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人[10]

越人[10]

越人是指亞洲中南半島越南人口占多數的民族,又稱越南人、京人、安南人。占越南國內人口的大多數。越人又分為內越和外越。內越融入華夏民族,外越為海外越人。另外,還有一些分布在高棉、泰國、寮國和其他國家。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古代的越人指的百越民族,古詩中的越人指的是浙江一帶的人,也特指紹興一帶的人。使用越語;信佛教。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

越人有三個定義,一是指我國古代的越國人,即長江以南地區的華夏族先民,比較著名的有春秋時期的越國。越人是中國南方稻作先民,擁有高超的鑄劍與造船、及制陶技術。二是指南方畲瑤侗壯等少數民族同胞。三是一些分布在東南亞的越南、高棉、泰國、寮國和其他國家,屬蒙古人種南亞類型。

簡介

越人是在春秋早期生活在長江以南的古老的民族。在先秦古籍中,對於東南地區的土著民族,常統稱之為“越”。如呂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則曰越”。在此廣大區域內,根據地區不同或政權建立時間不同,或稱“吳越”(蘇南浙北一帶)、或稱“閩越”(福建一帶)、或稱“揚越”(江西湖南一帶)、或稱“南越”(廣東一帶)、或稱“西甌”(廣西一帶)、或稱“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等。因此,“越”又稱被稱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

在水稻等農業技術比較先進。同時懂得先進的冶煉技術,比較著名的有歐治子干將莫邪。鑄造了數把寶劍,如.龍淵,太阿,工布。

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早在商、周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國人泛稱東南方蠻族為“越”,北方蠻族為“胡”),生活在現今中國的東南及南部地區。根據目前考古學的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現在的考古學家也普遍認為,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各地的以幾何印紋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最近數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種以幾何印紋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在時間上從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商周秦漢時期,在空間上則遍布於中國東南地區沿海一帶 。

越人喜好在身上紋身,其圖騰為龍,崇拜鳥。深知水性。並有楚人向越人習舟的故事。
越人又分為內越和外越。內越為華夏民族,外越為進入東南亞的部分海外越人。
越人在春秋時候參與爭霸,並有了吳越之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終而得已復國,一舉稱霸中原。

越人由於長期受漢文化影響,越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其辭彙的一半以上。至少早自公元1世紀開始,一直沿用漢文,13世紀出現“喃字”,系在漢字結構的基礎上,按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構成的方塊字,但字數不足,著書、行文仍需夾用漢字。19世紀40年代拉丁化拼音文字開始定型,80年代在越南政府倡導下逐步推廣,又因為與中國交惡及倡導民族主義,現在年青一代已大多不識用漢字。但在鄰近中國地區還有會說中國廣西、雲南方言的邊民。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響較大,並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台教。另外有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廟,稱儒教。天主教傳入後,也有一定影響。由於近代受過法國殖民統治,因此在很多文化生活方面遺有影響。現代京族以及大部分壯族大部分是南越族後裔,由中原漢族和南越族融合發展而來。


起源

越人捕魚越人捕魚

根據有關文獻的記載,早在商、 周時期,就有被稱之為“越”的古民族(古代中國人泛稱東南人為“越”,北方蠻族為“胡”),生活在現今中國的東南及南部地區。春秋晚期至戰國前期,越族曾在今江浙一帶建立強大的越國,共傳8代,歷160多年,與當時中原國家會盟,雄視江淮地區,號稱“霸主”。
根據目前考古學的證據,距今70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了稻穀、稻草和稻殼的堆積,是當時世界發現最早的稻作文化,後來在黃河流域的裴李崗遺址賈湖遺址和長江中游流域的彭頭山遺址等地發現了更早的稻作文化。此外,現在的考古學家也普遍認為,廣泛分布於中國南方各地的以幾何印紋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創造出來的。最近數十年來的考古發掘表明:這種以幾何印紋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在時間上從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一直延續到商周秦漢時期,在空間上則遍布於中國東南地區及嶺南一帶。

發展歷程

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屬國, 

越人風俗越人風俗

西漢高帝十一年,漢封趙佗為南粵王,都番禺(今廣東廣州)。十二年,立越裔南武侯織為南海王,居揭陽(今廣東揭陽)。這時,西甌君長也“南面稱王”。南徙雒越(今越南北部)的蜀王子也稱安陽王。這種百越地方政權相對獨立的局面,隨著漢中央集權的逐步加強而發生變化。呂后末(前180年前後),西甌王、安陽王為趙佗所滅,在雒越設定交趾、九真兩郡。文帝初(前179~前174),南海王反,漢擊平之,徙其民至上淦(今江西新乾)。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攻東甌,東甌請舉國內徙,“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元鼎五年(前112),南越王反漢,次年漢出兵滅南越,以其地置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並開珠崖、儋耳兩郡。元封元年(前110),閩越反,漢出兵討之,閩越諸將殺其王以降,“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至此,百越各族全部置於漢王朝郡縣統治下,完成了秦王朝未能完成的統一大業。
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推動下,百越地區的經濟、文化有著明顯的發展。有些地區的出土文物反映出:漢武帝以後的鐵制工具顯著增加,文化面貌上的民族特點逐漸減弱。部分百越族與漢族在共同的經濟生產與貿易活動以及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甌閩族與漢族混合的“山越”,在東漢末三國初(公元3世紀初)還很活躍,到南北朝後逐漸從歷史上消失。
在另方面,嶺南百越卻長期留存。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交趾雒越征側、征貳兩婦人曾發動反漢鬥爭,“九真日南、合浦蠻里皆應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為王”。延至建武十九年始克討平。
西甌,東漢稱烏滸,人口眾多,靈帝建寧三年(170),鬱林太守谷永曾招撫十餘萬,開置七縣。魏晉以後,嶺南百越有蜒、俚、僚、等名稱,“隨山洞而居”,分布很廣,他們是今天壯侗語各族的先民。
秦漢時永昌郡西南(今雲南省西南與寮國泰國緬甸接境地帶)的撣國和滇越,珠崖、儋耳的“雒luò越”,也是百越的一部分,他們當時還較原始,使用“木弓弩,竹矢,或骨為鏃”,但也都為開發祖國邊疆作出了貢獻。

遷徙分布

越人系古代駱越人的後裔,先住越南北部,後逐漸南移,直至19世紀中葉始達南端。在其南遷途中不斷混入其他民族成分。越人自公元初進入封建社會,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工業、手工業、林業、漁業和商業。村莊多按職業和宗教信仰不同組成。過去在越人中,父母包辦婚姻、指腹為婚和小夫大妻現象比較普遍。後來,這種情況逐步改變。越人的人名,男子喜用文、廷、世、輝、維、友等字,女子喜用等字。也有用仇人的名字給子女取名的,但忌用神靈、尊長的名字給子女取名。對長輩、有地位的人,說話要用敬詞。越人的音樂、舞蹈和戲劇藝術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另有50多萬越人分布在高棉、泰國和寮國,近現代還有僑居、移居、避難歐美、澳洲、香港的。
現在的越南中北部,古為中國交阯(趾)之地。古籍中早有神農等三皇五帝南至交趾的傳說。周時,有記載越裳氏重譯來獻。679年,中國唐朝曾於其地設“安南都護府”,故又稱安南。還曾有大瞿越、大越、大虞等國號。1802年,阮朝的創建者嘉隆王阮福映請求改國號為“南越”,1803年中國清廷不許,而封他為“越南國王”,越南之名始此。1838年起又稱大南。1945年成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1976年改稱今名。位於中南半島東側,北與中國雲南、廣西接壤,西和寮國、高棉為鄰,東鄰南中國海,南瀕暹羅灣。面積329556平方公里,人口5800萬(1984),京族占89%以上。還有岱、傣、芒、儂、苗等60多個民族

風俗習慣

越人嗜菸酒,尤嗜洋菸,以英國的“555”特別受歡迎.越南人民待客之道 ,除茶、咖啡外並以水果款待,婦女多著長褲,由於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一般風俗並無特殊差異.但越文在法國殖民時期改為拼音文字,故雖脫胎自中文,但越人姓名以最後一字為姓與中文相反.
小費:每次給予小費約5,000越盾(約0.5美元),另按越南習慣,若遇用餐時間,要授予司機餐費(約10,000盾)
電源規格:越南的電力系統為3 Phase,220/380伏,4線.旅館中的電插座有110伏及220伏兩種,但多為圓形插座與我國習用的扁平形不同,此外電力供應常發生中斷現象.)

語言

越人越人俱樂部

使用越語,系屬未定。越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其辭彙的一半以上。自公元1世紀開始,一直沿用漢文。13世紀出現喃字,系在漢字結構的基礎上,按形聲、會意假借等方法構成的方塊字。但字數不足,著書、行文仍夾用漢字。19世紀40年代拉丁化拼音文字開始定型,80年代逐步推廣。

信仰

佛教,大乘佛教自古在越人中影響較大,並在南方派生出和好教和高台教天主教隨殖民者傳入後,也有一定影響。不少越人尊崇孔子,建有文廟。越南人街頭上的越人婦女主要從事農業,少數從事工業、手工業、林業、漁業和商業。村莊多按不同職業和宗教信仰組成。忌用神靈、尊長的名字取名。對長輩、有地位的人,說話要用敬詞。
越人喜好在身上紋身,其圖騰為龍。深知水性,並有楚人向越人習舟的故事。

服飾

古代時,越南的京族人穿各種套頭的衣服和長裙。到了中世紀,平民穿褐色布衣,官吏穿藍葛衣。到了15世紀後,富者通常穿錦羅沙葛,參加祭祖和宴會時穿紅袍,吏役穿褐色或黑色布衣,官吏們穿青色衣,平民百姓穿儲色粗布衣。法國人進入越南後,平民的衣著開始有了較大變化,婦女穿結紐上衣和褲子。進入現代,越南城市的男子多穿西裝,婦女穿花色窄袖長袍。越南婦女的長袍可以說是越南女子的國服,上身束腰,突出身段,使女子顯得婀娜多姿,下擺舒展,開衩至腰際,活動方便。特別講究的是,越南婦女穿長袍時,還穿一條黑色或白色的寬腿拖地長褲。越南婦女喜戴項鍊、手鐲、戒指,多留披肩長發,或用髮夾束於腦後。

崇拜

越南人也和其他東方人一樣,注重孝道。在每一個家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識。
對死去的先人,越南人崇拜甚篤,因而對祖先的崇拜信仰十分重視,世代承襲,形成規模。人們認為,親人雖然死去,但他的靈魂仍然存在,對後人還起著保護和督促作用,主宰人們的一切活動,人間許多災害禍福,都要依靠先靈庇佑與解脫。越南人每家每戶都設有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壇,是敬奉祖先神的聖地,任何人不可觸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穢。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說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明確歌頌同性戀情的詩歌,它和楚國的其他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源頭。《越人歌》有記載的出處,是漢劉向《說苑》,卷十一,善說篇,第十三段。故事講的是楚國襄成君冊封受爵那天,身著華服佇立河邊。楚大夫莊辛經過,見了他心中歡喜,於是上前行禮,想要握他的手。襄成君忿其越禮之舉,不予理睬。於是莊辛洗了手,給襄成君講述了楚國鄂君的故事:鄂君子皙是楚王的弟弟,坐船出遊,有愛慕他的越人船夫抱著船槳對他唱歌。歌聲悠揚纏綿,委婉動聽,打動了鄂君,當即讓人翻譯成楚語,這便有了《越人歌》之詞。鄂君明白歌意後,非但沒有生氣,還走過去擁抱船夫,給他蓋上繡花被,願與之同床共寢。莊辛進而問襄成君:鄂君身份高貴仍可以與越人船夫交歡盡意,我為何不可以握你的手呢?襄成君當真答應了他的請求,將手遞給了他。《越人歌》清楚表達了越人對鄂君的感戴,說明楚越人民的親密關係。這首詩在民族歷史、民族語言及文學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價值。
關於《越人歌》,有兩種說法:

越人詩越人詩

其一:《越人歌》相傳是中國第一首譯詩。鄂君子皙泛舟河中,打槳的越女愛慕他,用越語唱了一首歌,鄂君請人用楚語譯出,就是這一首美麗的情詩。有人說鄂君在聽懂了這首歌,明白了越女的心之後,就微笑著把她帶回去了。(席慕蓉詩《在黑暗的河流上》)
其二:這是一首中國古代使用壯侗語族語言民族的古老民歌。公元前 528年,楚國令尹鄂君子皙舉行舟游盛會,百官縉紳,冠蓋如雲。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雙手扶了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

中國古代民族

丁零 | 匈奴族 | 獫狁 | 犬戎 | 西戎 | 薛延陀 | 敕勒 | 嚈噠 | 高車 | 沙陀 | 山越 | 越人 | 黑水靺鞨 | 粟末靺鞨 | 北狄 | 泰雅族 | 室韋 | 建州女真 | 東突厥 | 鐵勒 | 氐族 | | 巴人 | 月氏 | 摩梭族 | 回鶻 | 百越 | 瓦剌 | 羯族 | 南蠻 | 烏桓 | 大月氏 | 夜郎 | 東胡 | 靺鞨 | 女真族 | 粟特 | 河西回鶻 | 甘州回鶻 | | 柔然 | 烏孫 | | 畲族 | 水族 | 匈奴 | 鮮卑族 | 錫伯族 | 川青 | 西戎[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