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野驢—“鑲有黑邊的‘野馬’

西藏野驢分布於錫金、印度東北部和我國的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和新疆南部等地,從前也被列為亞洲野驢的一個亞種。它的體長為210—240厘米,肩高150厘米,尾長60—90厘米,體重150—250千克,與亞洲野驢大體相似,但區別也有很多,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體形稍大;體色較深,夏季呈赤棕色;背部和腹部之間的毛色界線非常明顯,而且位置較低,位於腹側的下部;肩後側面有典型的白色楔形斑,自腹部向上延伸,前腹角呈弧形;肩部至尾巴的基部有一條更寬、更明顯的黑褐色縱線條,因此被當地的牧民稱為“鑲有黑邊的‘野馬’”。

在我國西北地區,人們都把亞洲野驢或西藏野驢稱作野馬,由此產生了不少誤會,使人誤以為我國的野外還生存有很多野馬。其實,雖然亞洲野驢、西藏野驢和野馬同屬於馬科動物,在形態上和生態上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頭骨和牙齒等,而且棲息地也有重疊,但它們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主要有以下7點:1、野馬的耳朵較短,野驢的耳朵較長;2、野馬冬季沒有背紋,夏季的背紋狹窄而不明顯,身上的毛色上下比較協調,野驢的背紋鮮明而醒目,身體上下有比較明顯的對比,特別是西藏野驢;3、野馬四肢的下半截顏色較深,近於黑色,與體色不同,野驢四肢的顏色不深,而且均為同樣的顏色;4、野馬的體形比較短粗,頭部的比例較大,四趾顯得粗壯,野驢的頭和四肢較細而輕;5、野馬的前後肢上都有胼胝體,或稱附蟬,野驢僅在前肢上有胼胝體;6、野馬的蹄子較寬,野驢的蹄子較窄,而且較高;7、野馬的尾巴蓬松多毛,而且上下都較長,顏色也都很深,野驢的尾巴上半截較細而缺毛,只有下半截的毛較多,但深淺不一,中間色深,兩側和內側色淺,因此在奔跑的時候,決不會揚起一條蓬鬆多毛的大尾巴。此外,野驢的分布區和活動範圍也比野馬大,可以進入海拔較高的山嶽地帶。

家驢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時就已經被馴化,被人類馴養與使用的歷史比家馬還要長。雖然它的性情較為頑固,但卻具有耐力強、耐粗飼、聰明、能吃苦、行走穩健等優點,經得起暴風的摧殘,可以用來載物、載客、推磨及耕種等。但亞洲野驢和西藏野驢的野性都較強,至今尚未能馴化為家畜,但它們卻可以同家畜雜交,例如與家馬雜交後產出紅白相間的“斑駁馬”,體大,性烈,力強,被當地人用來託運貨物或作騎乘之用。

亞洲野驢和西藏野驢的數量從前都非常多,在荒漠和草原上常常能見到數百隻以上的大群,但是由於過度獵殺,特別是農田、牧場、油田和礦山等的大量開發,使它們的數量大為減少,棲息地迅速縮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