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拉丁名: 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
中文名: 野大豆
拉丁科名: Leguminosae
保護級別: 2
現狀:漸危種。野大豆在中國從南到北都有生長,甚至沙漠邊緣地區也有其蹤跡,但都是零散分布。中國野大豆雖資源豐富,但近年來某些地區由於大規模的開荒、放牧、農田改造、興修水利以及基本建設等原因,植被破壞嚴重,致使野大豆自然分布區日益縮減。海拔下限(米)300海拔上限(米)1300。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莖纏繞、細弱,疏生黃褐色長硬毛。葉為羽狀複葉,具3小葉;小葉卵圓形、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 形,長3.5—5(-6)厘米,寬1.5—2.5厘米,先端銳尖至鈍圓,基部近圓形,兩面被毛。總狀花序腋生;花蝶形,長約5毫米,淡紫紅色;苞片披針形;萼鍾狀,密生黃色長硬毛,5齒裂,裂片三角狀披針形,先端銳尖;旗瓣近圓形,先端微凹,基部具短爪,翼瓣歪倒卵形,有耳,龍骨瓣較旗瓣及翼瓣短;雄蕊10,9與1兩體;花柱短而向一側彎曲。莢果狹長圓形或鐮刀形,兩側稍扁,長7-23毫米,寬4-5毫米,密被黃色長硬毛;種子間縊縮,含3粒種子;種子長圓形、橢圓形或近球形或稍扁,長2.5-4毫米,直徑1.8—2.5毫米,褐色、黑褐色、黃色、綠色或呈黃黑雙色。
植物特性
野大豆分布在中國從寒溫帶到亞熱帶廣大地區,喜水耐濕,多生於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濕草地、湖邊、沼澤附近或灌叢中,稀見於林內和風沙乾旱的沙荒地。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灘涂或島嶼可見其纏繞它物生長。野大豆還具有耐鹽鹼性及抗寒性,在土壤pH值9.18--9.23的鹽鹼地上可良好生長,零下41℃的低溫下還能安全越冬。花期5--6月,果期9--10月。成熟種子含蛋白質30—45%,含油脂18—22%,除供食用外,還可榨油和藥用,有強壯、利尿、平肝、斂汗的效用;莖葉與油粕是優良飼料。喜水耐濕,多生於海拔300~1300米間的山野及河流沿岸、濕草地、湖邊、沼澤附近,有時也見於林內或乾旱沙荒地區。耐鹽鹼,在土壤PH值9.18~9.23的鹽鹼地上仍可良好生長;抗寒,零下41℃的低溫下能 安全越冬。花期5~6月,果期9~10月。地理分布
嶺東、遼河平原、科爾沁、興安南部、鄂爾多斯。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朝鮮、日本。野大豆分布較廣,從中國東北烏蘇里江沿岸和沿海島嶼至西北(除新疆、寧夏)、西南(除西藏外)直華南、華東均有星散分布。其主要分布區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朝鮮、日本、蘇聯也有分布。
野大豆分布在中國從寒溫帶到亞熱帶廣大地區,喜水耐濕,多生於海拔300-1300米間的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濕草地、湖邊、沼澤附近或灌叢中,稀見於林內和風沙乾旱和沙荒地。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灘涂或島嶼可見其纏繞它物生長。野大豆還具有耐鹽鹼性及抗寒性,在土壤PH值9.18-9.23的鹽鹼地上可良好生長,零下41℃的低溫下還能安全越冬。花期5月,果期9-10月。
保護價值
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形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是中國主要的油料及糧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野大豆營養價值高,又是牛、馬、羊等各種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對中國擁有豐富的野大豆種質資源,必須引起應有的重視,並加以保護。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 是中國主要的油料及糧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 野大豆營養價值高,又是牛、馬、羊等各種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對中國擁有豐富的野大豆 種質資源,必須引起應有的重視,並加以保護。
保護措施
由於野大豆在中國極為普遍,而且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難以生存。所以在開荒、放牧和基本建設中應對野大豆資源加以保護。由於野大豆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難以生存。所以對野大豆資源應加以保護。目前,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國家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對野大豆這一黃河三角洲特有的大面積珍貴品種資源採取了措施加以保護。自然保護區大汶流管理站對野大豆的保護點均設立了核心保護區和緩衝保護區,四周全部設定了圍欄、保護性標誌、觀測點、保護警示牌等多種工程措施。維護保護區正常秩序,避免區內發生火災、濫割等現象,確保野生大豆種質資源得以有效保護與繁衍,使其不再受到人為破壞。
由於野大豆在中國極為普遍,而且適應能力強,又有較強的抗逆性和繁殖能力,只有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時,才能以生存。所以在開荒、放牧和基本建設中應對野大豆資源加以保護。
東北烏蘇里江沿岸至西北、西南、華南、華東均有星散分布,新疆、寧夏、西藏除外,主要分布區在長江流域和東北地區。在農業育種方面有重要價值,應嚴格加以保護。
栽培要點
可用種子繁殖。但本種應以保護野生種質資源,並將種質貯存在基因庫為主。用種子繁殖。果實採收後,搓去果皮,陰乾後即可播種。若次年春播需濕沙貯藏。當前要研究提高母種結實量,以便開展育苗試驗。
植物套用
:漸危種。野大豆具有許多優良性狀,如耐鹽鹼、抗寒、抗病等,與大豆是近緣種,而大豆是中國主要的油料及糧 食作物、故在農業育種上可利用野大豆進一步培育優良的大豆品種。野大豆營養價值高,又是牛、馬、羊等各種牲畜喜食的牧草。因此對中國擁有豐富的野大豆種質資源,必須引起應有的重視,並加以保護。
理化鑑別
野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為一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中國南北各地和東亞東部,是中國重點保護的資源植物之一。野大豆生長季節莖葉繁茂,具有飼草套用價值。尤其在中國南方降水較多、地下水位較高、常用的優質高產豆科牧草難以發揮生產優勢的地區,具有重要的飼草開發利用潛力。野大豆在大豆資源方面研究較多,但用作飼用栽培的研究報導甚少。為掌握野大豆用作飼草栽培利用的基本信息,本試驗研究了自然條件、人工栽培單作及問作條件下野大豆的乾物質生產特性和飼草品質。 結果表明:黃河三角洲自然條件下,野大豆的植株生長、葉面積指數(LAI)、群落乾物質生產率(CGR)均在現蕾前增長迅速,現蕾後趨緩或下降。飼草乾物質(DM)產量在開花前增加迅速,結莢期達到最高,為207.70g•m~(-2)。隨著莖葉乾物質的增長,乾物質中中性洗滌纖維(NDF)和酸性洗滌纖維(ADF)含量逐漸增加,分別由苗期的42.59%和32.03%升至成熟期的61.50%和46.68%;粗蛋白(CP)含量及體外乾物質消化率則逐漸降低,分別由苗期的20.89%和68.20%降到成熟期的11.30%和49.42%。可消化乾物...
藥材鑑別
性狀種子呈矩圓形,略扁,長約4毫米,寬約3毫米。種皮外面被有黃褐色污粘狀物,擦淨後,可見黑褐色的外種皮,上有黃白色斑紋,微具光澤。一側有長橢圓形種臍。質堅硬。種皮內有黃白色肥厚的子葉2片。嚼之有豆腥氣。野大豆分布在中國從寒溫帶到亞熱帶廣大地區,喜水耐濕,多生於海 拔300-1300米間的山野以及河流沿岸、濕草地、湖邊、沼澤附近或灌叢中,稀見於林內和風沙乾旱和沙荒地。山地、丘陵、平原及沿海灘涂或島嶼可見其纏繞它物生長。野大豆還具有 耐鹽鹼性及抗寒性,在土壤PH值9.18-9.23的鹽鹼地上可良好生長,零下41℃的低溫下還能安全越冬。花期5-6月,果期9-10月。藥理作用
正常大鼠餵給野大豆種子粉有明顯降低血糖和血膽甾醇的作用。以三氯乙烯提取野大豆油後的豆餅中含一種酸性成分,牛或其它動物食之可中毒,皮下或內臟有嚴重出血。有人從中分離出血細胞凝集素,能凝集兔血細胞,對人血細胞在低溫或高溫時,也能產生不完全的凝集。
大豆是人類食物中的重要植物,不管大豆的野生起源是否就是野大豆,但野大豆確實是大豆的近緣種,並且野大豆還有耐鹽鹼、抗寒、抗病害、營養豐富等許多優良性狀,因而它成為改良大豆的重要種質資源。為了保護此種質資源,野大豆被列入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資料考證
出自《浙江民間草藥》 ; 《救荒本草》 :“野大豆,生平野中,北土處處有之。莖蔓延附草本上,葉似黑豆葉而窄小微尖,開淡粉紫花,結小角,其豆似黑豆形,極小。”
撈豆( 《救荒本草》 ),又名:野毛豆(《百草鏡》),鹿藿、餓馬黃(《植物名實圖考》),柴豆、野黃豆、山黃豆、野毛扁豆。
一年生纏繞草本。莖瘦細,各部疏被黃棕色長硬毛。三出羽狀複葉互生,薄紙質,側生小葉扁卵狀披針形,長1.5~5厘米,寬1~2.5厘米,全緣;具長柄。總狀花序腋生;萼鍾狀,5裂;花冠蝶形,紫紅色;雄蕊10,單體;子房上位,無柄,花柱短,柱頭小。莢果線狀矩形,略彎,長1.5~13厘米,寬約5毫米,被長硬毛,有種子3~4粒。花果期8~9月。生長於田邊、水溝旁。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陝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本植物的種子(野料豆)亦供藥用,功用主治健脾。治盜汗,傷筋。
① 《救生苦海》 :“治痘毒,(野毛豆)連莖、根煅存性,研,麻油和敷。不問初起、日久,未潰、已潰。”
② 《浙江民間草藥》 :“平肝健脾。”
③ 《杭州藥植志》 :“止盜汗。”
④ 《上海常用中草藥》 :“滋養,強壯,斂汗。”
選方①治盜汗:野大豆藤一至四兩,紅棗一至二兩。加糖煮,連汁吃。(《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②治傷筋:野大豆鮮根、蛇葡萄根皮、酒糟或酒。搗爛,烘熱包敷患處。(《浙扛天目山藥植志》)
醫藥方面
來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豆科植物豆的莖、葉及根。
主治:盜汗,傷筋,麻疹,肝血不足。
性味:歸經甘、微寒①《浙江民間草藥》:“性平,味淡。”②《上海常用中草藥》:“甘,微寒。” 入肝、脾經、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4兩。外用:搗敷或研未調敷。
別名:野毛豆(《百草鏡》)、鹿藿、餓馬黃(《植物名實圖考》)、柴豆、野黃豆、山黃豆、野毛扁旦。
藥用部位:本植物的種子(野料豆)亦供藥用。
動植物資源分布:分布東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陝西、安徽、江蘇、浙江等地。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秋季採收。
受保護植物
世界上的植物很多,因此給人類的生活環境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但是由於人類的不合理活動導致了很多植物處在了瀕臨滅絕的邊緣,其中很多植物已經滅絕,這次任務中的植物就是受保護的植物,希望能夠加強人類對這些植物的保護意識,共同來維護我們生存的家園。 |
豆科·菜豆族·大豆亞族植物
大豆亞族(Subtrib. Glycininae Benth.) ,豆科、菜豆族的一個族,世界16屬,除1屬外,均產東半球。中國有9屬。 |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其他 | 蟲草、鬆口蘑、髮菜 |
蕨類植物 | 鹿角蕨、桫欏科、亨利原始觀音座蓮 |
被子植物 | 鵝掌楸、香木蓮、降香黃檀、閩楠、長柄雙花木、長喙厚朴、野大豆、連香樹、西康玉蘭、藥用野生稻、舟山新木姜子、胡豆蓮、翅果油樹、羊角槭、絨毛皂莢、鹽樺、瓣鱗花、版納黑檀、浙江楠、油丹、永瓣藤、格木、普陀樟、普通野生稻、無翼坡壘、山銅材、寶華玉蘭、大果木蓮、大葉木蓮、大葉木蘭、地楓皮、圓葉玉蘭、四數木、台灣水青岡、厚朴、華南錐、半楓荷、十齒花、凹葉厚朴、任木、東京桐、三棱櫟、七子花 |
裸子植物 | 黃杉屬、金錢松、翠柏、紅檜、篦子三尖杉、秦嶺冷杉、福建柏、海南油杉、毛枝五針松、朝鮮崖柏、岷江柏木、太白紅杉、大果青扦、大別山五針松、四川紅杉、華南五針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