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頭側、頦、喉和前頸黑色;眼後和耳羽白色,羽毛延長成束狀 ,垂於頭側;頭頂珍珠灰色;喉和前頸羽毛也極度延長成蓑狀,懸垂於前胸。其餘頭、頸和體羽藍灰色;大覆羽和初級飛羽灰黑色,內側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延長,覆蓋於尾上,也為石板灰色,但羽端黑色。
虹膜紅色或紫紅色,嘴黃綠色,腳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2325~2450g,♀1985~2750g;體長♂760~920mm,♀680~800mm;嘴峰♂63~71mm,♀60~68mm;翅♂453~548mm,♀449~510mm;尾♂152mm;跗蹠♂168~201mm,♀152~186mm。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草地、草甸沼澤、蘆葦沼澤、葦塘、湖泊、河谷、半荒漠和高原湖泊草甸等各種生境中,有時也到農田地活動,特別是秋冬季節。棲地高度最高可達5000米左右的高原地區。
生活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多呈家族或 小群活動,有時也見單只活動的。常活動在水邊淺水處或水域附近地勢較高的羊草草甸上。性膽小而機警,善奔走,常遠遠地避開人類,也不願與其他鶴類合群。
遷徙:春季於3月中旬到達吉林西部繁殖地,3月末4月初到達黑龍江和內蒙呼倫貝爾盟。秋季於10月中下旬南遷,成家族群或小群遷飛。
食性: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蝦、蛙、蝌蚪、水生昆蟲、植物嫩芽、葉、草子,以及農作物玉米、小麥等食物為食,邊走邊食。
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一雄一雌制。剛遷來時常成小群活動,以後逐漸分散成對和占領巢區。通常不營巢,直接產卵於羊草草甸中裸露而乾燥的鹽鹼地上,外周生長著羊草、蘆葦、茵陳蒿等植物。也有營巢於水邊草叢中和沼澤內的。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1~3枚,通常為2枚。卵為橢圓形,淡紫色或粉白色、具深紫褐色斑,卵的大小為82~87mm×54~57mm,平均84.7mm×55.9mm。卵產齊後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3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站立或行走。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數約230,000~280,000隻( 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中國約有100~10,000繁殖對;遷徙旅鳥50~1,000隻( Brazil 2009)。 蓑羽鶴在中國種群數量較少,屬非常見珍稀鳥類。
地理分布
原生種分布:阿富汗、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孟加拉、不丹、查德、中國、賽普勒斯、埃及、衣索比亞、印度、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黎巴嫩、摩爾多瓦、蒙古、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奈及利亞、阿曼、巴基斯坦、俄羅斯、沙烏地阿拉伯、斯洛伐克、南蘇丹、蘇丹、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葉門。
迷鳥分布地:保加利亞、克羅地亞、丹麥、厄利垂亞、芬蘭、德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日本、約旦、肯亞、韓國、共和國、科威特、馬爾他、黑山、挪威、葡萄牙、羅馬尼亞、塞爾維亞、西班牙、瑞典、敘利亞、阿聯。
在中國主要分布於新疆、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繁殖地),遷徙地見於河北、青海、河南、山西等省;越冬地在西藏南部。
保護級別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The IUCN Red List):無危物種(LC),2012年評估。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鳥綱
更多鳥類百科,詳見微百科:中國鳥類百科 |
角、赤頸、鵜鶘(所有種)、鰹鳥(所有種)、海鸕鶿、黑頸鸕鶿、黃嘴白鷺、岩鷺、海南虎斑(開鳥)、小葦(開鳥)、彩鸛、彩䴉、白琵鷺、黑臉琵鷺、紅胸黑雁、白額雁、天鵝(所有種)、鴛鴦、其他鷹類、隼科(所有種)、黑琴雞、柳雷鳥、岩雷鳥、鐮翅鳥、花尾榛雞、雪雞(所有種)、血雉、紅腹角雉、藏馬雞、藍馬雞、黑鷳、白鷳、原雞、勺雞、白冠長尾雉、錦雞(所有種)、灰鶴、沙丘鶴、白枕鶴、蓑羽鶴、長腳秧雞、姬田雞、棕背田雞、花田雞、銅翅水雉、小杓鷸、小青腳鷸、灰燕鴴、小鷗、黑浮鷗、黃嘴河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黑腹沙雞、綠鳩(所有種)、黑頦果鳩、皇鳩(所有種)、斑尾林鴿、鵑鳩(所有種)、鸚鵡科(所有種)、鴉鵑(所有種)、灰喉針尾雨燕、鳳頭雨燕、橙胸咬鵑、藍耳翠鳥、鸛嘴翠鳥、黑胸蜂虎、綠喉蜂虎、犀鳥科、白腹黑啄木鳥、闊嘴鳥科(所有種)、八色鶇科(所有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