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
種名:紫花碎米薺學名:CardaminetangutorumO.E.Schulz
別名:石芥菜(四川)
科:十字花科(Brassicaceae)
屬:碎米薺屬(Cardamin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根狀莖細長呈鞭狀,匍匐生長。莖單一,不分枝。基部傾斜,上部直立,表面具溝棱,下部無毛,上部有少數柔毛。基生葉有長葉柄;小葉3-5對,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的形態和大小相似,長橢圓形,長1.5-5厘米,寬5-20毫米,頂端短尖,邊緣具鈍齒,基部呈楔形或闊楔形,無小葉柄,兩面與邊緣有少數短毛;莖生葉通常只有3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有葉柄,長1-4厘米,小葉3-5對,與基生的相似,但較狹小。總狀花序有10幾朵花,花梗長10-15毫米;外輪萼片長圓形,內輪萼片長橢圓形,基部囊狀,長5-7毫米,邊緣白色膜質,外面帶紫紅色,有少數柔毛;花瓣紫紅色或淡紫色,倒卵狀楔形,長8-15毫米,頂端截形,基部漸狹成爪;花絲扁而擴大、花葯狹卵形;雌蕊柱狀,無毛,花柱與子房近於等粗,柱頭不顯著。長角果線形,扁平,長3-3.5厘米,寬約2毫米,基部具長約1毫米的子房柄;果梗直立,長15-20毫米。種子長橢圓,長2.5-3毫米,寬約1毫米,褐色。分布範圍
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及西藏東部。生態習性
生於高山山溝草地及林下陰濕處,海拔2100-4400米。繁殖習性
花期5-7月,果期6-8月。植物用途
全草食用;亦供藥用,清熱利濕,並可治黃水瘡;花治筋骨疼痛。雅質俄(傈僳藥):全草治黃水瘡,外傷止血;花用於筋骨疼痛《怒江藥》。
曲如巴(藏藥):全草或花治筋熱痛,消化不良,腹瀉,外敷治筋斷《藏本草》。曲熱巴:花治筋痛《青藏藥鑒》。
這種十字花科的紫花碎米薺是一種野菜,本地人稱之為“石頭疙瘩菜”據說有清熱的功效.我們有天在飯店吃飯時特地點了這種菜,結果吃起來口感很苦,但又沒有芥菜嫩,不好吃,但四姑娘山本地人似乎很喜愛這種野菜。
植物特徵
本種與大葉碎米薺C.macrophyllaWilld.在形態特徵上是很相似的種,並且也有根同的分布區;不同之點在於莖生葉通常只有3(4)枚,著生於莖的中、上部,小葉3-5對,葉形較狹小,尤以陝西、甘肅、青海的標本較易區別.中藥用法
【藥材名】紫花碎米薺【拉丁名】CowdaminetangutorumO.E.Schulz.(原植物紫花碎米薺)
【科目來源】雙子葉植物藥十字花科碎米薺屬植物
【藥用部位】紫花碎米薺的全草。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脾、肝、膀胱、腎五經。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平肝潛陽。治三焦濕熱證,肝陽上亢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克。
【資源分布】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雲南等地。
【古籍考證】始載於《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參考出處】《中國高等植物圖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