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草[中藥]

筋骨草[中藥]

筋骨草,中藥名。別名:白毛夏枯草、散血草、破血丹,管狀花目、唇形科、筋骨草屬多年生草本,根部膨大,直立,無匍匐莖。莖高25~40厘米,四棱形,基部略木質化,紫紅色或綠紫色,通常無毛,幼嫩部分被灰白色長柔毛。約40種,原產於歐亞大陸。藥用植物,有鎮咳、祛痰、平喘等功效。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主治

用於咽喉腫痛,肺熱咯血,跌打腫痛。

相關配伍

①治肺熱咯血:與白茅根配伍;

②治扁桃體炎,咽炎,喉炎:筋骨草五錢至一兩。水煎服。或用筋骨草鮮草四至五株,加豆腐共煮, 吃豆腐並飲湯;

③治跌打傷,扭傷:與少量生薑、大蔥配伍,搗爛外敷。

用法用量

15~30g。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禁忌

孕婦忌服。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乾燥。

生理特性

筋骨草,多年生草本。長10~875px。根細小,暗黃色。地上部分灰黃色或黃綠色,密被白色柔毛。細莖叢生,質軟柔韌,不易折斷。葉對生,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匙形或倒卵狀披針形,長3~150px,寬1.5~62.5px,綠褐色,邊緣有波狀粗齒,葉柄具狹翅。輪傘花序腋生,小花二唇形,黃棕色。氣微,味苦。常生於海拔340~1800m的草地、林下或山谷溪旁。

產地

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浙江、河南、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拾遺》:“金瘡小草,生江南村落田野間下濕地。高一、二寸許,如薺葉短,春夏間有淺紫花,長一粳米也。”

2、《植物名實圖考》:“筋骨草,產南康平野。春時鋪地生,葉如芥菜葉,面綠,背紫。面上有白毛一縷,茸茸如刺。抽葶發小葉,花生葉際,相間開放。葉紫,花白,花如益母,遙望蓬蓬,白如積灰,亦呼為石灰菜。”

 

常綠花卉

木賊科筆管草 |
菊科紫菀 | 蘭草 |
唇形科紫丹參 | 澤蘭 | 血見愁 | 溪黃草 | 涼粉草 | 連線草 | 筋骨草 | 丹參 | 薄荷 | 野芝麻 |
蕁麻科苧麻 | 樓梯草 | 鏡面草 |
爵床科竹節黃 | 紅點鯽魚膽 | 黑眼花 |
傘形花科皺葉歐芹 | 藍花柴胡 | 白芷
蓼科中華山蓼 | 羊蹄 | 金線草 | 戟葉酸模 | 頭花蓼石辣蓼
紫葳科中甸角蒿 | 紅鳳梨花 | 單葉鳳梨花
澤瀉科澤瀉 |
三白菜科魚腥草 | 三白草 |
芭蕉科野芭蕉 |
虎耳草科岩白菜 |
石蒜科石蒜 | 百子蓮 | 白肋孤挺花 | 玉簾
傘形科鴨兒芹 |
跖草科旭日升鴨
鴨跖草科心葉紫露草 | 杜若 | 紫霞草
百合科小花蜘蛛抱蛋 | 山菅蘭 | 開口箭 | 火炬花 | 虎眼萬年青 | 狐尾天冬 | 廣西蜘蛛抱蛋
牻牛兒苗科香葉天竺葵
薔薇科仙鶴草 | 狹葉星點蜘蛛抱蛋 | 松下梅 | 龍芽草 | 蛇莓
玄參科狹葉毛地黃 |
苦苣苔科銀葉喜蔭花 | 牛耳仔 | 半蒴苣苔 |
葡萄科烏蘞莓 |
天南星科團扇蔓綠絨 | 石菖蒲 | 千年健廣東萬年青 | 刺芋 | 卜芥 |
姜科土田七 | 山奈 | 蓬莪術 | 薑黃 | 姜荷花 | 瓷玫瑰
馬齒莧科土人參 |
蒟蒻薯科水田七 |
秋海棠科秋海棠 | 羅拉秋海棠 | 厚壁秋海棠 | 貴婦秋海棠 | 波葉秋海棠
傘形花科傾臥前胡 | 前胡 |
忍冬科陸英
紫草科琉璃草 |
菊科劉寄奴草 |
胡椒科假蔞 | 蓽茇
罌粟科薊罌粟 | 大果博落回
卷柏科江南卷柏
敗醬科黃花敗醬
毛茛科虎掌草 | 附子 | 扁翅唐松草
石竹科荷蓮豆 | 蠅子草
蝶形花科狗尾草
小二仙草科大葉蟻塔 |
馬兜鈴科粗根細辛
川續斷科川續斷
十字花科板藍根
黃楊科板凳果
鬼臼科八角蓮 |
禾本科棕葉蘆 | 竹節草 | 雜交狼尾草 | 象草 | 香茅 | 香根草 | 細葉結縷草 | 彎葉畫眉草 | 雙穗雀稗 | 石芒草 | 森特鈍葉草 | 柔姿臂形草
花忍科芝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