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獨孤信(502年-557年)本名如願,北周時期雲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
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後投北魏,曾經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屢立戰功,先後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將軍、浮陽郡長、衛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僕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郡公、隴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馬、柱國大將軍。隋文帝即位後,贈太師、上柱國、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太祖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史稱“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其女:長女為周明敬後;四女為元貞皇后;七女為隋文帝皇后。
顯貴家族
獨孤信,武川鎮(今內蒙武川西南)人,祖籍雲中(今山西大同)。本名如願,後因治績突出,“信著遐邇”,被賜名為信。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因戰功卓著,拔至宰輔,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魏晉末年,天下大亂,各少數民族紛紛南下入主中原,建立自己的政權。公元四世紀末期,北方鮮卑拓跋部異軍突起,聯合其他部族,重建代國,後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魏初共有四十六個部落,其中鮮卑化的匈奴獨孤部地位顯赫,它世代與拓跋部王室聯姻,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矽的祖母,第二代皇帝拓跋嗣的生母皆為獨孤氏。
獨孤信便出生於這樣的一個顯貴家族之中。他生於北魏宣武景明三年(公元502年),祖籍雲中,其祖先伏留屯曾任部落大人,是魏初最重要的官員之一。到獨孤信的祖父俟尼時,俟尼舉部遷往武川,在北塞防戍邊隘。當時北魏都城設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為防禦柔然,北魏太武帝在北魏的北部邊境,沿邊要害之處設定了一些重要的軍事重鎮,鎮將全由鮮卑貴族擔任。俟尼便擔任過沃野軍鎮的鎮將。俟尼辭世後,由獨孤信的父親獨孤庫繼任部落酋長。獨孤庫英勇豪爽,講求節氣,北鎮人民無不敬服他。其妻費連氏也是貴族出身。由於有這樣的高貴血統相傳,他們的兒子獨孤信天生一表人才,風度翩翩。並且,因為獨孤信自小生活在遼闊的北方大草原上,受當地尚武之風的感染,騎馬射箭,無所不精。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熟讀百家經史,深受漢文化薰陶。他認為祖宗們南征北戰,威震四方,雖重武略,卻忽視了文治,於是親政後他便大興“文治”。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他力排眾難,遷都洛陽。南遷的鮮卑貴族們迅速漢化,而仍留在北方駐守邊防的鮮卑貴族們則因遠離都城,受漢化影響小,依然保持著鮮明的鮮卑舊習:姓複姓,說胡話,著胡裝,崇尚武藝,聚部而居。他們逐漸被淘汰,地位驟降,身份淪落。獨孤家族亦是如此。
戍守北方的鮮卑士兵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他們淪為“府戶”,位如奴隸,怨聲載道,加上當地是各少數民族雜居之所,民族衝突日益嚴重,北部邊塞成了一個充滿危機的火藥桶。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初,高平鎮(今甘肅固原縣)鎮兵推舉高車酋長鬍深為高平王,舉起起義大旗,北方人民欣然回響。義軍力量迅速壯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沃野鎮,胡深又派遣大將衛可孤率軍攻打懷朔、武川二鎮。
北塞俊郎
武川豪強賀拔度、宇文肱聞風,趕緊在當地招兵買馬,組成了一支宗鄉武裝以抗擊起義軍。日後從這支小小武裝中走出了不少人物:北周王朝的締造者宇文泰,名將賀拔勝、賀拔岳兄弟,獨孤信亦是其一。儘管家道中落使獨孤信對已漢化的洛陽集團深感不滿,但他畢竟是一個貴族子弟,義軍起義直接威脅到了他的自身利益,故也加入了這支隊伍。他馳騁疆場,英勇善戰,幾度出生入死,名揚一方。武川豪強們奮力抵抗,襲殺了衛可孤,給義軍以重創。無奈此時“六鎮風暴”颳起,席捲北魏。武川鏇即被攻下,首領賀拔度不幸陣亡,群龍無首,隊伍解散。獨孤信只得隨其家流徙到定州(今河北定縣)。可才安定下來不久,起義風浪又波及到了河北。葛榮在定州的左人城(今河北唐縣)率軍起義。定州人民將對鮮卑統治者的滿腔憤恨轉嫁到當地北鎮流民的身上。為免遭殺戮,獨孤信被迫加入義軍隊伍中,成為葛榮的一名部下。此時的獨孤信正是一位翩翩少年,風流倜儻,才貌出眾,且好“自修飾服章”,軍中人皆稱他為“獨孤郎”。
孝明帝武泰元年(公元528年),爾朱榮發動了河陰之變,掌握了北魏實權。這年秋天,他與葛榮在滏口展開大戰。葛榮麻痹輕敵,戰敗身亡。爾朱榮見俘軍中的獨孤信本是鮮卑貴族,又年少英勇,氣度不凡,便提升他為別將。不久,獨孤信受命征討義軍的殘餘勢力韓婁,他在戰場上表現十分出色,單槍匹馬,出陣挑戰,一舉擒拿了韓婁手下的一員干將袁肆周。此後,爾朱榮對他更加看重。元顥入洛陽後,獨孤信再次受命為先鋒,卓有戰績,賜爵愛德縣候,後遷武衛將軍。
北魏末年,權臣高歡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可一世,唯獨當時坐鎮荊州和擁兵關隴的賀拔勝、賀拔岳兄弟不肯從命於他。於是高歡挑撥離間,唆使關西將領侯莫陳悅謀殺了賀拔岳。賀拔勝得到訊息後,意恐奸人從中獲利,忙命身邊的大都督獨孤信立即入關,接任賀拔岳的職位,招撫餘眾。獨孤信日夜兼程地趕到隴關,才得知岳部將士們已推舉字文泰作了統領。宇文泰也是武川鎮人,與獨孤信自幼相好,後又在沙場上並肩作戰,感情篤厚。二人異地相見,分外高興。不久,獨孤信受命到都城洛陽向孝武帝報告關隴一帶的情況,行至雍州(今陝西西安),恰好遇見孝武帝派遣的大使元毗,遂中途折回荊州賀拔勝處。爾後,他“尋征入朝,魏孝武雅相委任”。
忠義為先
高歡在朝中掌權,想自立為帝的心思昭然若揭,孝武帝實則是他手中的一個傀儡,二者的矛盾愈演愈烈。永熙三年,孝武帝拉攏宇文泰、賀拔勝等人,暗中調兵遣將,決定與高歡決一雌雄。但孱弱無能的他哪裡是高歡的對手,最後只得西逃長安投靠宇文泰。眾人見之,軍心大散,一夜之間,逃亡者竟超過了半數。獨孤信聞訊後,頗感為難。因為當時他的父母妻兒全在高歡的轄地之內,若想追隨皇上,則需舍家而去,落個“不孝”的名義。但孝武帝畢竟是堂堂一國之君,身為下官不為其盡忠效力又會有“不忠”之嫌,況且他的昔日好友如今都已坐鎮西邊,於其前途甚為有利。權宜片刻之後,獨孤信還是決定追隨皇上,西入關中。於是他馬不停蹄,一路追趕,至洛陽西北的漉水終於趕上了孝武帝。孝武帝見他單騎而至,心中真可謂感慨萬千,嘆聲說:“將軍今能辭父母,捐妻子而從朕,‘世亂識忠良’,此話當真不假呀!”遂賜御馬一匹,進其爵為浮陽郡公。
自此,魏分東西。是年,高歡另立孝靜帝,自己執掌朝政,並遷都於鄴城,史稱東魏;宇文泰則鴆殺了孝武帝,於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另立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二者分別以懷朔系軍閥集團和武川系軍閥集團為靠山,開始了十多年的對峙。
竭誠盡忠
荊州成為東魏的領地,但當地的人民卻“心猶戀本朝。”(因獨孤信曾在荊州任過大都督,對當地民情甚為了解,西魏朝廷便任命他為掌管三荊州軍政事務的都督、東南道行台(派駐地方兼管民事的官員)、荊州刺史,想以此來招撫荊州人民。獨孤信遂起程。到達武陶時,東魏的弘農太守田八能率領一群蠻兵將其擋在淅陽城(今河南西峽縣北)之外,同時東魏都督張齊民也受命率3000名步兵與騎兵尾隨獨孤信之後。當時獨孤信所帶兵卒還不到1000人,形勢十分嚴峻。他稍作思量後,鎮定地對部下說:“敵眾我寡,若回頭攻打張齊民,前方之蠻人定會以為我軍撤退,必將轉守為攻,這樣我軍就會首尾受敵,難以脫身;不如首先進攻前面的田八能,若能擊敗他,張齊民軍就會不戰自潰了!”於是他領兵力挫田八能,張齊民果然隨之敗逃。獨孤信接著又乘勝襲擊穰城(今河南鄧縣),當時穰城由東魏西荊州刺史辛纂把守,辛纂帶領兵馬出門迎戰,被獨孤信打得落花流水,慘敗而歸。城門還未來得及關上,獨孤信已令都督楊忠為先鋒奪城。楊忠對守衛城門的東魏士兵們大聲喝道:“我大軍已至,城中還有人馬接應。你們若想尋一條生路,為何還不避開逃命去呢?城門上的士兵一聽,頓時作鳥獸散。楊忠趁機率領士卒衝進城內,擒殺辛纂,城內的軍民嚇得服服帖帖。獨孤信接著又分開兵馬,平定了三荊。但東魏豈肯善罷甘休。半年過後,高敖曹、侯景突然率軍進攻穰城。獨孤信見大兵臨近,自己則勢單力薄,趕緊向朝廷求援。可西魏援軍久久不至,終於寡不敵眾,只好與部下楊忠棄城南下投奔梁朝。
南梁的都城建康是一個風景秀美、氣候宜人、繁華富庶的都市,但這一切都不能吸引獨孤信。他雖身居其中,心卻無一日不思念著北方故土,終日鬱鬱寡歡。他幾次上書給梁武帝請求北返,西魏也派遣使節來與梁商討此事,但均未果。一直到三年過後,梁武帝才允許獨孤信等人北返。獨孤信聞訊後,欣喜之餘不禁淚下:“我苦苦期盼達三年之久,終於盼來了今日!”臨行前,他向梁武帝告辭。武帝問他:“朕聞你父母均在山東,不知今將何往?”獨孤信不假思索地說,“為君臣者豈能因顧念家人而事二君乎?”梁武帝聽後感到十分驚奇,他沒想到這位北方蠻族之士竟會如此注重忠義禮節,遂備厚札相送。
獨孤信返回長安後,因自己兵敗東魏,又棄城奔梁,“虧損國威”,上書給魏文帝請求治罪。文帝閱後,不置可否,便交由尚書們商議。兵部尚書及陳郡王玄等人奏曰:“獨孤如願兵敗,使國蒙羞,理當受罰。但他獨守孤城,只因援軍未至才被迫投奔南梁,且他有平定三荊之功。請陛下赦免其罪,官復原職。”獨孤信因禍得福,不久便晉升為驃騎大將軍,加侍中,開府儀同三司。
功勳卓著
獨孤信卓有軍事才華,被譽為一代名將。當年的“獨孤郎”還只是鋒芒初露,如今的獨孤大將軍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了。他久經沙場,用兵如神,屢次出奇制勝,為西魏立下汗馬功勞。大統三年(公元537年),剛從建康歸來不久的獨孤信便跟從宇文泰出征東魏。此次出兵十分順利,一路勢如破竹,弘農即刻被攻下,又在沙苑大敗高歡親率的10萬大軍。得勝後班師回朝,文帝對眾將士大加賞賜,獨孤信被封為河內郡公。
一日,獨孤信巡行於俘虜營中,偶然發現了一位遠房親戚,忙—上前去尋問家中情況,誰知那位遠戚卻告訴他其父已經過世了。獨孤信頓時肝膽欲裂:“沒想到當初一別之後,我們父子竟再無見面之期了!”於是趕回家中,“發喪行服”。
不久,他接令回朝,與馮翊王元季海一起統兵兩萬直逼洛陽。時任洛陽刺史的廣陽王元湛聞風喪膽,棄城而逃,獨孤信等不費一兵一卒,輕而易舉地占據了金墉城。大統四年,東魏捲土重來。侯景、高敖曹二人為先鋒圍攻洛陽,高歡則親率大軍隨後而至。東魏軍來勢兇猛,“悉燒洛陽內外官寺、居民,存者什二三。””獨孤信等被圍困在金墉城內,情況大為不妙。此時,獨孤信異常冷靜,一方面派人十萬火急地送信至朝中請求增援,另一方面鼓舞士氣,嚴加防範,固守城中“旬有餘日”。當時西魏文帝正欲與丞相宇文泰去洛陽祭拜列祖列宗的園陵,收到告急文書後,馬上率援軍東行。至澶東,候景等人連夜解金墉之圍離去。宇文泰輕騎追擊至黃河邊上,候景布陣迎戰。因戰馬中箭受驚,宇文泰不幸跌下馬來,身受重傷,只得敗退而歸。西魏軍稍作休整後,再度發起進攻,“是日,東、西魏置陣既大,首尾懸遠,從早至晚,戰數十合,氣霧四塞,莫能相知”。獨孤信、李遠任右面先鋒,趙貴、怡峰任左面先鋒,交戰皆失利,其他將領見狀忙引兵後退。獨孤信本已身處劣勢,又見文帝、宇文泰不知去向,深知自己也無回天之力,只好棄卒先歸。
大統六年(540年),東魏侯景從三鴉出發,準備收復荊州。獨孤信統5000騎兵馳出武關增援,候景一見,連忙撤軍返回。
第二年,岷州(今甘肅省岷縣)刺史赤水糾集蕃王梁仙定舉兵反叛,朝廷下詔令獨孤信率軍討伐,以平定叛亂。獨孤信奉旨至岷州,見赤水、梁仙定怒斥道:“你們身為朝廷命官,沐浴龍恩,而今竟舉兵反叛!看我不拿你們這等不忠不義之賊!”兩軍交戰才幾個回合,梁仙定就被獨孤信的部下殺死。但其兄弟兒子們仍不死心,率余軍繼續作戰。獨孤信勒兵轉向萬年,駐紮在三交谷口。叛軍不肯屈服,“併力拒守”。獨孤信想:長此糾纏下去,於我軍不利。遂生出一道妙計,詭騙叛軍道:“你們這些叛賊死到臨頭還不反悔,今我大軍已至,爾等已身陷重圍之中了!”叛軍聞知大驚,環顧四周,只見山上風吹草動,果真似有萬千大軍埋伏其中,嚇得趕緊放下武器,抱頭鼠竄,各自逃命。獨孤信率軍乘勝北追,一直追到岷州城下,城裡的叛軍知道大勢已去,慌忙出城繳械投降。獨孤信又立大功一次,被朝廷加授為太子太保。
魏自分東西以來。兩邊各不臣服,常為領土之事爭戰不休。大統九年,烽火又起。高歡與宇文泰各自率兵在芒山展開大戰,經過幾次交鋒,西魏左軍趙貴等五員大將相繼失利,東魏占居優勢。宇文泰又親自出陣與東魏交戰,再度失利,只好在日暮時分引兵逃走。高歡忙派兵追擊。正在這個危急時刻,獨孤信趕到,與于謹招聚剩下來的散兵游勇,從後部偷襲東魏追兵。追兵怎會料到身後竟然還會有敵軍,頓時驚慌失措,軍心大亂,“西魏諸軍由是得全”。
西魏不僅外有東魏強敵,內部反叛亦接連不斷。大統十二年,涼州刺史宇文仲和聚眾反叛,獨孤信率怡峰前去征討。宇文仲和固守武威城,獨孤軍屢攻不下,相持甚久。獨孤信仔細斟度形勢,終於找出了叛軍的漏洞。是日深夜,他命手下諸將用雲梯從東北方攻城,自己則率精兵從西南方進攻,兩面夾擊叛軍。城內宇文仲和的士兵們正昏昏入睡,及待發覺,雖奮力抵抗,但為時已晚了。黎明時,獨孤信等便攻人城內,擒捉宇文仲和,並俘獲了叛民6千戶,全部解押至長安。獨孤信因此被拜為大司馬。
此後,獨孤信又分別於大統十三年、十六年兩次出征,進位至柱國大將軍。並且福蔭諸子,他的五個兒子分別被封為公、侯、伯,累計加封四千戶。
武功文治
獨孤信兼通文武之道,能張能弛,不僅是一名英勇善戰的武將,也是一位長於治理地方的官員。大統三年(公元537年),他進據洛陽時,洛陽城已是荒涼一片。昔日的繁華消失殆盡,殘垣斷壁時有所見。許多居民流亡離散,名門士族更是蹤影全無。獨孤信得知河東籍的柳虬和裴諏之還分別留居陽城和潁州,便徵召他們,分別任命他們為行台郎中,開府蜀。有了這些當地名門望族的協助,獨孤信威信大增。弘農裴志本已隱居山中,此刻卻“糾合義徙舉廣州歸同”,陳析、韓雄等地方豪強相繼投奔到獨孤信帳下,原屬東魏的潁、豫、襄、廣、陳留等地也自動併入西魏領土之中。
獨孤信在坐鎮隴右的近十年中,治績更為突出。隴右是西魏的後方,各民族雜居在此,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人們一旦有冤屈抗訴,幾年都得不到解決。這裡是一塊是非之地。西魏朝廷也為此大傷腦筋,數易刺史,但均不能改變這種狀況。大統四年,獨孤信任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獨孤信對當地的情況早已有所耳聞,但他毫不畏懼,決心治理好隴右。上任後,他立即著手辦理數年來積壓的案件。他鐵面無私、據實查辦,不論犯人有何後台,均按其罪行加以處治。這樣,百姓們鬱悶心頭已久的冤氣終於得到化解,心相歸之。而當地豪強亦被他的此舉所威懾,再也不敢為非作歹,作威作福了。收攏民心之後,獨孤信又“示以禮教,勤以農桑,”幾年下來,州府府庫充實,百姓也日漸富足。鄰地的流民見之,紛紛舉家投附,秦州所轄戶數一下子增加了幾萬。頓時,獨孤信名聲大噪,“信著遐邇”,宇文泰因此賜其名為信。
只是樹大招風,一篇《檄梁文》為他招致禍根。《檄梁文》是侯景之亂之際東魏大臣魏收寫的一份奏摺。魏收在文中詭稱獨孤信“據隴右不從”,宇文泰得知,遂起戒備之心。趁獨孤信移鎮河陽之際,任自己的侄子宇文導代替其職,並且還親自視察其地。
鳥盡弓藏
西魏政權一直為宇文泰所控制。宇文泰,字黑獺,是一個鮮卑化的匈奴人。當初魏孝武帝敗給高歡後,能在西邊得以苟延殘喘,全靠宇文泰。但由於孝武帝不甘再次淪為傀儡,西遷不到半年即被毒死。此後,西魏的三個傀儡皇帝——文帝、廢帝、恭帝都在宇文泰的操縱下先後上台。宇文泰與獨孤信是同鄉,世居武川,其發跡也主要依靠武川勢力集團。他深知獨孤信風度弘雅,深得人心,且功高勛著,在武川集團中威望甚高,不得不對其加以防備。獨孤信亦察出事有端倪,便主動上書,提出自己身居隴右已久,請求還朝。宇文泰假意不許。正好此時東魏使者帶來獨孤信母親亡故的訊息,獨孤信再次上書,“陳哀苦,請終禮制”。宇文泰又裝作一副迫不得已的樣子,讓他發喪行服。當然,宇文泰也心存愧疚,畢竟獨孤信與他從小相善,為他效力不少,便追贈其父獨孤庫為司空公,其母費連氏為常山郡縣,並且於大統十六年(公元550年)升遷獨孤信為尚書令,待六宮建制之後,又拜他為大司馬。
可這一切並未挽回什麼,二者之間的間隙由此產生,並不斷擴大。
宇文泰廣聚英俊豪傑於其門下,數度東西征戰,就是為了給後代子孫坐鎮天下打好基礎。到恭帝時,西魏已名存實亡,宇文氏的奪權篡位只是早晚之事了。宇文泰開始考慮立嗣的問題。他自己已不想篡位,故在立嗣之事上慎而又慎。此事也的確非同小可,因為被立為後嗣的人將是明日之君,宇文家的江山全掌於他一人之手。宇文泰已有一嫡子略陽公宇文覺,系其正配夫人馮翊公主所生,他應是理所當然的後嗣。然而宇文泰卻久久不能作出決斷。這是因為在宇文覺之前,姚夫人生有一庶出長子宇文毓,宇文毓之妻恰好是獨孤信的長女。宇文泰擔心立宇文覺為後嗣會使獨孤信生出異心。
最後他終於想出了一出絕妙好戲。恭帝三年(公元557年),他召集公卿們共同商討立嗣之事,頗為難地說:“我意欲立嫡子覺為後嗣,又恐大司馬獨孤公多心。你們以為該如何是好?”獨孤信乃朝中元老,威望極高,眾官員左右為難,亦不知如何是好,唯有保持沉默。整個大殿寂靜無聲,突然尚書左僕射李遠站出身來,聲色俱厲地道:“立子以嫡不以長,此乃自古以來的道理。略陽公身為嫡子,立他為嗣是理所當然之事,宇文公還何須多慮!若是擔心獨孤信不從,請讓我先斬了他!”遂拔刀而出。眾臣驚竦震動,不知所措。宇文泰亦趕緊站起來,故作發怒地說:“休得無禮!有話好講,何至如此!”獨孤信見狀,知道一切都是事先圖謀好的,深感無奈,只得說:“的確應立略陽公為嗣,我並無異議。”李遠方收起劍來。如此一來,還有誰敢不從,眾人紛紛表示李大人所言極是。立宇文覺為後嗣的事情就這樣確定下來。
事後,李遠拜謝獨孤信說:“只因事關重大,才有剛才冒犯之舉,請獨孤公恕罪。”獨孤信心中氣惱至極,但也無可奈何,只淡淡說了一句:“今日之事全賴李公才得以定下呀!”
朝中歸來,獨孤信憂憤交加:我捐家為國,幾十年來征戰沙場,治理地方,為宇文氏竭盡效忠之力,而今卻遭他嫌忌,受他排擠。前景難測呀!
悲赴九泉
這年秋末,宇文泰北巡,不慎途中身染重病,便派驛馬傳令召見中山公宇文護趕到涇州拜見。宇文泰說:“我自知大限已至,而幾個兒子尚都年幼。如今外面敵寇強大,天下大事就全託付於你了!你一定要盡力而為,以成我平生之志!”幾天后,字文泰卒於雲陽。世子宇文覺繼位,獨孤信被任命為太師、柱國、太冢宰。宇文覺當時年僅15歲,一切大事均由宇文護裁奪。不久,宇文護建立北周,立宇文覺為周天王,自任大司馬。宇文護名望地位一向較低,雖受宇文泰倚重託以後事,但眾王公大臣對其獨掌政權,專橫跋扈皆怏怏不樂,不肯服從於他。其中以趙貴為尤。趙貴也是朝中元老之一,當年正是他首推宇文泰代統賀拔岳的餘部使其從此發跡,後又跟隨宇文泰屢次出征,被封為八大柱國將軍之一,地位等同於宇文泰。誰知宇文護建立北周后,竟加倍排擠他,地位大不如從前。趙貴不堪忍受,想除去宇文護,但他的勢力還略嫌單薄,於是他想到了獨孤信。趙貴早知獨孤信遭宇文氏排擠已久,心中正憤憤不平。獨孤信聽趙貴一說,深覺言之有理,只是又感時機尚未成熟,便勸趙貴不要魯莽行事。豈料此事竟被開府儀同三司宇文盛探知,迅速告到朝廷。宇文護大怒;趁趙貴上朝之際將他抓起來,所有關聯此事的人都滿門抄斬,唯獨孤信除外。因他名望素重,只是免去了其官爵。但這僅是權宜之計,宇文護如何能容得下有心反叛自己的人。一個月後,御賜毒酒,逼令獨孤信自盡於家。時年。獨孤信55歲。
獨孤信在魏分東西之際毅然舍家為國,選擇西魏。此後,他苦苦跟隨宇文泰達幾十年之久,為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竭誠盡忠。正是在獨孤信這樣一批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勢力不斷增大,羽翼日漸豐滿,使得西魏政權最終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獨孤信也因此從西魏末相變為北周開國元勛。
只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歷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生,功勳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
不過在其身後,三女相繼封為皇后,諸子亦加官進爵,正如《北史》所謂“三代外戚,何其盛哉”。這也許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史稱獨孤信風度翩翩,雅有奇謀大略。宇文泰初啟霸業之時,他鎮守隴右之地,“及信在州,事無擁滯。示以禮教,勸以耕桑,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人願附者數萬家。”“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鹹慕信而側帽焉。其為鄰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於他執政期間惠政頗多,因此,很受百姓愛戴。
六子七女
獨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職。長子獨孤羅,字羅仁,儀同大將軍。
次子獨孤善,字伏陀,封魏寧縣公、長安郡公、驃騎大將軍、河州刺史、龍州刺史,天和六年,襲爵河內郡公,卒於兗州刺史位上,年三十八。
第三子獨孤穆,文侯縣侯
第四子獨孤藏,義寧縣侯
第五子獨孤順,項城縣伯
第六子獨孤陀,建忠縣伯
長女為周明敬皇后;
四女為唐元貞太后(追封);
獨孤印
1981年一個平常的日子,稀世國寶——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在旬陽老城東門外重見天日。一時間獨孤印及其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主人成為眾多媒體、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獨孤印,質地煤精石,呈八棱多面體。一共有二十六個印面。印面邊長均為2厘米(有的因稜角磨損,只有1.8或1.9厘米)。通體高4.5、寬4.35厘米,重75.7克。因年久浸蝕,印體表層已有多道裂紋,印面局部剝落,稜角略有殘損。但基本保存完好。
在十八個正方形印面中,有十四個印面上鐫刻印文。分別為“臣信上疏”、“臣信上章”、“臣信上表”、“臣信啟事”、“大司馬印”、“大都督印”、“刺史之印”、“柱國之印”、“獨孤信白書”、“信白牋”、“信啟事”及“耶敕”、“令”、“密”。以印文的內容可見其有三種用途:上書用印、書信用印、行文用印。印文為陰文楷書,書法雅鍵勁拔,含有濃厚的魏碑意味。中國歷史上大面積嘗試使用楷書印開始於公元十三世紀的元代,而獨孤信早在公元六世紀已開始使用楷書印,不能不令人嘆為觀止!
獨孤印的材料與形狀特別,集多面印文於一體的印章在中國璽印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故被稱為“稀世國寶”。然而,印的主人更為特別,他就是鮮卑族大貴族、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將獨孤信,其聲名遠播大河上下,長城內外。
獨孤信有著高貴的血統。原名獨孤如願,武川鎮(今內蒙古武川西南)人,祖籍雲中縣(今山西原平縣西南)。少年獨孤如願風度翩翩,風流倜儻,因從小生活在遼闊的北方草原上,受當地尚武之風影響,騎馬射箭,無所不精,二十歲出頭,就因與賀拔度同斬衛可孤而“由是知名”!“美儀容,善騎射”、“好自修飾服章”的獨孤如願被軍中稱為“獨孤郎”。此後隨軍征戰,先後出任過荊州新野鎮將和防城大都督,後升任武衛大將軍。北魏末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孝武帝西逃長安投奔宇文泰,一時軍心大散,逃亡者過半。獨孤如願舍家追隨孝武帝,孝武帝感慨萬千:“將軍今能辭父母,捐妻子而從朕,‘世亂識忠良’此話當真不假啊!”獨孤之舉深為孝武帝賞識、器重,進其爵為浮陽郡公。大統六年(公元540年)侯景進犯荊州,丞相宇文泰令已是車騎大將軍的獨孤如願與李弼出武關防守。侯景兵退之後,以獨孤如願為大使,撫慰三荊,隨之,任為隴右十州大都督(約轄今寧夏六盤山以西、甘肅黃河以東一帶)、秦州刺史(今甘肅天水市)。隴右是西魏的後方,各民族雜居,地方豪強勢力盤根錯節,是一塊是非之地。早先時候,“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怨訟,歷年不能斷決。”等到獨孤如願治理秦州後,“事無壅滯”,他又“示以禮教,勸以耕桑”以致“數年之中,公私富實,流民願附者數萬家。”大冢宰宇文泰“以其信著遐邇,故賜名為信。”從此,獨孤如願改名為獨孤信。
當年風度翩翩的“獨孤郎”還只是鋒芒初露,久經沙場的獨孤大將軍,已是一代名將。他才華橫溢,文韜武略,風度弘雅,兼通文武之道,治理一方,也是深得人心。官至大司馬,身為柱國大將軍的獨孤信權傾朝野!公元556年,大冢宰宇文泰去世,第二年,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廢魏帝自立,國號周,是為北周(獨孤信的大女婿宇文毓在獨孤信死去的當年即位,是為周明帝,第二年正月,大女兒即被立為皇后)。北周建立後,獨孤信“遷太保、大宗伯,進封衛國公,邑萬戶。”身為威勢顯赫的“八柱國”之一,本來是恩寵無以復加了,但因太傅趙貴等人與之謀誅晉國公宇文護,於公元557年二月被免去官職,三月間,就“逼令自盡於家”,在55歲上死去。一生戎馬倥傯,為西魏國立下卓越功勳,為宇文家族的北周王朝的建立立下豐功偉績,卻落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劇結局!歷史有其驚人的相似之處!獨孤信也未能擺脫歷代開國元勛宿命的結局!獨孤信叱吒風雲的悲劇人生令今人唏噓不已,然而他對中國歷史最大的貢獻卻是因了三個不同尋常的女兒為中原統治者的純漢族血統輸入遊牧民族的新鮮血液,從而使古代中國在唐時走向鼎盛之世。獨孤信有幾個不同尋常的女兒。因為美男子父親的基因遺傳,獨孤信的女兒們絕色美麗,絕世聰慧,且氣度不凡,因此成就了中國歷史上三樁不同尋常的婚姻關係。長女是北周明帝的孝敬皇后,第七個女兒嫁給隋文帝楊堅,成了以節儉聞名的獨孤皇后,第四個女兒嫁李昞,而李昞因兒子做了唐朝的開國皇帝被封為太上皇。不尋常的婚姻關係,成就了獨孤信“天下第一岳父”的美譽。縱觀古代中國,還有誰能像獨孤信那樣,三個女婿分別是三個朝代的皇帝或太上皇,而他自己又是一身維繫西魏、北周、隋、唐四朝呢?
獨孤信是鮮卑族,他的外孫們自然具有胡人血統,是不折不扣的混血兒。隋煬帝至少有一半的鮮卑血統,他的表兄弟李淵同樣如此,更進一步,李淵的皇后又是鮮卑族人,他們的兒子唐太宗李世民身上該有四分之三的胡人血統。隋唐統治者中有這么多的胡人血統,不難推想,他們在對待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方面,就不會有一種排斥和敵對心理,反而有一種先天的親和力。因而,中國歷史上鼎盛之世的民族政策和對外政策,即具有開明、開放和兼容並蓄性。然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遊牧民族和中原民族的相融相溶。古代中國史證明:遊牧性格大大強於農耕性格,強悍性格是一個民族自立於民族之林的決定性因素。鮮卑民族驍勇、兇猛、強悍的性格同中原農耕民族的儒家精華混血生成的勇猛進取、開明開放、堅韌獨立的嶄新的民族精神,成就了古代中國在唐時走向鼎盛之世,達到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頂點
穿越歷史時空,將目光定格於1500年前這枚小小的煤精印,透過其特殊主人和特殊的婚姻關係,折射出古代中國即將走上其顛峰時期的偉大變革。這也許是煤精印最具價值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