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縣人民醫院

通城縣人民醫院

通城縣人民醫院自1947年建院至今已有60餘年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醫院得到不斷壯大,已逐步發展成為在全市乃至湘鄂贛毗鄰地區環境、設施、設備、服務一流的二級綜合性醫院。先後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醫院改革創新百佳醫院、省級文明單位,省、市、縣先進單位、最佳文明單位、示範醫院。院長金凌應榮獲全國勞模、全國優秀醫院院長、湖北省優秀醫院院長。

基本信息

醫院簡介

在風光旖旎的幕阜山下,湘鄂贛三省的交匯處,有一座花園式的二級優秀綜合醫院,這就是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湖北省“文明單位”——通城縣人民醫院。

通城縣人民醫院通城縣人民醫院

通城縣人民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於一體的二級甲等優秀

綜合醫院。醫療服務復蓋面已從本縣延伸至三省周邊十餘縣市,服務人口 200 萬人以上。年門診 28 萬餘人次,住院 2.8 萬餘人次,施行大、中型手術 7000 余例。醫院占地面積 6.5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 5 萬平方米。開放床位 500 張。固定資產 2.5 億元。

醫院在職職工 422 人,專業技術人員 372 人,其中正高職稱 11 人,副高職稱 67 人,有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省政府津貼專家、省、市高層次人才、縣拔尖技術人才及碩士研究生等一大批業務骨幹。近幾年來,開展新項目 70 餘項,在各級醫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近 800 篇,主編出版醫學專著 12 部。有 6 項科研課題通過省級鑑定,分別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和國內先進水平。專科建設日新月異,其中心血管內科、肝膽胰外科、泌尿外科被評為市級重點專科。各項醫療質量效率指標持續保持強勁上升態勢,已連續 10 年在全市醫療質量綜合考核中排名第一。

九十年代初,我院在全市縣級綜合醫院中還處於落後狀況,跨入新世紀,醫院確立了“科技興院、質量建院、誠信立院、依法治院”和“以人為本”的辦院方針,抓住機遇,科學管理,實現了醫院跨越式發展。先後新建了醫技樓、住院樓、綜合服務樓、傳染病房。購置了日立螺旋 CT 、東芝 120 全自動生化儀、西門子彩超、史賽克腹腔鏡等大型醫療設備 100 余台件,率先在全市裝備了病區中心吸引、中心給氧、床邊呼叫和中央供暖四大系統。 2007 年,投資 3500 萬元新建的綜合門診大樓投入使用,使醫院硬體水平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2009 年、 2011 年,均是全市首台的超導磁共振和 64 排 128 層螺旋 CT 落戶醫院,並投入使用,這二項設備總投資在 2000 萬元以上。

隨著服務能力、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醫院各項業務指標(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手術例數)已連續 4 年居全市各類醫院之首。醫院綜合實力不斷增強,醫療設備、醫療環境、整體技術水平已在周邊縣市同級醫院中處於突出位置,初步樹立了湘鄂贛毗鄰地區醫療急救中心的地位。

醫院追求社會效益的意識顯著增強,通過規範收費、降低藥品費用、實行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建立貧困病人標準化救助機制、送醫送藥下鄉、開通“ 120 ”省際親情服務車等,較好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據近年全市衛生信息統計數據表明,我院門診病人平均費用、住院病人平均費用均處全市下游水平。隨著醫院社會影響和知名度的不斷擴大,周邊患者來醫院就診的不斷增加, 2005 年,被定為平江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醫院, 2010 年在我院實行異地報銷,比例等同於當地。目前,外省外縣患者已占全院工作量的 30% 以上。醫院先後榮獲全國衛生系統先進集體、湖北省文明單位,多次被省、市、縣各級部門表彰為先進單位、最佳文明單位、示範醫院。院長金凌應也先後榮膺全國百佳優秀醫院院長、湖北省優秀醫院院長和全國勞模等稱號。

院名溯源

1947年,丁干城私人創辦“康伯醫院”,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選胡家祠堂為院址,以康伯醫院為基礎,於1950年7月1日正式成立“通城縣人民政府衛生院”。1951年7月大冶專區在鄂城召開大冶專區衛生工作會議,將縣人民政府衛生院更名為“通城縣衛生院”(屬三等醫院)。1957年防疫股劃出,成立縣防疫站,“通城縣衛生院”改名為“通城縣人民醫院”。1958年11月,通城、崇陽合縣,人民醫院更名為“崇陽縣第二醫院”。1961年12月,通城、崇陽分縣,又恢復“通城縣人民醫院”至今。

發展歷程

健康發展的19年(1947~1965)

建院初期,由於技術力量薄弱,藥品缺乏,加之無設備器械,醫務人員無明確分工,外科只能做簡單的清創縫合手術,內科只能對症治療一些常見病。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社會的發展,醫院步入健康發展軌道。1956年,修建了一棟480M¬¬¬2的門診部,設有內、外、兒、婦產、五官、中醫等六個科及掛號、中西藥房、觀察、注射、換藥、病歷檔案等室。1958年內,內、外科病房正式分開,病床增至100張。1961年,從崇陽醫院帶來一台80mA的舊X光機,開展了放射業務。1964年,購買了鍋爐、柴油機、發電機,結束了消毒用柴火、做手術用電筒、汽燈照明的歷史,同年購置了萬能手術床和萬能麻醉機。至1965年,醫院建築面積由建院初期的300m2增至2800m2,職工人數增至102人,開放床位130張。外科能開展腹部手術和部分器官切除;婦產科能開展子宮切除、剖腹產;五官科能開展白內障、扁桃體摘除術;麻醉科能開展器官插管和硬膜外麻醉;內科掌握了心包及骨髓穿刺術;放射科在透視拍片的基礎上能開展器官造影;化驗室能做血電解質測定。

發展緩慢的12年(1966~1977)

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醫院發展陷入了低谷。醫務人員挨批挨斗,無法安心工作,在派系鬥爭最激烈時,醫院曾一度停診。除1973年修建了一棟三層樓的住院部,開放病床數增至150張外,基本上未填置任何大型設施設備,診療技術也無明顯的創新和提高。

穩步發展的16年(1978~1993)

黨的十一屆三種全會以後,醫院重新步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儘管受外籍知識分子和六十年代畢業的大學生大部分離開通城的影響,使業務人員的梯隊建設一度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但隨之大批本科畢業生迅速補充了醫院的醫生隊伍,為醫院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礎。1978年,新開展了心電圖、超音波、針炙及微波等診療業務,修建了一棟4000M2的門診樓。1980年,住院部內、外、婦、兒、五官五大病區基本分開,獨立設定了幹部病房和傳染病房,開展了B超、胃鏡、腦電圖、病理檢查,醫院逐步完善了門診部、住院部、護理部、醫務科、藥劑科、總務科等職能科室和業務科室的組織機構。1992年成立後勤服務公司。至1993年,醫院建築總面積14000M2,職工人數達到435人。

快速發展的7年(1994~2000)

1994年,金凌應等新一屆領導班子走馬上任,擔當起了改變通城縣人民醫院面貌的重任。新一屆領導集體首先從制定醫院工作制度和各級各類工作人員職責入手,全面實行綜合目標責任制,實行院、科二級管理,雙重考核,在分配上打破標準工資制,拉開分配檔次,對有特殊貢獻的人員進行重獎。科室幹部實行年度聘任制,職工採取最佳化組合,大膽啟用優秀中青年業務骨幹擔任科室負責人,對20餘名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職工進行分流、或作內退解聘處理。

在硬體建設上,新建了住院樓、醫技樓、傳染病房、洗衣房、綜合服務樓、職工宿舍,完成建築面積19000M2。購置了美國GE900—Ⅱ型全身CT掃描系統、西門子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子胃鏡、600mA遙控放射機、高壓氧艙、體外震波碎石機等大型設備32台件。先後增設了燒傷專科、肝病專科、醫學美容專科、中心血庫等專業,對原大外科,分設普外、胸外、腦外、泌外、骨外、創傷、腫瘤等專業;對大內科分設呼吸、循環、內分泌、神經、消化、腎病、血液等專業,每個專業選派1~3人進修,定向發展。從1996年開始,召開每年一度的周邊鄉鎮醫療單位聯誼會、全縣鄉鎮衛生院聯誼會、鄉村醫師聯誼會(交流會)。1997年,醫院被省評審團評審驗收為“二級甲等醫院”。1999年實行了微機網路化管理。七年共出版專著10餘部,有三項科研課題獲省科學進步三等獎,在國家級醫學雜誌發表論文30餘篇、譯文7篇。至2000年,醫院職工人數419人,年門診人次122975人,住院人次8374人,手術例數1647例,業務收入與固定資產分別由1993年的508萬元、385萬元增長為2220萬元、2422萬元。

跨越發展新階段(2001~)

跨入新世紀,醫院一進步強化品牌發展戰略,確立了“科技興院,質量建院、誠信立院、依法治院”、“以人為本”、“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的辦院方針,實現了醫院跨越式發展。2002年成立了縣“120”急救站,新建了CT樓,引進微機程控系統,構建了醫院信息管理平台。2003年,因非典防止工作的推動,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在病區中配置了中心吸引、中心給養、床邊呼叫三大系統,統一更換了不鏽鋼病床,配置了齊全的生活設施。相繼購買了日立螺旋CT、東芝12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CR、中型C臂、人工腎、史塞克腹腔鏡、多人艙高壓氧艙、超聲乳化、前列腺電切鏡、宮腔鏡、陰道鏡等。創建了全市乃至全省同級醫院冒尖科室,如CT室、檢驗科、產科分娩室、手術室,增設了康復科、體檢科,分設了耳鼻喉可、眼科。承擔了8所醫學院校的教學實習任務。有10人續聘為醫學院兼職教授。2006年,肝膽胰外科、心血管內科、泌尿外科被定位鹹寧市重點專科。2007年元月,投資3500萬元新建的綜合門診樓竣工。醫院追求社會效益的意識顯著加強,通過規範收費、降低藥品費用、實行住院費用一日清單制、開設惠民病房、送醫送藥下鄉,開通“120”省際親情服務車,較好地解決了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醫院先後被授予“省文明單位”、“省健康教育示範醫院”、“省行風建設先進單位”、“省衛生系統先進集體”、“省衛生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等稱號。至2006年,醫院開放床位320張,職工人數降至413人,年門診人次21萬,住院人次1.68萬,手術例數3800例,外埠患者就診量占全院工作量30%以上,業務收入突破5000萬元,醫院建築總面積近50000M2,固定資產過億元。

大事記

☆ 1947年,醫院成立。

☆ 1950年7月1日,成立通城縣人民政府衛生院。

☆ 1964年11月,成功治癒燒傷面積達70%的縣酒廠工人張紹澤。

☆ 1972年1月,醫師李致湘成功為病婦徐員英切除64斤重的卵巢囊腫

☆ 1973年2月,外科開展了膀胱陰道瘺、肝葉切除、食道癌手術。

☆ 1975年9月,建立傳染病房。

☆ 1979年11月,醫師李秋明參加首屆赴阿爾及利亞援外醫療隊。

☆ 1984年,湖北省衛生廳授予醫院“文明醫院”稱號。

☆ 1986年8月,周德佑被評為“全國計畫生育先進個人”。

☆ 1987年,湖北省衛生廳授予醫院“衛生文明先進集體”。

☆ 1989年,胡四保、胡國斌等完成的“胃腸幽門再造術”通過省衛生廳組織的專家委員會鑑定,達國內先進水平,並臨床推廣使用。

☆ 1991年7月,胡國斌等人完成的《抗返流式膽總管十二指腸吻合術實驗研究與臨床套用》通過省衛生廳組織的鑑定。

☆ 1994年,住院大樓一期工程竣工,同年8月金凌應等編著的《小腸外科學》由中國科技出版社出版發行。

☆ 1997年,住院大樓二期工程竣工,同年12月,醫院經省評審團驗收為“二級甲等醫院”。

☆ 2002年,李志遠等主持開展的“出生24小時新生兒唇裂修復術”課題研究通過省級鑑定,居全國領先水平;金凌應被衛生部、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評為“全國百家優秀醫院院長”;鄔四明被評為“省勞動模範”,同年“通城縣急救站”在我院成立,投資400餘萬元的日立螺旋CT投入使用。

☆ 2003年4月8日,《通城縣人民醫院非典防治預案》正式啟動,收治第一列發熱留觀病人;同年11月,傳染病房擴建工程完工,金凌應被衛生部、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評為“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個人”。

☆ 2004年,金凌應被省衛生廳、省人事廳、省醫院管理學會授予“湖北省優秀醫院院長”。

☆ 2005年4月30日,金凌應赴京參加全國勞模表彰大會,同年,李金庚被授予“省政府專項津貼專家”稱號。

☆ 2006年4月,投資120萬元的東芝120(800test/h)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投入使用。

☆ 2007年元月22日,建築面積達14500M2的綜合門診樓竣工。

重點專科

·

心血管內科

心血管內科有主任醫師2名,副主任醫師2名,開放床位30張。設立了CCU病房,擁有心臟彩色都卜勒超聲、動態心電圖、動態血壓監測儀、電生理刺激儀、平板運動、心電除顫監護儀等診療設備,能開展急性心肌梗 塞靜脈溶栓,臨時起搏器植入術、房顫電擊復律術等。近幾年發表論文二十餘篇,參加CCS——Ⅱ研究,成果在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

泌尿外科

泌尿外科有主任醫師2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3人,病床35張。擁有美國史賽克腹腔鏡、德國KARL STORZ電切鏡及膀胱鏡、德國Wolf輸尿管鏡、SHENDA膀胱內碎石鉗、惠康體外震波碎石機等一大批先進沒備。80年代中期開展了腎癌根治術、腎部分切除術、膀胱癌根治術、開放性恥骨後前列腺切除術等一批難度大、技術要求高的手術。現開展了經尿道前列腺汽化電切術、經腹腔鏡腎切除術輸尿管切開取石術、腎囊腫去頂減壓術、輸尿管鏡彈道碎石術等。

肝膽胰外科

肝膽胰外科有主任醫師1名,副主任醫師3名,開放床位30張,年收治病人1500餘人次。擁有美國史賽克腹腔鏡、日本奧林巴斯膽道鏡等先進診療設備。能開展肝葉切除、十二指腸乳頭切開成形術,套用膽道鏡行III級以上膽管取石、胰、十二指腸切除,腹腔鏡膽囊切除,兩鏡聯合開展腹腔鏡下膽總管切開取石術等。開展的《抗返流式膽腸吻合術實驗與臨床研究》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鹹寧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醫院管理

醫院管理科學、嚴謹,各項制度健全,理念先進。全面實行了信息微機管理及電子處方。多項設施設備在湘鄂贛毗鄰地區處於領先水平,配置了超導磁共振成像系統( 1.5T )、螺旋 CT 、腹腔鏡、CR 、C 臂、電切鏡、彩超、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電子胃腸鏡、人工腎、多人高壓氧艙等大型設備100 余台(件)。裝備了中心吸引、中心給氧、床邊呼叫和冬季水暖供暖四大系統。

銀山含翠,雋水揚波。通城縣人民醫院始終堅守“關懷、服務”的理念,秉承“誠信、仁愛、務實、創新”的院訓,高揚“為人民奉獻、為事業創新、為團隊進取”的旗幟,向著建設“成為湘、鄂、贛三省周邊地區現代化醫院”的目標,揚帆奮進。

醫院地址

地址:湖北省通城縣民主路170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