送子上學。因此,張釗成為張家第一個讀書人。1924 年,張釗由私塾轉入縣立第一高小,1930年考入開封一中,1933年考入北平市第四中學讀高中。他深感上學的不易和艱難,因而勤奮學習,成績優良。1936年,張釗以優異成績考取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園藝系(西北農業大學前身),並享受免費生待遇。大學期間,他思想進步,熱心於公益事業,連任四年班長,還曾任學生會主席。1938年,他作為學生代表,出席武漢全國學生救國聯合會,謁見了周恩來副主席和民盟“七君子”沈鈞儒、史良等。從他們的箴言中,學習到社會主義民主革命的真理,初步樹立了為勞苦大眾服務的信念。1940年,張釗大學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畢業後在陝西寶雞農本局任園藝技術員,1944年調隴海鐵路局任三橋農場場長,1945年回到武功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任教員。顛沛流離的生活,使他更加看清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進一步體驗到人民大眾的疾苦。1947年9月,他輾轉來到蘭州,12月被聘為蘭州西北農林專科學校農學系副教授,主持園藝教學工作。他獨立編寫了園藝學、果樹學、蔬菜學、觀賞園藝學、加工貯藏學等教材,並對蘭州的砂田農業醉瓜、白蘭瓜的栽培作過深入研究和報導。1950年,蘭州西北農林專科學校合併到武功西北農學院,張釗任西北農學院園藝系副教授。1952年,王震將軍根據人民解放軍要“屯墾戍邊”的指示精神,在烏魯木齊建立八一農學院,在各省市招聘教師支援邊疆建設。張釗回響黨的號召,積極報名參加邊疆建設,毅然攜7口之家來到新疆,以滿腔熱情投身於新疆的園藝事業。他是新疆八一農學院建校初期的主要骨幹教師之一。他組織開展全新疆範圍的果樹資源調查,足跡遍及天山南北;他主持蘋果抗寒育種30多年,培育出不少抗寒品種(系);促進了新疆蘋果生產的發展。在近50年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生涯中,他嚴謹治學,勤於鑽研,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園藝科技人才。

1978年,張釗任新疆八一農學院教授。面對“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損失,他深感人才的重要,十分關心青年知識分子的成長,以“甘為人梯”的精神,扶持中青年知識分子走上科研、教學的重要崗位。

1987年,張釗退休後依然關心著新疆和全國園藝事業的發展,雖年逾古稀,仍不辭辛苦,不為名利,到山區農村指導果樹生產。張釗經歷過舊社會的苦難,更加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他擔任新疆九三學社教委會主任和新疆八一農學院支社負責人,組織社員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團結廣大知識分子做了大量工作。張釗關心祖國統一大業,為海峽兩岸民間的學術交流活動竭盡全力。就在他生病住院期間,仍精心安排來訪的台灣學者,抱病參加學術報告會,開展科技考察交流活動。張釗曾任中國園藝學會理事、中國農學會理事、《園藝學報》編委及新疆八一農學院園藝教研室主任,併兼新疆農業科學院園藝室主任。歷任新疆園藝學會第一、二、三屆理事長和第四屆副理事長等職,1978年獲新疆科學大會獎,先後獲得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勞動人事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農學會、國務院和新疆教育委員會科學技術委員會、新疆農學會等頒發的多項獎勵和榮譽證書。

科學成就

組織新疆果樹資源調查 為發展果樹生產打下基礎

果樹 果樹

新疆位於祖國西北邊陲,面積160多萬平方公里,是中國多種經濟作物的原產地。各種瓜果栽培歷史悠久,品種資源豐富。但是,50年代以前,對新疆果樹資源的種類和分布,很少有人進行過系統的調查。1959年,自治區成立了果樹資源調查委員會,由農業廳廳長深治任主任委員,張釗任副主任委員兼調查隊隊長。調查隊由自治區農業廳、新疆八一農學院、新疆農林牧研究所、自治區商業廳、新疆農業學校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北京植物園、湖北果茶研究所等單位組成。經過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全疆3個直屬縣、11個地、州、市、77個縣的果樹種類、品種和甜瓜重點產區品種資源的調查,初步摸清了新疆果樹的栽培種、半栽培種和野生種,查明新疆喬、灌木及草本果樹資源隸屬16科、35屬、78種和17變種,總計約有900個以上的品種和類型,其中優良品種300個左右,在生產中普遍採用的近百個。調查中,張釗還鑑定和發現新疆梨(Pyrus sinkiangensis Yu)、杏葉梨(P.armeniacaefolia Yu)等內地沒有的種類,豐富了中國果樹的種類資源。這次調查為制定新疆果樹發展規劃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從50年代開始,張釗即率園藝工作者到伊犁地區,對天山山脈谷地中的野果林資源進行了詳細考察。1956-1982年,他還先後組織和參與塔城和阿勒泰地區野巴旦調查、新疆野核桃綜合考察、全疆野生近緣果樹調查、昌吉野生山楂調查等,基本查清了新疆野果林樹種的種質資源和分布特點。張釗與俞德浚、孫雲蔚、李育農、林培鈞等經多年研究確認:中亞山區是全世界蘋果最古老的起源地,天山野果林中的塞威士(Malus sieversii)蘋果是蘋果的原生種,是栽培蘋果的祖先。張釗富有遠見地提出,在開發利用野果林資源的同時,必須保護好野果林這一極為珍貴的自然資源。他身體力行,先後參加了鞏留縣莫庫爾地區和新源縣交託海地區野果林改良場的組建工作。在他的倡議和推動下,自治區人民政府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批准建立了塔城巴爾魯克山野巴旦林自然保護區和鞏留縣野核桃林自然保護區。

提出新疆果樹產區劃分

蘋果在新疆分布很廣,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新疆蘋果栽培面積很少,多為宅旁庭院種植,非商品化生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蘋果生產有了較大發展,種植面積迅速擴大。新疆土地遼闊,氣候覆雜,果樹又是多年生作物。因此,區劃工作顯得十分重要。張釗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即著手研究新疆果樹的分布和區劃工作。他從新疆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環境條件出發,根據果樹的生物學特性以及商品化生產等社會因素,將新疆劃分為3個蘋果主要產區:(1)天山南部暖溫乾熱區,包括和田、喀什、克孜勒蘇綠洲、阿克蘇綠洲和庫爾勒;(2)天山谷地溫暖濕潤區,包括伊犁谷地、拜城、焉耆、哈密等盆地;(3)天山北麓準噶爾和塔城盆地,包括東起奇台,西至博樂、塔城及阿勒泰地區。他指出,天山南部區易作為優質蘋果商品生產基地,天山谷地區應該主要在逆溫帶發展果樹種植,平原河谷易受凍害,天山北麓區將會成為具有新疆特色的果樹栽培新區。他預見新疆將會成為中國最大的瓜果生產基地。現在,他的願望已經實現。截至1990年底,新疆果樹種植面積已達15.4餘萬公頃,其中蘋果種植面積為2.79萬公頃。位於天山谷地的伊寧縣,僅其中一條北山溝逆溫區1996年已建成果園0.27萬公頃,成為農牧民奔小康的支柱產業。新疆生產的蘋果,以其著色鮮艷、含糖量高、較耐貯運而享譽國內外。

改進新疆蘋果匍匐栽培技術

果樹匍匐栽培是高寒地區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創造發明的,這種栽培方法在中國東北、新疆北部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烏拉爾等地廣泛使用。採用匍匐栽培有效地解決了許多優良水果品種因抗寒力較弱而不能在寒區栽培的問題。但是,匍匐栽培果園管理工序多,勞動強度大,果樹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存在矛盾。張釗於1952年在新疆八一農學院利用廢棄地規劃了匍匐果園30公頃,引進蘋果、梨、葡萄、桃、杏等試栽。他親自參加定植、整形、修剪、施肥、管理,深入研究匍匐樹生長發育的特徵,認真總結果農的生產經驗,提出了一整套科學的匍匐栽培技術。針對匍匐樹是一種人工樹形,改變了果樹自然生長發育規律,他創造性地提出“調節從屬關係,平衡樹勢,採用撐、括、頂、疏的方法,重壓強枝、側枝,輔養枝,輕壓乾枝、弱枝、幼樹”的整形原則和扣壓方法,並在前蘇聯採用的“盤形”、“灌本形”、“扇形”等匍匐樹形的基礎上,總結出一種結果早、造形易、成形快、能夠豐產穩產的新樹形——“一乾二主圓頭形”匍匐樹。實踐證明,這種樹形能夠大幅度提高蘋果產量,對寒區發展優質大蘋果生產,繁榮經濟產生了積極作用。

培育抗寒蘋果新品種 促進新疆蘋果生產發展

蘋果匍匐栽培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北方寒區優質蘋果種植問題,但有一定的局限性。發展蘋果生產最根本的出路還是培育直立的抗寒蘋果新品種。張釗來到新疆就下決心要培育出一批抗寒、優質、高產的蘋果新品種,為新疆人民造福。1955年他開始著手進行蘋果抗寒育種試驗,引起有關領導部門的高度重視。這一課題先後被列為學校、自治區和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試驗範圍從烏魯木齊逐步擴大到石河子、奎屯、伊犁、塔城、博樂、阿勒泰等整個新疆北部地區,參加單位最多時達22個。為了讓北方寒區人民吃上優質蘋果,他奮鬥了30多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非人待遇的情況下,他還是想方設法到試驗地走一走,看一看,公開不讓乾就偷著乾,試驗從未中斷。

張釗根據多年的科研實踐,總結出“查、選、引、育”並舉的育種方法,加速培育抗寒優質蘋果新品種。50年代初,他利用各種機會先後從新疆、陝西、河南、遼寧等地收集優質蘋果78種,獲得種子6000餘粒,採用自然實生選種法,種植在學校實驗果園。60年代初,從中選育出最優品系4個,進行中期試驗和引種試栽。同時,進一步有目的進行人工雜交、回交、重交,在雜交後代的連續變異中,選出耐寒優質新品種。先後在烏魯木齊、伊寧、塔城和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進行雜交試驗。到70年代初,從中選育出最優品系5個。在雜交的基礎上,實行異地培育,誘導與強化雜種實生苗某些性狀的發育,使其穩定下來,形成新品系。張釗還與東北三省有關單位協作,經過10 餘年的努力,初步選育出新品系9個。通過以上途徑,張釗及其助手先後選育出抗寒優質蘋果新品種(系)73個,其中最優品系18個。這些新品種(系)經過新疆多年嚴寒考驗,證明達到了耐寒力強、優質豐產的育種目的,已在天山北麓和中國北方寒冷省區引種試栽。其中張釗親自參加培育的5個品繫於1978年獲得新疆科學大會獎。

人物評價

艱苦奮鬥 勤奮工作 無私奉獻

張釗從事園藝科學研究和教學工作近半個世紀,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邊疆的園藝事業。他結合科研、教學和生產實踐,編寫各種教材100多萬字,發表學術論文和專著80多篇。這些著作較系統地總結了新疆園藝工作者對新疆特有果樹種質資源考察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在育種、栽培技術等方面的成就和經驗。他主編的《西北的杏》是一部反映中國當代杏樹栽培技術水平的專著。

張釗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不畏艱苦,一心撲在工作上。學校初創階段,各方麵條件十分簡陋。他作為一名高級知識分子,從不要組織照顧。新疆的冬季,室內滴水成冰,他裹著棉被在油燈下備課;雨天,房屋因漏水接滿了盆盆罐罐,為此一年內幾次搬家。面對這些生活困難,他總是樂觀地說:“沒有今日耕耘苦,哪得來日瓜果甜。”在教學中缺少教材,他組織教師自編、自印;課餘和學員們一起維修校舍,打土坯、上房泥,並在雜草叢生、石礫遍野的荒地上,規劃建成30公頃試驗果園。

張釗一貫重視深入生產第一線,認真貫徹“理論聯繫實際,教學結合生產”的方針,把推廣科學技術,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作為己任。自1952年到“文化大革命”開始,他一直擔任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七師常年農業顧問(前期稱農業委員),經常利用寒暑假到各園場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規劃果園,指導果樹生產,受到基層幹部和廣大農工的好評。90年代,張釗已年逾古稀,他不顧年老多病,仍堅持到烏魯木齊郊區、南山等地進行調查研究,指導農牧民發展園藝生產。

張釗尊重人才,愛護人才,對助手和學生總是諄諄誘導,誨之以理,曉之以情。助手寫論文,他除精心給予指導外,還把自己收集的資料全部拿出來供其參考。“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他深感師資力量斷檔是事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一方面認真培養青年知識分子,一方面積極推薦人才加入教師隊伍,很快打開了園藝教學科研的新局面。就是晚年他病倒在床上,還為各地青年園藝工作者審閱論文,寫推薦材料。臨終前,他把1000多冊珍藏多年的科研書籍和資料無償地捐獻給學校圖書館和園藝系。

張釗去世後,人們在他的遺囑里看到這樣幾句話:“骨灰不要保留,撒到天山南北我曾工作過的地方,以便最後一次為新疆人民服務。”“你們(指子女)要聽黨的話,好好工作,積極向上,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努力奮鬥。”這充分體現了一個老知識分子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赤誠和無私奉獻精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