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中國球針殼是一種寄生在各種果樹及林木等植物上,引起各種白粉病。它們吸取寄主營養,阻礙光合作用,削弱樹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如桑樹得白粉病後,不僅影響植物的正常生長和發育,而且用病葉作飼料時,還可以使家蠶受損害。
生長情況

球針殼屬的菌絲體無色,具隔膜,分內、外兩型:外生菌絲在寄主的表面;內生菌絲是由外生菌絲形成特殊的分枝從寄主的氣孔進入葉內,並產生吸器伸入葉肉細胞。成熟的分生孢子棍棒形、紡錘形或者卵形,單生孢子階段稱為小卵孢屬。
子囊殼幼時球形,成熟後扁球形到雙凸透鏡形,黃褐色或者深褐色。子囊殼頂部常叢生許多無色發亮的帚狀細胞附屬絲吸水後,球部靠頂側的基部膨大,將子囊殼拱起或者彈出以利傳播。帚狀細胞具粘附在目的物上。子囊殼然後沿“赤道線”環裂成兩半,釋放出子囊及子囊孢子。子囊多個,形狀多樣。子囊孢子2—4個,多為橢圓形或者卵形。
研究歷史
科學家Persoon早在1796年便發現了球針殼白粉菌,他當時命名為Welerotium erysiphe Pers,此後這類菌陸續被發現,因作者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名稱,到1851年已經接近40個分類單位。Leveille1851年把這些分類單位名稱統一起來,歸入他新建的球針殼屬內。 寄生於梧桐科梧桐葉上的球針殼,何文俊(1933)、凌立(Ling,1948)曾采自四川,羅清澤(1940)采自福建,他們三人均將此菌定名為Phyllactiniacorylea(Pers.)Karst.。我們研究了何文俊1933年11月27日來自四川成都華西壩的標本(11504),和羅清澤1940年10月24日采自福建邵武的標本(11503)。PhyllactiniasinensisYu的子囊果遠比Phyllactiniacorylea(Pers.)Korst.的為大;前者的附屬絲較多,而且子囊果直徑與附屬絲長度的比例也不相同。
PhyllactiniasinensisYu的子囊果較大,與生於獼猴桃屬Actinidia上的球針殼較接近,但在其他方面也有區別。如在附屬絲的長度及其與子囊果直徑的比例以及子囊的大小均有較大的差異。
盤點白粉菌目(二)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二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