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桫欏科(CYATHEACEAE)是陸生蕨類植物,通常為樹狀,喬木狀或灌木狀,莖粗壯,圓柱形,高聳,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數種類僅具短而平臥的根狀莖),被鱗片,有複雜的網狀中柱,髓部有硬化的維管束,莖幹下部密生交織包裹的不定根,葉柄基部宿存或遲早脫落而殘留葉痕於莖幹上,葉痕圖式通常有3列小的維管束。葉大型,多數,簇生於莖幹頂端,成對稱的樹冠;葉柄宿存或早落,被鱗片或有毛,兩側具有淡白色氣囊體,條紋狀,排成1-2行;葉片通常為二至三回羽狀,或四回羽狀,被多細胞的毛,或有鱗片混生。葉脈通常分離,單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圓形,生於隆起的囊托上,生於小脈背上;囊群蓋形狀不一,圓球形,頂端開口成杯狀(不產我國),或僅著生於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的主脈的一側,或鱗片狀而覆蓋於孢子囊群之下不易見;孢子囊卵形,具有一個完整而斜生的環帶(即不被囊柄隔斷);孢子囊柄細瘦,長短不一,有4(或更多)行細胞;每個孢子囊由64個孢子或16個孢子。孢子四面體形,輻射對稱,具周壁,外壁表面光滑。原葉體成熟時為心臟形,具有鱗片狀的毛,較老時可見到明顯的中脈。
全世界約500種。Alsophila R. Br.新舊世界均有分布,但分布中心在馬來西亞;Sphaeropteris Bernh.分布中心也在馬來西亞,但非洲和馬達加斯加無分布,少數種類到新世界熱帶地區;Cyathea Sm.和Cnemidaria C. Presl分布於美洲熱帶地區。我國有2屬,14種2變種。
特性
樹形蕨類,高1-6m,一般高1-3m,胸徑10-20cm。葉片三回羽狀深裂,長1-3m,生於莖頂,幼葉拳卷。主要分布於東南和西南地區,生於海拔400-900m處的山溝潮濕地和溪邊陽光充足的地方,有時也散生於林緣灌叢中。
桫欏科在分類學上屬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水龍骨目。它是蕨類植物中一個十分獨特的類群。蕨類植物一般為草本,但桫欏的絕大多數種類具有樹狀的直立莖,呈喬木狀,大型羽葉子簇生於莖幹的頂端,形成傘狀,故又稱為樹蕨。根據化石記載,在地質歷史上,桫欏科植物最早出現於中生代的早侏羅紀或晚三疊紀,在中生代中期曾廣泛分布,極為繁盛。後來由於地質變遷和氣候變化,特別是第四紀冰期的影響,大量種類絕滅,分類區也大幅度收縮,最後僅殘存於熱帶和亞熱帶中某些環境特別適宜的“避難所”。基於上述原因,人們譽之為“活化石”。
種類
中國桫欏科植物的種類、分布簡介如下:
桫欏屬(Alsophila)
又稱木桫欏屬,全世界共約230種,我國有11種和2變種,分桫欏亞屬和黑桫欏亞屬。葉柄、葉軸及羽軸烏木色、紅棕色或深禾稈色;葉柄基部的鱗片堅硬,中部黑棕色,由狹長的厚壁細胞密集組成,邊緣由短的薄壁細胞形成淡棕色的特化窄邊,易擦落而呈齧蝕狀;葉下面綠色或灰綠色,裂片的側脈通常單1或2叉;囊群蓋有或無。
白桫欏屬 (Sphaeropteris)
全世界共約12種,我國有3種。葉柄、葉軸及羽軸禾稈色、深禾稈色或淡紫色,常被白粉;葉柄基部的鱗片柔軟,通體均勻,蒼白色,由窄長的薄壁細胞組成,無特化窄邊,邊緣有黑色斜上的刺毛;葉下面通常灰白色,裂片的側脈2-3叉;無囊群蓋。
套用
由於桫欏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價值;桫欏科植物樹形美觀,樹冠猶如巨傘,園藝觀賞價值極高。桫欏科植物還可藥用,其根狀莖具清熱解毒、驅風濕等功效。我國蘭花栽培者常用桫欏科植物的樹幹作附生蘭花的載體,有些種類的樹幹還可做筆筒。
分布
桫欏科在全世界共有6屬500餘種,產於熱帶亞熱帶山地。根據目前比較權威的研究結果,中國有2屬、14種和2變種,分布於西南和華南地區。原來的黑桫欏屬被併入桫欏屬作為亞屬處理。桫欏科的主要分類特徵是葉柄基部的鱗片、葉軸上的氣囊體、孢子囊的孢子數目和囊群蓋等。
中國桫欏科的種類雖然不多,但地處該科植物分布的北緣,其種類和分布有一定的特色。提起桫欏,很多人都略知一二,但對我國到底有哪些種類,其分布又如何,恐怕絕大部分人知之甚少或一無所知。
桫欏屬
1、桫欏(A. spinulosa)分布:四川、雲南、貴州、廣西、海南、廣東、福建、台灣;日本、越南、高棉、泰國、緬甸、孟加拉、錫金、不丹、尼泊爾、印度。
2、中華桫欏(A. costularia)分布:廣西、雲南、西藏;不丹、印度、越南、錫金、緬甸、孟加拉。
3、南洋桫欏(A. loheri)分布:台灣;菲律賓、加里曼丹島。
4、陰生桫欏(A. latebrosa)分布:海南;馬來亞半島、蘇門答臘、加里曼丹、泰
國、高棉。
5、蘭嶼筆筒樹(A. fenicia)分布:台灣;菲律賓。
6、黑桫欏(A. podophylla)分布:貴州、雲南、廣西、海南、廣東、福建、台灣;日本、越南、寮國、泰國、高棉。
7、毛葉桫欏(A. andersonii)分布:西藏、雲南。
8、大葉黑桫欏(A. gigantea)
1)大葉黑桫欏(原變種var. gigantea)分布: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日本、爪
哇、蘇門答臘、馬來亞半島、越南、寮國、高棉、緬甸、泰國、錫金、印度。
2)多脈黑桫欏(變種var. polynervata)分布:雲南、海南。
9、粗齒桫欏(A. denticulata)分布: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雲
南、貴州、四川、台灣;日本。
10、小黑桫欏(A. metteniana)
1)小黑桫欏(原變種var. metteniana)分
布:雲南、四川、貴州、廣東、福建、台灣;日本。
2)光葉小黑桫欏(變種var. subglabra)分布:四川、福建、貴州。
11、西亞桫欏(A. khasyyana)分布:雲南、西藏;印度、緬甸。
白桫欏屬
1、白桫欏(. brunoniana)分布:海南、雲南、西藏;不丹、錫金、印度、孟加拉、緬甸及越南。
2、海南白桫欏(S. hainanensis)分布:海南。
3、筆筒樹(S. lepifera)分布:台灣、福建、廣東;日本、菲律賓。
桫欏科植物在我國的進出口較少,但國內利用量大,亂砍濫伐現象普遍,資源破壞比較嚴重。目前,在貴州省赤水縣已專門建立了桫欏自然保護區,桫欏得到了一定的保護,但對大多數種類仍未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希望人們在依法開發利用桫欏科植物的同時,注意保護和發展,不要把有兩億多年生存歷史的珍貴資源毀在我們手裡,否則,
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
價值
桫欏科植物因其重要的科研、觀賞和藥用價值而備受人們關注。在《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中,桫欏科所有種類全部列為二級保護植物;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全部列為附錄Ⅱ物種;在根據新的《森林法》第三十八條制定的《國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貴樹木名錄》中全部列為限制出口的樹種。
代表
桫欏
桫欏科在分類學上屬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水龍骨目。它是蕨類植物中一個十分獨特的類群。蕨類植物一般為草本,但桫欏科的絕大多數種類具有樹狀的直立莖,呈喬木狀,大型羽狀葉子簇生於莖幹的頂端,形成傘狀,故又稱為樹蕨。此外,桫欏科還有葉柄基部有鱗片、葉軸上有氣囊體等特徵。
桫欏科植物是中生代的常見植物,但由於環境和氣候的和變遷,分布區日益縮小,現僅存於熱帶和亞熱帶部分地區,被稱為“活化石”。
白桫欏
由於桫欏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遺性,它對研究物種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區系具有重要價值。其樹形十分美觀,園藝觀賞價值極高,中國的蘭花栽培者常用桫欏科植物的樹幹作附生蘭花的載體,有些種類的樹幹還可做筆筒。另外桫欏科植物還可藥用,其根狀莖具清熱解毒、驅風濕等功效。
筆筒樹
桫欏科在全世界共有6屬500餘種,產於熱帶亞熱帶山地。中國有2屬(桫欏屬和白桫欏屬)、14種和2變種,分布於西南和華南地區。即桫欏屬的桫欏、中華桫欏、南洋桫欏、陰生桫欏、蘭嶼筆筒樹、黑桫欏、毛葉桫欏、大葉黑桫欏、粗齒桫欏、小黑桫欏、西亞桫欏;白桫欏屬的白桫欏、海南白桫欏、筆筒樹等。
蕨類植物百科(二)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
國家二級保護植物
其他 | 蟲草、鬆口蘑、髮菜 |
蕨類植物 | 鹿角蕨、桫欏科、亨利原始觀音座蓮 |
被子植物 | 鵝掌楸、香木蓮、降香黃檀、閩楠、長柄雙花木、長喙厚朴、野大豆、連香樹、西康玉蘭、藥用野生稻、舟山新木姜子、胡豆蓮、翅果油樹、羊角槭、絨毛皂莢、鹽樺、瓣鱗花、版納黑檀、浙江楠、油丹、永瓣藤、格木、普陀樟、普通野生稻、無翼坡壘、山銅材、寶華玉蘭、大果木蓮、大葉木蓮、大葉木蘭、地楓皮、圓葉玉蘭、四數木、台灣水青岡、厚朴、華南錐、半楓荷、十齒花、凹葉厚朴、任木、東京桐、三棱櫟、七子花 |
裸子植物 | 黃杉屬、金錢松、翠柏、紅檜、篦子三尖杉、秦嶺冷杉、福建柏、海南油杉、毛枝五針松、朝鮮崖柏、岷江柏木、太白紅杉、大果青扦、大別山五針松、四川紅杉、華南五針松 |
中國蕨類植物重要的瀕危及稀有種
蕨 | 又稱蕨菜。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蕨科(又鳳尾蕨科)。 | |
科 | 分類 | 拉丁學名 |
鹵蕨科 | 尖葉鹵蕨 | Acrostichum speciosum |
鐵線蕨科 | 馮氏鐵線蕨 | Adiantum fengianum |
荷葉錢線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 | |
蒼山鐵線蕨 | Adiantum sinicum | |
觀音座蓮科 | 法斗觀音座蓮 | Angiopteris sparsisora |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 |
原始觀音座蓮 | Archangiopteris henryi | |
三叉蕨科 | 軸脈蕨 | Ctenitopsis sagenioides |
沙皮蕨 | Hemigramma decurrens | |
海南節毛蕨 | Lastreopsis hainanensis | |
烏毛蕨科 | 蘇鐵蕨 | Brainea insignis |
假桫欏 | Diploblechnum fraseri | |
陰地蕨科 | 下延陰地蕨 | Botrychium decurrens |
燕尾蕨科 | 天星蕨 | Christensenia assamica |
桫欏科 | 大羽桫欏 | Alsophila contaminans |
蘭嶼筆筒樹 | Alsophila fenicis | |
南洋沙欏 | Alsophila loheri | |
桫欏 | Alsophila spinulosa | |
海南白桫欏 | 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 | |
筆筒樹 | Sphaeropteris lepifera | |
骨碎補科 | 台灣骨碎補 | Dauallia stenolepis |
雙扇蕨科 | 灰背雙扇蕨 | Dipteris conjugata |
槲蕨科 | 硬葉槲蕨 | Drynaria rigidula |
頂育蕨 | Photinopteris speciosa | |
崖姜蕨 |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 |
鱗毛蕨科 | 草質複葉耳蕨 | Arachniodes hasseltii |
單葉貫眾 | Cyrtomium hemionitis | |
低頭貫眾 | 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 | |
彎羽鱗毛蕨 | Dryopteris cyclopeltiformis | |
合囊蕨科 | 合囊蕨 | Marattia pelucida |
苹科 | 埃及苹 | Marsilea aegyptica |
條蕨科 | 海南條蕨 | Oleandra hainanensis |
瓶兒小草科 | 帶狀瓶兒小草 | Ophioderma pendulum |
狹葉瓶兒小草 | Ophioglossum thermale | |
瘤足蕨科 | 峨嵋瘤足蕨 | Plagiogyria assurgens |
鹿角蕨科 | 鹿角蕨 | Platycerium wallichii |
睫毛蕨科 | 睫毛蕨 | Pleurosoriopsis makinoi |
水龍骨科 | 尖嘴蕨 | Belvisia annanensis |
戟蕨 | Christioprteris tricuspis | |
抱樹蓮 |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 |
棱脈蕨 |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 |
心形菜蕨 | Leptochilus cordatus | |
帶瓦韋 | Lepisorus loriformis | |
扇蕨 |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 |
多羽瘤蕨 | Phymatosorus longissima | |
三指假瘤蕨 | Phymatopteris triloba | |
歐亞水龍骨 | Polypodium vulgare | |
戟葉石韋 | Pyrrosia hastata | |
黃腺羽蕨 | Pleocnemia winitii | |
雲南牙蕨 | Pteridrys cnemidaria | |
多變叉蕨 | Tectaria variabilis | |
鐵角蕨科 | 細辛蕨 | Boniniella cardiophylla |
蒼山蕨 | Ceterachopsis dalhousiae | |
藥蕨 | Ceterach officinarum | |
澤瀉蕨 | Hemionitis arifolia | |
狹葉巢蕨 | Neottopteris phyllitidis | |
對開蕨 | Phyllitis japonica | |
水鱉蕨 | Sinephopteris delavayi | |
蹄蓋蕨科 | 光葉蕨 | Cystoathyrium chinense |
實蕨科 | 中華刺蕨 | Egenolfia sinensis |
東京鱗毛蕨 | Dryopteris tokyoensis | |
黔蕨 | 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 |
角狀耳蕨 | Polystichum alcicorne | |
玉龍蕨 | Sorolepidium glaciale | |
禾葉蕨科 | 荷包蕨 | Calymmodon cuculatum |
紅毛禾葉蕨 | Grammitis hirtella | |
穴子蕨 | Prosaptia urceolaris | |
革舌蕨 | Scleroglossum pusillum | |
雨蕨科 | 雨蕨 | 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 |
七指蕨科 | 七指蕨 |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
裸子蕨科 | 薄葉翠蕨 | Anogramma leptophylla |
心基風丫蕨 | Coniogramme petelotii | |
膜蕨科 | 菲律賓厚葉蕨 | Cephalomanes laciniatum |
厚邊蕨 | Crepidopteris humilis | |
皺翅厚壁蕨 | Meringium acanthoides | |
大球桿毛蕨 | Nesopteris grandis | |
球桿毛蕨 | Nesopteris thysanostoma | |
水韭科 | 高寒水韭 | Isoetes hypsophila |
寬葉水韭 | Isoetes japonica | |
中華水韭 | Isoetes sinensis | |
台灣水韭 | Isoetes taiwanensis | |
藤蕨科 | 網藤蕨 | Lomagramma grossoserrata |
藤蕨 | Lomariopsis spectabilis | |
松葉蕨科 | 松葉蕨 | Psilotum nudum |
風尾蕨科 | 單葉風尾蕨 | Pteris subsimplex |
三色風尾蕨 | Pteris tricolor | |
三叉風尾蕨 | Pteris tripartita | |
蕨科 | 曲軸蕨 | Paesia taiwanensis |
莎草蕨科 | 莎草蕨 | Schizaea digitata |
中國蕨科 | 金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chrysophylla |
毛葉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squamosa | |
疏羽碎米蕨 | Cheilanthes belangeri | |
高山珠蕨 | Cryptogramma brunoniana | |
戟葉黑心蕨 | Doryopteris ludens | |
中國蕨 | Sinopteris albofusca | |
小葉中國蕨 | 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 |
光葉藤蕨科 | 海南光葉藤蕨 | Stenochlaena hainanensis |
光葉藤蕨 | Stenochlaena palustris | |
金星蕨科 | 毛脈蕨 | 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
南平毛蕨 | Cyclosorus nanpingensis | |
岩蕨科 | 滇蕨 | Cheilanthopsis indusio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