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9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96戶通 自來水,有93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8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0戶,分別占總數的90%和83%。
該村到鎮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截止2009年底, 該村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4公里。全村共擁拖拉機3輛,機車22輛。
截止2009年底,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4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9戶;建有小水窖15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84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94畝,有效灌溉率為63.4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7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2畝。該村到2009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7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5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4萬元,占總收入的 630%;畜牧業收入35萬元,占總收入的2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630頭,肉牛25頭;林業收入5萬元,占總收入的3%;第二、三產業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9%;工資性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4%。農民人均純收入239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烤菸、玉米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6人,占勞動力的10%,在雲南省內務工17人,到雲南省外務工9人。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莽山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大樓中學。截止2009年底, 該村距離國小校1公里, 距離中學15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70人,其中小學生60人,中學生10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9年底, 該村有農戶96戶,共有鄉村人口446人,其中男性214人,女性232人。其中農業人口441人,勞動力268人。該村全部是漢族。到2008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428人,參合率96%;享受低保24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3.5公里。
村務公開
全村村務公開項目主要有財務、政務等。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到2009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9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83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
基層組織
截止2009年底,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6人,黨員中男黨員6人。該村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2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是:一、道路基礎設施差,出行不便;二、教學條件差,校舍簡陋。
該村的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一、鞏固老產業(烤菸),發展新產業;二、發展林果產業,種植核桃、甜柿等;三、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四、發展畜牧業,大量飼養生豬、山羊、肉牛等;五、做好勞務輸出,轉移剩餘勞動力,增加收入。
自然村大盤點(二)
自然村是自然形態的居民聚落。它往往是一個或多個家族聚居的居民點。自然村是農民日常生活和交往的單位,但不是一個社會管理單位。與自然村對應的概念是行政村。村是一個包括農業生產資源、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的人口居住群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