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基本資料

中文名: 諾氏鷸
拉丁名:Tringa guttifer
英文名:Spotted Greenshank,Nordmann's Greenshank
瀕危等級
保護級別: 被列為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鳥類》中列為未定種IUCN1994年列為未定種CITES附錄I。
外性特徵

中等體型(31厘米)的灰色鷸。腿偏黃,嘴呈雙色。非常似青腳鷸,但頭較大;頸較短較厚;嘴較粗較鈍且基部黃色;上體色較淺,鱗狀紋較多,細紋較少(冬季),尾部橫紋色較淺;腿相對較短,黃色較深;飛行時腳伸出尾後較短,叫聲也不同。拿在手上能看見三趾間連蹼,青腳鷸僅有兩趾連蹼。 虹膜-褐色;嘴-黑色,基部黃色;腿及腳-黃色/綠色。粗啞的gwark聲,與青腳鷸叫聲迥然不同。繁殖於東北亞的薩哈林島。冬季遷徙經日本及中國至孟加拉國及東南亞;迷鳥有至婆羅洲及菲律賓。全球性瀕危(Collar et al., 1994)。種群數量非常稀少。遷徙時經中國東部沿海省份。每年春季在香港有少量出現。同青腳鷸。喜沿海泥灘。
分布範圍

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西伯利亞東部薩哈林島(庫頁島)繁殖,越冬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國內偶見於上海、福州、海南島、香港和台灣。為偶見旅鳥。春季多於3一4月,秋季於9一10在遷徙時途經中國。數量稀少,世界種群數量不足1000隻。春季遷徙在鹽城的數量至少有35隻(王會,1992),但在冬季1989~1990年在鹽城見51隻、青島2隻、洞庭湖2隻,1991年11月在江蘇東台見18隻(中國鳥類學會水鳥級,1994)。
生活習性

繁殖期為6一8月。營巢於落葉松疏林中的沼澤、水塘或林緣濕地。巢多置於落葉松樹上或其他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2一4米。巢主要由落葉松的樹枝、苔蘚和地衣構成。
棲息于海岸、沼澤、池塘、河口三角洲等地。常低頭來回奔跑,步伐顯得慌忙。跑得快,飛翔力強,速度也快。飛翔時,翼的鼓動不很快,但幅度大。常站立於海濱低岩的頂處等待退潮。潮退後,在淤泥或沙灘上用嘴搜尋食物。以小型無脊椎物為食。
保護措施

保護小青腳鷸措施有:
1.保護小青腳鷸棲息環境和恢復它們原來最適宜的棲息條件。
2.控制小青腳鷸種群的結構和大小。
3.保護小青腳鷸種群遺傳性,激發其遺傳變異,改變保守性的趨向,恢復和加強種群的生活力。
4.消除和減少人為的不利影響。
飼養管理

小青腳鷸分布在中國南北各地均屬留鳥,生活在一定區域,從不遷徙。在多數產區的小青腳鷸,夏棲高坡地,秋冬季節移至平原或山麓丘陵地帶。以植物種子、果類及昆蟲為食。北京郊區的小青腳鷸每年5~7月為繁殖期。在灌叢凹地營巢,巢甚簡陋,略墊枯草落葉等,即開始產卵孵化,每巢6~15卵,卵橢圓形,卵殼橄欖褐色而光滑。卵重20-23克。
小青腳鷸的肉味鮮美,比家雞的肉質更富有營養,是一種極受人們青睞的美味佳肴。據有關資料表明,其肉質富含高蛋白質而脂肪含量低,是國際消費市場重要食品。其羽色艷麗,可供裝飾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又因小青腳鷸的適應性強,近百年來,國際間很多山林及狩獵場內爭相移殖放養,故人工養殖發展較快,歐美很多國家每年人工養殖小青腳鷸數以百萬計,營利非常可觀。中國近年已開始小青腳鷸的人工養殖,但其規模及產量目前尚難與國外相比。人工養殖小青腳鷸,需有一定的籠網設備,否則便會逃失。
小青腳鷸其籠網孔洞以雀類及小型害獸不能進入為準。場地宜高燥排水良好。籠網附近最好能有高大的落葉喬木,以便暑熱夏天遮蔭。具體面積每百平方米籠網,飼養成年小青腳鷸30-40隻。籠網高度2.5-3.5米。籠內設足夠的棲架及掩蔽物,有利其求偶爭鬥的躲避之需。除繁殖期外,雌雄雉宜分群飼養。

此時雄雉面頰裸露皮膚異常紅艷豐滿,雄雉間開始爭鬥,勝者獲得同雌雉交配的機會。1周歲的雌雉產卵較量低,一般年產卵20枚左右,2-3歲後的雌雉產卵量可達30-40枚。繁殖期到來前4周,雌雄雉合群飼養以利配種,一般雌雄比例可按4:5-5:1。
小青腳鷸種卵的收集及貯存環境同於家雞種卵,其種卵貯存時間以不超過7天為佳。多數養殖場均採用電熱孵卵器孵卵。據中國資料其1-20天孵化溫度37-37.5℃,相對濕度65%-70%;21-24天孵化溫度降至37℃,相對濕度70%孵化效果最佳。孵出的雛鳥健康活潑,雛羽豐滿,臍部收縮完好,育雛成活率高。小青腳鷸孵化期23-24天。
雛雉初生後24小時開食飲水,育雛環境溫度保持35-36℃;以後可酌情降低環境溫度,至35-40日齡,育雛溫度可維持25-30℃。飼料1-3日齡,每天飼餵煮熟的全蛋8次;4-10日齡,餵雛鳥混合精料配以熟雞蛋各半,並配以少量青綠飼料,每天6-8次;11-20日齡,餵給雛鳥混合精料及青綠飼料,每天6次。30日齡後可放至露天運動場飼養,但需預防風雨、低溫等不利因素的影響。120-140日齡,開始雌雄雛分群飼養,有利於健康成長。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 |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