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在陽光下曝曬一天,又接連冷凍十天。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語本《孟子.告子上》。後用「一暴十寒」比喻人學習或工作不能有所堅持,缺乏恆心。
典源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註解
或:通「惑」,疑惑。
不智:不聰明。
暴:同「曝」,曝曬。
寒之者:比喻阿諛諂媚之人。
萌:啟發。
典故說明
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曬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成語故事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么辦呢?”
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會飛來,準備用箭射牠…。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
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暴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書證
《朱子全書.卷一○.論語一.學而》:「雖曰習之,而其工夫閒斷,一暴十寒,終不足以成其習之之功矣。」
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卷一八.牌行委官陳逅設教靈山》:「其諸生該赴試者,臨期起送;不該赴試者,如常朝夕聚會,考德問業。毋令一暴十寒,虛應文具。」
清.侯方域〈南省試策三〉:「皇帝誠厲風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恩與吉者,俾侍太子,則一暴十寒之病,庶幾免矣!」
用法
聯合式;作主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例子: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珠妓情殉》:“而~,終歸無益。”
用法說明語義說明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貶義。
使用類別用在「意志不堅」的表述上。
例句為學要有耐心,不能一暴十寒。
學習貴在持恆,不能一暴十寒。
你要力戒一暴十寒習性,才能成功。
要學就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暴十寒。
進德修業貴在持恆,一暴十寒難有成就。
學習外語就要努力不懈,切忌一暴十寒。
老師勉勵我們,凡事以恆,切忌一暴十寒。
像他這種一暴十寒的態度,什麼事都學不好。
我要用鍥而不捨的精神,克服一暴十寒的習性。
你才讀一下書就看半天電視,不是一暴十寒是什麼?
你這一暴十寒的態度,到底是懶呢,還是故意推拖?
堅持不懈是成功的要件,一暴十寒則是弱者的藉口。
這些年我也上了幾次補習班,但都是一暴十寒,白浪費錢而已。
老王太極拳打得好,不像我一暴十寒地學了五六年,結果什麼也沒學成。
辨識近義詞三心二意、有始無終、為德不終
反義詞持之以恆、有始有終、有頭有尾、孜孜矻矻、鍥而不捨
參考詞語一曝十寒
釋義即「一暴十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