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菌絲體葉的兩面生,多生葉背,展生,存留或消失,很少形成斑塊;子囊果散生或聚生,扁球形,暗褐色,直徑75-130(平均102.8)μm,壁細胞10-17.5×7.5-15μm;附屬絲5-27根,常為5-16根,長75-225μm,為子囊果直徑的0.8-2.6倍,常為0.8-1.3倍,大多與直徑等長,基部粗6.2-8.8μm;平滑或下部粗糙,多無隔間或基部具1隔膜,無色或偶爾基部為淺褐色,頂部3-7次雙分叉,常為4-5次,末枝多反卷,少數不反卷,頂端鈍圓、平截或指狀;子囊3-14個,多為3-6個,亞球形、橢圓形或卵形,具短柄或無柄,51-69×35-53μm;子囊孢子5-8個,多為8個,罕為5個,長橢圓形或卵形,15.0-25.0×8.8-14.4μm。
中國分布
麻櫟QuercusacutissimaCarr.:四川雅安(40692);貴州眉潭(03822,11600)。
小葉櫟Quercuscheniinakai:安徽九華山(01152);湖北姊歸(40693,40694,40695)。
短柄枹櫟QuercusglanduliferaBl.var.brevipetiolataNakai:湖北秭歸(40696)。
遼東櫟QuercusliaotungensisKoidz.:遼寧清原(40673)。
蒙櫟QuercusmongolicaFisch.:山西霍山(40697)。
夏橡QuercusrobusL.:新疆伊寧(40698)。
栓皮櫟QuercusvariabilisBl.:江蘇無錫(13960);安徽瑯玡山(11518)。
櫟屬Quercussp.:甘肅昌縣(40703);江蘇南京(40699);浙江天目山(41456);湖北秭歸(40700);四川(40702)。
世界分布
中國、蘇聯、芬蘭、波蘭、羅馬尼亞、挪威、奧地利、瑞士、瑞典、民主德國、聯邦德國。
討論
本菌的主要特點是菌絲體多生於葉背,故名葉背(hypophylla)叉絲殼,菌絲體稀薄;分生孢子單生,橢圓、卵形至桶形,24-32×12.5-17.5μm(Braun,1982e),Junnell(1967a)報導為柱形,長為寬的2.5倍。
本種與MicrosphaeraalphitoidesGriff.&Maubl.有相似之處,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前者的分生孢子圓柱形,其長度為寬度的2.5倍以上,後者為橢圓形,長為寬的1.5倍;前者的子囊果較後者為大,前者附屬絲多反卷。Braun(1982e)根據周蓄源1932年10月采自安徽九華山小葉櫟Quercuschenii(S.Y.ChaoNo.1412,No.1375)上的標本(標本存美國哈佛大學Farlow標本室),成立一新變種MicrosphaeraalphitoidesGriff.&Maubl.var.cheniiBraun,新變種的主要特點是附屬絲較長(為子囊果直徑的1-3倍,多為1.5--2.5倍)。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標本室11512號標本即周蓄源的1375號標本,我們對此號標本進行了反覆研究,它的附屬絲雖然較長(為子囊果直徑的1.2-2.6倍),但它是這類真菌中一個不間斷的序列特徵,而且附屬絲末端典型地錨狀反卷,子囊果也較小,因此我們認為此菌暫歸屬Microsphaerahypophyllaemend.Roll.-Hansen較妥。
盤點白粉菌目(二)
白粉菌目(Erysiphales)是真菌門(Eumycota)、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的1目。白粉菌目通常被歸入不整囊菌綱(Plectomycetes)或核菌綱(Pyrenomycetes)。一般認為該目只有白粉菌科1科,本期盤點白粉菌目的第二批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