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1848年革命

歐洲1848年革命

1848歐洲革命,是指反對君主政體的一系列共和派的叛亂。1848年1月革命運動首先在西西里島掀起,然後擴展到法國、德意志和義大利諸國,以及奧地利帝國。法國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確定了普選權。在中歐,則出現自由政治改革和民族統一之類的運動。然而,軍隊仍忠於王室,君主不久即重建其政權,廢除大部分承諾的改革。叛亂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自由主義者自此覺醒。發生於歐洲的1848年革命,是平民與貴族間的抗爭,主要是歐洲平民與自由主義學者對抗君權獨裁的武裝革命。這次戰爭的重大意義是一場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封建專制制度。

基本簡介

歐洲1848年革命歐洲1848年革命

歐洲1848年革命European Revolution of 1848

1848年革命發生於歐洲,是平民與貴族間的抗爭,主要是歐洲平民與自由主義學者對抗君權獨裁的武裝革命。首先發起地點為義大利的西西里島。而波及的國家幾乎涵蓋全歐洲,僅俄國、西班牙及北歐少數國家未受影響。一般說來,此次革命雖造成各國君主與貴族體制動盪,但是所有革命行動均以失敗收場。但是這次革命卻間接導致德國及義大利統一運動。

這次革命是歐洲社會經濟和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當時一方面是工業革命正在擴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歐洲已經開始進入大工業生產階段;各國工業資產階級經濟力量得到加強,而政治上多數國家的工業階層仍處於無權的地位或初掌政權;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在歐洲不斷高漲。另一方面是歐洲大部分國家還處在專制統治之下,或受到其他民族的壓迫;維也納會議在歐洲所確立的反動體系也還存在著。歐洲社會各方面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樣革命就無法避免了。

歷史背景

十九世紀中期,歐洲民主力量與專制勢力、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當時的歐洲猶如一堆乾柴,任何一點兒火種都會燃起熊熊烈火。1845年至1846年歐洲一些國家發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1847年又爆發了全歐洲性的經濟危機,這一切進一步加劇了歐洲各國的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1848年至1849年,法國、德意志、奧地利、義大利和匈牙利等歐洲國家爆發了民主、民族革命。

在法國,復辟的波旁王朝於1830年被推翻,建立了金融貴族的統治,史稱七月王朝。金融貴族在政治上、經濟上反對任何民主改革,奉行極端保守的政策,這不僅使廣大勞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且也嚴重損害了工業階層的利益。1847年夏,人們以宴會為名,舉行全國性的集會,鼓吹革命,得到廣大民眾的支持。1848年2月22日,巴黎爆發革命。2月23日,革命者同前來鎮壓革命的政府軍進行了激烈的街壘戰,工人、市民和學生唱著《馬賽曲》,高呼“革命萬歲”、“共和國萬歲”,衝進波旁宮,取得勝利。起義者反對保留君主制,宣布既不要國王,也不要攝政王,並驅散了立法會議。國王路易·菲力浦的半身銅像被推翻,國王的寶座等被焚燒,在革命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國王及其家族被迫逃往英國。這場革命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更深刻、更廣泛的革命。

法國形勢

法國二月革命是1848年歐洲的革命浪潮的重要部分之一,法國人民面對奧爾良王朝的失政,成功推翻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菲利普,鼓勵歐洲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令十九世紀時由奧地利帝國首相梅特涅組織的反動機制受到進一步打擊。

原因

歐洲1848年革命歐洲1848年革命

中產階級1840年至1848年,親政府的保守黨派領袖吉佐(Guizot)當了首相。為了贏取大支持,他以官位為獎賞,並濫用權力亂批商業契約,以討好資本家。政府官員在國家資助的計畫中投資,政府答應以高息支付銀行家借給政府以填補巨額赤字的款項。各種醜聞陸繼湧現,令政府信譽受損。

中產階級要求溫和的改革,希望借擴大選舉權加強民主性以清除政府中的貪污行徑。但吉佐和路易腓立拒絕回應這些要求,並繼續其“無為”(donothing)政策;路易腓立更逐步加強警察審查出版的制度及民眾集會的限制。這顯示他不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民主領袖。因此,“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從一開始便很薄弱。

路易腓立拒絕支持1830年的義大利及波蘭獨立運動,亦使法國的自由主義者失望。

面對政府的貪污及專制,知識分子及中產階級十分不滿政府的統治。共和主義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政府,他們要求全民投票,對路易腓立的專制完全失望。

卡貝卡貝

工人階級及社會主義者的不滿:隨著法國工業化在1830年代以後突飛猛進,工人階級興起及社會主義思想亦廣泛流行。聖西蒙(Saint-Simon)、傅立葉(Fournier)、卡貝(Cabet)、路易布朗(LouisBlanc)及普魯東(Proudhon)皆是法國著名的社會主義者。他們成立民間組織,提倡社會主義及人道思想,希望政府加強保障國民的就業機會、老弱者的權益。這種思想亦直接激發“主權在民”的觀念及對普選的爭取。社會主義的宣傳行動,更增加了人民的普遍不滿。

正統主義者的不滿:法國的天主教會不滿基佐偏重資產階級的腐敗統治,並對於政府帶有自由主義傾向的宗教政策亦表示猜疑和憂慮。

正統主義者認為路易腓立是一個篡權者,他的統治亦沒有波旁王朝的合法性,相比之下,查理十世的孫子尚博爾伯爵更有資格繼承王位。

路易腓立以“平民皇帝”自居,生活簡單而沒有風采,加上施政傾向保守謹慎,沒有拿破崙支持者強調的軍事榮耀,不免叫人失望。

溫和的外交政策亦是奧爾良王朝(Orleanistmonarchy)失敗的主要因素。民族主義者譴責路易腓立卑躬屈膝的外交政策,讓法國的外交政策臣服於英國之下,更不滿路易腓立未能善用時機使比利時受制於法國。加上1840年代拿破崙崇拜的復興,以令拿破崙的缺失被遺忘,其成就卻被歌頌。拿破崙被認為是國威的象徵,被看成是一個英雄,且是社會的改革者。對拿破崙的崇拜最終加深人民對路易腓立政府的失望,人民將之與拿破崙的功績比較,更認為現政權在外交上的不濟。

總括而言,政府的失政、以及統治者缺乏政治魅力是令二月革命爆發的原因。

經過

1847年,自由主義者開始舉行很多“宴會”(banquet),他們在此討論了很多關於改革的問題,這些宴會後來被禁止。在1848年2月,工人和學生聚集一起納喊,要求推行改革。他們高唱《馬賽曲》,並在街上燃燒雜物。2月23日,國民衛隊奉命恢復秩序,但他們沒有執行命令,反而投向革命的民眾。

路易腓立唯有作出某些無用的挽救措施,如撤銷基佐的職務以討好革命者,但最後他還是要放棄王位。拉馬丁(Lamartine)成立了臨時政府,建立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影響

奧爾良王朝的崩潰進一步打擊維也納會議的正統原則,及鼓勵其他地區的革命運動。路易拿破崙上台,法國更從此踏上積極擴張其歐洲霸權之路,更對奧地利主導的歐洲協調提出挑戰。

德國

1848年革命中德國柏林的街壘戰1848年革命中德國柏林的街壘戰

革命前夕,德意志是一個四分五裂的邦聯,德意志邦聯由35個邦和4個自由市組成。南德的巴登公國首先發難,迅速波及德國西部和西南諸邦,相繼成立了自由派內閣政府,3月13~16日,普魯士首都柏林的工人、市民和大學生連續舉行示威遊行,並同政府軍展開戰鬥。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1840~1861在位)調動大批軍隊,向起義中心地區進攻。經過激烈的戰鬥,起義人民取得了勝利。國王被迫把軍隊撤出柏林,同意召開有資產階級參加的議會,並於3月29日任命自由派首領康普豪森組閣,柏林三月革命的勝利果實落入大資產階級手中。

德意志各邦革命的勝利,並沒有解決德意志的統一問題。以解決德意志統一為名,於5月18日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召開國民議會。參加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的都是容克資產階級代表人物。會議沒有取得任何實際結果。6月29日,議會選舉奧地利帝國的約翰大公為德意志帝國攝政,並組成了帝國政府。1849年3月,議會通過帝國憲法,確定某些自由、民主權利,選舉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皇帝。但威廉拒絕加冕,普魯士和奧地利各邦君主也不接受國民議會通過的憲法。同年5月,德意志西南各邦人民發動起義,掀起維護帝國憲法的鬥爭,結果失敗。這期間,大多數議員被各自的邦政府召回,剩下的議員遷到斯圖加特,最後於6月18日被符騰堡的軍隊驅散。7月,法蘭克福國民議會瓦解,德國1848年革命結束。

奧地利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歐洲大陸中部地區的一個多民族的君主專制國家。在法國二月革命影響下,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示威民眾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限令奧皇立即解除梅特涅的職務。在人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於3月17日改組內閣。4月25日頒布帝國憲法。但新內閣繼續推行反人民的政策。5月15日和26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迫使奧皇及其皇室逃出維也納。

維也納五月起義勝利的訊息傳到奧地利統治下的捷克以後,布拉格人民於6月12日晨舉行起義。17日起義失敗。

9月29日,匈牙利國民自衛軍在同奧軍的決戰中,擊潰了耶拉契奇(1801~1859)的軍隊,並於10月10日直逼奧地利邊境。奧皇調兵增援。維也納居民為反對奧地利入侵匈牙利舉行了十月起義。10月31日起義被鎮壓,11月1日維也納陷落,奧地利革命最終失敗。

維也納

19世紀中葉,奧地利仍是一個多民族的專制國家,而維也納作為奧地利的首都,便成為了保守勢力的中心。當地的革命也是由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所激發的。1848年3月13日,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爆發了推翻梅特涅政府的示威遊行,高呼“自由、憲法”、“打倒梅特涅”等口號,維也納的革命者包括了所有的社會階層,例如宮廷人士,崇尚自由主義的貴族、中產階級和專業人士,他們均要求民主的改革,大批民眾示威,更築起街壘與政府軍展開戰鬥,示威人士限令奧皇立即解除首相梅特涅的職務;在國民的壓力下,奧皇被迫讓步,梅特涅辭職並逃至英國,皇帝承諾進行改革,並於3月17日改組內閣,4月25日頒布帝國憲法,但新內閣繼續推行反對自由主義的政策,於是整個局勢急轉直下。5月15日維也納人民再次起義,迫使奧皇及其皇室在5月17日由維也納逃至因斯勃魯克(Innsbruck),國王在7月同意召開立憲會議。

波希米亞

1848年3月,“青年捷克黨”在布拉格(Prague)舉行會議。他們要求實行責任內閣,承認捷克語和德語之間的平等地位,反對奧皇以詔書形式頒布的憲法和奧地利元帥溫迪施格雷茨的軍事挑釁行動,皇帝在壓力下同意了該等要求。布拉格市民更於6月12日早晨舉行革命。革命者和奧地利軍隊進行戰鬥,並逮捕了地方議會議長。但被溫和的中產階級釋放。這位地方議長逃出後便遂同溫迪施格雷茨一起進行反攻,引致6月17日革命失敗。

匈牙利

1848年革命中匈牙利人民奮起反抗奧地利1848年革命中匈牙利人民奮起反抗奧地利

革命由匈牙利人噶蘇士(Kossuth)領導,發起了一場反抗奧地利專制統治的運動,他雖認同匈牙利

民族主義,卻否定了傳統以來馬札爾貴族的特權。他指責這些貴族有免稅的特權,要求廢除封建的法庭和隨意強迫農民作工的做法。他的方案包括成立一個民選國會,商人、貿易者、專業人士、中產階級皆有選舉權;他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並引入陪審團制度(jurysystem),於是在1848年3月,民眾在噶蘇士的領導下要求整個奧地利帝國確立以英國模式為本的憲法和國會,廢除人頭稅,由選舉產生匈牙利政府,並草擬匈牙利法典。3月15日,舊有的國會被迫接受這些建議,在維也納成立一個立憲政府。匈牙利的地方議會迅速通過了一連串自由主義的法案。然而,當俄國軍隊在5月開始援助奧地利時,局勢便變得對革命者不利。在八月至九月份,革命更在俄奧聯軍鎮壓下迅速終結。

義大利

1848年,義大利首先爆發了反抗奧地利的起義1848年,義大利首先爆發了反抗奧地利的起義

1848年革命前,義大利處於封建分裂狀態,各封建專制小國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制於奧地利。1848年1月,西西里島首府巴勒莫人民首舉義旗,擊敗了國王的軍隊,建立了自由派的臨時政府。米蘭、威尼斯等地相繼爆發起義。撒丁王國、那不勒斯、托斯卡納的封建統治者被迫對奧地利宣戰。由於各國君主和自由派的妥協,反奧戰爭遭受挫折。當自由派脫離革命而民主派成為革命的領導者後,出現了以羅馬為中心的革命新高潮。1849年2月9日,以馬志尼為首的羅馬共和國宣告成立。4月3日,法國、奧地利和兩西西里王國的反動聯軍顛復了羅馬共和國。8月22日威尼斯陷落,義大利1848年革命失敗。

匈牙利

米蘭人民趕走奧地利入侵者米蘭人民趕走奧地利入侵者

1848年革命前,匈牙利仍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1848年3月15日,佩斯的革命者在裴多菲(1823~1849)的領導下,通過了實行改革的政治綱領,即《十二條》。強迫市長簽字。中午,革命民眾控制了整個首都,成立了公安委員會。奧皇被迫同意成立匈牙利責任內閣,並於3月17日授權貴族溫和派的代表包賈尼·拉約什(1806~1849)組閣。維也納十月起義失敗後,12月奧皇調集軍隊向匈牙利進攻。1849年1月5日,佩斯陷落。不久,匈牙利軍隊展開反攻,連續取得勝利。4月14日匈牙利議會通過《獨立宣言》 ,廢除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宣布匈牙利獨立。5月21日,匈牙利軍隊攻克佩斯。為了鎮壓匈牙利革命,俄國於5月27日出動14萬大軍入侵匈牙利。在7月7日和11日的科馬羅姆會戰中,匈牙利軍隊慘敗。9月27日科馬羅姆要塞陷落,匈牙利革命最終失敗。匈牙利革命的失敗標誌著歐洲1848年革命告終。

意義影響

1848年歐洲革命打擊了歐洲各國的專制制度,摧毀了反動的神聖同盟和維也納體系。

雖然這場革命在很多地方均告失敗,卻動搖了中歐的保守勢力基礎,奧地利的首相,保守主義者梅特涅被迫下台,新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通過一些較自由的政策,如擴大地方自治及保證各族平等,維持帝國統治。面對奧地利本土的不滿,皇帝於1849年3月4日頒布憲法,承諾組織一個保障帝國統一、民族平等及代議制的國會,亦會廢除封建制度、建立市政組織及改革司法制度在捷克問題上,為紓緩捷克的獨立情緒,奧地利政府便作出退讓,如和所謂的老捷克派(即士紳及中產階級)合作,允許捷克人組成波希米亞議會,捷克語取得與德語對等的地位,捷克人有自己的大學及中學,且可在政府中擔任公職,匈牙利王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成為了帝國直轄區,享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在1850年,普魯士國王也成立了憲法,回應失敗了的民間革命並決心要成立一個團結北方德意志邦國的聯盟,以回應民族主義的訴求。創立復興報的加富爾也在1852年成為薩丁尼亞-皮埃蒙特王國的首相,採行自由主義政策,並有著擴張以一統北義大利的雄心。故此,1848年革命雖然失敗,卻為1860年代奧地利帝國日益自由化、義大利及德意志兩國統一奠下重要基石。

各國歷史

世界歷史,包含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歷史、及史前的時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