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中國城市]

重慶[中國城市]

重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西部唯一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際大都市、世界溫泉之都,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藝術、文化、教育、科技等中心,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國政府定重慶為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共和國成立初期為西南大區駐地和中央直轄市,1997年6月18日恢復成立中央直轄市後,重慶老工業基地改造振興步伐加快,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農業農村和金融、商貿物流、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

基本信息

歷史

宋朝以前

航拍圖 航拍圖

距今20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重慶巫山縣已經出現了中國最早的人類——巫山人
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了“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
夏商時期,三峽地區是中國主要岩鹽產區,由於鹽是古代重要的硬通貨之一,由此在巫山地區催生了早期的巴國文明
先秦時期,諸侯國巴國先後在枳(今重慶市涪陵區)、江州(今重慶市渝中區)、墊江(今重慶市合川區)建都。周莊王八年(前689年),巴國與楚國激戰於那處(今湖北省荊門市東南),雙方相持數月,巴人不敵而歸。巴楚之戰時斷時續,幾乎貫穿整個巴史。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年),張儀帶兵滅巴之後,屯兵江州,築巴郡城(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區長江、嘉陵江匯合處朝天門附近。是為史載重慶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
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岑彭由江州入蜀平定公孫述。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劉璋分置永寧郡,治江州。漢獻帝建安六年(201年)復為巴郡。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諸葛亮由江州入蜀平定益州。
三國時期,蜀漢李嚴在江州築大城。晉朝改永寧郡為巴都郡。晉桓溫討伐李勢,朱齡石平定譙縱,皆由江州入蜀。南朝宋齊復為巴郡,郡治皆為江州。南朝梁元帝太清四年(550年),武陵王蕭紀於巴郡置楚州,西魏文帝大統十七年(551年)改為巴州,北周閔帝元年(557年)又改楚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轄區。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廢郡,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治巴縣。這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隋煬帝大業初年,州廢,復為巴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為渝州,唐玄宗天寶初改南平郡,唐肅宗乾元初復為渝州。唐代延續渝州之稱,為劍南道轄地。

宋元明時期

宋代時,屬夔州路管轄,崇寧元年(1102年),因趙諗謀反之事,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而得名。
宋朝末期,蒙古軍隊大舉南侵,先後攻陷閬中、德陽、資中、遂寧等多個四川重鎮。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夏,四川成都已危在旦夕,10月,蒙軍為堵截從重慶救援四川成都的援軍,在重慶合川打響釣魚城之戰(或稱釣魚城保衛戰)。在戰鬥中被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大汗蒙哥(元憲宗)被流彈擊中身亡,此後歐亞各戰場蒙古眾王回師爭奪汗位,使得宋王朝延續20年,甚至改變了歐亞戰場的格局。
南宋景定二年,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蒙軍攻破四川,宋軍退守重慶,彭大雅出任重慶知府。為防禦之需,彭大雅竭盡全力拓修重慶城,向北擴至嘉陵江邊,向西擴至今臨江門、通遠門一線,範圍大致比李嚴擴建的江州城擴大了兩倍,奠定了此後直至明清重慶古城的大致格局。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正月,重慶被蒙古軍隊攻破,入城時蒙軍遭到激烈抵抗,後蒙軍在重慶大肆屠殺。而合川釣魚城直到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才被占領。釣魚城保衛戰長逾36年,寫下了中外戰爭史上罕見的以弱勝強的戰例,因此被歐洲人譽為“東方麥加城”、“上帝折鞭處”。
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80年)立重慶路總管府,管轄四川南道宣慰司,隸屬於四川行省。
元順宗至正二十年(1360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明玉珍建都於此,國號“大夏”。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平夏,復改為重慶府,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轄2州、11縣、1廳,包括巴縣、江津、長壽、永川、榮昌、綦江、南川、合州、涪州、銅梁、大足、璧山、定遠、江北廳。

清朝時期(通商開埠)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藉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
1890年3月31日,中英簽訂《新訂煙臺條約續增專條》,確定重慶作為通商口岸。隨後英商開闢從宜昌到重慶的輪船航線。同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891年3月1日,重慶海關在朝天門附近設立。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被日本打敗,根據當年4月簽訂的《馬關條約》(日稱為《日清媾和條約》)中規定,重慶成為中國第一批向日本開放的內陸通商口岸。
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
1901年,日本在今南岸區王家沱設立了日本租界。同年,法國在今南岸區彈子石附近先後建立了水師碼頭和兵營。
1902年,沙俄在今渝中區枇杷山上建立了俄羅斯公館。
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中華民國時期(戰時首都)

1921年,重慶設埠督辦處,任命楊森為督辦,籌辦市政。其時重慶市區範圍未定,權以巴縣城關即今渝中半島部分及原江北縣城附近一帶居民區為轄區。
1922年,將商埠督辦處改為市政公所。
1926年,又改為商埠督辦公署,拓展城區,開始進行城市建設。
1927年,又將商埠督辦公署改為市政廳,潘文華任市長,劃定重慶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為市區。但無明確邊界。
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首任市長潘文華。
1930年2月,二十一軍軍部明令召集審定市縣許可權委員會全權辦理劃界事宜,並由重慶市政府與江北、巴縣政府組織市區測量委員會。
1931年,不忍國權喪失、國民受辱的重慶人民,以王家沱日本租界30年租期到期和九一八事變為契機,開展了多次鬥爭。
1937年11月,中華民國政府頒布《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1月16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遵循遷都大計,交代屬下的文官、參軍兩處幹員,清點好中華民國印信旗幡等重要器物,連夜登船,先離南京而首途重慶;12月1日正式於重慶辦公,16日日軍攻破南京。在成為“戰時首都”之後,重慶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舞台,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以及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英雄之城”、“不屈之城”。
1938年,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駐中華民國大使館移駐重慶。
1939年5月5日,南京國民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甲等中央院轄市(即直轄市),重慶亦是既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北平後第六個中央院轄市,轄區範圍大致為今重慶主城區,即渝中區、九龍坡區、沙坪壩區以及江北區、南岸區,而北碚市(今重慶北碚區)為中央行政院和臨時政府所在地。
1941年6月5日,重慶市渝中區公共防空大隧道中,躲避日軍地毯式戰略轟炸的7764名市民窒息死亡,史稱“大隧道慘案”。從1938年春到1944年冬,日本陸海軍航空部隊聯合對重慶進行了長達六年多的狂轟濫炸,史稱“重慶大轟炸”,其地域之廣泛、轟炸之頻繁、死傷之慘重、罄竹難書。在如此災難下,重慶民眾絕不向苦難低頭的堅毅決心,令世界動容。歷經長達6年半的轟炸,重慶沒有倒下,大轟炸下的英雄之城感動了不少外國政要。當時,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副總統華萊士等紛紛致電、致信重慶人民,鼓勵和歌頌重慶人民的堅毅。12月,中華民國政府在重慶發表文書與納粹德國宣戰,德國大使館關閉;12月31日蔣介石在渝中區鄒容路與五四路口設立“精神堡壘”昭示國民政府與重慶人民抗戰到底,這就是解放碑的前身;同年12月至1945年,重慶成為大韓民國(流亡政府)臨時駐地。
1945年8月15日,抗日戰爭結束,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其後的制憲國大中,以法律形式規定重慶為永久陪都。

國共內戰時期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避免內戰、爭取和平,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史稱“重慶談判”。
1946年2月10日,在重慶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時發生騷亂事件,李公朴、施復亮遭到毆打,郭沫若陶行知章乃器和新聞記者及勞協會員等六十餘人也被打傷。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血案”、“慘案”,而國民政府方面則稱之為“較場口事件”。
1949年9月2日,重慶發生火災,延燒十八小時,死亡近萬人,重慶市建築損失大半,國民政府聲稱中國共產黨縱火,史稱“九二火災”;10月11日,總統令宣布政府將於10月15日第二次移渝辦公;10月13日,李宗仁代總統由廣州飛桂林,行政院各首長由廣州遷往重慶;10月15日,宣布國民政府正式在重慶辦公;11月2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直接授權中統對關押於渣滓洞、白公館的400多名政治犯進行“最後解決”,史稱重慶“11.27”大屠殺

中華人民共和國

重慶 重慶

第二次直轄時期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為西南大區代管的中央直轄市,而當時西南大區駐地亦設在重慶。  
1954年7月,西南大區、北碚市併入重慶,重慶直轄市被撤銷,重慶從直轄市降為省級市,重慶併入四川。
與四川合併時期
1964年,北部灣事件爆發,三線建設開始,重慶成為三線建設的核心城市。
1964年至1968年4年間,從上海、江蘇、東北等地內遷三線職工27萬餘人,占重慶當時企業職工的1/4以上。
1965年和1979年,中國三線建設重點控制鐵路工程渝黔鐵路襄渝鐵路相繼通車。
1975年,重慶主城區三線建設內遷而來的外來職工達到最高峰,總人數43.5萬人,占當時重慶市區人口的1/4。
1983年3月3日,永川地區八個縣併入重慶市,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畫單列市。
1992年,重慶闢為沿江開放城市
1996年9月15日,中央批准重慶市代管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
第三次直轄時期
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中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併,成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政府機構正式掛牌。重慶至此在歷史上第3次成為直轄市。
1998年12月20日,重慶市萬縣區更名為萬州區,萬縣移民開發區更名為萬州移民開發區。
2000年6月25日,撤銷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設立重慶市黔江區,撤銷萬州移民開發區、撤銷黔江開發區。
2001年12月25日,撤銷長壽縣,設立重慶市長壽區。
2003年4月10日,重慶市旨在縮小重慶主城區與新重慶地區經濟差距的“百鎮工程”正式啟動,首批啟動40個鎮。
2005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屆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在重慶召開,並指定重慶為常任主辦城市。
2006年10月22日,撤銷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分別設立重慶市江津區、重慶市合川區、重慶市永川區、重慶市南川區。
2009年1月16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2009年3號)檔案,把重慶市確定為“國家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2010年6月18日,中國第三個副省級新區、中西部第一個國家級新區——兩江新區正式掛牌成立,其面積為1200平方公里,包含重慶渝北區、江北區、北碚區的部分區域,可開發面積約為650平方公里。
2011年10月27日,撤銷萬盛區和綦江縣,設立重慶市綦江區、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撤銷雙橋區和大足縣,設立重慶市大足區、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國務院把重慶定位為四大國際大都市之一。
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城市競爭力排行榜》,重慶榮獲第十。同年,重慶榮獲十大幸福之城和十大休閒之城。入圍中國大陸旅遊業最發達城市、中國最具安全感城市等。|2014年5月2日,撤銷銅梁縣和璧山縣,設立銅梁區和璧山區。

2015年4月28日,撤銷榮昌縣和潼南縣,設立榮昌區和潼南區。

地理

位置

重慶位於中國內地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地跨東經105°11'~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地界渝東、渝東南臨湖北和湖南,渝南接貴州,渝西、渝北連四川,渝東北與陝西和湖北相連。轄區東西長47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幅員面積82402.95平方公里,為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總面積的2.39倍,其中主城建成區面積為647.78平方千米。

地勢

重慶地處中國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其北部、東部及南部分別有 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環繞。地貌以 丘陵山地為主,坡地面積較大,有“山城”之稱。重慶地勢由南北向長江河谷逐級降低,西北部和中部以丘陵、低山為主,東北部靠大巴山和東南部連武陵山兩座大山脈。

氣候

重慶市年平均氣溫16~18℃,長江河谷的巴南、 綦江雲陽等地達18.5℃以上,東南部的黔江、 酉陽等地14~16℃,東北部海拔較高的城口僅13.7℃,最熱月份平均氣溫26~29℃,最冷月平均氣溫4~8℃,採用 候溫法可以明顯地劃分四季。重慶市年 平均降水量較豐富,大部分地區在1000~135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5~9月,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左右。重慶市年 平均相對濕度多在70%~80%,在中國屬高濕區。年日照時數1000~1400小時,日照百分率僅為25%~35%,為中國年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冬、春季日照更少,僅占全年的35%左右。重慶市的主要氣候特點可以概括為:冬暖春早,夏熱秋涼,四季分明,無霜期長;空氣濕潤,降水豐沛;太陽輻射弱,日照時間短;多雲霧,少霜雪;光溫水同季,立體氣候顯著,氣候資源豐富,氣象災難頻繁。
重慶氣候溫和,屬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重慶多霧,素有“霧重慶”之稱。重慶霧多,是由於重慶地理環境形成的。重慶年平均霧日是104天,有世界霧都之稱的英國倫敦年平均霧日只有94天,遠東霧都的日本東京也只有55天。重慶是名副其實的“霧都”,而重慶壁山區的雲霧山全年霧日多達204天,堪稱“世界之最”。 

水文

巴流經重慶的主要河流有長江、嘉陵江、烏江、涪江、綦江、大寧河、阿蓬江、酉水河等。長江幹流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流程長達665公里,橫穿巫山三個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該峽位於湖北省境內),即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嘉陵江於渝中區匯入長江,烏江於涪陵區匯入長江。

資源

礦產

截止至2012年,重慶已發現礦產68種,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產有54種,涵蓋 黑色金屬、有色金屬、貴金屬、 稀有金屬、稀散元素、冶金輔助原料、化工原料非金屬礦產、能源礦產、建築材料及其它非金屬礦產等礦種。現實優勢礦產有天然氣、 鍶礦、煤、鋁土礦、錳礦、 毒重石、粉石英、石膏、水泥用灰岩、鹽礦、地熱等。
已發現並開採的礦產68餘種,約占世界已知礦種的27%,探明儲量的礦產有54種,主要有煤、天然氣、 、硫鐵、岩鹽、鋁土、汞、錳、 、大理石、石灰石、重晶石等。特別是煤、天然氣、鋁土礦、鹽礦、鍶礦、錳礦和鋇礦等的儲量、品位在中國都有明顯優勢。

動植物

重慶 重慶

重慶市有維管植物2000種以上,僅號稱“川東小峨眉”的縉雲山,亞熱帶樹木就達1700多種,至今還保留著1.6億年以前的“活化石”水杉及伯樂樹、飛蛾樹等世界罕見的珍稀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川金佛山,是重慶市的天然植物園之一,有名貴樹種30多種,有喬木1000多種,竹類17種,尤以“金山四絕”銀杉、杜鵑王樹、大葉茶、方竹筍聞名中外。具有原始森林特色的江津四面山自然保護區植物資源頗為豐富。重慶還是中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地之一,大面積的山區生長著數千種野生和人工培植的中藥材,在中國產量最大的有黃連、五倍子、金銀花、厚朴、黃柏、杜仲、元胡等。重慶市有栽培植物560多類,其中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紅薯4大類,尤以水稻居首。經濟作物名優品種主要有油菜、花生、桐子、生漆、茶葉、蠶桑、甘蔗、黃紅麻、菸葉等。果樹作物主要有柑桔、甜橙、柚、桃、李等,尤以柑桔最具盛名。
重慶地區有各類動物資源380餘種,其中野生珍稀動物主要有毛冠鹿林麝、大靈貓、水獺、雲豹、獼猴、紅腹錦雞等;飼養動物有60餘種,生豬、羊、牛、兔是優勢畜種,榮昌是中國著名的種豬基地,石柱縣是中國著名的長毛兔飼養、加工和出口基地。重慶市有江河魚類120多種,魚類養殖遍及各區縣,長壽湖、大洪湖是重慶的魚類養殖基地。

水資源

重慶境內江河縱橫,水網密布,水及水能資源十分豐富,重慶市年平均水資源總量5000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占絕大部分,具有重要的開發價值。重慶市理論水能蘊藏總量1440萬千瓦,其中可供開發的水能資源750萬千瓦。重慶石灰石地質地貌突出,溶洞較多,有豐富的地下熱礦泉水和飲用礦泉水,開發前景良好。重慶地區東、西、南、北建有四大溫泉公園和眾多的優質礦泉水生產企業。(數據統計至2000年)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重慶碼頭航拍 重慶碼頭航拍
1932年,二十一軍軍部令重劃界址。計巴縣劃入場鎮有兩路場、姚公場、南城坪、海棠溪、彈子石及縣城全部;江北縣劃入市區的有弋陽、寶蓋、金沙、上關、櫻花、下石樑、上石樑七廂,溉瀾溪、相國寺兩碼頭以及縣城全部。巴縣劃入43平方公里,江北劃入3.75平方公里,全部面積為46.75平方公里。  
1939年5月,重慶市將原有的6個區改設為12個區。6月,巴縣龍隱鄉(小龍坎、沙坪壩、磁器口一帶)劃入重慶市。1939年至1940年,巴縣、江北縣位於城郊的區域陸續劃歸重慶市。 
1950年6月,重慶市人民政府撤銷重慶市第二、三、四、五、六、七區,併入第一區,駐和平路;撤銷重慶市第九、十區,合併設立第二區,駐江北香國寺;撤銷重慶市第十三、十四區,合併設立第三區,駐沙坪壩;撤銷重慶市第八、十七區,合併設立第四區,駐大坪;撤銷重慶市第十一、十二、十五、十八區,合併設立第五、六區。其行政區域為:第五區包括原第十二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大部,即銅元局南坪、海棠溪、廣黔路、上浩、下浩、清水溪、黃桷椏、新市場等9個街道和南坪、雙龍、四公里、羅家坪、黃桷椏5個鄉;第六區包括原第十八區全部和第十五、十一區一部分,即彈子石、石橋、大佛段、玄壇廟、汪山、鑼旗寺、飛嵐椏、大興場、雞冠石等9個街道和雞冠石、白沙沱、汪山、大興、郭家沱5個鄉。重慶市第十六區更名為第七區。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屆中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銷原重慶市。重慶直轄市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共43個區市縣,82402.95平方公里土地,3002萬人。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掛牌揭幕大會舉行。
2011年10月27日,重慶撤萬盛區、綦江縣設綦江區,撤雙橋區、大足縣設大足區,重慶市區縣由原來的40個變成現在的38個。
2014年5月2日,經國務院批覆同意,重慶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決定撤璧山縣設立璧山區,撤銅梁縣設立銅梁區。2014年,下轄38個行政區,有21個市轄區,13個縣,4個自治縣。2015年4月28日,重慶市部分區劃調整:潼南、榮昌撤縣設區獲國務院批覆,重慶市的行政區劃變為23個市轄區、11個縣、4個自治縣。

區劃詳情

功能類別    行政區常住人口(萬人)   面積(k㎡) 行政區代碼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渝中區   65.04  24  500103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大渡口區  33.04  103  500104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江北區  83.87  221  500105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沙坪壩區  111.  396  500106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九龍坡區  117.01  432  500107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南岸區  84.01  26  500108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北碚區  77.09  755  500109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渝北區  150.35  1452  500112
 都市區(核心區及拓展區)  巴南區  97.37  1825  500113
 城市發展新區 涪陵區 113.61 2941 500102
  城市發展新區 綦江區 109.29 2747 50011
  城市發展新區 大足區 75.03 1434 500111
  城市發展新區 長壽區 80.91 1421 500115
  城市發展新區 江津區 129.25 3216 500116
  城市發展新區 合川區 133.992343 500117
  城市發展新區 永川區 108.42 1579 500118
  城市發展新區 南川區 55.91 2589 500119
 城市發展新區 璧山區 72.03 915 500120
  城市發展新區 銅梁區 66.38 1342 500151
  城市發展新區 潼南區 65.8 1341 500152
  城市發展新區 榮昌區 68.57 1077 500153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萬州區 160.46 3453 500101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梁平縣 66.23 1888 500228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城口縣 18.83 3289 500229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豐都縣 61.19 2899 500230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墊江縣 67.94 1517 500231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忠縣 72.15 2187 500233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開縣 116.76 3964 500234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雲陽縣 89.87 3636500235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奉節縣 77.39 4098500236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巫山縣 46. 255500237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 巫溪縣 39.23 4015 500238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黔江區 45.662390  500114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武隆縣 34.81 2892 500232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39.21 3014 500240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49.07 2453 500241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56.24 5168 500242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51.59 3897 500243

 註:常住人口為2014年人口抽樣調查數據。

交通

重慶地處中國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結合部,鐵路、水路、公路、航空、管道運輸等運輸方式發展很快。重慶是中國長江上游地區唯一匯集水、陸、空交通資源的特大型城市,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之一。

航空

1936年7月九龍坡機場建成,重慶有了廣陽壩機場,珊瑚壩機場、九龍坡機場3個機場,中國航空和歐亞航空相繼在重慶開通航線,民用航空事業初步建立,重慶成了西南各大城市與中國各地聯繫的重要航空中轉站,使重慶與中國政治、經濟中心的聯繫大大加強,也促進了重慶的開放和發展。現在有重慶江北機場、萬州機場、黔江舟白機場、武隆仙女山機場(在建)。

鐵路

重慶站(菜園壩)、重慶北站(龍頭寺)、沙坪壩站(沙坪壩)、重慶東站(茶園)。

公路

20年代起至抗戰前夕,重慶修建了渝川、渝黔、渝湘、渝陝等公路,形成了重慶溝通西南、西北的公路網。截至2014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2400公里,居西部第一。全市鐵路運營里程達到1774公里,形成了“一樞紐六幹線二支線”網路格局。軌道交通營運里程202公里。全市鄉鎮通暢率和行政村通達率均達100%,行政村通暢率達83.9%。

軌道

重慶軌道交通運營中線路

線路   區段 標識色  長度(公里)  車站(座)   制式及編組   首段開通時間
  1號線小什字—尖頂坡  石榴紅    38.9  23  6B  2011年7月28日
  2號線  較場口—魚洞森林綠    31.3  25  單軌4/單軌6  2004年11月6日
  3號線 魚洞—江北機場 琉璃藍   56.1  39  單軌6/單軌8  2011年9月29日
  6號線  茶園—北碚  謙粉紅  63.3  26  6B  2012年9月28日
  國博線  禮嘉—悅來  謙粉紅  12.6  4  6B  2013年5月15日 

水路

重慶港1926年至1934年,重慶兩江沿岸共有渡船碼頭40個;1935年,先後修建了江北、千廝門、太平門、飛機壩、金紫門、儲奇門碼頭。

人口民族 

戶籍人口

抗戰期間,大量人口內遷,淪陷區1000餘萬人遷往西南,西北地區,其中有700萬人內遷四川,其中遷至重慶地區的達100萬人。1944年,重慶市區人口突破百萬。1945年抗戰勝利時,重慶人口已達至125萬餘人。抗戰勝利後,隨著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大量工礦企業、機關學校遷離,重慶人口規模逐步萎縮。但重慶作為西南經濟中心的基礎已奠定,人口仍保持在百萬以上,成為當時全國第七大城市。
截至2014年末,重慶市常住人口2991.40萬人。城鎮化率59.6%。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0.67‰,死亡率為7.05‰,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62‰。全市常住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3,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0.3。年末戶籍總人口3375.2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003.08萬人,非農業人口1372.12萬人。

民族分布

重慶是中國唯一轄有 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轄市,轄4個自治縣、1個享受民族自治地方優惠政策的區(黔江區)、14個民族鄉。據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重慶市共有少數民族人口1937109人。渝東南民族地區一區四縣是重慶市少數民族人口聚居區,主要是土家族和苗族。該地區少數民族人口1769259人,幅員面積1.7萬平方公里。
重慶人口以漢族為主體,此外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滿族、 彝族、壯族、 布依族、蒙古族、藏族、 白族、侗族、維吾爾族、朝鮮族、 哈尼族、傣族、 傈僳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羌族、 仡佬族等5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193萬人,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有139.8萬人,其次苗族約48萬人,主要分布在黔江開發區的五個民族自治縣和涪陵地區。重慶市少數民族人口占重慶市人口的5.8%,以土家族、苗族為主。域內各少數民族仍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習俗。

社會

衛生

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8765個,其中,醫院566個,鄉鎮衛生院945個,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3個,診所5317個,村衛生室10785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42個,衛生監督所39個。共有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16.09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0.97萬張,鄉鎮衛生院床位3.94萬張。共有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5.40萬人,其中 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81萬人,註冊護士6.28萬人。

科研

1930年9月,中國西部科學院在北碚創立,該院由 盧作孚發起,下設生物、理化、地質、農業四個研究所和博物館,圖書館、兼善學校等單位,從事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1933年,四川中心工業試驗所在重慶興隆街15號成立,四川中心農事試驗場在重慶磁器口成立。1935年,中國化學會重慶分會成立。1936年,中國水利工程學會、中國護士學會由南京遷重慶。
截至2014年末,重慶市擁有市級及以上重點實驗室共95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8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328個,其中國家級中心10個;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757家;高新技術產品1172個;有效專利7.38萬件。全市共有產品檢測實驗室436個,其中國家檢測中心15個。產品質量、體系認證機構1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7個。全市共有註冊商標14.8萬件;馳名商標110件;著名商標1306件;地理標誌量187件。 

體育

2014年,重慶在全國計獎賽中獲國家級比賽金牌9枚,在世界及亞洲三大賽中獲世界級金牌13枚。在亞運會獲3金1銀的好成績。全市共有標準體育場36個、體育館39個、游泳池(館)31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37平方米。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92.6%。  

友好城市

城市   國家 城市   國家 
  土魯斯市 法國  沃羅涅日市俄羅斯
  西雅圖市  美國  扎波羅熱州  烏克蘭
  多倫多市  加拿大  普馬蘭加省  南非
  廣島市  日本杜塞道夫市    德國
  萊斯特市  英國  布里斯班市  澳大利亞
  設拉子市  伊朗  亞斯文省  埃及
  都城市  日本  維也納市  奧地利
  熱爾省  法國  切爾卡塞市 烏克蘭
  弗拉基米爾市  俄羅斯  清邁府  泰國
 科爾多瓦省 阿根廷 曼谷 泰國
 安特衛普 比利時 新萊昂州 墨西哥
 巴伊亞州 巴西 蘇黎世 瑞士

截止到2014年1月31日,外國駐重慶領事機構已增至10家。

領導

1997年直轄以來主要領導

職位    任期姓名  
  市委書記  1997年6月~1999年9月  張德鄰
  市委書記  1999年9月~2002年10月賀國強  
  市委書記  2002年10月~2005年12月  黃鎮東
  市委書記  2005年12月~2007年11月  汪洋
  市委書記  2007年11月~2012年3月  薄熙來
  市委書記  2012年3月~2012年11月  張德江
  市委書記  2012年11月始  孫政才
 市長  1997年6月~1999年6月  蒲海清
  市長  1999年6月~2002年10月  包敘定
 市長 2002年10月~2009年11月 王鴻舉
 市長 2009年11月始 黃奇帆

經濟

綜述

2014年,重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65.40億元,比上年增長10.9%。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7859元(7791美元)。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921.88億元。其中稅收收入1281.70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03.72億元。全市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47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90元。

工業

高新區街道 高新區街道

1933年重慶有近代工廠和手工工場415家;截止至1936年,四川同類工廠僅583家,重慶占四川省廠家總數的71%,資本數、工人數均占全四川省2/3以上,在四川,乃至西南,重慶仍是工業最集中,最發達的城市;商業在重慶的主導地位,重慶城內有商業行業27個,店鋪字號3058家,而同期各類工廠僅400餘家,重慶仍然是西南最大的商貿中心城市。 

抗戰初期,1938年的 宜昌大撤退,將大量工業企業內遷至重慶。在短時間內,重慶工業企業數猛增到300多家。一時間,在重慶約30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僅兵工廠就有17家,聚集了9萬多兵工員工,接續著中國工業的命脈,也撐起了國家和民族救亡圖存的工業脊樑。
抗戰時期,全國械彈2/3是‘重慶造’,重慶成為以 軍火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城市。
重慶是國家重要的現代製造業基地,現已形成了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綜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費品製造等千億級產業集群。2014年全市實現工業增加值5175.80億元,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36.3%。工業總產值21520.4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8722.51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282.5%;實現利稅總額2112.19億元;實現利潤1169.87億元;總資產貢獻率15.2%;產品銷售率97.9%。

農業

2014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061.03億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363.8萬畝,糧食綜合單產340.3公斤/畝。油料播種面積449.9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062.1萬畝;水果種植面積514.9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170.4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144.5萬噸,連續7年穩定在1100萬噸以上。全年穀物產量796.8萬噸。其中,稻穀產量503.2萬噸;小麥產量27.0萬噸;玉米產量256.0萬噸。

金融

截止至1937年,除中央、中國、中國農民銀行重慶分行外,重慶市共有銀行13家(錢莊23家)。1937年8月,原在重慶設有支行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民銀行三行成立了聯合辦事處。1938年1月10日,交通銀行重慶支行正式開業。中央信託局遷入中央銀行辦公,郵政儲金匯業局於1938年初遷渝,4月在重慶設了重慶分局。改組後的“四聯總處”設在重慶;11月,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四行的總行或總管理處內遷到渝,中央信託局、郵政儲金匯業局都設在重慶。

1943年底,重慶金融業總資本達到64725.8萬元,是1937年1600萬元的40.45倍。

2014年,全市金融業實現增加值1225.27億元。金融機構資產規模達到3.8萬億元,分行和法人機構達到95家。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為25160.11億元;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餘額為20630.69億元。全市共有證券法人機構1家,證券公司營業部160家,證券分公司13家。境內上市公司40家,總股本377.83億股,股票總市值4456.67億元。全市共有保險法人機構3家,營業性保險分公司43家。保費總收入407.26億元。

文化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薰陶、險惡的環境,練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衝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后舞”。
古代巴族能歌善舞,其歌舞內容主要是從“戰舞”發展演變而成的巴渝舞,後來逐步成為一種專供表演的宮廷舞蹈。巴渝舞是集體舞蹈,它剛勁有力,富有氣勢,到了漢代,巴渝舞被列為宮廷宴樂,在宮廷慶典時進行演示。 
重慶的山歌民謠中各種類型的勞動號子豐富多彩,三峽縴夫與險灘惡水搏鬥高唱“川江號子”,打石頭有“石工號子”,抬滑竿的有“報路號子”。自古以來巴人又喜歡“擺龍門陣”(講故事),民間口頭文學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直至今日喜歡“擺龍門陣”依然是重慶民間文學的一大特色。

陪都文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國民政府遷渝,重慶成了中華民國的戰時首都,成為內遷學校的集中地,大批有志於民族復興、抗日救亡的青年學子紛至沓來,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學者來渝執教,眾多文化藝術界名流也來渝工作定居,諸如張大千、胡適、傅斯年、林語堂、錢穆、梁實秋、郭沫若、柳亞子、馬寅初、陶行知、梁漱溟、徐悲鴻、老舍等,使陪都文化興盛一時,重慶成為了當時西南地區的文化教育中心。而學府雲集的重慶文化區沙坪壩成為當時大後方著名的“文化壩”。從這裡培育出了大批人才,如丁肇中、朱光亞、周光召、鄒家華、茅于軾、吳敬璉、丁雪松、王家聲等。陪都文化也成為重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塊奠基石。

方言文化

狹義的重慶言子,專指重慶人的“展言子兒”,即歇後語或陷語,於諧趣幽默里見智慧,為重慶方言的一大特殊現象。
明代,大量湖南、廣東籍居民進入重慶,曾經一度占重慶市區人口的40%以上。重慶郊縣依然保留移民的方言島,渝西有大片客家話區和老湘語區,所以在語言上,重慶方言較西南官話其他方言硬,直,平。

市樹&市花

山茶花 山茶花

市樹:黃桷樹
黃桷樹系桑科,榕屬,落葉喬木,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忍高溫,耐潮濕,抗污染。自古重慶地名以黃桷冠之者眾,北魏《水經注》記載:“江水又東經黃桷峽(銅鑼峽)”。宋朝《圖經》云:“塗山之足,有黃桷樹,其下有黃桷渡”。1986年,黃桷樹被定為重慶市樹。
市花:山茶花
山茶花系山茶科,常綠小喬木,花期長,抗污染,容易栽培,品種達到73種。花色鮮艷,有多種顏色,栽培已經有2000年的歷史。1986年,山茶花被定為重慶市花。

文化場館

截至2014年末,全市共有博物館78個,文化館41個,公共圖書館43個。出版發行報紙62639萬冊(份)、各類期刊5740萬冊(份)、圖書13278萬冊(張)。人均擁有公共圖書館藏量0.415冊(張)。

截止至2013年,重慶市館藏文物近30萬件,已建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重慶歷史博物館、重慶自然博物館、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合川釣魚城博物館、涪陵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史迪威舊居陳列館、紅岩革命紀念館、 歌樂山烈士陵園、中國民間醫藥博物館以及萬州、銅梁等區縣博物館共40多個。重慶大劇院、國泰藝術中心、 重慶圖書館重慶美術館、重慶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項目已先後建成。 

非物質文化

遺產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計159項)

  民間文學  走馬鎮民間故事巴文化傳說    巴將軍傳說  巫儺詩文
  民間文學  巫溪民間故事  男女石柱神話  吳麼姑傳說  
  民間音樂  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南溪號子  接龍吹打  金橋吹打
  民間音樂  梁平癩子鑼鼓  木洞山歌  鞍子苗歌  永城吹打
民間音樂秀山民歌  薅草鑼鼓    酉陽民歌  小河鑼鼓
民間音樂  後壩山歌  梁平抬兒調  土家斗鑼  甘寧鼓樂
民間音樂  龍骨坡抬工號子  五句子山歌  跳蹬石工號子  三江號子
  民間音樂  福果民間禮儀音樂  西山神歌  忠州石工號子  忠州吹打樂
民間音樂 巫音   涪陵御鑼  大有民歌  諸佛盤歌
  民間音樂  彭水耍鑼鼓彭水道場音樂    馬喇號子  帥氏莽號
 民間音樂 橫山昆詞 海棠嗩吶 義和鑼鼓 璧山薅秧歌
 民間音樂 璧山吹打   
 民間舞蹈 銅梁龍舞 北泉板凳龍 擺手舞 大儺舞
 民間舞蹈 巫舞 獅舞架香童子舞 萬古鯉魚燈舞 
 民間舞蹈 銅梁火龍 錢棍舞 夔州竹枝歌舞 普子鐵炮火龍
民間舞蹈 高台獅舞 廟池甩手揖 石溪板凳龍舞 玩牛
民間舞蹈 打繞棺 車車燈  
傳統戲劇 川劇(重慶) 梁山燈戲 面具陽戲 接龍儺戲
傳統戲劇 陽戲 余家儺戲 石壕楊戲踩堂戲 
傳統戲劇 巴渝木偶 厲家班京劇藝術 三峽皮影 石柱土戲
傳統戲劇  辰河戲 保全燈兒戲 木臘莊儺戲 濯水後河戲
傳統戲劇 梁平儺戲 川劇音樂(重慶)  
曲藝 四川評書(重慶) 車燈 四川竹琴(重慶) 金錢板
曲藝 四川清音(重慶)四川揚琴(重慶)  江北評書 
雜技與競技 中塘向氏武術 木洞龍舟 金六福字牌 榮昌纏絲拳
雜技與競技 清江黃氏雜技   
民間美術梁平木版年畫蜀繡 大足石凋 麥草藝畫
民間美術重慶糖畫   
傳統手工技藝 梁平竹簾 重慶漆器髹飾技藝 龍燈彩扎工藝 榮昌陶器
傳統手工技藝 榮昌摺扇 榮昌夏布 涪陵榨菜
傳統製作工藝
 合川桃片
傳統手工技藝合川峽硯 永川豆豉 藝廬微刻 龍鳳花燭
傳統手工技藝 老臘肉製作工藝 朗溪竹板橋造紙 紙竹工藝 重慶火鍋
傳統手工技藝 丘二館燉雞湯傳統技藝 靜觀花木蟠扎技藝 重慶弔腳樓營造技藝 北泉水磨手工面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漆器髹飾技藝 黃楊木凋刻工藝 巴南茶葉製作技藝 大足冬菜釀製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龍水小五金鍛打技藝 譚木匠木梳傳統製作技藝 松溉熊氏桿秤製作技藝 松溉鹽白菜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紙紮藝術 雞肉抄手製作技藝 木匾工藝 墊江角凋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土法造紙技藝石寶蒸豆腐製作技藝 忠州豆腐乳製作技藝 “瑞蘭齋”桃片糕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郁山雞豆花製作技藝 郁山擀酥餅製作技藝 秀山竹編製作技藝 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傳統手工技藝 藍印花布製作技藝 郁山擀酥餅製作技藝 太安魚烹飪技藝 北碚玻璃器皿成型刻花工藝
傳統醫藥 劉氏刺熨療法 桐君閣傳統中成藥
製作工藝文化
 郭氏養生按摩手法 縉雲山道醫養生
民俗 秀山花燈 豐都廟會 萬盛苗族踩山會 塘河婚俗
民俗 嘗新 姜家舞龍習俗 華岩寺臘八節 榮昌殺年豬習俗
民俗 銅梁龍燈會 龍舟競渡 寶頂香會 禮讓草把龍習俗
民俗 雙桂堂廟會   
 (註:資料來源截止至2010年10月)    

對外交流

駐渝機構

1876年9月13日,英國以“滇案”為藉口,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煙臺條約》,其中規定英國可向重慶派駐領事。1890年,英國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1896年,法國、日本、美國分別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1902年,沙俄在渝建立俄羅斯公館。1904年,德國在重慶設立領事館。
抗戰時期,1938年,包括英、美、法、比、德、瑞等先後有24個國家在渝設立外交使館;現仍存有19處建築。
截至2017年1月,駐渝總領事館共有10家,分別為:英國駐重慶總領事館,高棉王國駐重慶總領事館,日本國駐重慶總領事館,菲律賓共和國駐重慶總領事館,匈牙利駐重慶總領事館,衣索比亞駐重慶總領事館,加拿大駐重慶領事館,丹麥王國駐重慶總領事館,荷蘭駐重慶總領事館,義大利駐重慶總領事館等。

友好城市

截至2017年3月,重慶與41個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
友好城市
城市 國家 城市 國家
土魯斯市 法國 沃羅涅日市 俄羅斯
西雅圖市 美國 扎波羅熱州 烏克蘭
多倫多市 加拿大 普馬蘭加省 南非
廣島市 日本 杜塞道夫市 德國
萊斯特市 英國 布里斯班市 澳大利亞
設拉子市 伊朗 亞斯文省 埃及
仁川廣域市 韓國 南特倫德拉格郡 挪威
佩斯州 匈牙利 清邁府 泰國
科爾多瓦省 阿根廷 曼谷 泰國
安特衛普 比利時 新萊昂州 墨西哥
巴伊亞州 巴西 蘇黎世瑞士
金邊市高棉明斯克州白俄羅斯共和國
伊斯坦堡土耳其

教育 

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

1937年之前,重慶在教育方面以中等教育為主,普通中學20所,師範及職業學校9所,加上巴縣的普通中學、師範及職業學校8所,總共才37所。高等院校,重慶只有重慶大學和省立教育學院(即今西南大學的前身)兩所。1937年國民政府遷都重慶,改變了重慶的教育結構,形成以高等教育為主,中等教育次之,初等教育為輔的格局。

就高等教育方面,先後遷到重慶的大專院校有: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學校(後改為中央政治大學)、復旦大學、交通大學、陸軍大學、兵工學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國立音樂學院、國立江蘇醫學院、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國立上海醫學院、國立醫藥專科學校、國立中央工業專科學校等。遷入重慶的學校,主要集中在重慶的沙坪壩、北碚和江津白沙鎮。
截至2014年,全市共有高等教育學校63所,成人高校4所,中等職業學校219所,普通中學1179所,國小4586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37.4%,國中入學率為99.75%,學前教育毛入學率為78.25%。

旅遊 

具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的重慶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既擁有集山、水、林、泉、瀑、峽、洞等為一體的壯麗自然景色,又擁有熔巴渝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三峽文化、陪都文化、都市文化於一爐的濃郁文化景觀。自然風光尤以長江三峽聞名於世。全市共有自然、人文景點300餘處,其中有世界文化遺產1個(大足石刻),世界自然遺產1個(重慶武隆喀斯特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6個,國家森林公園24個,國家地質公園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4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個。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稱號。2015年5月,(中國)研究院日前發布了《2015年中國旅遊城市吸引力排行榜》,重慶排名第一,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旅遊城市。 

名人

從古至今 
東周秦(公元前4世紀-公元前201年)
巴蔓子 重慶忠縣人,巴國將軍 
巴寡婦清 中國最早的女企業家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 
扶嘉 西漢謀士、廷尉 
胥君安 
西漢名士
譙君黃 西漢名士、諫議大夫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甘寧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然溫 東漢度遼將軍、桂陽太守。 
謁煥 東漢汝南太守 
嚴顏 東漢末年大將 
蜀漢(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董和 蜀漢中郎將 
董允 蜀漢尚書令,蜀漢“四名相”之一。 
楊汰 蜀漢文士 
晉南北朝(公元264年—公元580年)
范長生 成漢丞相 
母雅 夜郎太守 
文立 衛尉、散騎常侍 
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59年)
張武武鎮軍節度使、峽路討伐使 
陳摶 道教儒師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 
馮時行 宋朝狀元 
蒲國寶 宋朝狀元 
陳鵬飛 與蘇軾和張子昭稱為宋朝三傑 
趙智鳳 重慶大足區人,寶頂山石刻的開鑿者 
李明復 宋朝經學家,一生研究《春秋》 
桓淵 南宋著名理學家 
毋夢牛 宋朝進士,主文試院 
度正 宋朝進士。禮部侍郎 
張弦 宋朝進士,湖廣總領 
譙定 南宋著名理學家 
道隆 南宋高僧 
稅安禮 宋文士 
稅與權 宋文士 
庹正 宋朝重慶知府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劉春 榜眼,明禮部尚書、太子太保 
蹇義 明朝五朝大臣,吏部尚書 
陳志 都指揮同知,封遂安伯 
莫仲昭 浙江布政使 
蹇賢 湖廣右布政使 
劉世曾 明朝官員 
劉世賞 明朝政治人物 
劉應箕 明朝浙江參政 
劉規 明朝進士,山西道和雲南道監察御史 
劉起宗 明朝政治人物 
江朝宗 編寫《重慶府志》 
江淵 明朝進士和工部尚書 
喻茂堅 明朝福建監察御史和刑部尚書 
陳新甲 明兵部尚書 
喻思恂 明朝兵部尚書 
蹇達 明薊遼總督、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蔣雲漢 明福建布政史 
王應熊 明禮部尚書、大學士 
劉起宗 明湖廣提學副史 
蔡伯貫 明重慶地區白蓮教起義首領 
吳嘉賓 明陝西潼官道 
牟俸 明朝監察御史 
李實 明朝右都御史 
來知德 明易學大師 
劉時俊 明兵部尚書 
尹鋐 明朝進士 
張佳胤 明朝兵部尚書 
高倬 明朝刑部尚書 
李養德 明朝工部尚書 
程源 明末兵部尚書 
清朝(公元1636年—公元1912年) 
簡上 清江南督學 
劉道開 清舉人 
劉如漢 清江西巡撫 
傅良辰 清理學大師 
龍為霖 清潮州知府 
周開豐 清龍巖州判 
冉廣燏 清進士、執掌麟山書院 
楊產清 清內閣中書、掌錦江書院 
王劼 清舉人、主講字水書院 
汪世芳 清舉人、主致用書院 
王金城 清舉人、主字水、南川等書院 
覃為谷 清舉人 
高繼光 清甘州知府 
孫珏 清舉人、主字水書院 
范坦 清進士、戶部主事、書畫家 
潘清蔭 清舉人、山東大學堂監督 
黃開基 清抗英愛國將領 
盧耕心 清朝進士 
周煌 清朝工部尚書和兵部尚書 
張鵬翮 清朝浙江巡撫,刑部尚書和吏部尚書 
程伯鑾
 清朝陝西道監察御史 
龔晴皋 清代書畫家 
李惺 清朝進士 
張玉良 清朝政治人物,曾任廣西提督
榮慶 清朝第一任學部尚書 
廖春瀛 1888年,創建川江義渡 
李稷勛 中國最後的一位“傳臚公” 
汪嘉杉 香港資深導演、攝影

城市榮譽

2016年11月11日,重慶獲評“國際友好城市特別貢獻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