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是1792年到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的同盟。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的五次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反法同盟和法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和法蘭西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法國大革命戰爭,後五次同盟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拿破崙戰爭。頭五次反法同盟都以失敗告終,法國也因此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盛極一時。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了勝利,推翻了拿破崙的帝國,復辟了法國波旁王朝。第七次反法同盟則徹底擊敗了東山再起的拿破崙。

第一次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法國凡爾賽宮

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震動了整個歐洲各國封建君主對革命十分仇視,奧地利普魯士與法國的距離最近,法國革命很快就影響到兩國的人民,法國廢除封建義務和沒收教會財產將損害到兩國貴族們的利益。英國首相威廉.皮特準備組織一個國際集團對付法國革命,俄國沙皇葉卡捷林娜二世如果不是忙於對土爾其的戰爭,就對法國革命宣戰了。1791年6月法皇路易十六逃跑未遂,在歐洲各國封建君主中引起很大震動。於是在1791年8月27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共同發表的皮爾尼茲宣言後已經代表反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封建勢力終於聯合起來了。1792年2月7日普奧簽定軍事同盟,同年4月法國正式向奧地利宣戰,7月普魯士對法宣戰。普奧聯軍組成之後由於英法主要因為經濟利益上的矛盾,在1793年2月1日法國向英國和荷蘭宣戰,同時西班牙、荷蘭、義大利和俄國向法宣戰。於是英國1793年9月通過一系列條約把所有對法參戰國聯繫在一起,由此形成了第一次反法聯盟。而法國對普奧的戰爭演變為法國第一次反法聯盟的戰爭。

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法國於1793年12月19日收復土倫港後,在1794年初向比利時方向進攻擊敗英奧聯軍,同年6月取得弗勒魯斯大捷解放比利時。此時歐洲局勢卻發生重大改變:1794年俄、普、奧在瓜分波蘭的問題上因交易不均而導致不和,使得反法聯盟崩潰在即。1795年4月4日法普簽定巴塞爾和約,之後又在同年分別於5月16日和7月22日法國與荷蘭西班牙籤定和約。至此第一次反法聯盟已經瓦解。

綜上所述,在第一次反法聯盟中除了瑞士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外,法國與整個歐洲都處於戰爭狀態。我認為各國之所以如此一致對法國發動戰爭,主要原因就是為了鎮壓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並消除這場革命對本國所帶來的影響。法王路易十六被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處死,這件事更加劇了歐洲各國封建君主們的恐懼,而更加決絕的出兵鎮壓法國革命。可以說第一次反法聯盟是歐洲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新興資產階級與傳統封建勢力的較量!

後記:1795年後只有英國、奧地利及其控制下的義大利諸國還在同法國作戰。拿坡侖分別在1796年5月15日迫使撒丁國王簽定謝拉斯科停戰協定及1797年10月18日與奧地利簽定坎波.福米奧停戰協定。坎波.福米奧停和約的簽定意味著第一次反法聯盟徹底瓦解。至此第一次反法聯盟中只剩英國和俄國未敗。

第二次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1794年 熱月政變之後,法國進入 熱月黨人統治時期,接著熱月黨人組織了 督政府。在督政府時期,法國政治舞台上出現了 拿破崙。1796年4月,拿破崙遠征義大利成功,1797年10月拿破崙又通過坎波.福米奧停戰協定使奧地利屈服,法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英國。為了打敗英國,1798年拿破崙遠征 埃及,英國為保住 蘇伊士運河並最後戰勝法國,準備組織新的反法聯盟。1798年9月9日土耳其向法國宣戰,同年12月29日英國、那不勒斯、土耳其和俄國結成聯盟,並在義大利發動進攻,這是 第二次反法聯盟的雛形。1798年11月由奧地利指揮的那不勒肆部隊攻占羅馬,但1799年1月又被法軍奪回,法奧之間處於戰爭狀態了。這樣,到了1799年春,英、俄、土、奧、那不勒斯組成的第二次反法聯盟形成了,戰事也由此全面展開。

1800年法國第一執政拿破崙與第二次反法聯盟重新開戰。同時俄國與英國絕交,與瑞典、丹麥、普魯士等國簽定旨在反對英國的條約。霧月政變後,儘管俄國已經退出戰爭,但聯盟中的英國和奧地利仍擁有強大的實力。特別是奧地利,由於俄國蘇沃洛夫遠征義大利擊敗法軍,在俄國幫助下奧地利重新控制北義大利。1800年8月的馬倫哥戰役之後奧地利被迫求和,在1801年2月9日法奧簽定呂內維爾和約之後使第二次反法聯盟更加瓦解了。接著法國又與那不勒斯簽定佛羅倫斯和約,與葡萄牙簽訂馬德里條約,與俄國簽定巴黎和約。這樣,第二次反法聯盟的英國完全孤立了。英法於1802年3月27日簽定亞眠和約結束了第二次反法聯盟。

法國革命後,法國資產階級政權還未穩固,法國政府對外一直設法避免刺激毗鄰的封建國家。奧地利只是暫時的和局部的被法國戰敗,其實力在總體上仍強於法國。沙皇包羅一世也因反英親法的政策遭到刺殺。第二次反法聯盟最後由於各國的分裂而分裂,卻讓拿破崙、亞歷山大一世等人真正登上歐洲政治的舞台。

第三次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1802年拿破崙打敗第二次反法聯盟之後,1804年11月6日俄國與 丹麥普魯士、奧地利和瑞典簽定保衛北德意志共同行動公約,從爾奠定了第三次反法聯盟的基礎。面對拿破崙力圖稱霸並征服整個歐洲的野心,現實推動存在嚴重分歧的英國和俄國走到一起,雙方政府都認為必須結成聯盟以對付法國。為此英俄兩國於1805年4月11日簽署 彼得堡協定,該協定宣布了英俄結盟,共同採取措施以制止法國政府的侵略行動。同年奧地利、瑞士、那不勒斯加入聯盟,反法聯盟還在同普魯士談判有關入盟的事宜,就這樣第三次反法聯盟形成了。

歐洲的戰火再度燃起,1805年12月2日爆發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一巨擊潰俄奧聯軍.12月15日普魯士被迫與法國結盟,向英國宣戰。12月16日奧地利向法國求和簽定普勒斯堡和約,至此第三次反法聯盟在普魯士尚未參戰的情況下,就迅速瓦解了。

1804年12月2日拿坡侖加冕,法蘭西進入第一帝國時代,由於得到法國資產階級支持拿破崙不斷改畫歐洲版圖,在德意志、義大利、瑞士和西班牙等到處建立統治,這就引起了英、奧、俄、普等國的強烈不滿。在英國方面1803年亨利.愛丁頓接替威廉.皮特擔任首相進行組閣,但這屆政府認為1802的亞眠和約為英國帶來的勝利品太小,而重新策劃新的反法聯盟,戰爭開始後,愛丁頓內閣表現的力不從心而倒台,威廉.皮特重新組閣,這位英國反法的組織者和帶頭人把所有的精力用於鞏固聯盟。1804年5月。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也因一心急於報仇而加入聯盟。一面來說是利益驅動這一切的發生,另一方面是為了徹底將法國的勢力驅逐出義大利、漢諾瓦、北德意志、荷蘭和瑞士,要法國回到萊茵河阿爾卑斯山庇里牛斯山劃定的疆界內。最重要的是在法國恢復君主制度,並在歐洲建立能正真保證各國安全和獨立,成為反對今後篡勸政府的堅強支柱的程式。

第四次反法聯盟

1806年7月12日拿破崙把他控制下的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16個小邦組成萊茵同盟,參加同盟各邦均宣布脫離神聖羅馬帝國,支持拿破崙戰爭。1806年8月1日神聖羅馬帝國議會宣布自行解散,8月6日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根據拿破崙的要求,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使始建於公元962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此期間拿破崙將約瑟夫扶上那不勒斯王位,派路易做荷蘭國王。這些舉動使歐洲各國難以忍受,引起了各國對法國採取新的行動。首先是俄國沙皇拒絕與法國媾和,英俄又同普魯士恢復了談判,瑞典後來也加入了談判。這樣,到了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瑞典四國組成第四次反法聯盟。同年10月歐洲戰爭重新開始。

1806年10月14日,法軍在耶拿戰役中擊敗普軍主力,經萊比錫直取柏林。10月25日拿破崙進占普魯士首都柏林,普魯士名存實亡,第四次反法聯盟開始瓦解。1807年6月14日法軍在弗利德蘭擊潰俄軍,同年7月7日和9日,法國分別與俄普簽定提爾西特和約,確立三國結成聯盟,共同對付英國的關係。之後,第四次反法聯盟結束。

1806年11月26日,拿破崙簽署的柏林敕令及1807年12月頒布的米蘭敕令開始了有名的大陸封鎖政策,使不列顛島處於封鎖狀態。拿破崙企圖用暴力迫使經濟上遠比法國強大的英國在一場經濟戰中投降,迫使歐洲大陸承擔巨大的犧牲,不顧大陸人民的利益,違背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規律。另一面半島戰爭結束後拿破崙的欲望驅使法國違背了與西班牙籤署的楓丹白露條約,趁西班牙政變而控制整個西班牙。

第五次反法聯盟

第五次反法聯盟的起因及過程相當簡單,第四次反法聯盟失敗後,英國一方面援助西班牙和葡萄牙,一方面又在1809年準備組織第五次反法聯盟,企圖趁機復仇的奧地利也參加上這次同盟。但俄國因拿破崙與亞歷山大一世的愛爾福特會晤而保持中立。法國的盟國則為萊茵同盟、德意志公國。奧地利在經歷了1805年及1806年的失敗後,改革軍隊準備戰爭,並在1809年4月9日冒險對法宣戰。7月5日到6日法軍在瓦格拉姆擊敗奧軍,並強迫奧地利在10月14日締結維也納條約,結果第五次反法聯盟失敗。

第五次反法聯盟在七次聯盟中是聯合國家最少的一次,實際上只有英國和奧地利,並只有奧地利出兵作戰。在聯盟的實力上反法聯盟比法國的聯盟還弱。在第五次反法聯盟失敗後俄法也即將走到戰爭的邊緣。而拿破崙與奧地利簽定婚約與奧地利公主瑪麗.路易莎成婚表明了他向歐洲封建王朝的妥協,加速了他遠離法國革命的演變。

第六次反法聯盟

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後,1813年,正當歐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時候,拿破崙在布拉格會議上拒絕接受聯

反法聯盟 反法聯盟
盟各國的和平條件- 賴辛巴赫協定。8月10日奧地利宣布與法國斷絕外交關係。俄國政府對奧地利變化無常的政策感到不信任,主張與其締結條約。9月9日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簽定了 泰普利茨條約,這個條約正式確定了各國的同盟關係。英國和俄國組織了第六次反法聯盟,參加 的還有普魯士、奧地利、瑞典、西班牙、葡萄牙及背叛法國的 巴伐利亞,盟國的兵力已超過100萬人。力量對比越發不利於法國了。

經過1813年8月的德勒斯登戰役和10月的萊比錫戰役之後,法軍遭到致命的失敗,使法軍在德意志和波蘭的殘餘力量均被摧毀。1814年初聯盟軍主力進入法國,3月末聯盟軍向巴黎挺進,31日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為首的聯軍攻入法國巴黎。4月6日拿破崙下詔退位。5月3日原法國波旁王朝國王路易十六的弟弟路易十八即位,建立復辟王朝,並與反法同盟簽署巴黎和約。隨著1814年10月維也納會議的召開,第六次反法聯盟宣布結束。

第六次反法聯盟是歐洲各國對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第一次空前的勝利,恢復被拿破崙征服各國的封建秩序與舊王朝。從1814年10月到1815年6月召開的維也納會議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勝利和建立可靠保證,以防止法國恢復拿破崙式的政治制度和征服歐洲的企圖,滿足各國自己的領土欲望和重新分割歐洲。而法國在路易十八復辟後,又回到了封建王朝,法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也陷入低潮。

第七次反法聯盟

拿破崙悄然離開厄爾巴島,於1815年3月2日進入巴黎的訊息傳到維也納後,引起維也納會議與會國家的震驚和不

反法聯盟 拿破崙
安。這些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爭吵不休的國家認識到他們共同的敵人是拿破崙,為了遏制拿破崙東山再起,4國又取得了一致。由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薩丁五國及被四國所控制的荷蘭、比利時、德意志一些小國組成了 第七次反法聯盟。並且同盟國還組織了70多萬的軍隊撲向法國。代表英國參加維也納會議的 威靈頓公爵親赴前些指揮作戰。

1815年6月18日法軍與英普為主的反法聯軍展開了歷史上著名的滑鐵盧會戰,以法軍大敗結束。拿破崙在失敗後返回巴黎,6月22日,宣布退位。第七次反法同盟以最終的勝利而結束。

影響

由於第七次反法聯盟的最終勝利,歐洲又暫時的重新回到封建君主制。一場代表著法國資產階級利益的革命被徹底鎮壓,但其深遠的影響和支持了各國的革命與民主運動的展開。為歐洲的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相關連線

拿破崙·波拿巴

http://www.cgw.cn/index.htm

http://www.cgw.cn/default.aspx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