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平合戰

源平合戰

源平合戰史稱“治承·壽永之亂”,指日本平安時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間,源氏和平氏兩大武士家族集團一系列爭奪權力的戰爭的總稱。源平合戰結束後,源賴朝於1192年就任征夷大將軍,於鎌倉設立幕府,開創了日本綿延700餘年的幕府政制,直至德川幕府瓦解,德川氏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投降,幕府制方告終結。也有父方是源氏,母方是平氏,因而左右為難,不得不衡量利害得失,以致一族分崩離析,彼此交戰的悲劇。北條時政、熊谷直實、畠山重忠、梶原景時、三浦義澄、千葉常胤、上總広常等。源平合戰對日本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

名稱說明

源平合戰源平合戰

“源平合戰”是一般的俗稱,但並不足以正確描述事實,甚至有所誤導。

雖然“源平合戰”的兩大陣營領袖為源氏和平氏,但並不一定所有的源氏就支持源氏,平氏就支持平氏。事實上,同族間的戰爭屢見不鮮。也有父方是源氏,母方是平氏,因而左右為難,不得不衡量利害得失,以致一族分崩離析,彼此交戰的悲劇。類似的故事在數百年後的戰國時代亦多有所聞。

·支持源氏的平家

北條時政、熊谷直實、畠山重忠、梶原景時、三浦義澄、千葉常胤、上總広常等。

·支持平家的源氏

新田義重、志田義広、佐竹秀義、源季貞等。

背景

平氏崛起

平安時代末期,貴族間充滿了權力的衝突與矛盾,最終訴諸武力解決。在1156年的保元之亂和1159年的平治之亂中,伊勢平氏皆為勝方貢獻良多,戰功赫赫,尤其是平治之亂,平氏幾乎剿滅了政敵源氏。源氏領袖之一的源義朝於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賴朝被流放到伊豆,其餘苟存的幾個兒子亦被強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確立。平氏領袖平清盛於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職皆為平氏出掌,朝外許多諸侯國亦落入平氏手中。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兒德子亦嫁給高倉天皇為中宮,並生下言仁親王(即後來的安德天皇),此時平氏可謂權傾天下。

鹿谷陰謀

平氏在勢力不斷擴張的過程中日漸驕奢跋扈,統治也越來越腐敗殘暴。舊勢力的公卿貴族或因既得利益受損、或因輕視平氏武夫出身卻大權在握,舊勢力的反撲逐漸蘊釀,最終在1177年於鹿谷(鹿ヶ谷)密謀誅殺平氏(日史稱為“鹿ヶ谷の陰謀”),但隨即事跡敗露,反為平氏所害。由於謀議者中有許多是後白河法皇的近臣親信,據信為後白河法皇在幕後授意,因此平清盛一度欲幽禁法皇,賴平清盛長子平重盛力諫而做罷,但平氏與法皇間的關係已急速惡化。

合戰始末

以仁王令旨討平

源平合戰源平合戰

1179年,平重盛病故,後白河法皇收回平重盛領地越前國,引起平清盛不滿。平清盛惟恐大禍不遠,決定先發制人,乃將後白河法皇軟禁在鳥羽殿。1180年逼宮高倉天皇並擁立自己年僅2歲的外孫言仁親王繼位,是為安德天皇,平家完全掌握朝政。

素有大志的後白河天皇三子以仁王於1180年4月與攝津源氏的源賴政合謀,假稱“最勝親王”名號,密使在熊野隱居的源行家(源義朝之弟)向全國源氏傳送征討平氏的令旨。然而此事已為監視源行家的僧人湛増所獲,平氏發兵征伐,以仁王與源賴政出奔至園城寺,並向延曆寺和興福寺求援。延曆寺拒絕,以仁王等只好逃往奈良興福寺。途中到達平等院時,遭到平清盛四子平知盛追擊,雙方人馬於宇治川交戰後,源賴政戰死。以仁王繼續逃往光明山,最後於鳥居前中箭落馬身亡。

關東興兵

討平令旨陸陸續續到達在各地蟄伏的源氏,其中一人即為河內源氏的源賴朝。在伊豆蟄居的源賴朝與北條時政合謀,開始秘密糾結伊豆、相模、武藏的源氏勢力,於8月17日襲殺平氏在伊豆的監管山木兼隆。之後源賴朝轉往相模,於石橋山遭遇大庭景親等平氏追討大軍的夾擊,慘敗而 逃。石橋山之戰初嘗大敗的源賴朝輾轉逃往安房,途中在海上與三浦半島豪族坂東平氏的三浦義澄等會合。抵達安房後,源賴朝除了得到官吏階級(在庁官人)的支持外,上總的千葉常胤、武藏的足立遠元、畠山重忠等平氏或藤原氏地方豪族,由於當時武士身份的領地不甚穩定,為了更進一步鞏固武士階級的權力與利益也陸續加入,源賴朝的勢力迅速壯大。10月6日,源賴朝入駐過去也是河內源氏祖先經略之地的鎌倉。此時,源賴朝已實質控有關東南部。在關東的另一方面,甲斐源氏的源信義(又稱武田信義)亦在收到令旨後興兵討平。

關東亂起不久,平氏即派遣平維盛、平忠度、平知盛等前往征討。平氏東征軍兵發東海道,10月18日於駿河富士川和源賴朝、武田信義联軍對峙。然而關東聯軍以逸待勞已久,平氏東征軍則兵疲馬困,武田軍趁機發動夜襲,平氏軍未戰先敗、望風而逃。平氏軍退去後,源賴朝等決定以經營關東為優先,未加追擊,退回鎌倉。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川之戰得勝後,源賴朝在黃瀨川陣地與前來馳援的九弟源義經於失散多年後再次相會,此後的作戰主要由源義經負責執行,源賴朝則在後方運籌。

在關東經略上,對內,為了有效統御龐大的武士集團,源賴朝創立了侍所,命和田義盛和梶原景時負責掌控。對外,源賴朝則積極收服、剷除關東地區同為源氏的志田義広、新田義重、佐竹氏與藤姓藤原氏的足利忠綱等反抗勢力,並鞏固己方武士集團的權益。

源氏蜂起

除了關東之外,各地接獲令旨的源氏勢力也一一興兵回響。例如土佐的源希義、河內石川的源義基與源義兼父子、美濃的土岐氏、近江的佐佐木氏、山本義経、熊野的湛増、伊予的河野氏、肥後的菊池氏等,此外,在若狹、越前、加賀也有官吏集團起事。

1180年9月,信濃的源義仲(又稱木曾義仲,源賴朝的堂弟)誓師,迅速席捲信濃、越後。之後曾一度進兵至上野,但由於和源賴朝家族間有殺父之讎的嫌隙,所以不選擇與源賴朝會合,而是向北轉進,並擁立以仁王之子北陸宮,平定北陸,儼然是和源賴朝競爭的一股強大勢力。

平清盛病故

在近畿方面,以寺廟、神社為中心的反平勢力也如火焰般蔓延,平家強力鎮壓。1180年12月,平重衡燒毀東大寺、興福寺,更刺激了寺社的反抗。1181年1月,紀伊的熊野三山勢力起事,在伊勢、志摩等地和平家交戰。(熊野海賊菜切攻め)。

1181年閏2月,正在規劃新體制及鎮壓作戰的平清盛身染熱病,於九條河原口的平盛國宅邸逝世,平氏驟失龍首。4月平重衡率領大軍東征,於墨俁川大敗源行家,史稱墨俁川之戰。之後平氏軍一度追擊到三河,之後因源氏援軍抵達,攻勢才因而中斷。

木曾義仲上洛

1183年4月,平維盛、平通盛受命征剿木曾義仲勢力。平氏軍陸續擊破越前、加賀等地,同年5月於加賀、越中國界的倶利伽羅峠與木曾軍對峙,但為木曾軍所破。

倶利伽羅峠之戰後木曾軍舉北陸宮旗號,向京都推進。源行家、源行綱(又稱多田行綱)、源義定(又稱安田義定)等多路進擊,突破平氏的京都防衛線。7月,平宗盛等挾安德天皇及三神器棄都西逃,木曾軍進入京都。雖然一開始木曾軍受到後白河法皇乃至貴族、庶民的熱烈歡迎,但由於先前養和大饑饉的影響,軍糧不足的木曾軍卻開始大肆掠奪,人心遂望源賴朝能進京平亂。

9月,木曾軍繼續追擊平氏,兵發山陽道。閏10月,木曾軍於備中水島為平重衡所敗,史稱水島之戰。之後木曾軍連吃敗戰,退回京都。

源賴朝奉旨勤王

後白河法皇為制衡木曾義仲,屢次催促源賴朝進京勤王。但源賴朝反而趁勢要求法皇下旨將東海道、東山道、北陸道等地的國衙領和荘園返還給各地國司或本所。法皇迫不得已,於壽永二年(1183年)10月宣旨,除了北陸道之外,幾乎悉數同意源賴朝的要求。至此,源賴朝不只是實質控有關東,也有了法理上的正統性。

源賴朝派遣源范賴、源義經領兵上京,11月初抵達近江。而在這段期間,銳氣大挫的木曾義仲不但和法皇瀕臨決裂,復加以昔日盟友的離棄,逐漸陷入孤立。11月19日,木曾義仲發動政變,法住寺合戰後軟禁法皇,並解除攝政近衛基通與數位法皇近臣的職務,令藤原師家接任攝政。之後法皇與木曾義仲達成協定,12月法皇下旨命木曾義仲率軍討伐源賴朝。1184年1月,木曾義仲受封為征夷大將軍,統攬軍政大權。1月20日,源范賴與源義經各於京都近郊的瀨田和宇治與木曾軍展開會戰,木曾軍僅400餘騎,很快地就被擊潰。木曾義仲企圖逃往北陸,但於近江粟津遭到截殺。

平氏滅亡

在木曾義仲與源賴朝衝突期間,平家勢力趁機反撲,1184年1月時,勢力已返回至攝津福原一帶。法皇命源范賴與源義經征討平家,兵發福原。源范賴與源義經兵分兩路,奇襲平家軍,平家大敗,眾多大將戰死,殘部取海路而逃。此役讓平家遭受重創,種下日後敗亡的遠因。

一之谷之戰後,平氏盤踞贊岐屋島。由於源氏軍沒有水軍,因此未能追擊。半年後,8月,源范賴為繞到平氏背後,取徑山陽道,但為平氏識破,源范賴大軍遭平行盛截斷,關門海峽亦為平知盛封鎖,陷入兵糧不繼的困境。1185年,源范賴渡逃九州,在戰情不利的情況下,源賴朝令源義經發兵征討平氏。2月,源義經渡海,由阿波勝浦上岸,在巧妙獲得當地武士勢力的支持後,攻陷平氏屋島本陣。

屋島之戰後,雙方陷入膠著的對峙狀態。不久,平氏得到源范賴率軍馳援的情報,主動向長門退兵,結果造成瀨戶內海拱手讓與源氏,河野通信等水軍勢力及中國、四國的武士集團一一向源氏輸誠。3月24日,雙方在關門海峽的壇之浦(壇ノ浦)進行海戰,約於清晨6時許,由平氏軍主動展開攻擊。雖然一開始平氏軍占了上風,但中午過後戰情即開始逆轉。眼見大勢底定,平氏大將陸續投海自盡。最後,平氏血脈的安德天皇被二位之尼抱著跳海,壇之浦之戰結束,平氏復亡。

攻略

娑羅雙樹的花,顯出了盛者必衰的道理。 這是摘自《源平合戰》里的一段和歌。《源平合戰》是光榮公司1994年的SLG作品,描述了日本古代源氏與平氏爭霸的過程,最終源賴朝勝利,奪取了天下,開創了日本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 日本古代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是由大化改新完成的。隨後,改新的功臣中臣鐮足被朝庭賜姓為藤原,其子孫在此後的幾個世紀裡日益強大。憑攝政和關白的勢力以地方官(國司)的身份在各地紮根,成為豪族。後來,豪族與地方武士結合,成為武士團。他們的首領多是這些豪族的子孫,被稱為“武家之棟樑”。 桓武天皇的曾孫高望王,被賜予“平”姓,脫離皇室,成為桓武平氏的始祖;另外,清和天皇的孫子經基,被賜予“源”姓,脫離皇室,成為清和源氏的始祖。這兩族的子孫成為最有實力的“武家之棟樑”。藤原氏在東北的陸奧和出羽,由清衡以平原為中心發展勢力。雖然地處偏遠卻是黃金與馬匹的產地,因此清衡、基衡、秀衡三代在十年中享盡了榮華富貴。 八世紀起,日本社會日趨混亂,朝庭企圖利用佛教的力量穩定局勢,於是大力保護寺院,並給予大量土地,僧侶日益腐化,並不斷介入政治,到十一世紀時,已成為強大的世俗勢力,同朝庭不斷爭鬥。他們把領地中徵集來的農民和寺內從事雜務的低級僧侶組成了僧兵,成為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還利用迷信,向朝庭里的藤原氏貴族們提出強制要求。奈良很有實力的興福寺是藤原氏的氏寺,那裡的僧兵曾在隊伍前扛著祭祀藤原氏氏神的神木進入京都。貴族們無可奈何,只能答應他們的要求。比睿山延曆寺也曾抬著神輿抗訴,由於這兩寺位於京都的南北,被稱為南都北嶺(南都後被平氏剿滅,北嶺在三百多年後被織田信長剿滅)。 貴族欲反對僧兵的橫暴,但又懼怕神佛的威力,所以想依靠各地武士團的力量,武士因此獲得了抬頭的機會。 另一方面,朝庭內部發生分化,鳥羽法皇把皇位讓給了兒子崇德天皇,以後又不喜歡這個兒子,逼著他把皇位傳給後白河天皇。這樣,除了有天皇以外,還有法皇和上皇,但實權在法皇手裡。1156年,鳥羽法皇去世,上皇與天皇之間為爭權發生了武裝衝突,上皇一方招來了藤原賴長與源為義;天皇一方招來了源為義的兒子源義朝以及平清盛,最終天皇勝利,賴長與為義被殺。在這以後,源平二氏的主要人物義朝與清盛之間又對立,義朝與天皇的一個近臣藤原信西聯合舉兵,但很快就被平定。義朝在逃亡東國時於關原被捕,年僅十三歲的賴朝也未倖免,幸好被平清盛的繼母看見,因其容貌酷似亡兒平家盛,力求平清盛免斬賴朝。最後,義朝被斬,賴朝被流放到伊豆,過著囚徒的生活,這年是1159年。 經過兩場動亂(保元之亂、平治之亂),平氏擊敗了唯一的對手源氏,並從此掌握了中央政權,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 1167年,平清盛擔任了朝庭最高官位太政大臣,平氏一族達到全盛期。平氏一門在朝庭中的公卿有十六人,天皇召集群臣開會時殿上有其三十餘人,擔任各地地方官的有六十多人,控制全國的一半國土,這樣的形勢在日本歷史上是極少的。 平清盛的獨裁與專橫,日益引起天皇、朝庭、南都北嶺等勢力的反感,漸漸形成一股反對平氏的勢力。 1180年5月,後白河法皇的兒子以仁王和源賴政首先起兵,源義盛則四處傳播“以仁王令旨”。源賴政親自聯繫了南都北嶺的寺院武裝,但延曆寺不但沒象興福寺一樣起兵,反而告密(所以延曆寺後來才被剿滅),致使聲討很快就被鎮壓了,但是“以仁王令旨”傳遍了日本。 6月,平清盛擔心受到寺院勢力的夾擊以及朝中貴族的內應,企圖遷都福原,但由於京都貴族的反對以及戰事的失利,還有南都北嶺的反對,不得不於11月23日又返還京都。 與此同時,平清盛開始計畫討伐各地的源氏,首當其衝便是源氏的嫡子源賴朝。由於以仁王的事頗讓平清盛震驚,於是他以密函的形式通知同為平氏的北條時政,但北條時政認為平家已失民心,就拿密函給賴朝看,並當即表示支持源賴朝起事。 次年8月,源賴朝舉旗,17日掌握伊豆,隨後進軍相模,途中遭到大庭景親的攔截,三百騎敵三千騎,大敗隻身逃到安房。因受到安房國的安西景益、上總國的平廣常、下總國的千葉常胤以及武藏的諸多豪族的支援與臣服,於是源賴朝便以偏僻小村鎌倉為據點,開始了他的關東經營。 9月5日,平氏發布“討伐賴朝及其同黨”的宣旨,任命平維盛為討伐使,發兵東國,並呼籲甲斐國的武田信義、常陸國佐竹義政、陸奧國藤原秀衡配合平維盛。但武田信義很快就被源賴朝策反。10月20日,平維盛軍與源賴朝軍在富士川展開激戰,23日,武田軍(不是武田信玄的武田軍)按照與賴朝事先約定的方案,從平氏軍隊背後襲擊,但還沒動手就勝利了。 平維盛出師時三萬人極為雄壯,歸來時僅剩十騎,頗為可嘆。 富士川一戰,源軍大勝,源賴朝想乘勝攻入京都。在伊豆被流放的七千多個日日夜夜裡,源賴朝每日都堅持誦念佛經,期望告慰父祖在天之靈,但是千葉常胤、平廣常、三浦義澄等將都力諫賴朝堅守鎌倉,待關東統一後再圖進京。其後,賴朝先後滅掉常陸的佐竹氏和上野的新田義重勢力,而他最大的成功就是牢固地掌握了武士的心。 平清盛的政權是日本第一個武士政權,但當平氏掌權後,日益與武士本色背道而馳,而與貴族混為一談。平氏子孫都沾染上奢靡、柔弱、風雅的貴族習氣,日益與武士脫離關係。而源賴朝,建立了御家人制度,把原先如一盤散沙的武士聯合起來,並且一直保持著武士本色。 武士歷來就是被上層貴族文化排斥在外的,但源賴朝能認識到這一點,不斷地從朝庭挖走賢良的官吏。如大江廣元一直為鎌倉幕府最重要的智囊,此外還有藤原行政、足立遠元、平賀義信等善長計略政治的人。作為傑出的將領,他還重用了源義經,義經原先在藤原秀衡手下躲避平氏的追殺,但一聽說哥哥舉兵的訊息,馬上告辭秀衡,從平原一路殺到鎌倉,據說此兄弟二人的會合,是日本古代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相見。 1181年2月,在關鍵時候,平清盛突患“熱病”,離開人世。他留言道:“保元、平治以來,榮華富貴,死而無憾,唯未見賴朝之首,死不瞑目。死後不用供奉,僅奉獻賴朝之首於墓前足矣。” 清盛死後,平氏沒有人再能主持大局,逐漸衰亡。 1183年,源義仲率先攻入京都。義仲是源賴朝的堂弟,在1180年9月起兵,軍事上所向無敵。然而,由於源義仲缺乏應付政治形勢的能力,很快遭到失敗,因為他沒有與朝庭、貴族搞好關係及看不起文人。 1184年初,賴朝派范賴和義經征討義仲,義仲在近江的粟津激戰中敗死。今井兼平是義仲乳母之子,武勇絕倫,居義仲手下四勇將(即四金剛)之首,兩人有著不同尋常的友情。在粟津激戰中,義仲在今井兼平的勸說下,決定自殺。臨死前說:“平時這鎧甲並不覺得怎樣,可今天卻感到十分沉重啊!”此時今井仍在奮戰。當他知道義仲已死,便口含利刃,落馬而亡。 義仲的滅亡,使三足鼎立的形勢又恢復為源、平兩大勢力的對立。以後又經過一年時間斷斷續續的幾次激戰,西部的平宗盛邊被源義經和源范賴的軍隊剿滅了。這時,由於朝庭的挑撥,源賴朝與源義經兄弟又反目了,義經於1185年離開京都時,因遇風浪,一直隱居在京都附近的山區。1187年2月,義經逃入奧州,投奔藤原秀衡。秀衡從對抗源賴朝的戰略思想出發,欣然接受義經的要求。10月,秀衡死,義經失去保護,秀衡之子泰衡於1189年4月殺死了義經。 源賴朝不但希望義經死,還希望奧州的藤原氏——最後一個有威脅的武士勢力也從此消失。於是,源賴朝以泰衡藏匿義經為藉口,剿滅了藤原氏。此時,日本再度統一,成了源氏的天下。又過了三年,即1192年,源賴朝開創了日本第一個幕府——鎌倉幕府。 《源平合戰》共有以下四個劇本: 一、1180年10月源賴朝構築鎌倉。10月17日,源賴朝在岳父——伊豆的豪族北條時政的支持下起兵,被相模的大庭景親擊敗,逃到關東。由於其父——源義朝在此地頗有聲望,所以大量的武士前來投靠。源賴朝一下擁有了武藏、下總、上總三地,於是決定經營關東,建立一個牢固的根據地繼而奪取天下。此時平維盛、平忠度、齋藤實盛所率領的部隊也已到了遠江,進而拉開了富士川之戰的序幕。 二、1183年7月,義仲進入京都。賴朝正苦心經營關東,並逐一消滅周圍的反對勢力。義仲在越中又一次擊敗了平維盛,此時美濃與尾張也紛紛被源氏同族人占領,義仲順利進入京都,後被范賴與義經兄弟剿滅。 三、1184年10月,平氏企圖再度經營西國。平氏趁源氏兄弟爭鬥,力求趁此時機再建一個根據地,被源范賴與義經兄弟剿滅。 四、1185年10月,義經與兄賴朝敵對,義經直接接受了朝庭的官位。原先源賴朝有令,所有御家人受封官位需通過賴朝,但義經沒有這樣做,引起賴朝不滿,於是先起兵。義經於無可奈何之下也開始進攻賴朝,但回響者極少,這時義經正準備通過海路逃到奧州的藤原氏那裡去。 遊戲中可以選擇的君主有:平氏、源氏、藤原氏。遊戲命令每月一次,分為統治和行軍兩部分。由於遊戲中的指令都比較簡單、直觀,並且有些在遊戲說明中可以查到,所以這裡只簡略介紹一些指令的使用經驗。 在統治期的“內政”里,藤原氏可以向有名的奧州商人吉次買一些罕見而相當便宜的寶物。藤、源都可以用巡檢來提高領地的治安,而平氏可以僱傭かすぅ。此外,由於平氏把持中央政權,壟斷了對宋朝的貿易,因而擁有大量資金,能夠投資商業,而藤、源二氏除了開發金山外無法使商業值上升。 在軍事上,有由武士組成的動員兵以及臨時召集的由農民組成的雜兵。動員兵的召集完全自動進行,而雜兵則用財貨徵募。平氏的武士不習慣訓練,因此可征雜兵訓練;藤原氏則可以訓練武士;而源氏除以上外,還可以練習弓術,且徵收軍需,徵收者應是一個“菩提”較高的人。 在人事中,每位君主都有不同的人可以拜會。對戰爭中的俘虜,可以移動,也可以釋放或殺掉,還可以招待他。每次招待會使俘虜對先前“棟樑”的忠誠度下降,當此人的忠誠度低於40之後,他就會投靠你了。 在外交中,平氏用威脅的方式;藤、源氏用邀請的方式,可拉攏一些豪族。而日益脫離武士本色,竭力想做高雅貴族的平氏,還可用開和歌會的方式與朝庭搞好關係。 在外交中,尤其重要的是要與朝庭搞好關係,並受領官位。遊戲成敗的關鍵就在於武士官位的大小。官位越高的武士可以號召的在野武士就越多,越是可以組成強有力的武士團。此外,每年1月和7月間,你會與所有御家人開一個會,棟樑可以賞賜或是沒收御家人寶物,如果與朝庭關係好,朝庭會派使者授權讓你委任一些小官,大家多帶點兵總是好事。 在計略方面,藤原氏可以用錢引誘別人的兵,而源氏可直接將敵兵爭取過來。 在行軍時,藤原氏用錢可提高士氣,而源氏用狩獵,平氏則用管樂。 在對戰中,遊戲者可以領略一下日本式單挑的風采。兩軍對壘時,先決定陣形及雜兵分配比例,然後雙方各有一個機會表現一下自己,想辦法提高士氣。平氏可以用音樂,源氏可以用叫陣單挑。各方可以有五支部隊參戰,可單獨控制每一支部隊。 顯然,不同身份使用不同指令,官位高低對遊戲的進程有決定性影響,這是《源平合戰》的最大特色。 下面是一些名詞的解釋: 動員力:將領在武士中的影響力,直接關係到追隨該將領的武士數目。 優雅:這是平氏一族與朝庭權貴的生活方式,不過想與朝庭或商人搞好關係也要懂優雅才行。 勇名:武士的聲望。 菩提:武將對神佛的信心。 加護:武將的運氣。 無常:無常到了一百,武將會出家。大多是因為戰爭過於頻繁而生厭惡之心,想脫離塵世。

影響

源平合戰對日本歷史有著重大的影響。其彰示著武士集團的權勢躍升,公卿集團的快速衰敗。1179年,後白河法皇被平清盛軟禁,代表著日本院政制度的崩壞。源平合戰結束後,源賴朝於1192年就任征夷大將軍,於鎌倉設立幕府,開創了日本綿延700餘年的幕府政制,直至德川幕府瓦解,德川氏末代將軍德川慶喜投降,幕府制方告終結。

各國歷史

世界歷史,包含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歷史、及史前的時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