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木叉絲殼

苦木叉絲殼

苦木叉絲殼,叉絲殼屬植物,主要分布於中國和日本。菌絲體葉的兩面生,多生於葉背,消失或存留,展生,有時形成不規則斑塊;子囊果散生或由聚生到散生。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苦木叉絲殼苦木叉絲殼
苦木叉絲殼
MicrosphaerapicrasmaeSaw.Bull.Gov.ForestExp.Stat.Tokyo50:121.1951.
Microsphaerapenicillata(Wallr.:Fr.)Lev.formapicrasmaeJacz.,KarmannyiOpredelitelGribov.II.p.363.1927.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多生於葉背,消失或存留,展生,有時形成不規則斑塊;子囊果散生或由聚生到散生,球形或扁球形,直徑52-105平均80.5)μm,壁細胞7.5-15μm;附屬絲4-13根,常為7-11根,直或稍彎,長104-167μm,為子囊果直徑的1.0-2.9倍,多為1.5-2倍,寬5-10μm,外壁平滑,無隔透明,少數在基部或靠近基部具一隔膜,有時在基部或隔膜以下為淺褐色,頂端有3-5次雙分叉,第一、二分枝較長,末枝反卷或不反卷,有的反卷超過一周呈螺旋狀卷旋,不反卷者分叉多不規則,末枝或鈍圓呈指狀或呈尖刺狀;子囊2-6個,多為2-4個,橢圓形、卵形或亞球形,有較明顯的柄,44-66×39-49μm;子囊孢子6-8個,常為7個,橢圓形、臘腸形、卵形或矩圓形,無色,15.9-26.6×7.9-15.9μm。

中國分布

苦木PicrasmaquassioidesBenn.:陝西南五台山(04297);四川丹巴(38629)。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

討論

苦木上的叉絲殼,最初在日本發現,Jaczewski(RHEBCKHH,1927)將它定為Microsphaerapenicillata(Wallr.)Lev.formapicrasmaeJacz.,後Homma(1937)將它歸入Microsphaera(Wallr.)alniSalm.內,她提到苦木上的菌,其分生孢子(28.8-34.4×15.6-18.0μm)和子囊果(85.2-103.2μm)均小。澤田,(Sawada,1951)將本菌從上述種中分出作為獨立的種,我們認為較合理,故在此採用了他所提出的名稱,即Microsphaerapicras-maeSaw。
四川丹巴的(38629)附屬絲較短(為子囊果直徑的1-1.5倍),而子囊孢子卻較大(18.6-26.6×10.6-15.9μm)。

盤點白粉菌目(二)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二批次。
野桐單囊殼
野村叉絲殼
木槿生單囊殼
棕絲單囊殼
老鸛草單囊殼
合葉子單囊殼
多絲叉絲殼
大戟單囊殼
柳葉選單囊殼
香薷單囊殼
瓜類單囊殼
忍冬叉絲殼
梓樹單囊殼
鳳仙花單囊殼
菜豆單囊殼
黃芪單囊殼
羽衣草單囊殼
單囊殼屬
圖拉斯叉鉤絲殼
多裂叉鉤絲殼
梣葉楲叉鉤絲殼
波密叉鉤絲殼
二角叉鉤絲殼
七葉樹叉鉤絲殼
叉鉤絲殼屬
長絲叉絲殼
繡線菊叉絲單囊殼
葉背叉絲殼
蟎斑生叉絲單囊殼
金絲桃叉絲殼
本間叉絲殼
叉絲單囊殼屬
三孢半內生鉤絲殼
柳生半內生鉤絲殼
半內生鉤絲殼屬
香椿球針殼
中國球針殼
黑氏叉絲殼
清風藤球針殼
櫟球針殼
鹽夫木球針殼
兩型小檗叉絲殼
白辛樹球針殼
青檀球針殼
楊球針殼
泡桐球針殼
二郎山叉絲殼
木蘭球針殼
釣樟球針殼
雙盾木叉絲殼
胡桃楸球針殼
胡桃球針殼
勾兒茶叉絲殼
梣球針殼
香薷球針殼
山螞蝗球針殼
蠟瓣花球針殼
旱蓮球針殼
雲實球針殼
蔓枝構球針殼
蛇葡萄球針殼
榿木球針殼
油桐球針殼
八角楓球針殼
臭椿球針殼
多花獼猴桃球針殼
南蛇藤叉絲殼
球針殼屬
錦雞兒叉絲殼
小疣叉絲殼
萬布叉絲殼
華北紫丁香叉絲殼
山礬叉絲殼
青藤叉絲殼
中國叉絲殼
四川叉絲殼
茅栗叉絲殼
景天叉絲殼
葉底珠叉絲殼
刺槐叉絲殼
鼠李生叉絲殼
防己叉絲殼
苦木叉絲殼
帕氏叉絲殼
飾美叉絲殼
榛球針殼
台灣獼猴桃球針殼
山田叉絲殼
三指叉絲單囊殼
白叉絲單囊殼
黑殼楠叉絲殼
花楸叉絲單囊殼
薩蒙球針殼
梨球針殼
桑生球針殼
貓兒屎叉絲殼
斑點單囊殼
銹絲單囊殼
黨參單囊殼
費氏叉絲殼
柿生球針殼
隱蔽叉絲單囊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