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位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的半荒漠地帶。西鄂爾多斯乾旱少雨,生態環境非常嚴酷,植被稀疏,動物種類較為貧乏。然而在這一獨特的地方卻生長著一些古老的、鮮為人知的小灌木及珍稀兩棲、爬行類動物。

簡介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西部和烏海市境內,面積555849公頃,1995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7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為四合木、半日花等古老殘遺瀕危植物和荒漠生態系統。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本區地處亞非荒漠東部邊緣,為西鄂爾多斯荒漠化草原和東阿拉善草原化荒漠的過渡地區,是古地中海孑遺植物四合木半日花綿刺沙冬青革包菊蒙古扁桃胡楊等集中分布的地方。區內現已查明高等植物335種,其中特有古老殘遺種及其它瀕危植物有72種,占全部植物種數21.79%,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7種。特別是四合木和半日花僅分布於保護區的小面積範圍之內,具有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保存著極高的保護和科學研究價值。此外,保護區還保存著極其珍貴的古地理環境,古生物化古十分豐富,山地地層剖面明顯,是非常珍貴的天然史書。因此,該區的建立,不僅在生物多樣性的就地保護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對研究生物的起源、發展演變以及地質構造和古地理環境均有著深遠的意義,同時,對於保護和改善我國荒漠地區的生活環境和探索荒漠地區可持續發展途徑也具有重要的價值。

旅遊概述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是一個以保護古老殘遺瀕危植物及草原向荒漠過渡的植物帶和多樣的生態系統為主要對象的綜合性自然保護區。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跨烏海市和伊盟鄂托克旗。地理座標為東經106°40'—107°44',北緯39°13'—40°11'總面積555849公頃。

保護區景觀複雜多樣,為野生植物創造了多樣的生存條件,區內既有荒漠草原的典型成份和特點,又有荒漠地區的一些代表類型。同時還形成了該區特有的一些類型。保護區內現已查明有野生植物335種,其中特有古老殘遺種及其它瀕危植物72種,占保護區全部植物的21.7%,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植物的有四合木、半日花、綿刺、沙冬青、革苞菊、蒙古扁桃、胡楊等七種,其中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植物種優先保護名錄的有:四合木、半日花、革苞菊、沙冬青、綿刺等五種;被列為內蒙古自治區珍稀瀕危植物的還有賀蘭山黃芪、阿拉善黃芪、長葉紅沙等13種,其中四合木為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特有單種屬植物,保護價植如同植物中的“大熊貓”。以上植物大多為古地中海變遷的殘遺的珍稀孤種植物,被學術界稱為“活化石”。

該保護區境風主要的草原化荒漠植被類型是由特有群系構成的,群系中的建群種和優勢種大部分為古老殘遺種,珍稀植物成為本地區植被的主要建造者,這是這一地區特有的景觀類型。同時,西鄂爾多斯被譽為殘遺植物的避難所。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地處亞非荒漠東部邊緣,荒漠與草原的連線處,各種生態因素極其活躍,而生態環境又極其脆弱,邊緣效應十分明顯,它為研究生物的起源、發展、演變及各種間的親緣關係等提供了難得的珍貴材料,在該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對我國乃至全球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研究都將有深遠的意義。

四合木是本保護區最有重要保護意義的物種,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唯一的特有屬植物也是阿拉善荒漠特有的單種屬植物,並且還是蒙古高原、亞洲中部的特徵屬之一,是國家二級、內蒙一級保護植物,全世界只在烏海地區作為建群種和優勢種形成群落,是研究古生物、古地理及全球變化的極好素材,是植物中的大熊貓,現在受到國內外學術界高度重視。四合木為落葉小灌木,易燃、熱值高,民眾稱為“油柴”,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由於其處在生態極端脆弱的荒漠草原及草原化荒漠地帶,自然更新能力差,本身抗干擾能力非常低,而該區又是國家重要的能源、建材化工基地,對植被破壞嚴重,造成四合木面積不斷縮減。同時,四合木的分類地位很孤立,有關對四合木的研究早在保護區建立之前就已開展,但人們對它認識還不夠深入,而且它本身又是本地區植被的主要建群種,如研究和保護工作滯後,不但其近似種難以尋找,導致這一珍稀瀕危植物的絕滅,而且還會造成烏海地區生態環境的不可逆性破壞。在保護區的珍稀植物繁育區中還分布著被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畫中植物種優先保護名錄的植物,如四合木、半日花、綿刺、革苞菊、沙冬青等。在胡楊島上還有成片的天然胡楊林分布,成為荒漠景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老植物

在西鄂爾多斯生長的古老植物是一批貌不驚人,鮮為人知的小灌木:如四合木、綿刺、半日花、沙冬青、裸果木等。殊不知這些植物論其資格和輩份卻相當古老,由於它們分布範圍比大熊貓、金絲猴還小,其珍貴程度可想而知。

西鄂爾多斯這些旱生小灌木是在古大陸漂移以前(大約7千萬年前,被子植物形成初期)就有它們的祖型,也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歷史、氣候變化,形成適應嚴酷的乾旱環境的特有“本領”而生存下來的古老植物。

四合木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四合木

蒺藜科的一種灌木,因其果實有4個翅而被稱為“四翅”,這種果實極為獨特,與熱帶、南美洲廣布的金虎尾科植物相似,故而被認為它與南美大陸熱帶植物有聯繫。50年代,四合木在西鄂斯大面積分布,由於它是最好的薪柴,而招致了走向滅絕的邊緣。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被大量砍伐。目前,已經見不到成片分布的四合木了。

沙冬青

豆科常綠灌木,它能在降水量只有70-200mm的荒漠地區四季常青,在寒冷乾旱的北方大漠中唯有它的綠色點綴其中。

綿刺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綿刺

薔薇科小灌木。它的形態特徵特殊,在北溫帶植物中找不到它的近親,科學家認為它起源於水分條件較好的生境,現生在這裡,是經過長期旱化演變而來的。

裸果木

石竹科裸果木屬的灌木。裸果木屬世界上只有2種,一種在北非和西亞,另一種生活在西鄂爾多斯地區。但是近些年已經見不到它的蹤影,據推測它已在當地滅絕了。

半日花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

半日花科灌木,它與遠隔萬里的地中海植物在地質歷史上有著某種聯繫,是古地中海西退時,殘留在此的古老植物。

在西鄂爾多斯類似的古老珍稀植物還有很多,僅被列入《中國植物紅皮書》的植物就達20種之多。

西鄂爾多斯被學者們稱為亞洲乾旱地區孑遺植物的避難所。在幾百萬年乃至幾千萬年的地質歷史和氣候演變過程中,經歷了熱帶雨林、亞熱帶森林、溫帶森林、溫帶草原到荒漠草原的生態演變全過程。隨著環境從濕潤到乾旱的變化,一些植物逐被另一些適應乾旱環境的植物取而代之。這些乾旱植物不斷改變和強化自身適應乾旱環境的能力,因而能殘存至今,成了一部人類揭示地球生物演變奧秘的完整天然史書。

珍稀動物

珍稀爬行類

1、沙蜥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沙蜥

起源和分布中心在中亞荒漠區,這是一群古老的動物。它們占據地勢開闊、植被稀疏的沙漠地帶。以昆蟲為食。

身體呈流線形,體表光滑,適於鑽沙。背部大多黃褐色並飾以深色條紋,與沙地背景協調一致。腹部呈白色,能反射沙地表面的高溫輻射。沙蜥上下眼瞼邊緣鱗片特化成鋸齒狀,形成兩排密密的“睫毛”,鼻孔內側則生有皮瓣,藉以阻擋風沙侵入眼鼻。指趾兩側鱗片同樣特化成櫛狀,以增加與沙面的接觸面積,以免陷進沙中。它四肢有力,奔跑迅速。其皮膚缺乏腺體,不分泌液體,排泄物乾燥少水。沙蜥從不飲水,僅從食物中獲取水分便能安然生活。7月份產卵繁殖,8月份幼蜥破殼而出,此時昆蟲最多,它們大吃特吃,9月下旬便開始漫長的冬眠,直至翌年4月。

2、變色沙蜥

在西鄂爾多斯非常多,可謂“人”多勢眾。它與同類草原沙蜥、荒漠沙蜥只能作為“陪同”,而無法與之匹敵。

3、麻蜥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麻蜥

生活在灌叢中,以昆蟲為食,有時也吃一些嫩葉。身軀細長,生有耀眼的斑紋,讓人不由得把它們與蛇聯繫在一起,因此,稱它們為“四腳蛇”。

4、蛇類

分布在西鄂爾多斯半荒漠的蛇,約有三、四種,常見的有黃脊游蛇和中介蝮。後者為此保護區唯一的毒蛇。

5、中華鱉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中華鱉

它為西鄂爾多斯地道的“外來戶”。它的祖籍在黃淮平原,早年間溯河而上,定居黃河之濱。

珍稀兩棲動物
花背蟾蜍

在西鄂爾多斯眾多動物的“戶口簿”中,兩棲動物中只發現花背蟾蜍一種。喜水的兩棲動要么被嚴酷的環境淘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花背蟾蜍
汰,要么遠遠地躲開這片缺水地方,只有花背蟾蜍頑強地追逐著那點少得可憐的水域而生存至今。

花背蟾蜍,兩棲綱,蟾蜍科。體長6-7cm。雄蟾蜍背面橄欖黃色,皮膚粗糙,密布大小瘰疣,上有許多小白刺。雌蟾蜍背面淺綠色,有深褐色或醬黑色花斑,瘰疣稀疏,皮膚較光滑。腹面乳白色,滿布扁平小疣。口後有大疣。耳後腺大而扁平。白天棲於洞內,黃昏外出覓食。冬季集群在沙土中冬眠。

不要以為荒漠便意味著荒涼,當你看到那些沙地疾走如飛的沙蜥,在灌叢中時隱時現的麻蜥,在寒冷乾旱北方大漠中綠色點綴的沙冬青時,你不覺得西鄂爾多斯是一片充滿生機和希望的土地嗎?

景區美食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找好吃的要去如下地點:

1、烏海市;到市內交通方便,高速已開。吃飯地點很多,但重要集中在:市廣場北的第一條街,全街都是飯館,檔次較其他地點高級,食物很好。內蒙風味的都有。想吃乾羊肉的要到市農貿市場,那裡的出名好吃。

2、棋盤井鎮;地方小點,空氣污染也很嚴重。但館子不少,好壞都有。主要找乾淨的館子去。一般的風味味道是差不多的。

3、三北羊場;那裡飯館少,但有家開養鹿場的鹿肉館非常不錯。

旅遊指南

住宿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

住宿建議住宿在烏海市,市內推薦住宿:巴托克賓館,位於市中心地帶,房間價格40----80元,設施較周遍地區來說還是比較齊全的。
交通

交通烏海市城西客運站每天5:00----16:00每40分鐘有一班到保護區的客車,行程50分鐘,票價6元。

鄰近景點

恩格貝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恩格貝

庫布齊沙漠,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平均年降雨量僅250毫米左右。風狂沙漫,植被稀疏,被成為不可治理的地球癌症。
恩格貝,蒙古語,意為平安、吉祥。地處庫布齊沙漠中段。歷史上曾綠草如茵,牲畜成群,召廟香火繚繞,是蒙古人民世代生息的地方。人類掠奪性的開墾、過牧,加上戰爭因素,作用於此地脆弱的生態環境,這裡逐漸地被夷為沙海。土地資源喪失,人民被迫遷徙他鄉。
1989年以來,一批批開發沙漠志願者放棄城市生活,進駐恩格貝。原始式的油燈點燃了希望之光,狂風沙暴中孕育出了綠色。從此,三十萬畝土地開始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1989年,中德兩國在恩格貝合作實施風力發電項目。 

世珍園旅遊區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世珍園旅遊區

鄂爾多斯世珍園旅遊區是由鄂爾多斯市勝達有限責任公司以世界重要保護濕地、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依託投資興建,集旅遊觀光、休閒度假、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建設為一體的大型生態旅遊區。
世珍園由三大景區組成: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鄂爾多斯神光響沙景區;鄂爾多斯草原蒙古族風情區。鄂爾多斯遺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109國道鄂爾多斯市西45公里處,占地面積45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積為10.2平方公里。是世界珍稀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遺鷗的棲息繁殖地,並占到全球已知遺鷗總數的75%以上。其它國家級保護動物大天鵝、東方白鵝、鴻雁等也在這裡駐留,各種鳥類達百餘種之多。園區內豐富的地形、地貌、植被、風土人情,構成了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鄂爾多斯神光響沙景區位於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沿著馳名中外的"穿沙公路"既可到達。這裡的沙漠色彩不一,沙山比比皆是,只要踩踏或滑溜它就會發出"嗡嗡"響聲。更神奇的是夜間沙海之顛,有幸會看見瑩白色光芒,讓人目不暇接,疑入仙境。傳說,這是吉祥的象徵。鄂爾多斯草原蒙古族風情區,草原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綠茵如毯,鮮花爛漫,座座蒙古包,猶如綠海中點點百帆。縱馬馳騁草原,讓你親身感受"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的優美意境。美麗的鄂爾多斯草原風光獨特,是夏季避暑及草原民族風情旅遊的理想之地。

阿爾寨石窟

西鄂爾多斯自然保護區阿爾寨石窟

阿爾寨石窟,位於鄂爾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在一望無際的高原上,兀然屹立一座高約80米、寬約300米、狀似平台的紅砂岩小山,即是蘇默圖阿爾寨山,沿山體周圍鑿有眾多石窟,如同蘊藏著無數寶藏和秘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等候著人們前來探訪。阿爾寨山上原有寺廟建築,至今仍有6處遺址;環山鑿有65座石窟,坍塌或被風沙掩埋的有18座,目前較完整的尚有43座;山周圍岩壁上刻有大小浮雕佛塔22座。阿爾寨石窟始鑿於北魏中期,以西夏、蒙元時期最盛,明末佛寺毀於林丹汗西征鄂爾多斯之役。阿爾寨石窟目前仍有近千幅壁畫得以保留。其中成吉思汗遺蹟,喇嘛教文化藝術,以及回鶻蒙古文、梵文、藏文榜題等,均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可惜尚未為世人所知。
蒙元時期是阿爾寨石窟的全盛時期。成吉思汗晚年南征西夏時,曾在阿爾寨地區活動過。滅西夏之後,阿爾寨石窟即為蒙古人祀佛之地,又為祭禮成吉思汗之所。因此,在山頂修建了規模宏大的藏傳佛教寺廟,用於佛事和祭祀。 

相關詞條

油松王準格爾召無定河萬家寨水利樞紐工程昭君墳烏仁都西釋尼召沙漠人工湖轉龍灣百眼窟王愛召

旅遊百科一

旅遊是一種高級的精神享受,是在物質生活條件獲得基本滿足後出現的一種追享欲求。有一位社會學家說,旅遊者的心理中有“求新、求知、求樂”這樣三條。這是旅遊者心理的共性。旅遊者不遠千里而來,就是想領略異地的新風光、新生活,在異地獲得平時不易得到的知識與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

鄂爾多斯著名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