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東漢永平十六年(73年)至漢靈帝末年(175年),東漢王朝與北匈奴爭奪西域諸國控制權的戰爭。兩漢時,狹義的西域地區,東起玉門、陽關,西至、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和崑崙山脈西段、喀剌崑崙山脈東南段),北為天山,南為崑崙山,東西6000餘里,南北乾余里,橫亘其中的塔里木河將西域分成南北兩道,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天山東麓的伊吾盧(簡稱伊吾,今新疆哈密西四堡),車師前國(治今新疆吐魯番西北交河故城)和鄯善(壬治扦泥,今新疆若羌),為西域門戶。北匈奴控制該地區,可作為入河西之根據地,東漢控制該地區。而北道的焉耆(五治員渠城,一名南阿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縣)、溫宿(今新疆烏什)、龜茲(王治延城,今新疆庫車縣城東郊),南道的于闐(亦作於真,王治西城,今新疆和田)、莎車(王治莎車城,今新疆莎車)、疏勒(王治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等國,則是漢王朝通往中西亞及地中海商路的必經之地。
背景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忙於國內戰事,無暇顧及西域,西域局勢混亂。北道各國大都附屬於匈奴,南道諸國則相互攻伐,爭戰不休。匈奴乘機征服了西域北道諸國和南道大國於闐,利用西域的人力物力不斷襲擾東漢邊境。為徹底擊退北匈奴的進攻,外通商道,內安邊境,東漢王朝採取“以夷制夷”的方略,從明帝水平十六年起,始派軍出征西域。
永平十六年二月,明帝令奉車都尉竇固、耿忠率軍擊敗北匈奴於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攻占戰略要地伊吾盧。為進一步聯絡西域各國,孤立北匈奴,竇固派班超及從事郭恂率吏士36人出使西域。班超首先致力乾打通匈奴控制薄弱的南道各國,降鄯善,制于闐,襲疏勒,驅除了西域南道的北匈奴勢力,使南道諸國先後歸附。
與此同時,為防止北匈奴捲土重來,十七年十一月,漢朝派奉車都尉竇固、駙馬都尉耿秉等再度舉兵西征,擊破北匈奴白山部於蒲類海,並擊降役屬北匈奴的車師前、後部,南道基本打通,北道東西兩站也為漢朝控制。東漢重設西域都護和戊、己二校尉。
經過
十八年三月,北匈奴出動2萬餘騎兵反攻車師,包圍金滿城(今新疆奇台西北)、柳中(今新疆鄯善西南魯克沁)。十一月,北道焉耆、龜茲乘機聯兵攻殺西域都護陳睦、副校尉郭恂。車師後王也在此時叛漢,與北匈奴合擊漢軍。
章帝即位後,採納班固等人建議,於建初元年(76年)正月命酒泉(郡治祿福,今甘肅酒泉市)太守段彭等出軍與鄯善會師柳中,破交河城,北匈奴兵驚走,車師前國再次降漢。段彭遂派范羌從金滿城救出耿恭。後因國內局勢動盪,章帝放棄爭奪西域的主張,下詔撤師回京。次年又撤退伊吾盧屯田駐軍,西域重又落入北匈奴之手。
東漢從西域撤退時,班超鑒於疏勒、于闐臣民挽留,迴轉疏勒,擊殺疏勒叛亂分子,敗尉頭國(今新疆阿合奇)兵,再定疏勒,並以疏勒為據點,隻身經營西域。由於東漢撤軍,西域北道諸國及南道大國莎車又重新役屬於北匈奴。但南道大多數國家仍歸附東漢。由於北匈奴賦稅苛重,不少被北匈奴役屬的國家亦不服北匈奴統治,圖謀歸漢。班超乘勢聯合南道諸國逐步向北發展。建初三年,班超統帥于闐、康居(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疏勒、拘彌(今新疆于田克里雅河東古拘彌城遺址一帶)等國兵萬餘人攻破姑墨(今新疆溫宿、阿克蘇一帶),解除了來自北方的威脅,使北道強國龜茲陷於孤立。東漢在西域的形勢迅速好轉。
鑒於此,班超上書漢章帝請求增援,並提出“以夷狄攻夷狄”的策略。章帝乃令徐斡為假司馬,率千人馳援班超。時逢疏勒都尉番辰投靠龜茲,班超與徐斡合兵擊破番辰,第三次平定疏勒。元和元年(84年),章帝又令假司馬和恭等率兵800人援班超。是年冬,班超率疏勒、于闐兵,從東西兩面夾攻莎車。因疏勒王忠叛漢,康居王也派兵助忠抗班超,班超圍莎車半年不克。
章和元年(87年),班超率于闐等國兵2.5人,再攻莎車,龜茲也派溫宿(今新疆烏什縣)、姑墨、尉頭軍5萬餘助攻莎車。班超用調虎離山之計,出其不意直搗莎車軍營,莎車戰敗投降,龜茲等國援兵被迫撤退,南道遂通。而北道龜茲、焉耆等國依仗北匈奴,拒不附漢。
漢欲打通北道,驅逐北匈奴勢力。從和帝永元元年(89年)至三年(91年),竇憲連續對北匈奴施以毀滅性打擊,迫其主力西遷。二年五月,班超又擊退大月氏(今阿富汗境)副王謝7萬人的進攻。北匈奴西遷後,力量衰弱,大月氏南移,龜茲等國失去後援,陷於孤立。三年,龜茲、姑墨、溫宿等歸附東漢。西域平定,漢朝再設西域都護及戊己校尉,以班超為西域都護,駐守龜茲。
六年秋,班超又徵調電茲、鄯善等八國兵7萬餘人征討焉耆、尉犁(今新疆庫爾勒東北)、危須(今新疆焉耆東北)三國,採取軍事、政治並用的方略,誘殺焉耆王廣、尉犁王泛,另立三國國王。至此西域大小50餘國均歸附東漢。
十四年(102年)八月,班超回朝,任尚為西域都護。由於任尚行事苛嚴,致使西域諸國又紛紛叛漢。延平元年(106年)九月,西域各國起兵攻任尚於疏勒。東漢派兵馳援,改派段禧為都護,於息叛亂。次年,東漢以為西域險遠、耗資過巨,調回段禧等人,北匈奴勢力乘機再占伊吾盧,擊殺東漢長吏索班,汗攻占北道各地。
延光二年(123年),安帝今班超之子班勇為西域長史,率兵500人出屯柳中,擬再通西域。三年正月。班勇收服鄯善,電茲、姑墨、溫宿相繼來歸。同時率各國兵進擊車師前部。四年,班房率敦煌、張掖、酒泉三郡兵及鄯善等西域兵平定車師後正軍就。五年冬,班勇率西域諸國兵擊敗北匈奴呼衍王。水建二年(127年),班勇又聯合西域兵會同敦煌太守張朗兩路進攻。擊降焉耆。東漢再次打通西域。
此後,殘留在天山以北的匈奴勢力仍時有襲擾。永和二年(137年)、元嘉元年(151年),東漢又先後兩次派軍擊北匈奴。至此,北匈奴勢力在西域被驅除,自桓帝以後,由於東漢國力衰敗,對西域控制能力越來越弱,元嘉二年,漢西域長生正敬為于闐所殺。永興元年(153年),車師後部王阿羅多起兵反漢、到靈帝末年,隨著黃巾農民起義的爆發。名存實亡的東漢王朝已完全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
影響
東漢與北匈奴爭奪西域的戰爭貫穿整個東漢時代,其問經歷廠三通三絕的曲折過程。東漢王朝擊滅北匈奴與爭奪西域相配合的戰略方針以及班超“以夷制夷”的策略都獲得了成功。但由於東漢政權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原因。始終未能達到全面控制西域、打通西行通道的目的。
秦漢戰爭列表
垓下之戰 | 定襄北之戰 | 杜陵之戰 | 段會宗安輯烏孫之戰 | 東漢攻公孫述之戰 | 第二次河西之戰 | 東漢與西域各國的戰爭 | 東漢平隴西之戰 | 東漢與匈奴的戰爭 | 東漢統一關東之戰 | 東漢與羌的戰爭 | 東漢統一戰爭 | 范明友擊烏桓之戰 | 浮沮井、匈河水之役 | 攻大宛之戰 | 更始軍破長安之戰 | 廣武、晉陽之戰 |廣宗之戰 | 關市下之戰 | 廣都、成都之戰 | 霍去病擊左賢王之戰 | 華陰之戰 | 黃巾農民起義 | 漢平劉興居之戰 | 漢武帝後期農民起義 |七國之亂 | 漢平陳豨之戰 | 河西之戰 | 漢平東越之戰 | 漢平南越之戰 | 漢平諸呂之亂 | 下邑之戰 | 西漢與南越、閩越的戰爭 | 戲之戰 | 項羽、劉邦滅秦之戰 | 匈奴擊烏桓之戰 | 下曲陽之戰 | 匈奴爭奪漢車師屯田之戰 | 匈奴五單于爭位戰 | 西漢與匈奴戰爭| 崤底之戰 | 西漢三路擊匈奴之戰 | 雲杜之戰 | 宜陽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