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韓

三韓

古代朝鮮半島南部有三個小部落,它們是馬韓,辰韓、弁韓,合稱三韓。當時朝鮮半島北部為漢朝藩屬國衛氏朝鮮(後被漢朝所滅,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及臨屯郡,史稱漢四郡)。三韓後來被新羅所統一,其存在時期後來被稱作“朝鮮前三國時代”。韓國之韓即來自三韓的韓。現在的韓國人和朝鮮人都稱自己為“三韓子孫”,這一點和華人自稱“炎黃子孫”的緣由相似。漢字"韓"的韓語讀音有"大""統一"的意思,但僅僅是借用漢字表達語音,漢字"韓"本身沒有這個意思。

民族融合

朝鮮居民的主要構成成員即是濊族。不久又在朝鮮半島中南部辰國建立起來。辰國是朝鮮古代文化發祥地 之一,它的居民主要由馬韓、辰韓和弁韓等三韓組成。

公元1世紀中葉漢滅古朝鮮,古朝鮮的名稱絕於史 書,直至1392年李成桂滅高麗而建李氏王朝時,“朝鮮”一詞始復,並沿用至今。朝鮮民族在其形成過程 中,不斷融合了諸多民族和種族成分,如濊族(古朝鮮居民)、韓族(辰國居民)、燕人(衛滿朝鮮部分居民)、漢人(朝鮮半島漢四郡部分居民)、貊族(高句麗居民)以及扶餘人、沃沮人、豆莫類人等。其中濊貊和韓 族為朝鮮半島民族共同體的主體。而遷入我國的 朝鮮族,與朝鮮半島民族共同體具有相同的族源,是由濊 貊族和韓族融合發展而成的。

與漢四郡

漢四郡中的 樂浪郡似乎與三韓的每個城邦都有聯繫。真番郡治 霅縣與其餘無考的七縣為開 辰國北部所置。 三國志魏志馬韓傳云:“從事吳林以樂浪本統三韓,分割辰韓八國以與樂浪。”韓國學者 李丙燾認為,此處“辰韓八國”可能就是真番郡南部沒入辰國的八縣,包括霅縣

昭帝 始元五年(前82年),罷真番郡,以北部七縣入樂浪郡,隸屬於南部都尉。霅縣及其南部無考的七縣可能於此時沒於辰國,後入馬韓。 獻帝 建安中,割據 遼東的公孫康分樂浪郡屯有縣以南地置 帶方郡,轄帶方、列口、長岑、昭明、含資、提奚、海冥七縣,即西漢時真番郡北部故地。

魏 齊王 正始年閒,魏國遣 毌丘儉等伐 辰韓,恢復了對臨屯郡故地的統治,東濊、辰韓諸部落多由帶方郡管轄。 西晉 太康中改昭明縣為南新縣。 晉愍帝 建興二年( 314年),帶方郡沒入 高句麗。三韓與漢四郡有著廣泛的貿易往來。朝鮮半島各地都有 漢朝的錢幣出土。高句麗崛起之前,三韓的貿易夥伴主要是朝鮮半島北部的 漢四郡。雙方最初是政治貿易關係。三韓通過朝貢得到漢朝的冊封和禮物。每個城邦的統治者會得到一個 印章代表其與樂浪郡進行貿易的權利。據中國《三國志》記載,曹魏之後,樂浪開始向三韓普通平民發放印章, 印章失去意義。

引進技術

制鐵技術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由中國傳入朝鮮半島南端,水稻在鐵器傳入1000多年後由中國傳入,陶器則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傳入。弁韓的制鐵技術很高,鐵制工具使農業耕作更加容易,從而也促進了朝鮮半島的農業發展。全羅道發展成當時的水稻生產中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