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拉斯叉鉤絲殼
圖拉斯叉鉤絲殼,白粉菌目的一種。菌絲體葉的兩面生,但以葉面為主,或翅果上生,存留,形成明顯的白色近圓形或無定形斑片至展生。有小型分生孢子和大型分生孢子。無隔膜,無色,近卵形、不規則卵形、矩圓-卵形;子囊孢子(7-)8個,矩圓-卵形、橢圓-卵形。。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圖拉斯叉鉤絲殼
- 界:真菌界
- 門:真菌門(Eumycota)
- 亞門: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on),有資料歸為盤菌亞門。
- 綱: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
- 目:白粉菌目(Erysiphales)
- 科:白粉菌目只含有1個科,即白粉菌科(Erysiphaceae)。
簡介
圖拉斯叉鉤絲殼菌絲體葉的兩面生,但以葉面為主,或翅果上生,存留,形成明顯的白色近圓形或無定形斑片至展生;同時有大、小兩型的分生孢子:小型分生孢子成串,近球形、卵形,少數矩圓-卵形,有明顯的纖維體,無色,7.6-9.7×6.3-8.1μm;大型分生孢子成串,卵形、桶形、桶-柱形,也有很多纖維體,無色,19.8-27.9×13.2-18.7(-19.7)μm;子囊果近聚生至散生,暗褐色,扁球形,直徑145-190μm,壁細胞不清楚,不規則多角形,直徑7.1-16.6μm;附屬絲36-82根,大多簡單,少數在一半以上的地方分枝1次,直或略彎,長度為子囊果直徑的0.5-0.8倍,長(54-)110-135(-150)μm,上下近等粗,寬(6.2-)7.6-10.2(-12.5)μm,分枝稍細,自上而下厚壁,兩邊的壁幾乎互相癒合,平滑。無隔膜,無色,頂端鉤狀部分捲曲1-1.5圈,圈緊;子囊11-16(-18)個,近卵形、不規則卵形、矩圓-卵形,有短柄到近無柄,56.2-81.3(-95.7)×31.5-47.8μm;子囊孢子(7-)8個,矩圓-卵形、橢圓-卵形,16.4-22.9×10.4-14.6μm。
中國分布
元寶槭AcertruncatumBunge:北京(13615)。
槭屬Acersp.:遼寧清原(40311);山東泰山(40312);西藏扎木(36500)。
據戴芳瀾(1979),這個種(在‘Uncinulaaceris(DC.)Sacc.var.tulasnei(Fuck.)Salm.,名下)還寄生在桐狀地錦槭AcermonoMaxim.var.platanoidesMiyabe上;國內分布還有河南省。
世界分布
中國、日本、蘇聯、法國、羅馬尼亞、挪威、奧地利、瑞士、瑞典、德國。
討論
Sawadaiatulasnei(Fuck.)Homma和Sawadaiabicornis(Wallr.)Homma是兩個比較接近的種。它們的主要區別在於:(1)前者的附屬絲大多不分枝,而後者的附屬絲大多分枝;(2)前者在一般情況下菌絲體存留並形成白而厚的明顯斑片,而後者則菌絲體一般消失或只形成薄而不明顯的斑片;(3)前者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較小,但較易形成,而後者的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都較大,但較難採到。
Homma(1937)認為Sawadaiatulasnei(Fuck.)Homma是日本Acer上最常見的種,但這個種在中國是不多見的。
盤點白粉菌目(二)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二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