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縣

卓尼縣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卓尼縣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介於東徑102°40′-104°02′,北緯34°10′-35°10′。總面積5419.68平方千米。截止2000年,下轄1個鎮,15個鄉,1個民族鄉。 卓尼縣年均氣溫4.6攝氏度,屬高原性大陸氣候,寒冷濕潤,四季不明。 2012年,卓尼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4.2%,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2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1.84%。 2014年。卓尼縣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595萬元。 卓尼縣特產有洮硯,羊肚菌,蕨麻,蕨菜等。知名人物有高鳳西,趙全,肋巴佛,楊積慶等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夏、商、周時期,卓尼屬雍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卓尼為秦地。

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縣境歸隴西郡所轄,屬臨洮縣地。

西漢武帝時,縣境歸涼州刺史部屬下隴西郡所轄,仍屬臨洮縣地。

東漢時仍屬涼州刺史部隴西郡臨洮縣所轄。

三國時期,縣境初屬魏雍州之地,仍設隴西郡及洮陽縣,旋改為秦州隴右郡臨洮縣。

晉一統三國,縣境大部分為秦州隴西郡臨洮縣轄地。晉惠帝時,改易郡縣,縣境大部屬狄道郡洮陽縣轄。

東晉時,原晉置臨洮郡縣相繼淪陷,縣境大部被吐谷渾政權控制。

十六國時期,地方軍閥割據紛爭,縣境朝秦暮楚,置廢無常。縣境東北部歸前趙隴西郡臨洮縣轄領,西北部仍由吐谷渾占據。

前秦時,縣境屬河州隴西郡臨洮縣轄領,西南大部仍屬吐谷渾政權領地。後秦未收復洮西諸地,仍於原秦故城設臨洮縣,收洮陽、洪和諸地。

前涼時,縣境屬秦州隴西郡統屬。後涼時,縣境部分地域屬隴西郡臨洮縣轄。

南涼時,縣境仍歸隴西郡臨洮縣屬。

南北朝北魏太平真君時期,縣境歸河州轄領,於原臨洮縣治設臨洮郡,領縣泛潭,郡縣同治,統領縣境洮水流域。太和中(477—499年),吐谷渾於境內又重修洮陽、泥和諸城戍守,於原臨洮郡城設洮州。

北周改西魏泛潭縣為臨潭縣,並於縣治置洮陽郡,兼置洮州,並在吐谷渾迷和城附近設旭州。

隋代,初廢洮、旭二州,改洮陽郡為臨洮郡。

唐代,卓尼縣境屬隴右道所轄。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縣境均屬吐蕃統領。

五代時期,縣境仍屬吐蕃。後唐明宗長興四年(933年),派重兵收復洮西,升洮州為保順軍,並以保大軍節度,旋即又失。

宋代,初期仍襲唐制,至宋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始分全國為15路,分領府、州、軍、監。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收復洮西,於今臨潭縣治舊城設洮州,縣境屬之,隸熙河路。旋即棄之不守。熙寧九年,又於今縣境東部設滔山監,轄今岷縣以西及縣境東部地區。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又收復洮西,仍設洮州。三年升洮州為團練州,縣境屬之。北宋時縣境除數年歸宋轄領外,均屬吐蕃角廝囉政權統治。

金代,縣境屬其臨洮路洮州所轄。

元初,縣境為總制院轄地,隸屬於吐蕃等處宣慰司脫思麻路洮州所領。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縣境大部改屬河州路洮州可當縣轄地。縣境東南邊緣的西尼溝等處屬岷州;東部的洮硯等處歸鐵州;藏巴哇一溝則屬於陝西行省鞏昌路臨洮府狄道縣趙土司所轄。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置洮州軍民千戶所,縣境地域均屬之,後於洪武十二年升所建衛,隸陝西都司。時縣境分屬卓尼、舊洮堡二寨。正德四年(1509年),準卓尼建置軍民千戶所,隸屬洮州衛,由陝西都司鞏昌府所轄。

清代,乾隆時改衛為廳,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時,卓尼土司轄境除今縣境外,還有今迭部全境,舟曲、臨潭、岷縣部分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縣境歸臨潭縣統領。1944年,隸屬於甘肅省第一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岷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10月1日,隸屬甘肅省岷縣專區。1953年10月1日,成立卓尼縣,隸屬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1958年12月31日,卓尼與臨潭合併,撤銷卓尼縣建置,稱臨潭縣,治所設舊城。1961年12月25日,國務院決定恢復卓尼縣建置。

概況

卓尼縣 卓尼縣

卓尼縣位於甘肅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東南部。全縣總土地 面積5419.66平方公里。境內海拔在2000-2920米之間,年均氣溫4.6℃,年降水量584毫米。全縣轄1鎮16鄉,98個行政村,有藏、漢、土、回、蒙等10個民族共10萬餘人。2001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5547萬元,其中第一產業4968萬元,第二產業1826萬元,第三產業4968萬元;完成財政收入423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97元。

歷史悠久的安多古剎禪定寺,凝重厚實原明代邊城,淳香深郁的藏民族風情,景致獨特的"三峽"(康多峽、雲江峽、九旬峽)風光,各具特色的洮洲八景以及集鳥語花香、流水潺潺及壯美絕倫之大成的麻路、郭牙川、大峪溝旅遊風景區,在境內構成了一條融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為一體的亮麗風景線。久負盛名的洮硯,作為饋贈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回歸禮品,更是蜚聲國內外,名聞遐邇,相繼開發的各類洮硯,又為其注入了更加豐富的藝術生命力。

面臨西部大開發的歷史性機遇,卓尼縣委、縣政府和全縣十萬各族人民熱忱歡迎國內外有識之客前來我縣投資辦廠,促進開發,共展鴻圖。卓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卓尼,一片神奇的熱土,投資者的樂園;卓尼,暢開博大胸懷笑迎四海賓朋。

行政區劃

卓尼縣 卓尼縣

尼縣轄3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柳林鎮、木耳鎮、扎古錄鎮、納浪鄉、大族鄉、卡車鄉、刀告鄉、尼巴鄉、完冒鄉、阿子灘鄉、申藏鄉、恰蓋鄉、康多鄉、勺哇土族鄉、洮硯鄉、柏林鄉、藏巴哇鄉。

卓尼,系藏語,意為松樹。1939年設卓尼設治局,1950年改置卓尼自治區,1955年改為卓尼縣。

2000年,卓尼縣轄1個鎮、15個鄉、1個民族鄉:柳林鎮、木耳鄉、納浪鄉、洮硯鄉、藏巴哇鄉、柏林鄉、卡車鄉、大族鄉、申藏鄉、恰蓋鄉、康多鄉、阿子灘鄉、完冒鄉、扎古錄鄉、刀告鄉、尼巴鄉、勺哇土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9565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柳林鎮14403、納浪鄉7165、木耳鄉8952、大族鄉5570、卡車鄉4635、扎古錄鄉6032、刀告鄉4419、尼巴鄉4390、完冒鄉3450、阿子灘鄉6779、申藏鄉7660、恰蓋鄉3154、康多鄉2268、勺哇土族鄉1726、洮硯鄉6974、柏林鄉3653、藏巴畦鄉4426。有漢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土族、蒙古族、黎族、苗族、白族、羌族、鄂倫春族、土家族、侗族、撒拉族、滿族、壯族等民族分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卓尼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卓尼縣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東南部,介於東經102°40′-104°02′,北緯34°10′-35°10′。卓尼縣東接岷縣、漳縣,北靠渭源、康樂、和政,南鄰迭部、四川省若爾蓋縣,西通合作、碌曲,中部與臨潭縣插花環接。東西長115千米,跨徑1°22′,南北寬113千米,跨緯1°。總面積5419.68平方千米。

地質

卓尼縣全縣地質屬北秦嶺皺褶帶南部,結構複雜。

地貌

卓尼縣縣域屬秦嶺東西向複雜構造帶的西部,亦稱西秦(嶺)。地貌大部分為中低山地形,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最高點為南部札伊克嘎峰,海拔4920米,最低為東北部藏巴哇地區,海拔2000米,高低相差2920米。卓尼縣南部為東西走向的迭山山脈,構成縣境內的屋脊;迭山以北為洮河水系切割的中岱地形,除海拔3600米以上部分為裸露岩石外,其餘為茂密森林和山地草場,河谷地帶則形成許多衝積灘地;中部為高原丘陵地貌為主,河谷開闊;北部由武當山等諸多山峰形成北部屏障,呈破碎的高山地貌形態。

氣候

卓尼縣年均氣溫4.6攝氏度,年均降水量580毫米,無霜期119天,屬高原性大陸氣候,寒冷濕潤,四季不明,山高林多濕度大。

水文

卓尼縣屬黃河主要支流洮河流域,屬洮河中游區。洮河自西向東分兩段貫穿縣境,流長174千米。境內車巴河、卡車溝河、大峪溝、康多峽河等大小26條支流呈網狀分布,水流充足,流量穩定,水質清潔,落差集中,地表水資源總量達14.461億立方米,地下水蘊藏也比較豐富。

自然資源

卓尼縣地域遼闊,地形複雜,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自然景觀雄渾壯美,人文景觀粗獷樸實。經初步調查了解,全縣可開發利用的旅遊資源有縣城--禪定寺--古雅山森林公園,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大峪溝、卡車溝、車巴溝、康多峽、九巔峽、石門峽等八大景區六十八處主要景點,而且許多景區景點都具有相當高的品位和開發價值,近期可開發的景區主要有兩個小區:縣城--禪定寺--古雅川森林公園和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三溝:大峪溝、卡車溝、車巴溝三大森林生態旅遊景區。兩峽:康多峽、九巔峽(包括石門峽)風景區。其中:麻路旅遊開發小區是全州三大旅遊開發小區之一,也是全省批准的甘南兩個小城鎮綜合改革示範點之一,極具旅遊開發價值。

卓尼縣人文景觀粗獷樸實。文物古蹟極為豐富,境內有齊家文化、寺窪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特徵的遺址;有歷史悠久景色幽雅的安多古剎禪定寺和旗布寺、勺哇寺、貢巴寺等十多處寺院;有對中國革命做出重大貢獻的第十九任卓尼土司楊積慶烈士的陵園、甘南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脅巴佛烈士紀念碑亭、開創西藏策墨林傳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的墓地——藏王墳,還有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的神策軍重鎮、洮西地區古代著名的軍政重鎮陽壩古城、明代邊牆古長城及烽燧墩壕等古代軍事設防遺址。

卓尼縣是全州、全省旅遊資源大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八大景區一百多處主要景區(點)。目前規模發展的有南部石門絕景生態文化遊覽區、西部森林草原宗教藏俗遊覽區、北部奇峽畫廊名寺土風遊覽區、東北部高峽平湖洮硯文化遊覽區等四大功能分區。獨特的覺乃藏族民俗文化、悠久的藏傳佛教文化、秀美的自然生態文化、厚重的卓尼土司文化、燦爛的洮硯文化是卓尼的五大文化現象,也是五大旅遊文化資源。

以森林生態為主的自然景觀雄渾壯美,蒼翠的山峰、清澈的河流令遊人留連忘返,自然風光融山、水、林、草、為一體,兼驚、險、奇、秀為一體,是全省旅遊資源富集地區和甘南州的旅遊資源大縣,旅遊資源極為豐富,有八大景區一百多處主要景區(點)。

大峪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位於縣城東南10公里處,石峰嵯峨參差,谷崖間石門如屏,蒼松挺立岩頭;牧草青青,宛如仙境的旗布原、桑布草原;濃蔭蔽日、流水潺潺有十里畫廊美稱的旗布峽,森林茂密、碧綠如染的旗布林,以上三景色可與九寨溝景色相媲美。頗具“刺破青天鍔未殘”氣勢的三角石奇峰,突兀而起,觀此石具有移步換景之妙,自然天成;傳說中仙女沐浴之處“神女潭”也藏身於此,還有兩崖雄峙並立、若即若離,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一線天,溝內還有瀑布、塔峰、蓮花峰、迎風展、金鐘石、太白望月、通天柱、臥龍山、盤龍峽、西天取經、飛流峽、十八道交河、迭山玉筍、迭山橫雪等景點,是原始風景的天然陳列館。大峪溝除了奇山異水外,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和珍稀野生動物,是生物多樣性研究和探險尋幽的好去處,也構成了卓尼特有的風景線。

麻路藏族風情旅遊景區位於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主要景點有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區,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這裡的風景更是奇特,如“九眼泉”絕壁石崖,冬季冰瀑尤為壯觀,泉頂為“九龍山”旅遊點;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氣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見底的湖水所環繞;有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篷城;還有洮水流珠景觀,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脫開草原川地,漸入峽谷區,河水在石岸上左擊右突,水花飛揚,每逢冬季氣溫驟降,湍急之河水濺起水花,形成無數冰珠湧向下游,成為洮州八景之一。

分布在卓尼境內的著名景區還有九巔峽景區、康多峽景區、石門峽景區、卡車-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等,更是充滿無限的美景和奧妙等待遊人一一開啟。

卓尼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地方,在流經境內174公里長的洮河兩岸,密布著古人類各個時期的如已挖掘出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寺哇文化”等文化遺址和歷代大小城堡遺蹟,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世居此地的各族人民和諧共處,繁衍生息,共同開拓、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卓尼歷史文化。

經濟概況

綜述

201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8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4.2%,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2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1.84%。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4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2.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695元,同比2011年增長17.5%。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71元,同比2011年增長16.6%。

同2013年相比,2014年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595萬元。

農業

2012年,農作物播種總面積105.13平方千米,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0.6平方千米,油料面積26.33平方千米,蔬菜面積 1.4平方千米,藥材面積13.33平方千米,其他農作物面積14.13平方千米,糧食產量達1.28萬噸,油料產量達0.43萬噸。農機具擁有量達17692台,總動力達59279千瓦。

2012年,農牧業增加值2.99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3268元。全縣成立生產加工龍頭企業3個,年產值達2260萬元,農產品加工率為13%;成立農牧民專業合作社83個;流轉土地125.122平方千米,流轉率達2.3%。

畜牧業

改革開放初期,全縣各類牲畜僅存欄19.76萬頭,牧業產值372萬元,占全縣農業總產值的31.58%,牧民人均純收入48元。至2008年底,全縣各類牲畜存欄36.78萬頭,出欄13.52萬頭,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18元,比1978年增長了33.7倍。

從2000年起,卓尼縣從青海、瑪曲等地引進良種氂牛和藏羊,對本地品種進行改良。2007年在大峪、柏林牧場建立氂牛種公畜選育及繁育基地。

2012年,各類牲畜飼養量達84.66萬頭,年底存欄達53.48萬頭,其中牛存欄13.3萬頭、羊26.8萬隻、豬6.7萬頭、雞6.68隻,總增、出欄、商品三率分別達33.82%、45.52%、36.02%,肉產量達9800噸以上,奶產量達5160噸以上,蛋產量達372.9噸。

工業

2014年,同2013年相比,2014年上半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2595萬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4195萬元,規模以下工業實現增加值8400萬元。生產鮮凍肉1532噸,同2013年相比增長近5倍,生產磚1014萬塊,同2013年相比增長2.7%,電力企業發電50469萬千瓦時,生產洮硯1689方,同2013年相比增長28%。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04年,卓尼縣共有各類各級學校145所,在職教師987人,在校學生14910人。通過“義教工程”、“援藏資金”等項目的實施,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改建、擴建維修學校139所,併購置了地面衛星接收器、課桌椅、圖書等配套教學設施。

2014年,卓尼縣總投資615萬元的恰蓋、刀告、完冒3個鄉鎮“雙語”幼稚園和總投資1931萬元的11所行政村“雙語”幼稚園建設項目完成前期工作。

社會保障

截止2007年11月底,全縣累計安排零就業家庭人員203人;養老金征繳入庫190萬元,清理拖欠養老金40萬元,基本養老金支出231萬元;全縣3009名城市低保人員全部辦理了參保手續,參保率達到了100%。共征繳城市低保人員醫療保險基金212.23元,其中省級補助金73.500元,州級財政補助金24.440元,縣級補助金56.875元,個人繳納57.417元。

基礎設施

2012年,卓尼縣總投資2030萬元的卓尼縣現代農業標準化設施養殖科技示範園、總投資850萬元的農牧村護村護田河堤竣工;總投資3975萬元的卓尼縣易地搬遷項目,計畫安置202戶1258人,完成基礎設施建設任務。2013年,總投資1547萬元的2013年護村護田河堤18.2千米完成12千米,總投資3600萬元的危舊房改造1200戶實施完成;總投資3788萬元的易地搬遷項目,計畫安置224戶1325人,累計完成投資460萬元。

2001年,卓西公路開工,2002年底通車,2003年10月通過竣工驗收。2003、2004兩年,上級交通部門安排卓尼縣通村農機路項目10個,完成投資125萬元,修通農二級道路11條100千米,項目復蓋全縣10個鄉鎮的15個村29個自然村。2004年,卓尼縣完成全縣通達工程項目4個,其中通鄉油路1條24公里,橋涵配套工程2個,通鄉等級路1條。2004、2005兩年,卓尼縣投資835萬元,建成大峪溝旅遊專線4級油路22.69千米和農一級砂礫公路10千米;投資370萬元,完成縣城汽車站建設項目1個;卓尼縣投資300萬元打通了九甸峽水電站專用公路與藏巴哇鄉的斷頭路;建成四級公路7千米。

風俗民情

民族文化

卓尼縣 卓尼縣

插箭節: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曆六月十七日左右舉行。

藏族民居:苫子房,是卓尼洮河南岸大峪溝、拉力溝民居主要的建築風格,在卓尼藏族民居中具有廣泛代表性。碉房,卓尼完冒一代藏區,可以看到一種外牆利用卵石、塊石和土坯砌築的房屋,這種房屋叫做碉房。

“覺乃"藏族婦女服飾:“覺乃”藏族婦女服飾還保留著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可以說是全藏區保留完整的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

莎姆舞: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

名優特產

蕨菜,羊肚菌 蕨菜,羊肚菌

洮硯:洮硯產於卓尼縣洮硯鄉喇嘛崖底,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地。

羊肚菌:羊肚菌別名狼肚采,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濕潤地帶。

蕨麻:蕨麻學名鵝絨委陵菜,又稱人參果、長壽果。

蕨菜:蕨菜屬多年生草本,鳳尾科蕨屬植物。

著名人物

高鳳西:高鳳西,字竹崗,藏名欽饒加措,號碧雲山人,1892年生於臨潭縣羊化村(今屬卓尼縣納浪鄉),1938年編寫成《五鳳苑漢藏字典》、《辭類集成》、《翻譯著名作》等。1942年離世。

趙全:趙全,男,漢族,陝西省人,生於1920年。1934年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方面軍,194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2月22日逝世。

肋巴佛:肋巴佛,男,藏族,1916年9月21日出生於青海省民和縣紅花寺。1947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7年6月逝世。

楊積慶:楊積慶,藏族,字子余,藏名羅藏丹增南傑道吉,系第19任卓尼土司。多次援助紅軍,1994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追認楊積慶為烈士。

節慶活動

卓尼覺乃藏族民歌"哇傑勒"使用於藏族婚禮儀式,有"善巴" 和"阿迦"兩種表演方式。"善巴"全部為演唱,演唱過程中夾雜一些祝詞朗誦,"阿迦"在演唱過程中則配以簡單的舞蹈。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構成詞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禮組歌,其曲目與具體場合緊密結合,形成定規而不能隨意更動,貫穿於整個婚禮過程的始終,按固定程式相繼出現。"哇傑勒"的歌詞內容相當豐富,有讚美詩、敘事詩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問答式居多。

卓尼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於洮河沿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樸神秘等共性外,還具有鮮明的農耕文化和各民族交匯融合的多樣性風格。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境內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藝術多們樣性風格的集中體現,這一民間藝術形式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個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極具研究、開發價值。

莎姆舞

莎姆舞,藏語意為在廣場上表演的一種祈禱平安的舞蹈,是流行於卓尼藏巴哇鄉和洮硯鄉境內的一種古典鍋莊舞,因其使用的擊打方式頗似貨郎用的撥郎鼓,故漢語又稱巴郎鼓舞。據史料記載,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續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為了弘揚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樸風情,讓莎姆舞這一民間藝術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為卓尼對外文化藝術交流的紐帶,卓尼縣委縣政府組織專業人士對莎姆舞進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 化品牌進行鍛造和宣傳。2001年在卓尼大峪溝舉辦的"藏族文化與甘南旅遊產業研討會"上,邀請州內外專家學者對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討。之後,卓尼縣還組建了民間業餘莎姆舞藝術團,中央電視台專題組也到卓尼進行了專題採訪,2003年,縣上邀請專業人員,對莎姆舞的音樂及舞蹈形式進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樸、豪放的風格中融入了昂揚向上、激情流暢的現代歌舞風格。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暨第四屆甘南香巴拉旅遊藝術節開幕式方隊表演中,由卓尼縣莎姆舞業餘藝術團表演的莎姆舞榮獲方隊表演一等獎,這一殊榮使莎姆舞作為一種獨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內外觀眾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苫子房

這種房屋是卓尼林區或非林區條件較好的藏族民眾喜蓋的一種住房,具有採光好,寬敞適用的特點。住房有正房5間修築在土台子上,兩側各有廂房3間,較上房略低,南房與正房間數相同,中間為出入門道,其餘都是儲藏柴草農具、圈養牲畜之所。正房亦稱上房,里進較深,檐柱和中柱比後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頂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間打通,有玻璃門窗。

獨特華麗的"覺乃"藏族服飾

藏族服飾

"覺乃"藏族服飾延系拉薩宮庭服飾和髮型式樣,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服飾得到了簡化演變,形成了現在獨特的服飾風格。在服飾文體日益現代化、多樣化的今天,"覺乃"藏族服飾至今還保留了吐蕃時代的西藏農區藏族服飾的特點。可以說是全藏區保 留完整的古代服飾及禮儀的"活化石"。這種服飾文化在中國甚至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很強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覺乃"藏族婦女們的頭髮孝頭辮成三根粗大的辮子,髮辮上通常佩掛一串圓形錢幣狀銀製品,其上陰刻著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寶圖案,意為一年12個月平安和佛保佑。銀錢從髮根觀到發梢依次串聯,一般有20塊之多。亦有在辮子中部墜一直徑約8-10厘米的圓形銀環,或綴碗口大小的葫蘆式銀制貫錢的,其上鑲嵌珠璣,稱"阿瓏銀錢"。佩戴半圓形銀柄上墜有寶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層寶石疊成的耳環,製作極為精巧美觀,優雅奇特。身著大襟兩邊開叉的鮮藍、鮮紅或鮮綠色長衫,外罩對比色彩強烈的鑲錦邊的短夾。腰系錦繡寬腰帶,下身著紅色褲子,腳穿繡花鞋。頭戴造型別致色彩艷麗的球冠狀"沙茹帽",帽子前額稍上處平開10個半圓形花邊,每個花邊綴一顆珊瑚珠,帽子後腦處有長燕尾服飾,亦綴了3顆小珊瑚珠。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編串而成的"斑瑪帽子"的。婦女們多佩戴銀制手鐲和嵌有珠寶的金銀戒指,渾身上下披金掛銀,整個裝束顯得十分雍容華貴。身著艷麗服飾的"覺乃"藏族姑娘,顯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嫵媚動人。近年來,"覺乃"藏族服飾已愈來愈為中外旅客、服飾研究和製做者所關注,"覺乃"藏族服飾表演也在卓尼地區乃至甘南州內外蔚然興起,成為服飾表演舞台上的一個耀眼的亮點,也成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點。

插箭節

插箭節亦稱"攢山神",實際上就是祭山神會。在農曆六月十七日左 右舉行。祭山神用木桿和簡牌。木桿長8尺,上端削尖,繫上彩綢或彩帶,象徵箭桿。箭牌是由長2.3尺,寬3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繪五色雲圖,由男子各執其中一種,到時于山頭指定地點集中,插成一簇,上纏麻呢經幡,下部以石塊固定,周圍以木柵、荊棘叢護,並扯白毛線網罩。箭牌上的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草原森林,黃色代表五穀雜糧等,帶有濃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靈的遺風。

祭山神用木桿和簡牌。木桿長8尺,上端削尖,繫上彩綢或彩帶,象徵箭桿。箭牌是由長2.3尺,寬3寸的薄木板製成,上繪五色雲圖,由男子各執其中一種,到時于山頭指定地點集中,插成一簇,上纏麻呢經幡,下部以石塊固定,周圍以木柵、荊棘叢護,並扯白毛線網罩。箭牌上的紅色代表太陽,綠色代表草原森林,黃色代表五穀雜糧等,帶有濃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靈的遺風。

卓尼藏族婚嫁風俗

在卓尼縣洮河沿岸的半農半牧區及農區的藏族青年男 女婚姻,雖有自由結合的習慣,但仍然施行著"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古制。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願為兒子娶來作妻時,便請一個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詢,女家若同意,便再請正式男媒拿著一銅壹酒,壺頸系一條"哈達"(有些地方系紅布帶,有吉祥之意)去說媒。酒多為青稞酒,以此為"透話"禮。媒人回男家復命時,女家給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兒箭"帶回去,表示願意結親之意,自此成為姻親,完成了訂親或訂婚程式。自訂婚後,男方家每年須向女家送禮兩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結婚後為止。送的禮物第一年每次十二個饃,一瓶酒,俗名為送酒。以後饃饃減去兩個,酒相同。需要商議迎娶事宜時,媒人親自去送禮。

之後,由女方家長報說女兒的陪家品,實際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禮的要求,男方根據女家陪嫁的多少,相應地提出給女方的彩禮,新娘的衣物飾品則需男方一次或分幾次送足。貴重的金銀飾物在訂親時承諾,成親後逐漸補置。彩禮除現錢外,還有衣服、頭飾、耳飾、手鐲、戒指等物。另須整豬一口,臘肉六、七塊,大磚茶數塊。家庭富有者,還要牽一頭牛或一匹馬。農區的彩禮多為糧食、布料與現金,嫁衣布料單薄,色彩鮮艷。過去多用棉布、綢緞、條絨等,現在亦流行毛料之類。彩禮一般由婦方家列出彩禮清單,經過媒人和男女雙方家主商議決定。彩禮一般在娶前"吃酒"時一併由媒人送到女家。

在結婚的那天,媒人要牽一匹駿馬並領一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騎乘。所需馬的毛色,公、母都須經薩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到女家對神位尊輩行過禮後即背著一雙新婦繡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紅返回,表示新人隨後就來,男家見了鞋,就派預備好的迎親婦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裡盛著酒或牛奶,碗邊抹上三點酥油,或拿一火把。女家前來送親的多則39人,少則26人,以新娘的舅舅為主,其中也包括莊村鄰居與新娘的兄弟等,統稱"尚歐",還有兩名伴娘,稱"巴饒"。新娘上馬前,由其母與女眷將其團團圍住,頭對頭的唱哭嫁歌,稱為"打巴歐"。送親隊伍全部乘馬前往,在快到男家時,送親者還要賽馬一番。新娘到村頭下馬時,迎親的婦人將所端的酒或牛奶請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將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這時兩家所預先請好的幾個老婦人,便相互戲謔,諷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麗、俊俏。到最激烈時,各不相讓。在沒法"停火"時,男方家就要各獻哈達一件,方可言和。新娘到門口時,喇嘛誦念"扎什才寶"(吉祥經),"管把"(紅教徒)則施法驅邪,婆母端鹽、牛奶給新娘喝後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頭上右轉三圈左轉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後再在頭上打一下表示將來可管服新娘。接著新郎就領新娘專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畢後新郎到房頂朝著南面豎一些松樹枝,上撒以炒麵、茶葉、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達火焚,叩拜四方,這樣大禮才算行畢。

婚禮中男方賓客雲集,炕頭端坐"沙尼"(親房)中德高望眾的老者,負責婚禮總管。擔負演唱婚禮歌的"官興"也守候在堂屋門口,帝邊桌上擺著抹有三點酥油和擔著柏香技的碗。當"尚歐"們擁著新娘來到大門外時,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媽)手捧酒碗,向"尚歐"們祝福道安。"尚歐"們則用中指蘸酒三下,彈向空中。這時"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語,送出"祀食",婆婆手執鐵勺,裡面放幾個燒紅了的鵝卵石,澆上食醋,隨著升騰的霧氣,圍繞送親的人群左右各轉三下,棄於水洞,意即送走晦氣,後才將新娘擁入大門行大禮。所有送親的"尚歐"則成為新婚宴席中至高無上的貴賓。入席後每人面前各擺一隻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徵吉祥。"官興"手執酒碗,向賓客們致以熱情的祝婚詞後,雙方即開始邊吃邊唱"善巴",4名女客邊唱邊舞"阿迦",直至婚禮結束。吃過"起腳面"(婚禮結束前娘家人吃的長麵條),男方須贈每位"尚歐"一盤蒸饃,一塊豬肉肋條,肩搭一條哈達後,尚歐們才護擁新娘乘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風遺俗。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後,娘家父母重新將新娘送來,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燭,過上甜蜜生活。

旅遊景觀

阿子灘景區

景區位於縣城西北部,輻射阿子灘、申藏、完冒三鄉。

主要人文景觀:

創建於1560年的"阿子灘大菩提寶塔"。寶塔內藏《甘珠爾》大藏經等經典三百多卷,還供有宗喀巴弟子之袈裟,歷世達賴喇嘛、班禪、策墨林活佛和西藏攝政王的衣物,更珍貴的是內藏有至尊喀巴大師的頭髮,宗喀巴母親的衣物、阿抵俠的骨質舍利許多宗教文物。

創建於1583年的完冒白石崖寺。

由拉 卜 楞 寺等十八任赤哇、第四世熱丹加措活佛嘎藏圖卜旦嘉措創建的沙冒寺。

菜子村唐墓群。

牛頭城遺址,是吐谷渾所築之洮陽戌故地。

達架、甘布塔、官洛、俄藏、土橋暗門,均築於1533年1月,通稱其為"明代邊牆",為宋明時期的重要軍事要塞。

主要自然風光:

完冒天然草原。

斜藏大山。

申藏鐵占山藥水泉,年噴出量約3600立方;申藏什路藥水泉,年噴出量2500立方,每年"中伏三"病人遠道汲飲或洗浴,具有一定的開發價值。

卡車、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景區

景區位於縣城西卡車鄉、大族鄉境內。

主要人文景觀:

洮西地區古代著名的軍政重鎮陽壩古城遺址,著名的唐代八棱碑、唐彩繪陶駱駝、彩繪磚像等珍貴文物便出土於此。古城隔河又有烽燧墩壕等古代軍事設防遺址。

腦站漢墓群和錄巴唐墓群遺址。

寺窪文化和土著一號文化的腦站台子遺址;還有多架、麻地卡等齊家、寺窪文化遺址。

由穿山引水隧道、攔河大壩、發電廠房等宏偉建築物組成的縣境內目前洮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多架山水電站,裝機容量7500千瓦。

拉力溝森林生態旅遊度假村。

具有古老佛教古剎風格的拉力溝嘛呢寺。

主要自然風光:

郭乍溝省級紫果雲杉保護區。

積雪長年不消的"迭山橫雪"。

兩塊千仞削壁對峙如門的"石門金鎖"。

壁立千仞,飛瀑如鏈的卡車溝九天門。

令人嘆為觀止的卡車溝九天門溶洞、吐霧洞、石林及九九八十一洞穴。

大日卡峽。

石門峽景區

石門峽景區位於縣城東部洮硯鄉境內。

主要人文景觀:

創建於1606年的石門寺,還有下達勿寺,亦稱"藏王寺"、包家寺等。

開創西藏策墨林傳承制度的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墓-藏王墳。

被洮水南、西、北三面環繞的"水抱城莊"納兒村。

甘肅省調水項目-引洮工程遺址。

主要自然風光:

石門峽,有清康熙初年所建之龍王廟,並御封"石門金鎖"美稱。峽內洮水蜿蜒其間,水面清幽碧透如鏡,在當地還流傳著大禹治水而開峽和魯班開峽的美妙傳說。

中國三大名硯·洮硯石料集散地露頭喇嘛崖,從宋代即聞名於世,有"洮州石貴雙趙壁"、"端溪、歙州無此色"之稱。

康多峽景區

景區位於縣城東北部康多、杓哇和恰蓋三鄉境內。

主要人文景觀:

創建於1587年的恰蓋寺。

創建於1676年至1685年的杓哇寺、康多寺(亦稱康多下寺)、多瑪寺(亦稱康多上寺)。康多、多瑪、杓哇三寺與西藏三大寺噶丹寺、哲 蚌 寺、色 拉 寺一樣,有同樣的加持力,所以康藏、安多藏區的信教教民若朝拜西藏三大寺,必先朝拜卓尼康多、多瑪、杓哇三寺,如因路途遙遠而不能朝拜西藏三大寺者,均以朝拜卓尼康多、多瑪、杓哇三寺為榮。

獨特的土族塔板房鱗次櫛比。

黃捻子河-香子溝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

著名的康多峽與蓮花山、冶木峽連成一處。峽壁立千仞,飛瀑如鏈,千樹交柯,萬木競翠。每至秋季峽內層林盡染,似有"霜葉紅於二月花"的嬌艷,峰迴路轉,又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白石山,史稱"露骨山",白石山裸岩,白雪皚皚,高聳霄漢,山上溝谷縱橫酷似骷髏林立。

風光秀麗,牧草肥美的扎尕梁草原。

風光絢麗,景色幽雅的寺古林、寺古峽和國瑪灘草原等。

九巔峽景區

景區位於縣城東部藏巴哇、柏林兩鄉境內。

主要人文景觀:

包舍口古城址,遺址中曾出土北宋古錢及各色陶片,是後涼五屯護軍中石門擴軍跡址,亦是宋王韶進軍洮州時設的軍事重鎮。

九巔峽摩岩石刻群。

古棧道遺蹟,在峽內岩壁上現仍清晰可辯。

清康熙年間所立之"番屯交界碑"。

橋道堡古堡遺址。

納路寺、牛營寺等。

主要自然風光:

九巔峽峽長約十餘公里,兩岸群山競秀,石壁聳立,其間蒼松翠柏聳立雲表,或倒懸崖頭,峽內巨石相疊,驚濤怒吼,巨浪滔天。

融優質天然草場、石林、灌木為一體的柏林、藏巴哇天然草場。

麻路藏族風情旅遊開發小區

景區位於卓尼縣西南部,輻射扎古錄、刀告、尼巴三鄉和車巴、立竹、塔乍三溝。

主要人文景觀:

古剎貢巴寺座落於群芳綠茵中,經堂佛殿氣勢雄偉,寺內收藏有許多奇珍異寶。又因其創建者喇嘛噶繞"白佛"曾戎裝抗俄,率兵捍衛伊犁邊境而使寺名大震。還有大乍寺、雅當寺等名寺。

唐代大將軍哥舒翰創立之神策軍重鎮-迭當什,其板築夾棍遺蹟猶存,並有迭當什古城墓葬。

明代邊牆古長城之起點-峪古兒墩。

素有"金盤寶地"之稱的麻路小鎮。

集寺窪文化和齊家文化特徵的錄日岔台子遺址。

車巴溝內沿途村寨均為傳統藏族木樓板房,展示出林牧結合區典型的藏族村寨風情。麻路香山(柏香山)旅遊度假村。

主要自然風光:

車巴、立竹、塔乍三溝茂密的原始森林是眾多珍稀野生動物繁衍棲息區,素有生物"基因庫"之稱。

"九眼泉"絕壁石崖,冬季冰瀑尤為壯觀,泉頂為"九龍山"旅遊點。

柏香山-神女湖。四季香氣四溢的柏香山形似神女,被清澈見底的湖水所環繞。

千年神潭-白地漩和白地灘民俗帳蓬城。

國家二級礦泉水-什巴溫泉,水溫36℃另有哇車礦泉、強岔礦泉,也被視為"聖水",病人遠道汲飲。

洮水流珠景觀,洮水流入扎古錄鄉塔乍地段後,脫開草原川地,漸入峽谷區,河水在石岸上左擊石突,水花飛揚,每逢冬季氣溫驟降,湍急之河水濺起水花,形成無數冰珠湧向下游,成為洮州八景之一。

地方特產

羊肚菌

別名狼肚采,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濕潤地帶,特別適應在針闊葉林區的草甸、山谷沖積扇、林間空曠地、森林採伐滑道邊生長。羊肚菌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和藥用價值,營養豐富,香氣宜人,有獨特的口感和風味,是一種既無污染又富於營養療效的天然滋補佳品。

黑木耳

濕潤時呈半透明,呈褐色,膠質,內面光滑,外面密生柔軟短毛,乾燥後呈革質,色呈黑褐。黑木耳野生於一些闊葉林的枯死乾枝上。其風味獨特,營養豐富,是烹製各類美味佳肴的高級佐料,是絕佳的保健食品。有潤肺生津、滋陰養胃、益血活血、補腦強心、鎮靜止痛的功效。

蕨麻

學名鵝絨委陵菜,又稱人參果、長壽果。根肥厚,呈紡錘狀,塊根味甜美,含澱粉、糖類和蛋白質,營養豐富,既可鮮食,又可制乾或磨粉食之。具有健脾益胃、益氣補血等功效。蕨麻在縣內分布很廣,凡海拔在3200米以下的河谷平灘、陰濕草地上均有生長,春秋採挖。以春季萌芽前採挖的質量最佳。

洮硯

洮硯

全稱洮河綠石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齊名,是中國三大名硯之一。洮硯以其堅潤的石質,絢美的色澤和獨特的工藝蜚聲海內外,是古今中外畫家的案頭珍品。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說"洮州綠石含風漪,能淬筆鋒利如錐"。洮硯之所以名貴,首先是因為用來雕刻洮硯的石料,其質地光細如玉,碧翠流波;色調不淡不艷,秀潤雅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得之為無價之寶。"古人稱之為"洮州石貴如趙璧"、"端州歙州無此色"。它產於卓尼縣洮硯鄉喇嘛崖底,堪稱地下寶藏。此石廣含山之秀色,深蘊水之波痕,故有"洮硯貴如何,黃標帶綠波"之稱。洮硯又以其雕刻精巧,匠心獨運,雅致大方,頗得中外騷人墨客之推崇。洮硯以其傳統技藝和現代造型的完美結合獨樹一幟,聞名遐邇,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地,為我國的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光彩。當代詩人、書法家趙朴初作詩讚道:"西北東南辟硯田,精工方欲奪前賢。看教墨海翻瀾處,噴薄風雷震大千"。

蕨菜

蕨菜

多年生草本,鳳尾科蕨屬植物。期幼菜莖葉捲曲如小兒拳,是上等山珍,味鮮可口,營養價值極高,既可鮮食,又便於醃製。經醃製的蕨菜色澤翠綠,莖葉鮮嫩。

冬蟲夏草

冬蟲夏草性溫、味甘、氣香,具有滋肺陰,補腎陽,益精髓、止血、止咳化痰,益氣止汗,爽身明目,益壽等功效。對年邁、體弱、消化不良及多種慢性病也有療效,向來是一種珍貴補品。

冬蟲夏草在州內瑪曲、碌曲、夏河三縣均有分布。生長於3000—3600米高原草甸地帶,分布面積約3萬畝,儲量約0.2萬公斤,年產量1500公斤,收購量1000公斤。

黑紫羔羊

河曲馬

系山谷型藏羊的一種優良裘皮用羊。產於臨潭、卓尼的龍元、總寨、三岔、冶力關、洮硯等地。此羔皮具有被毛柔軟、毛尖黑亮,毛根黑紫色,花紋美觀等特點,而且吸熱保暖,皮板輕柔,是名貴的裘衣用皮,故馳名古今,在國內外均享盛譽。 河曲馬

河曲馬體形結構勻稱,耳長敏捷,胸深廣,背長腰短平直,四肢關節筋腱發育壯實。毛色以黑、青為主,也有騮、栗等色。河曲馬繁殖性能好、遺傳性穩定,性情溫順,氣質穩靜,對高寒多變的氣候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山騎乘,行走自如,特別以善走沼澤草地而著稱。因其適應性強,具有挽乘馱載兼用的體形,役用性能頗佳而享譽騎兵與各地農牧民。

經典美食

貼鍋巴

是將青稞面發酵和成麵團,壓為薄餅,貼於大鐵鍋內幫,鍋底留適當水,待鍋開即可用溫火燜熟,與小麥面做成的饃相比,別有風味。

手抓羊肉

流行於牧區或縣城居民家中,是將帶骨的大塊肉投入鍋中,用旺火煮開,並佐以各種調料,煮熟後撈出用手抓食。在撈出的熱肉上撒些許芫荽並拌以大蒜,為日常食用與待客的上等食品。

蕨麻哲則

是將大米煮到七、八成熟,撈出後用冷水衝去面汁,拌以酥油,放籠內蒸熟。另將蕨麻煮熟,食用時在一個盤內將大米飯和蕨麻各盛一半,加上白糖,澆上酥油乘熱吃,味道絕佳。多流行於牧區。

麥索

是將快成熟的青稞穗摘下來,脫去麥芒皮殼,用石碾子磨成條索狀,調以菜油、辣子、芫荽、青泥蒜食用,則另有一番清香味。

臊子麵

是流行於當地農牧區藏漢民眾中的一種食品,俗稱"尕湯"。是用白面(小麥面)手工擀薄後切成如韭菜葉窄的長條,調上蔥花和肉加工而成的臊子後食用。是家常便飯。

藏包

又稱灌湯包子。製做時將肉剁切成餡,並不斷地滲澆調料汁,包好上籠蒸熟後食用。灌湯包子皮薄餡嫩,湯滿油多,色香味俱佳。

中國城市一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誌,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同時,城市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 

甘南藏族自治州行政區劃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南臨四川,西界青海。東經100°46′-104°44′, 北緯33°06′-36°10′。總面積40201平方千米。總人口68萬人。甘南藏族自治州轄1個縣級市、7個縣。即合作市,夏河、碌曲、瑪曲、臨潭、迭部、舟曲7個縣。
合作市當周街道 |伊合昂街道 | 堅木克爾街道 | 通欽街道 | 卡加曼鄉 | 卡加道鄉 | 佐蓋多瑪鄉 | 加茂貢鄉 | 勒秀鄉 | 那吾鄉
夏河縣拉卜楞鎮 | 王格爾塘鎮 | 阿木去乎鎮 | 桑科鄉 | 甘加鄉 | 達麥鄉 | 麻當鄉 | 曲奧鄉 | 唐尕昂鄉 | 扎油鄉 | 博拉鄉 | 吉倉鄉 | 牙利吉鄉 | 科才鄉
碌曲縣郎木寺鎮 | 瑪艾鎮 | 尕海鄉 | 西倉鄉 | 拉仁關鄉 | 雙岔鄉 | 阿拉鄉
瑪曲縣尼瑪鎮 | 歐拉鄉 | 歐拉秀瑪鄉 | 阿萬倉鄉 | 木西合鄉 | 齊哈瑪鄉 | 采日瑪鄉 | 曼日嗎鄉
臨潭縣城關鎮 | 新城鎮 | 冶力關鎮 | 術布鄉 | 古戰回族鄉 | 卓洛回族鄉 | 長川回族鄉 | 羊永鄉 | 流順鄉 | 扁都鄉 | 店子鄉 | 新堡鄉 | 總寨鄉 | 三岔鄉 | 龍元鄉 | 陳旗鄉 | 石門鄉 | 羊沙鄉 | 八角鄉
迭部縣

電尕鄉 | 益哇鄉 | 卡壩鄉 | 達拉鄉 | 尼傲鄉 | 旺藏鄉 | 阿夏鄉 | 多兒鄉 | 花園鄉 | 桑壩鄉 | 臘子鄉 | 洛大鄉

舟曲縣

城關鎮[舟曲縣] | 大川鎮[舟曲縣] | 曲瓦鄉 | 巴藏鄉 | 大峪鄉[舟曲縣] | 立節鄉 | 憨班鄉 | 峰迭鄉 | 坪定鄉 | 江盤鄉 | 弓子石鄉 | 中牌鄉 | 南峪鄉 | 三角坪鄉 | 池乾鄉 | 八楞鄉 | 武坪鄉 | 插崗鄉 | 拱壩鄉 | 鐵壩鄉 | 大年鄉[舟曲縣] | 博峪鄉

卓尼縣柳林鎮 | 木耳鎮 | 扎古錄鎮 | 納浪鄉 | 大族鄉 | 卡車鄉 | 刀告鄉 | 尼巴鄉 | 完冒鄉 | 阿子灘鄉 | 申藏鄉 | 恰蓋鄉 | 康多鄉 | 勺哇土族鄉 | 洮硯鄉 | 柏林鄉 | 藏巴哇鄉

甘肅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