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族

南越族

南越“族”是百越部落中的一支,是先秦古籍中對廣東一帶部落的稱謂,主要分布於珠江流域、鑒江流域、韓江流域一帶。 自秦朝統一嶺南後,中原人開始南遷,嶺南的百越部落中,南越部落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而廣西、越南地區的雒越及西甌兩大部落,則與其他族群共同演化為今天的京族、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的少數民族。 南越不等同於南越國,南越是部落名,範圍是廣東大部分;南越國是秦末至漢初趙佗建立的國家,範圍包括兩廣及越南北部。

部落分支

百越分布 百越分布

先秦古籍中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部落常統稱之為“越”,文獻上也稱之為百越、諸越。泛指分布於今蘇、浙、鄂、湘、徽、贛、閩、粵、桂、瓊的部族,包括“吳越”(蘇南浙北一帶)、“閩越”(福建一帶)、“揚越”(江西湖南一帶)、“南越”(廣東一帶)、“西甌”(廣西一帶)、“駱越”(越南北部和廣西南部一帶)等。因部落眾多,故稱之“百越”。《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嶺南地區包括南越、西甌、駱越等部落。

漢朝時期有“北胡、南越”的說法,這個“南越”是古北方中原人對“南越國”的泛稱,古籍亦稱百越、百粵等。但古越人不是民族共同體,只是古代南方各部落的泛稱。

文化

南越部落是百越中的一支,今人雖稱為南越“族”,但並非民族共同體。南越人是對生活在廣東一帶原著民的稱謂。首見於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又稱之為“南粵”。南越部落和其他百越部落一樣,有許多有別於中原地域的風俗文化特徵:

習舟善水:《淮南子·原道訓》云:“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說的就是百越族人不善陸上之事,而善舟水。

幾何紋陶:學術界認為,幾何紋陶器是南方與北方的彩陶、黑陶的主要區別。而幾何紋陶器最發達的地區就是珠江三角洲。對於早期嶺南先民來說,陶器是重要的財產。據考古專家的研究,珠江流域的早期陶器有近萬年的歷史,而其中幾何形印紋陶更被認為是珠江流域先民的創造。這箇中國南方的陶系,其特點是在陶器的表面裝飾有各種幾何圖形的花紋圖案。

釀酒文化:在清遠連縣的一座晉代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件陶甑,三個陶壇,據專家考證為燒酒蒸餾器。這是中國科技史上劃時代的發現,這不但說明嶺南地區至遲在晉代永嘉時期就可以制燒酒,據《嶺南科學技術史》記述,在沒有更早的證據發現之前,這應當可以證明燒酒技術是嶺南人發明的。甑和壇是廣東舊時燒酒蒸餾器具中的兩個主要部件,近現代的廣州城鄉酒坊、酒廠中仍在使用。

斷髮文身:這也是所有百越部落的習俗。斷髮就是將頭髮剪短(該習俗與現代人習俗無異,乾淨衛生;古中原人認為膚發是父母授之,所以無論男女都留長髮終身不剪),古越人不但剪髮,而且似乎很“潮”經常變換髮型,越人剪短頭髮,大概與講究衛生方便洗頭或與下水方便有關。文身,是由於古代越人“習水”而避蛟龍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此外近代也有學者指出,古代越人的“文身”是一種“標誌型成人禮”的遺存;如果對各種說法綜合分析,可以推斷文身是中國古代越人一種多功能的文化習俗,包含了部落標誌、圖騰崇拜和成人禮等多方面的文化含義,是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遺俗。

乾欄式建築:即“乾欄巢居” ,越人用竹木材料建成分上下兩層的房子,上層用來住人,“乾欄式建築”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濕熱多雨的地區,是一種底部栽以豎立的木樁使得居住面高離地面的木構建築,上層住人,納涼、防潮、可避毒蟲禽獸,下層或圈養牲畜 。譬如當今珠三角流行建於水上的農莊飯店、苗族的吊腳樓。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乾欄式住居習俗。江西清江營盤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製乾欄式房子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曾流行乾欄式住居習俗的一個重要佐證。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說明夏商周時期乾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喜食蛤貝:魚、鱉、蛇、蚌、蛤等是先民的天然美味,但稻作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發展,曾是嶺南先民的經濟方式之一。 這一習俗延至當代嶺南諸省。在《淮南子》與《史記》中,都提到南方越人吃蛇與貝殼類動物。在廣東發掘的多處文化遺址的堆積層里,均發現有大量的蜆蚌蛤蚶螄螺的遺骸。

拔牙之俗:在舊時文獻中,這種風俗習慣被稱作“鑿齒”、“打牙”。這是一種有意識地採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齒的行為,在《山海經》、《淮南子》中都有記載。古越人的後代之一——近現代的台灣高山族還或多或少地保留有拔牙的習俗。在廣東珠江三角洲、環珠江口的貝丘、沙丘等遺址已經發現數十例與拔牙相關的考古遺蹟。這些拔牙遺蹟的人類體質特徵相同,所拔牙齒位基本相同。它們的年代均在距今4000年以內的先秦時期。此外,越人中還有一種漆牙的習俗,稱為“黑齒”。

龍舟競渡:說起龍舟競渡,人們總是將其和屈原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實際上,它也是古代南方越部落的傳統習俗之一。因為南越人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鳧等動物形象作為本部落的圖騰或保護神。這和越人文身以象徵“龍子”的含義類似,都是為了求得水神的保護。近年來在嶺南地區發現的銅鼓上,也發現了一些頭戴羽冠的人物操架刻畫有紋飾的船的圖像,有可能就是古代越人龍舟競渡習俗的記錄。

1.

習舟善水:《淮南子·原道訓》云:“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說的就是百越族人不善陸上之事,而善舟水。

2.

幾何紋陶:學術界認為,幾何紋陶器是南方與北方的彩陶、黑陶的主要區別。而幾何紋陶器最發達的地區就是珠江三角洲。對於早期嶺南先民來說,陶器是重要的財產。據考古專家的研究,珠江流域的早期陶器有近萬年的歷史,而其中幾何形印紋陶更被認為是珠江流域先民的創造。這箇中國南方的陶系,其特點是在陶器的表面裝飾有各種幾何圖形的花紋圖案。

3.

釀酒文化:在清遠連縣的一座晉代墓葬中,曾出土了一件陶甑,三個陶壇,據專家考證為燒酒蒸餾器。這是中國科技史上劃時代的發現,這不但說明嶺南地區至遲在晉代永嘉時期就可以制燒酒,據《嶺南科學技術史》記述,在沒有更早的證據發現之前,這應當可以證明燒酒技術是嶺南人發明的。甑和壇是廣東舊時燒酒蒸餾器具中的兩個主要部件,近現代的廣州城鄉酒坊、酒廠中仍在使用。

4.

斷髮文身:這也是所有百越部落的習俗。斷髮就是將頭髮剪短(該習俗與現代人習俗無異,乾淨衛生;古中原人認為膚發是父母授之,所以無論男女都留長髮終身不剪),古越人不但剪髮,而且似乎很“潮”經常變換髮型,越人剪短頭髮,大概與講究衛生方便洗頭或與下水方便有關。文身,是由於古代越人“習水”而避蛟龍的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此外近代也有學者指出,古代越人的“文身”是一種“標誌型成人禮”的遺存;如果對各種說法綜合分析,可以推斷文身是中國古代越人一種多功能的文化習俗,包含了部落標誌、圖騰崇拜和成人禮等多方面的文化含義,是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遺俗。

5.

乾欄式建築:即“乾欄巢居” ,越人用竹木材料建成分上下兩層的房子,上層用來住人,“乾欄式建築”主要流行於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濕熱多雨的地區,是一種底部栽以豎立的木樁使得居住面高離地面的木構建築,上層住人,納涼、防潮、可避毒蟲禽獸,下層或圈養牲畜 。譬如當今珠三角流行建於水上的農莊飯店、苗族的吊腳樓。在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許多遺址都有發現,如浙江的錢山漾、桐鄉羅家角、江蘇丹陽香草河、吳興梅堰等遺址都有此類房子出土。雲南的劍川海門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中也見有這種乾欄式住居習俗。江西清江營盤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陶製乾欄式房子模型,帶有長脊短檐式的屋頂,是該地區新石器時代曾流行乾欄式住居習俗的一個重要佐證。四川成都十二橋商代遺址和湖北蘄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遺址發現的大型木構建築群,說明夏商周時期乾欄式建築和住居習俗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流行和發展。

6.

喜食蛤貝:魚、鱉、蛇、蚌、蛤等是先民的天然美味,但稻作農業早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發展,曾是嶺南先民的經濟方式之一。 這一習俗延至當代嶺南諸省。在《淮南子》與《史記》中,都提到南方越人吃蛇與貝殼類動物。在廣東發掘的多處文化遺址的堆積層里,均發現有大量的蜆蚌蛤蚶螄螺的遺骸。

7.

拔牙之俗:在舊時文獻中,這種風俗習慣被稱作“鑿齒”、“打牙”。這是一種有意識地採用人工方法,拔除(或打、或敲)某些健康前位齒的行為,在《山海經》、《淮南子》中都有記載。古越人的後代之一——近現代的台灣高山族還或多或少地保留有拔牙的習俗。在廣東珠江三角洲、環珠江口的貝丘、沙丘等遺址已經發現數十例與拔牙相關的考古遺蹟。這些拔牙遺蹟的人類體質特徵相同,所拔牙齒位基本相同。它們的年代均在距今4000年以內的先秦時期。此外,越人中還有一種漆牙的習俗,稱為“黑齒”。

8.

龍舟競渡:說起龍舟競渡,人們總是將其和屈原與端午節聯繫在一起。實際上,它也是古代南方越部落的傳統習俗之一。因為南越人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畫上龍、鳧等動物形象作為本部落的圖騰或保護神。這和越人文身以象徵“龍子”的含義類似,都是為了求得水神的保護。近年來在嶺南地區發現的銅鼓上,也發現了一些頭戴羽冠的人物操架刻畫有紋飾的船的圖像,有可能就是古代越人龍舟競渡習俗的記錄。

南越王國

南越族 南越族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嶺南地區,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趙佗為龍川縣令。為了加強和鞏固在當地的統治,秦朝從中原遷來50萬人 。後來秦朝將領趙佗(今河北人)乘秦亡之機,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包括甌雒國在內) ,於西元前204年 建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 。

西元前196年,南越國稱臣於漢朝 ,此後漢朝與南越國一直維持良好關係。

西元前181年,呂后主政,決定與南越國決裂,遣兵攻南越國,然而戰況膠著,兩國相持不下 。

西元前180年,呂后崩,漢朝撒兵 ,南越國乘著抵抗漢朝軍隊成功之機,趙佗正式稱帝為“南越武帝”,並對東邊的閩越國施加影響;對西邊的甌駱等部落加強控制 。

西元前179年,在漢文帝的努力下,南越國對外去帝號並再稱臣於漢朝。但對內仍稱帝如舊 。

西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趙佗崩,其孫趙胡立。

西元前135年,吞併了東甌國故地後的閩越國,發兵南侵南越國,在南越文王趙胡的請求下,漢武帝行圍魏救趙之計,發兵攻閩越國,在外部軍事壓力之下,閩越國以王弟餘善為首的權貴殺閩粵王郢以求和,東南地區一場戰禍就此避免 ;漢武帝想南越文王入朝,然而趙胡以稱病為詞不入朝 ,僅遣太子趙嬰齊入朝長安宿衞。

西元前125年,南越文王趙胡重疾,趙嬰齊因而歸國,不久,趙胡崩,太子趙嬰齊歸國登極 。

西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趙嬰齊崩,其子趙興立為王 ,趙興的母親摎氏為南越太后 。

西元前112年夏季 ,南越國相呂嘉叛漢朝,攻殺南越哀王趙興,另立南越明王趙嬰齊另一個兒子趙建德為王 ,同年,漢武帝發兵攻南越國。

西元前112年冬季 ,漢朝攻滅南越國,將其地分為南海、合浦、蒼梧、鬱林、交趾、儋耳、珠崖、九真、日南共九郡 。西漢時期,廣東屬漢地九州之中的揚州。東漢時期廣東屬荊州。在晉代,廣州又再屬揚州。

根據《廣州舊志》記載,在東周之春秋時期,周惠王命諸侯中最靠南方的楚國兼管嶺南,自此,南越人開始臣服於楚,所以,廣州曾有“楚庭”的別稱。但這一別稱後來為何又會湮滅呢?這是因為嶺南文化後來的發展己非“楚文化”所能概括了,嶺南文化發展到後來己經成了漢族文化長河中一股生機盎然的活水。

儘管南越國亡於內亂及外侵,但在南越王得國近一百年的時間裡,真正的嶺南文化己紮下了根系,並且開枝散葉,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一脈。自西漢以後,“南越”這一部落名稱是自然而然地消亡了,南越的“越”字也為“粵”字所取代。但由南越國衍生出來的獨特文化和語言,卻被永久的保留了下來。

後來發展

自秦朝統一嶺南後,中原移民開始南遷,嶺南的百越部落中,南越部落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畲族, 而廣西、越南地區的雒越及西甌兩大部落,則與其他族群共同演化為今天的京族、壯族、瑤族、黎族、布依族、傣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的少數民族 。有人認為,部分百越人向東南亞遷徙,成為東南亞部分民族的祖先。

古代移民下來的中原人融入了蘇南、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區,同時也帶來了各箇中原時期的古漢語,客家話、粵語、閩語、吳語等,當部分中保留著大量古音古詞,底層辭彙保留著少數的古代南越語成分,而且這些底層辭彙比較接近壯侗語系的語言。這些特點可以從某個角度反映出南越人跟現代漢族客家民系、吳越民系、廣府民系、閩民系的關係,以及古越語同現代漢語方言客家話、吳語、閩語、粵語的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