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漢元狩二年春,漢軍取得第一次河西之戰勝利後,為保證作戰突然性,稍事休整,於同年夏,
發起第二次河西之戰。以驃騎將軍霍去病、合騎侯公孫敖率數萬騎兵出北地(郡治馬嶺,今甘肅慶陽西北),分兩路進擊河西匈奴。以郎中令李廣、衛尉張騫率部出右北平(郡治平剛,今遼寧凌源西南)為次要出擊方向,牽制左賢王。霍去病率精騎渡黃河後,沿沙漠南緣,向西北迂迴至居延澤(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又轉向西南,沿弱水(今甘肅納林河)轉向西南至小月氏(今甘肅敦煌市南湖鎮舊關遺址西南),又轉向東,至祁連山(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中部,酒泉市南),大破酋塗王。然後經狐奴水、烏盩山而回到隴西郡。前後降俘6500人,其中包括單桓王、稽沮王、呼於屠王,酋塗王及五王母、單于閼氏和王子59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63人,斬遫漢王等3.2萬餘級。漢軍亦損失十分之三。公孫敖因迷失方向,未能如期與霍去病軍會合。李广部4000騎出右北平數百里,因張騫部未能按時出塞,被左賢王4萬騎包圍(參見李廣、張騫擊匈奴左賢王之戰)。李廣以圓陣對外防禦,激戰二日,死傷過半。張騫部趕到,左賢王才解圍而去。漢軍亦歸。戰後,伊稚邪單于怒休屠王、渾邪王,欲召至單于庭誅之。二王恐懼,遂請降於漢。休屠王悔,渾邪王殺之,率4萬餘眾降漢(參見霍去病迎渾邪王降漢之役)。河西走廊之匈奴基本肅清。漢廷遂減北地以西戍卒之半。
從第二次河西之戰解說用兵之道
元前121年,霍去病率一萬騎兵和公孫敖由北地分道出發(公孫敖由於迷失方向未能參加作戰),避開敵軍正面,而以迅速的行動楔入西北,繞到敵軍側翼,經居延澤(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向東南突擊,在祁連山麓與渾邪王、休屠王的軍隊展開激戰,獲得大勝。單恆王、酋塗王等2500人投降,俘虜王子、相國、將軍、都尉等百餘人,共殲敵約3萬餘人。這次作戰,霍去病以驚人的膽略,在無後方支援和其它部隊配合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騎兵作戰的特點,突飛猛進,靈活機動,短時間內深入匈奴軍側後2000餘里,消滅匈奴軍於祁連山麓,取得了第二次河西之戰的重大勝利。
第二次河西戰役堪稱霍去病智慧與膽量的代表作,是一部能寫入迂迴戰略教科書傑作,具有超越時空的恆久價值和神奇魅力。
迂迴,乃是進攻部隊避開敵之整個防禦體系,向敵之翼側或後方實施遠距離機動而形成合圍態勢的作戰行動,是戰略打擊的最高階段。
早在我國的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在《孫子。謀攻篇》就有“十則圍之”的論述。瑞士軍事家若米尼也曾指出,一些偉大軍事統帥,在戰爭中取得勝利的秘密就在於,善於“集中他的主力迂迴攻擊敵人的一翼”。他確信,如果在戰略上採用這一原則,“那就發現了全部戰爭科學的鑰匙。”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今天,當我們回顧霍帥匠心獨俱的迂迴戰略之時,怎能不為這位軍事奇才那高瞻遠矚,氣吞山河的戰爭謀略而折服?
(一)河西戰役是霍去病智慧與膽量的結晶
一般來說,在實施迂迴戰略時,首先要明確敵人之兵力,方向和企圖,以及在可能的抵抗地區和低抗方式,然後椐此確定迂迴戰略的目標,主要方向,使用兵力等。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最高軍事統帥決策中的智慧與膽量。在戰爭藝術中,膽識是智慧的基礎;智慧是發揮膽識的途徑,而洞悉戰爭態勢是智慧與膽識的精髓。
從戰爭的實際出發,著眼與其特點和發展,制定符合一定戰略階段要求的作戰計畫,是實施迂迴戰略的關鍵。霍去病二戰河西中迂迴戰略之構想,就是基於當時匈奴在遭受了第一次河西戰役的的重大打擊之後,重兵布防於東線的態勢,大膽的出奇兵,穿越北部沙漠後,在匈奴的背後捅上至命的一刀 。
(二)營造廣闊的戰爭空間是河西大捷的前提
實施迂迴戰略,必然依託於廣闊的戰爭空間。反之,不能營造一個廣闊的戰爭空間,就很難對敵戰而勝之。
在第二次河西會戰中,霍去病沒有直接向匈奴正面進攻,而是率領所向披靡的驃騎部隊,向北穿越茫茫大漠,長途奔襲2000多公里,實乃兩千年前的戰爭奇觀。(和他一起出征的公孫敖卻不知把隊伍帶哪兒去了,可見這一招不是誰都能玩的)
(三)大縱深作戰:霍去病實施迂迴戰略之法寶
在戰爭中對敵實施縱深打擊,古已有之。我國三國時期的官渡之戰和西方的坎尼之戰,都是因為攻擊敵方的縱深而制勝的。
而霍去病的河西之戰,絕對是中國古騎兵迂迴打擊的巔峰之作。以騎兵兵團深入匈奴腹地,實施大縱深外線迂迴作戰,其距離的深遠常常使他的敵人也難以置信,這就是為什麼驃騎部隊攻勢那么凌厲。因為匈奴人被突入其來的敵人嚇傻了,他們來不及作防禦,即使作了準備,但霍去病卻偏偏出現在他們尚未防守的地段,那些地段他們認為敵人是無法前來偷襲的。
(四)速度:驃騎部隊之魂
“快”,乃戰爭之父。軍隊的迅速突擊,是戰爭的靈魂。
十九世紀歐洲有句名言:“速度和突然性,可以代替數量。”意指戰場上的迅速和突然的攻擊,可以改變兵力多寡對比。而速度和突然性,是基於時間這一前提之下的。對大迂迴戰略而言,速度則是戰爭突然性的前提,是遠距離奔襲而對敵人形成迂迴包圍的基礎。
早在我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著名軍事家孫子,就已經提出了這一戰略思想。他在《孫子。作戰篇》云:“兵貴勝,不貴久。”意思是用兵貴在速勝。在《三國志。魏書。郭嘉傳》中則歸納為“兵貴神速”。
在中國現代戰爭史上,林彪以擅長用速度打擊敵人而著稱。如長征中的搶渡大渡河,遼瀋戰役中的圍殲廖耀湘兵團,都是典範之作。林彪就曾說過,“時間是戰爭的一大要素,有時候兵力增加一個團,增加一個師,不能解決問題,而搶足十分鐘,就可以奪取勝利。”同樣,拿破崙指揮戰爭的特點,也是速度。因而,他被稱之為“行走的詩人。”
河西會戰中,漢軍不過1萬人。而匈奴的渾邪,休屠兩部卻有十餘萬眾。但是霍去病根據匈奴兵力分散的弱點,以迂為直,避實擊虛,逐個擊破。創造這一奇蹟的,就是那支來去如風的驃騎部隊。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比步兵或其他兵種優越的地方,並不是衝刺力的大小,而是其作戰速度和靈活的戰術。所以說,騎兵具有靈活多變,突擊力強的特點,尤其適應遠程快速奔襲作戰。在河西作戰中,漢軍是清一色的輕騎兵,加之取食於敵,沒有後勤輜重的拖累。因而,僅就作戰速度來說,匈奴軍是無法與其抗衡的。
除此之外,霍去病的作戰特點,也是“快”的原因之一。比如,他在對匈奴的快速打擊中,如同狼入羊群(狼群圍獵黃羊時咬死一隻後會馬上撲向下一目標,以求盡其所能殺傷羊群),殲滅敵軍後,並不貪戀繳獲的戰利品,而是迅速撲向下一個目標,主力部隊繼續高速向前推進,因而,使敵人無法作出戰爭準備。
五)實施河西戰役是一項系統工程
要取得勝利,也離不開其他因素和條件(準備充分與否,後勤供給等)。說到河西會戰中的後勤保障,雖然在作戰時要遠離後方,但霍去病取食於敵之計,保證漢軍的遠征。
但是取食於敵說起來簡單,真要落實,要有一整套規劃。霍去病決非是單靠武力的魯莽家,他那獨特的後勤保障體系,是根據自身特點和戰場環境量身打造的。
首先,霍去病帶的兵全是牧民出身的邊地良家子,適應遊牧生活,忍飢耐渴,意志堅強,加上平時霍去病刻意加強意志品質方面的訓練(居然有人說這是不恤士卒,可笑)。正是這些優秀的騎士組成了精銳的驃騎部隊,即使是挨餓,也不會影響其強悍的戰鬥力。
其次,霍去病二征河西,帶的部隊不多,不過一萬人。這絕非漢朝不能給他配更多的兵,而是霍去病根據後勤保障需要的安排。靠繳獲補充給養的部隊如果人帶多了,說不定會僧多粥少,鬧糧荒。
最後,河西本就是匈奴人的馬場,水草豐美,給養豐富。深入敵境後不怕找不到匈奴人的牛羊。
秦漢戰爭列表
垓下之戰 | 定襄北之戰 | 杜陵之戰 | 段會宗安輯烏孫之戰 | 東漢攻公孫述之戰 | 第二次河西之戰 | 東漢與西域各國的戰爭 | 東漢平隴西之戰 | 東漢與匈奴的戰爭 | 東漢統一關東之戰 | 東漢與羌的戰爭 | 東漢統一戰爭 | 范明友擊烏桓之戰 | 浮沮井、匈河水之役 | 攻大宛之戰 | 更始軍破長安之戰 | 廣武、晉陽之戰 |廣宗之戰 | 關市下之戰 | 廣都、成都之戰 | 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 | 華陰之戰 | 黃巾農民起義 | 漢平劉興居之戰 | 漢武帝後期農民起義 |七國之亂 | 漢平陳豨之戰 | 河西之戰 | 漢平東越之戰 | 漢平南越之戰 | 漢平諸呂之亂 | 下邑之戰 | 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 | 戲之戰 | 項羽、劉邦滅秦之戰 | 匈奴擊烏桓之戰 | 下曲陽之戰 | 匈奴爭奪漢車師屯田之戰 | 匈奴五單于爭位戰 | 西漢與匈奴戰爭| 崤底之戰 | 西漢三路擊匈奴之戰 | 雲杜之戰 | 宜陽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