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觀
百濟原為馬韓(見三韓)54個部落之一,公元前1世紀以本部落為基礎,逐步統一其他馬韓部落形成奴隸制國家。傳說公元前18年,高句麗王子溫祚率領部分臣民來到漢江北岸,在慰禮(今漢城附近)定都稱王,國號百濟。百濟部逐漸與其融合。後百濟將王都遷至漢江南岸的漢山城(京畿道)。東漢建安(196~220)中,公孫康置帶方郡後,百濟王迎公孫康之女為妃,得到帶方郡的協助,逐漸強盛。古爾王在位期間,初步建成較為完備的國家體制。中央設 6佐平分理朝政,分官爵為16品,以佐平為一品達率為二品,余為恩率、德率等。地方上設 5方,22檐魯(郡縣),由方鎮、達率等統領。國家機器初步鞏固。古爾王還定出有尊卑差別的紫、緋、青三等官服服色,開始實施嚴格的身份制度。313年,高句麗占據樂浪郡後,形成半島上三國對峙的局面。百濟的國力較為弱小,只在371年一度進軍高句麗平壤城下。391年,臨津江流域被高句麗攻占。475年,王都漢山城又被高句麗攻陷,被迫遷都熊津(今公州)。百濟為圖中興,於 538年再遷都到有廣闊平原、交通便利的泗沘(今扶餘),改國號為南扶餘,開始重新強盛。在“北進”的共同目標下,百濟與新羅結成聯盟,配合行動。百濟於551年收復漢江下游地區,但鏇於553年被新羅攻占。百濟為奪回失地,又聯合高句麗,頻繁進攻新羅。新羅處境危急,籲請唐朝出兵干預。唐朝在新羅的配合下,派兵於660年滅百濟,再於668年滅高句麗。百濟滅亡後,領土被新羅統一。百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3~4世紀,由於水利條件優越,農業較發達。養蠶、紡織等手工業也有發展。其土地國有,使用牛耕。對外貿易也較發達,不僅同高句麗和新羅進行貿易,還跨海同中國的南朝及日本進行商業交往。從中國文獻中“殺人者,輸奴婢三贖罪”、“婦犯奸,沒入夫家為婢”的記載看,百濟存在罪奴,但是否有其他奴隸不詳。百濟使用漢字,4世紀時建立儒學教育制度,一些儒學家獲博士稱號。百濟學者王仁曾給日本皇太子講授《論語》,成為中、朝、日文化交流的使者。384年,佛教自南朝傳入百濟。541年,百濟向梁武帝“請《涅槃》等經義、《毛詩》博士並工匠、畫師等”,表明了百濟同南朝間的密切文化聯繫。
前期
在中國史書中,百濟這個名稱首見於《三國志》,年代相當於朝鮮半島的三國時期。其中提到百濟又名伯濟,原是馬韓的眾多城邦之一。不過根據高麗王朝的史書《三國史記》記載,百濟在公元前18年由溫祚王(另說沸流王)創立,他帶領一群人自高句麗出發,到達朝鮮中部的漢水流域。
建國傳說:《三國史記》及《三國遺事》均記載,溫祚王是高句麗創立者朱蒙之子。朱蒙因受迫害而逃離扶餘,來到了卒本地區,在那裡與當地首領延陀勃的女兒召西奴結婚,並創立了高句麗王國。當朱蒙在扶餘所生的兒子到達高句麗後,找到了他的親生父親並成為王儲,就是日後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認識到琉璃王繼位後,他們在高句麗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並與他們的追隨者一起向南。聽從追隨者建議,溫祚在慰禮城(現在的首爾)建城,並立國號“十濟”。但是沸流不理睬這個建議,認為臨海而居更好,並在彌鄒忽建城。可是在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難以忍受,與此同時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著。沸流因為無視建議的羞愧而自殺。彌鄒忽的百姓於是搬遷到慰禮城,溫祚也高興地接納了他們並改國號為“百濟”。
開國之初:居於慰禮城的百濟由於被馬韓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的侵擾。而他們的都城亦經常在漢江兩岸不斷搬遷。至今,首爾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鄰近青瓦台)及夢村土城(鄰近松坡區)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市這個名稱,以見證昔日的歷史。
溫祚王在公元10年前後併吞了馬韓。古爾王(234年-286年)的統治時期鞏固了國家的制度。近肖古王(346年-375年)通過與高句麗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在戰爭中,殺死了高句麗王(即故國原王),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這個時期百濟積極地吸收了中國文化和技術,達到全盛期。
文化發展:在近肖古王的統治時期,百濟的疆土包括現在西朝鮮(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的絕大部分。由於與倭國(日本)統治者持續的親善關係,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也是在這個時期,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這樣的例子包括在奈良(部份學者認為是以百濟詞“王國”命名的城市)由百濟移民設計和建造的兩個奇觀,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即使是現在的明仁天皇也承認這個事實。據《續日本紀》記載,桓武天皇的母親高野新笠是武寧王的嫡系子孫,而明仁天皇是桓武天皇的後代。
中期
在那個時期以後,百濟在高句麗持續的南向軍事威脅下撤退,公元475年,首都被高句麗的侵略軍所蹂躪。這次入侵後,百濟遷都熊津(現在的公州),與新羅簽訂對抗高句麗的軍事合作條約。
大多數朝鮮三國的地圖都將百濟的疆土畫成包括今天韓國的忠清道和全羅道。這是百濟熊津時期和泗沘時期的核心地域。韓國歷史學家宣稱在這一時期百濟還曾短暫在中國(南朝宋)的遼西地區有過疆土。(根據南朝梁·沈約等人編著的南朝宋書,列傳 夷蠻 東夷百濟國 高麗略有遼東 百濟略有遼西 百濟所治 謂之晉平郡晉平縣。)
晉平郡晉平縣是南朝史書記載百濟在中國東北遼西地區建立的建制縣。但基於歷史記載,中國北方氐族人苻洪(前秦),慕容鮮卑(燕國)和拓跋鮮卑族(北魏)在自公元350年 (東晉永和六年、百濟近肖古王五年)至490年(北魏太和十四年、百濟東城王十二年)間,柳城、北平一帶設立建制,並有效地進行治理,而百濟的國土也從來未有出朝鮮半島。晉平縣應更有可能是傳抄錯誤。此處之“遼西”應為“氵貝西”,氵貝西在一條河流的西邊,較之遼河,大同江更應該接近事實。而大同江上的平壤城在同一時期被百濟有效控制,並可能成為地區海運的中心。 大同江以西晉朝的平壤郡(縣)。被訛傳位遼西晉平郡晉平縣。還有人認為可能實質上反映的是一個或若干百濟移民集團徙居遼西的情形。甚至,這個集團掌握了一定的政治實體,是個有相當獨立性的政權。這個政權對故國的親近程度遠高於大陸朝廷。於是百濟使節在向南朝介紹風物的時候,會提及流民曾在遼河以西有個居民點,被誇大稱為“略有遼西”。
後期
公元538年,聖王移都泗沘(現在的扶餘郡),並重新鞏固了皇權,把他的王國重建為一個強大的政權。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餘(因為百濟將扶餘國當成他們的發源地)。文化發展:泗沘時代正值百濟文化的全盛期,以及佛教的發展期,佛教、工匠、工藝品和皇族習俗一同傳入了日本。
武寧王的陵墓,儘管按著中國拼鑲磚墓的形式建造並受到中國進口物品的影響,也包括了許多百濟傳統的隨葬物品,如金制冠飾,金制耳飾。墓室習慣也按照百濟獨特的傳統。這個陵墓被認為是熊津時代的代表性墓葬。
從扶餘郡百濟王陵園的古代佛教寺廟出土的豪華的金銅大香爐(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認為是百濟文化的精髓,鮮明地展示了百濟成就的巔峰。百濟文化的創造力和卓越可以從香爐的頂部紋飾上的精巧和優雅的蓮花造型,輝煌和美麗的磚的圖案,陶器風格的流暢線條的魅力,和流暢和優雅的碑文書法看出。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龐,華麗卻優雅的百濟寶塔顯示了這種創造力與佛教的關聯。
百濟滅亡:公元七世紀中葉,隨著新羅在朝鮮半島中南部的影響力的增長,百濟開始失去了他在這個地區的影響力。最終,公元660年,唐高宗派蘇定方聯合新羅渡海發動了對百濟的攻擊,百濟首都泗沘最終被攻陷。整個戰爭持續不到10天。唐派王文度為熊津都督,但其卻意外地死亡。中文資料中記載唐朝派兵10萬,朝鮮史料中記載為13萬。
百濟遺臣鬼室福信制書日本,擁戴故百濟王送予日本作為人子的王子扶餘豐回國為王,並要求日本派出援軍支援百濟復國。在鬼室福信以及日本援軍的努力下,一度收複數個郡縣。然而鬼室福信功高震主,在執得的讒言下,懷疑福信有意謀反,將之處死。新羅得知百濟王斬己良將,於663年和唐劉仁軌協商,在白江口之役破日本援軍,百濟平。後新羅反唐,吞併百濟故土。百濟王族禪廣(善光)留日本,其孫子在日本傳百濟王統。
君主列表
百濟(南扶餘)(前18年─660年):百濟歷代君主及其在位時間君主名稱韓語名稱在位時間
1 | 溫祚王 | 온조왕 | 前18年-29年 |
2 | 多婁王 | 다루왕 | 29年-77年 |
3 | 己婁王 | 기루왕 | 77年-128年 |
4 | 蓋婁王 | 개루왕 | 128年-166年 |
5 | 肖古王 | 초고왕 | 166年-214年 |
6 | 仇首王 | 구수왕 | 214年-234年 |
7 | 沙伴王 | 사반왕 | 234年-234年 |
8 | 古爾王 | 고이왕 | 234年-286年 |
9 | 責稽王 | 책계왕 | 286年-298年 |
10 | 汾西王 | 분서왕 | 298年-304年 |
11 | 比流王 | 비류왕 | 304年-344年 |
12 | 契王 | 계왕 | 344年-346年 |
13 | 近肖古王 | 근초고왕 | 346年-375年 |
14 | 近仇首王 | 근구수왕 | 375年-384年 |
15 | 枕流王 | 침류왕 | 384年-385年 |
16 | 辰斯王 | 진사왕 | 385年-392年 |
17 | 阿莘王 | 아신왕 | 392年-405年 |
18 | 腆支王 | 전지왕 | 405年-420年 |
19 | 久爾辛王 | 구이신왕 | 420年-427年 |
20 | 毗有王 | 비유왕 | 427年-454年 |
21 | 蓋鹵王 | 개로왕 | 475年-475年 |
22 | 文周王 | 문주왕 | 475年-477年 |
23 | 三斤王 | 삼근왕 | 477年-479年 |
24 | 東城王 | 동성왕 | 479年-501年 |
25 | 武寧王 | 무녕왕 | 501年-523年 |
26 | 聖王 | 성왕 | 523年-554年 |
27 | 威德王 | 위덕왕 | 554年-598年 |
28 | 惠王 | 혜왕 | 598年-599年 |
29 | 法王 | 법왕 | 599年-600年 |
30 | 武王 | 무왕 | 600年-641年 |
31 | 義慈王 | 의자왕 | 641年-660年 |
扶餘豐 | 부여풍 | 不詳 |
後百濟(900年─936年):
諱名在位時間
文化
百濟將許多中國文化融入到自身的文化藝術中。佛教在百濟的文化中有很強的影響。與高句麗和新羅不同,百濟的佛像總是帶著微笑,散發著溫暖的氣氛。百濟同時也受到道教的影響。541年,南梁曾派技工到百濟使中國文化在百濟泗沘時期得到提高。從扶餘郡百濟王陵園的古代佛教寺廟出土的豪華的金銅大香爐(백제금동대향로)被認為是百濟文化的精髓,鮮明地展示了百濟成就的巔峰。輝煌和美麗的磚的圖案,陶器風格的流暢線條的魅力,和流暢和優雅的碑文書法看出。佛像上微笑的佛的面龐,華麗卻優雅的百濟寶塔顯示了這種創造力與佛教的關聯。
武寧王的陵墓,儘管按著中國拼鑲磚墓的形式建造並受到中國進口物品的影響,也包括了許多百濟傳統的隨葬物品,如金制冠飾,金制耳飾。墓室習慣也按照百濟獨特的傳統。這個陵墓被認為是熊津時代的代表性墓葬。
外交
與中國的關係372年,百濟近肖古王曾向晉朝朝貢。429年,百濟派使團到宋尋求文化和技術。472年,百濟蓋鹵王派使團到北魏尋求對付高句麗的軍事援助。百濟武寧王和聖明王多次派使團到南梁。武寧王的陵墓是按南梁的墓室風格建造的。
與日本的關係
百濟與日本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中國的漢字,佛教,制陶技術和其它文化都通過百濟傳入日本。同時,百濟得到了日本的物資和軍事援助。大量的日本皇族和學者來到百濟進行教育和文化交流,寶塔和木結構寺廟法隆寺。許多百濟王族和貴族成員與日本皇族通婚也是被廣泛承認的。學者中最著名的是阿直歧與王仁。
語言
百濟的文字:自明朝中後期以前是使用漢字的。韓國、朝鮮人使用中國漢字有1000多年的歷史,絕對是中華文化的後裔,可是為什麼後來廢除了中國漢字呢?首先因為朝鮮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與中國的漢藏語系不太一樣,但是古代朝鮮文化落後,一直沒有發明自己的文字,所以只能沿用中國漢字。但是漢字還是無法充分的表現韓語的發音和朝鮮民眾的思想感情,普通朝鮮平民根本不識漢字,只有朝鮮貴族、官員會使用漢字,稱為“吏讀文字”,而普通朝鮮平民只能以口頭方式進行文化交流,他們的生活知識和年積月累的農業耕種經驗和農耕方法也都無法長久的流傳下去。原因有二:
其一:1446年的朝鮮世宗大王時期,就是中國的明朝時期,作為中國附庸國的朝鮮在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上都得到一定的發展,因而朝鮮民眾對擁有自己民族文字的願望比較強烈了,世宗非常同情國民的處境,作為一個想要發展民族文化,推進國家獨立的朝鮮君王,世宗開始苦思冥想,夢想創造出一種獨特而易學易懂的朝鮮本土文字,讓普通的朝鮮庶民也可以輕鬆駕馭朝鮮的語言。
其二:百濟的語種屬於扶餘語系,其中百濟的統治階層為南扶餘人,被統治階層為三韓中的馬韓人,兩者語言不通文化不同。高句麗語和百濟語(這兩者語言史載均可與扶餘語互通,屬於同一系統扶餘語系,但是歷史記載的高句麗語和百濟語均是這兩國的統治者使用的語言,眾所周知,這兩國的統治民族都來自扶餘,所以就不奇怪了)所屬的扶餘語系和百濟(被統治階層為主要為馬韓人,操馬韓語)新羅(主要為辰韓弁韓,操韓語)所屬的韓語根本是兩個系統。
各國歷史
世界歷史,包含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歷史、及史前的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