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起源
源流一
源於匈奴族,出自魏、晉時期遼東匈奴南單于之後,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源於姜姓。
中國的史學界一般認為,宇文部是公元1世紀時北匈奴被東漢擊走西遷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族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在這段期間該部並曾參加鮮卑首領檀石槐的部落聯盟,首領成為鮮卑的東部大人。因此,宇文部是源自匈奴而後揉合了鮮卑血統的部族。據史籍《後漢書》的記載,東漢和帝年間,當時的大將軍竇憲派右校尉耿夔擊破北匈奴,“鮮卑因此轉徙據其地。匈奴余種留者尚有十餘萬落,皆自號鮮卑。”在史籍《魏書》中也認為宇文部是“匈奴種,出於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世為東部大人。其語與鮮卑頗異。”按史書的記載:宇文氏部落首領的祖先叫葛烏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為匈奴苗裔,實際上就是南匈奴某個單于的庶支後裔。葛烏菟是公元一世紀人,原居陰山,是鮮卑宇文部的始祖,東漢後期起其後裔子孫世襲為鮮卑東部大人。在史籍《周書·文帝紀》中記載:“葛烏菟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為十二部落,世為大人。”葛烏菟之後曰普回,普回有子宇文莫那,約在公元一世紀北匈奴西遷時,宇文莫那則自陰山率領下屬十二部南下遷至遼西地區,之後宇文莫那從附屬匈奴的關係中脫離獨立,號稱“鮮卑俟汾氏”。“俟汾”是鮮卑族語“天王”之意。俟汾部日漸強盛後,宇文莫那的慕僚建議改“天王”為姓,但為忌諱晉室,換“天王”為“宇文”,當時的宇文十二部落中已經蘊涵了後來的庫莫奚部落和契丹部落。宇文莫那則被後來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政權尊為獻侯,並奉為北周皇室的始祖。
按史籍《周書》的記載:葛烏菟的後代普回襲任大人之職後,他在打獵時於河邊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大喜之下自以為是天授神權,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宇文”意即“天子”,於是,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號稱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當然,後世史學家認為這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說。到了東晉時期,宇文部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宇文莫那之後有數代首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一直到西晉時期以後才有記事。在史籍《魏書》中,記載了當時的習俗“人皆剪髮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長過數寸則截短之。婦女披長襦及足,而無裳焉。”該部族人有髡髮習俗,婦女則是穿著連身的長襖,與漢族下身做長裙的打扮大異其趣。另外,宇文部族人在秋天的時候會去採收一種稱作“烏頭”的有毒植物製成毒藥,做為射獵禽獸之用。鮮卑族宇文部逐漸繁榮興盛,一直至東晉五胡十六國前期為止,特別是在西晉以後較為強盛之時,其地約在濡源(今河北灤河上游)以東、柳城(今遼寧朝陽)以西一帶的廣大地區,與同期存在的慕容部鮮卑、段部鮮卑相同,皆屬東部鮮卑的一個支系。宇文部在西晉時期的幾代首領與拓跋部鮮卑關係較佳,兩個部族之間時有通婚。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後,宇文部曾依附於勢力強大的後趙政權。但宇文部與慕容部鮮卑之間卻是一直存在著不斷的爭鬥,且連續有數位宇文部的首領宇文莫珪、宇文遜昵延、宇文乞得龜、宇文逸豆歸皆曾為慕容部所敗,在東晉鹹和九年或東晉鹹康元年(公元344/345年)的一次決定性戰役中,宇文部終於被慕容部所建立的前燕政權擊敗,部眾被慕容部首領分散遷移,宇文部滅亡。
宇文部首領世係為:宇文普回→宇文莫那……宇文普撥→宇文丘不勤→宇文莫珪(宇文莫廆、宇文莫圭)→宇文遜昵延(宇文悉獨官)→宇文乞得龜→宇文逸豆歸(宇文侯豆歸)。宇文部雖然消散了,但宇文氏族人並未從歷史舞台中消失,而且更加輝煌於前。據史籍《周書》的記載,西魏太師、北周的奠基者宇文泰就是宇文·逸豆歸的五世孫,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的皇族宇文氏世家,即系鮮卑族宇文部的後裔。除此之外,宇文部有一旁支後來在南北朝時期發展成庫莫奚族,該族於隋朝以後被稱為奚族。另外宇文部還有一旁支迭剌部,也在南北朝時發展成一個在後世頗具影響力的部族,即契丹民族,創建了後來使北宋王朝一直焦頭爛額的大遼國。
鮮卑宇文部的族人,以及後來北周政權的皇族貴州和一些臣子國民,皆以“宇文“為姓氏,稱宇文氏,後逐漸融入漢族,將宇文氏複姓也帶入漢族之中,後有省文簡改為單姓宇氏、文氏者,亦有改單姓為尚氏、趙氏、胡氏、李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二
源於嬴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大臣趙文表、趙昶之後,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
南北朝時期,有北周大都督趙文表、北周長道郡公趙昶,這二人都是北周武帝宇文邕(561年―578年在位)的親信大將。趙文表追隨許國公宇文貴鎮守蜀地,行昌城郡事,官至加中軍將軍,左金紫光祿大夫。趙昶居將帥之任,傾心下士。虜獲氐、羌,撫而使之,皆為趙昶盡力。後錄前後功,進爵長道郡公,征拜賓部中大夫,行吏部事。這二人皆被北周武帝賜姓為宇文氏。
在趙文表、趙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姓氏承襲者,皆稱宇文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普回(宇文普回)、趙文表、趙昶。
遷徙分布
宇文氏複姓氏典型的北方少數民族漢化姓氏,在中國的大陸與台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三十四位門閥。宇文姓早期活動在西北地區,南北朝時期逐步南下內遷,除在遼寧、內蒙古、山西、陝西等地分布外,在河南洛陽等地形成宇文氏皇族聚集地。唐代時,他們入地為籍,遍及中原各地。宋後宇文氏已不常見。如今在北京、河南、陝西、浙江、四川、台灣等地有少量分布。現今宇文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今河北省的行唐縣、張家口市、石家莊市,陝西省的鹹陽市及興平市、乾縣、長武縣,遼寧省的大連市,山東省的煙臺市,河南省的欒川縣、洛陽市、安陽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安徽省的無為縣,浙江省的杭州市,山西省的榆次市、太原市尖草坪區、長治市,廣東省,湖北省,江西省,湖南省,台灣省,北京市,天津市,重慶市,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等地,均有宇文氏族人分布。
歷史名人
宇文肱
北朝北魏將領。武川(今屬內蒙)人。鮮卑族,宇文泰父。魏明帝時,破六韓拔陵起義,宇文肱聚兵攻殺破六韓拔陵部將衛可孤。遷居中山。後率眾歸鮮于修禮軍,被魏軍擊敗,戰死。北周追尊為德皇帝。
宇文測
宇文測(489-546),北朝西魏將領。字澄鏡,宇文泰族子。宇文測性沉密,少篤學。起家奉朝請、殿中侍御史、安東將軍。尚宣武帝女陽平公主,拜駙馬都尉。從孝武帝西入關,進爵為公。西魏文帝大統四年(538),拜侍中。六年,坐事免。不久,除驃騎大將軍、大都督、行汾州事。八年,加金紫光祿大夫,轉行綏州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卒於位。
宇文顯和
(498-554),北朝西魏將領。好讀書,馳馬能左右射。少襲爵,與魏孝武帝有布衣交,帝用為閣內大都督。共議西附宇文泰,又護帝至關中。宇文泰用為帳內大都督。後進位儀同三司、散騎常侍。魏恭帝元年卒。
宇文泰
(505-556),北朝北魏、西魏將領。字黑獺,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鮮卑族。年輕時隨父參加鮮卑族起義,後投靠北魏爾朱榮,參與鎮壓義軍,授武衛將軍、征西將軍。北魏分裂後,任西魏太師、大丞相、柱國大將軍。他治軍整肅,深謀遠慮,善於用間。西魏大統三年(537)正月,採納直事郎中宇文深建議,以近萬銳卒,潛出小關(陝西古潼關南側),出其不意地擊敗東魏驍將竇泰軍,俘萬餘人。十月,在沙苑之戰中,他先遣將偵察,後從容設伏,大獲全勝,俘東魏高歡軍七萬餘人,除選留二萬士卒外,余均釋放。在東西魏戰爭中,指揮作戰數十次,多獲勝利,為建立北周奠定了基礎。他推行“均田制”,使西魏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在此基礎上,創立了“府兵制”,建立由柱國、大將軍、開府等逐級統領制度,擴大了兵源,加強了朝廷對軍隊的控制。這一兵制為後世沿用近二百年,在中國古代兵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周建立後,追尊為文帝。宇文導
(511-554),北朝西魏將領。字菩薩,顥子。隨宇文泰入關中,西魏文帝初為領軍將軍,率領禁軍。泰與高歡作戰。常留守後方。大統四年(538),為華州刺史。泰軍於洛陽大敗,趙青雀、於伏德等乘時據長安、鹹陽。宇文導由華州率軍攻破鹹陽,又與泰合師收回長安。後出守隴右,卒於上邽,謚孝。
宇文深
(?-568),北朝北周臣。字奴乾,測弟。起家秘書郎。好讀兵書,有謀略。宇文泰用為相府主簿。為泰籌劃擒竇泰、取弘農及沙苑作戰方略。封長樂縣侯。周武帝保定初,為京兆尹,轉司會中大夫。為政嚴明,抑制豪右,受人讚譽。
宇文護
(約515-572),北朝北周權臣。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之侄。早年跟隨宇文泰征戰,在與東魏的交戰中屢建戰功,又與于謹南征梁朝江陵。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諸子幼小,遺命宇文護掌管國家大政。他以宇文泰嗣子宇文覺幼弱,想乘宇文泰的權勢和影響尚存時早日奪取政權,因迫使西魏恭帝禪位於周。次年,宇文覺稱周天王,建立北周。護為大司馬,封晉國公,舊日與宇文泰並肩的大將趙貴、獨孤信對宇文護不服,宇文覺也不滿他專權,圖謀誅護不果,反被其先發制人,殺趙貴,令獨孤信自殺。宇文覺被廢黜而死。宇文護遷大冢宰(當時的宰相),並擁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毓(周明帝)。明帝好學有識,為宇文護所畏,武成二年(560)又被他毒死,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周武帝),實際大權仍由宇文護掌握。護雖性寬和而不識大體,委任非人而久專權柄,又素無戎略,兩次伐齊都大敗而歸。諸子貪殘,僚屬恣縱,蠹政害民。宇文邕與弟衛王宇文直策劃,於建德元年(572)殺死宇文護。
宇文神舉
(531-578),北朝北周將領。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鮮卑族。周文帝宇文泰族子。父顯和,仕魏,為孝武帝進入關之計。後隨從入關。宇文神舉以周明帝初,起家中侍上士。明帝留意文學而神舉雅好篇什,常得侍從。周武帝保定間,歷任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諸職。建德元年為京兆尹,三年,出為熊州刺史。從周武帝伐齊,齊平,為并州刺史。宣政元年(578),周武帝卒,幽州人盧昌期、祖英伯等舉兵反周,盧思道亦預其事。神舉率兵平亂,見思道,令作露布,乃釋其罪。又從越王宇文盛平稽胡,敗突厥。師還,以武帝時嘗與王軌、宇文孝伯言宣帝之短於武帝,兼以功高,宣帝使人鴆之,卒於馬邑。史稱宇文神舉“博涉經史,性愛篇章”。
宇文毓
(534-560),北朝北周皇帝。小字統萬突。鮮卑族。宇文泰庶長子。西魏大統十四年(548),封寧都郡公。北周建國後任柱國,岐州刺史。557年被宇文護立為天王,宇文護輔政專權。559年宇文護歸政,始親政,稱皇帝,改元武成。仍受制於宇文護。武成二年(560)四月,被宇文護毒死。葬昭陵。謚明皇帝,廟號世宗。年號武成。
宇文覺
(542-557),北朝北周創建者。字陁羅尼。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西魏權臣宇文泰第三子。初封略陽郡公。西魏恭帝三年(556)三月,命為安定公世子。十月,宇文泰死,宇文覺繼承其官爵,任太師、大冢宰,封周公。次年正月,在堂兄宇文護的扶持下代西魏稱天王,建國號為周,定都長安(今陝西西安),史稱北周。即位後,不滿宇文護專權,與司空李植等密謀誅之,事泄,557年十月被宇文護廢為略陽公,月余被殺。葬靜陵。周武帝時,追謚為孝閔皇帝。
宇文虬
北朝北周將領。字樂仁,武川(今屬內蒙古)人。驍悍有膽略。少從征討,累有戰功,封南安侯。後為獨孤信帳內都督,隨信奔梁。復回歸,進爵為公。從復弘農,破沙苑,戰河橋,皆有功,累遷南秦州刺史、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宇文虬每經戰陣,必身先士卒,故上下同心,戰無不克。後拜金州刺史、大將軍卒。
宇文邕
(543-578),北朝北周皇帝。小字禰羅突。鮮卑族。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武成二年(560),權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護立時為大司空、魯國公的宇文邕為帝。仍掌朝政。建德元年(572),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始親自處理國務。宇文邕生活儉樸,諸事希求超越古人,對宇文護及北齊所修過於華麗的宮殿一律焚毀,對下嚴酷少恩,但果斷明決,耐勞苦,征伐時躬親行陣,得士卒死力。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人策劃,力排眾議,決定伐齊並親自統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並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時軍事失利,自己僅得免。其後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於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齊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為廝役的雜戶,周境有從東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虜的良人沒為奴婢,他都豁免為良人。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後。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並令還俗,為歷史上三武廢佛之一。突厥強盛,目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後,滅齊之後,宣政元年(578)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謚武帝 。
宇文貴
(?-576),北朝北周將領。字永貴,其先昌黎(今屬河北)人,後徙居夏州(今陝西橫山縣西)。善騎射,有將帥才。魏正光末,破六韓拔陵圍夏州,刺史嬰城固守,以貴為統軍。後從爾朱榮,以戰功封革融縣侯。大統中,屢著戰功,官至大將軍。周孝閔帝即位,進位柱國,封許國公,歷官大司徒、太保。天和中出使突厥,回至張掖卒。
宇文孝伯
(543-578),北朝北周臣。字胡三,深子。少被宇文泰撫養。與武帝同日生,同學,相知甚深。邕即位,以與其共讀為由,引置左右,方得聯絡內外,誅殺宇文護。為左宮正,輔太子贇,數言贇過。帝出京,常令其留守。帝將卒,執手托以後事,即令為司衛上大夫。入京鎮守。宣帝初,為小冢宰,數言朝政得失,拒助帝殺齊王憲,賜死。後楊堅言:若孝伯在,己即無機遇。
宇文憲
(544-578),北朝北周宗室。字毗賀突,宇文泰第五子,周武帝宇文邕弟。性通敏,有度量。少與邕俱受《詩》、《傳》,鹹綜機要,得其指歸。魏恭帝元年(554),封安城郡公。北周孝閔帝即位,拜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明帝即位,授大將軍。武成初,除益州刺史,進封齊國公。宇文憲時年十六,善於撫綏,留心政術,進位柱國。武帝保定中,征還京師,拜雍州牧。天和三年(568),以憲為大司馬,治小冢宰,雍州牧如故。七年,宇文護被殺,乃以憲為大冢宰。建德三年,晉爵為王。
宇文直
北朝北周宗室。字豆羅突,邕同母弟。周初封衛國公,附宇文護。武帝天和中與陳軍作戰兵敗,免職。遂怨護,助邕殺護。求為大司馬,帝未許。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同年,帝赴雲陽宮,直在長安舉兵攻宮城。事敗,逃至荊州被擒,免為庶人,囚於別宮。不久被殺。
宇文儉
(?-578),北朝北周宗室。字侯幼突,宇文泰子。明帝武成初,封譙國公。武帝天和中,拜大將軍,遷柱國,出為益州總管。建德三年(574),宇文儉進爵為王。五年,東伐,攻永固城,拔之。六年,拜大冢宰。宣政元年(578)二月卒。
宇文達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度斤突,宇文泰子。性果決,善騎射。明帝武成初,封代國公。武帝天和元年(566),拜大將軍。建德初,進位柱國,出為荊州刺史。三年(574),進爵為王。出為益州總管。宣帝即位,進位上柱國。靜帝大象元年(579),拜大右弼。二年,為隋文帝楊堅所殺。
宇文招
(?-580),北朝北周宗室、文人。字豆盧突。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鮮卑族。宇文泰子。幼聰穎,博涉群書,好屬文,學庾信體,詞多輕艷。魏恭帝三年(556),封正平郡公。周明帝武成初(559),封趙國公。武帝建德元年(572)封王。歷官柱國、襄州總管、大司空、大司徒等。宣政(578)中,拜太師。靜帝立,楊堅'>;隋文帝楊堅輔政,宇文招與越王宇文盛等謀誅之,為隋文帝所殺。所著文集,《周書》本傳謂十卷,《隋書·經籍志》著錄為八卷,今佚。
宇文逌
(yōu)(?-580),北朝北周宗室、文人。字爾固突。代郡武川(今屬內蒙古)人。鮮卑族。宇文泰之子。少好經史,解屬文。周明帝武成初(559),封滕國公。武帝天和末(571)拜大將軍。建德初(572)進位柱國,三年(574)為滕王。宣政元年(578)為上柱國。靜帝大象二年,為楊堅所殺。《周書》本傳謂“逌所著文章,頗行於世”。《隋書·經籍志》有《滕簡王集》八卷。今佚。存《至渭源詩》一首,見《初學記》卷六,逯欽立輯入《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又《庾信集》即宇文逌所編,並作《庾信集序》一篇,見今本《庾開府集》,清嚴可均輯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宇文福
北朝北周將領。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孝文帝太和初,為羽林郎將,數有戰功。魏遷都洛陽,宇文福奉命規劃牧地,在黃河南北地近千里,放養雜畜。後攻高車敗,被貶。宣武帝即位,用為南征統軍,有戰功。歷任豫、瀛州刺史,太僕卿,懷朔鎮將。卒於鎮,謚貞惠。
宇文贇
(559-580),北朝北周皇帝。字乾伯。鮮卑族。邕長子。邕慮其不堪重任,待其嚴格,朝見如群臣,有過則杖責。初即位,下令嚴律法;任用北齊官員。殺齊王憲,令左右密察群臣言行。法嚴刑苛,禁臣下有高大之稱。次年,以子衍為皇帝,自稱天元皇帝。大興土木,恣意聲色。對國家典章制度等,皆有變革。大象二年令楊堅出為揚州總管。事未行,病,召堅入宮。卒,謚宣帝。
宇文贊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乾依,武帝宇文邕子,初封漢國公。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仍柱國。靜帝大象二年(580),楊堅輔政,欲順物情,乃進宇文贊上柱國、右大丞相。外示尊崇,實無權柄。後轉太師。不久,為堅所殺。
宇文贄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乾信,武帝宇文邕子,初封秦國公。武帝建德三年(574),進爵為王。靜帝大象二年(580)五月,進上柱國。六月,遷大冢宰。八月,進位大右弼。不久,為楊堅所殺。
宇文盛
(?-580),北朝北周宗室。字立久突,宇文泰子。明帝武成初,封越國公。武帝天和中,進爵為王。四年(569),大軍伐齊,宇文盛為後一軍總管。并州平,進位上柱國。從平鄴,拜相州總管。宣政元年(578),入為大冢宰。靜帝大象元年(579),遷大前疑,轉太保。同年出就國。二年,朝京師。其秋,為隋文帝楊堅所殺。
宇文忻
(523-586),隋將領。京兆(治今陝西西安)人,本籍朔方(治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白城子),字仲樂。少時即精騎射,慷慨有大志,自謂可勝過韓信、白起、衛青、霍去病等名將。北周時,從韋孝寬守玉壁,從武帝攻拔北齊晉陽,均以驍勇敢戰立功。周末,從高熲、韋孝寬破尉遲迥,功為諸將之最。進封英國公。入隋,以宿將遭忌,乃與梁士彥等謀反,事泄被殺。
宇文闡
(573-581),北朝北周皇帝。本名衍。鮮卑族。宣帝長子。大成元年(579),封魯王,不久立為皇太子。同年二月受父禪即位,年僅7歲。改元大象。外戚楊堅執掌朝政,恢復佛、道兩教,大殺周朝宗室。大定元年(581)二月,被迫禪位於楊堅,封介國公,北周亡。同年五月被殺。葬恭陵。謚靜帝。
宇文慶
隋將,字神慶,祖籍武川(今屬內蒙古),後為洛陽人,鮮卑族,宇文氏族子。周初受業東觀,頗涉經史。後應募從征,以功授都督。復從武帝轉戰各地,拔高壁,克并州,下信都,功居諸將之首,故進位大將軍,封汝南郡公。入隋,拜左武衛將軍,進上柱國,出為涼州總管。後還都,卒於家。
宇文愷
(555-612),隋建築家。字安樂,朔方夏州(今陝西靖邊)人。出身貴族世家,三歲賜爵雙泉伯,七歲晉封安平郡公。多技藝,有巧思,建築知識淵博。歷任建設宗廟副監、建設新都副監、檢校將作大匠、仁壽宮監、將作少監、營造東都副監、將作大匠、工部尚書等職。宇文愷最大功績是主持規劃和修建長安城與洛陽城。所建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唐朝改稱長安)氣象雄偉,規模宏大。開皇二年(582)六月始興建,次年三月初步竣工。全城分宮城、皇城、外廓城三部分,宮城北面有廣大禁苑。分區設計十分科學,有宮殿、衙署、住宅、商業不同區域。城內街道寬直,整齊劃一,共有南北大街十一條,東西大街十四條,構成便利的交通網。城內水源豐富,有龍首渠、清明渠、永安渠。航運通達、排水方便,渠水迂迴曲折,匯成多處池塘,成為秀麗風景區。大業元年(605),宇文愷主持規劃和修建另一座大型都市——洛陽城,設計大體與長安城一致,只形式上不完全對稱,宮殿比長安城更富麗堂皇。宇文愷擅長城市規劃設計,對大型宮殿建築技術有獨到研究。煬帝時所造“大帳”,下面可坐幾千人;所造“觀風行殿”,能任意集合和分散,殿上可容侍衛幾百人,殿下裝有輪軸,能自由移動,別具風格。宇文愷在城市規劃建設和宮殿建築技術方面,有很高成就,堪稱一代建築大師,對中國建築技術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著有《東都圖記》二十卷、《釋疑》一卷和《明堂圖議》二卷等書,今佚。
宇文述
(?-616),隋朝將領。字伯通,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南)人,出身鮮卑貴族。北周末以軍功拜上柱國,封褒國公。隋開皇初,拜右衛大將軍,平陳之役,任行軍總管,率兵三萬從六合渡江。時晉王楊廣鎮揚州,欲拉攏述附己,遂奏請文帝任宇文述為壽州刺史總管。楊廣與述計謀奪太子位,述建議廣收買朝中宰相楊素等。於是述、素二人共謀立楊廣為太子。及後煬帝即位,宇文述參預朝政,與蘇威並重。帝後以述為左衛大將軍,封許國公,總領軍事。後從煬帝幸榆林,西擊吐谷渾。第二年又隨煬帝西幸,登燕支山,西域諸國來朝。宇文述善於供奉,深得煬帝歡心,言無不從,勢傾朝廷,寵遇莫與為比。但性貪鄙,接受各方饋贈無數,金寶山積,僮僕千人,驕奢無度。大業八年(612年),煬帝出征高句麗,以宇文述率軍渡鴨綠江,述自恃小勝而驕,中高句麗軍誘兵之計,軍至平壤,被高句麗軍掩擊,大潰不止,三十萬五千隋軍惟餘二千七百人逃歸遼東。煬帝大怒,除述為民。次年又復起用,從征高句麗。適楊玄感起兵反隋,煬帝回師命述討玄感,大破之。十二年,宇文述勸煬帝幸江都。不久,述在江都病重。述子化及、智及曾因獲罪被譴,故臨死前乞請煬帝照顧二子。煬帝以化及為右屯衛將軍,智及為將作少監。
宇文化及
(?-619),隋代末年叛軍首領。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將宇文述之子。楊廣為太子時,他領禁軍,很受寵信。隋煬帝即位,授他為太僕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陽公主。大業年間,義軍、叛軍蜂起,煬帝的隨從禁衛多關中人,不願從煬帝久駐揚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統領驍果的武賁郎將司馬德戡等得知此狀,便集兵數萬,於大業十四年(618)發動叛亂,推宇文化及為主,縊殺煬帝,立秦王楊浩為帝。化及自稱大丞相,引兵10餘萬西歸。時東都群臣奉越王侗繼帝位於洛陽,招瓦崗軍領袖李密為太尉,使討伐化及。雙方戰於黎陽(今河南濬縣北),化及屢敗,北走魏縣(今河北大名西南),將士屢叛歸李密。化及自知必敗,嘆曰:“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於是毒殺楊浩,即帝位於魏縣,國號許,改元天壽。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東走聊城。時竇建德已立夏國,遂以討逆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建德擒化及,檻送襄國(今河北邢台),與其兩子同時處斬,其所建政權許滅亡。
宇文士及
唐將領。字仁人,京兆長安人。父述,為隋右衛大將軍。隋開皇末(601),封新城縣公。妻煬帝女南陽公主,為尚輦奉御等職。其兄宇文化及殺煬帝,封其為蜀王,從化及至黎陽。與封德彝歸唐,授上儀同。從討宋金剛、王世充等有功,武德八年(625)任檢校侍中、太子詹事。太宗即位,拜中書令,檢校涼州都督。後改蒲州刺史,遷右衛大將軍。為政寬簡,侍帝謹敏。以殿中監卒。贈左衛大將軍、涼州都督,謚曰縱,陪葬昭陵。
宇文成都
宇文成都,小說《說唐》《忠義響馬傳》《興唐傳》中人物,宇文化及之子。被隋煬帝封為天保大將軍之職。兵器鳳翅鎦金钂[tǎng],被稱為隋唐第二條好漢,在四平山力挫三傑。曾在晉陽與李淵之子李元霸比武,輸給李元霸。與瓦崗寨英使一柄鳳翅鎦金钂,重三百二十斤”,傳說為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轉世。雄為敵,幫助其父奪取隋朝天下,在揚州被李元霸所殺。歷史上,宇文化及有二子:宇文承基、宇文承趾,宇文化及同時被竇建德斬殺。
宇文融
(?-約730),唐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開元初任監察御史。時土地兼併嚴重,人口流失,稅收受到影響。他建議檢括逃亡戶口和籍外占田。並自任勸農使,率判官二十餘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戶八十餘萬和大量土地。開元十七年(729),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他善於薦舉人才,在相期間,薦宋璟為右丞相、裴耀卿為戶部侍郎、許景先為工部侍郎。在相位僅百日即罷貶為汝州刺史,又流岩州,卒於途中。
宇文鼎
唐臣。字周重,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御史中丞宇文邈之子。元和六年(811),與江淮從事李公佐會於漢南。長慶初,任右拾遺,與李珏等進言勸穆宗戒酒色。歷倉部員外郎、左司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大和三年(829),自吏部郎中為御史中丞。又兼刑部侍郎。六年,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出為華州刺史。八年,坐贓事貶循州刺史。
宇文之邵
(1029-1082),北宋學者。字公南,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進士及第,為文州曲水縣令。神宗即位,上疏言政事,不報,遂以太子中允致仕。自強於學,不易其志,退居十五年,常為經史琴酒之樂,學者稱止止先生。司馬光、范鎮等盛譽之,以為“位下而言高,學富而行篤”。元豐五年卒。著有《止止先生宇文公集》二十二卷,今已佚。
宇文述中
(?-1139),宋臣。字仲達,一作仲理,成都華陽(今四川雙流)人。崇寧二年(1103)進士。入仕後曾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承旨等職。宣和六年(1124)官至尚書右丞。後出為地方官。南宋初知濮州時被俘,金人嘉其忠義放歸,乃以光祿大夫出知潼川府。紹興元年(1131)辭官,以其弟宇文時中代理府事。從此閒居至卒。
宇文虛中
(1079-1146),金臣。字叔通,宇文粹中之弟。三十一歲舉進士,歷任知縣、知州及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大學士等職,靖康元年(1126)官拜僉書樞密院事。任內先堅決反對聯金滅遼,並積極組織軍民抵抗入侵金軍。繼而多次奉命赴金營談判,終以議和之罪被貶。南宋初年出使金國,受其重用,漸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禮部尚書,爵封河內郡開國公。金人稱為“國師”。因累以費財勞人為由反對南征,且好譏訕女真貴族而被誣謀反。結果率全家百餘口自焚而卒。宋人以其不忘故國,追謚肅愍。
宇文紹節
南宋臣。字挺臣,顯謨閣待制宇文師瑗養子。成都廣都(今四川雙流)人。初補官仕州縣。舉進士。累遷寶謨閣待制、知廬州。時,韓侂胄方議舉兵北伐。紹節致書侂胄,認為有復仇之志,無復仇之略;有開邊之害,無開邊之利,不量國力,冒險進取。侂胄見書不樂。召還,以寶文閣待制知鎮江府。除湖北京西宣撫使,知江陵府。統制官高悅肆意殺掠,紹節召至,收其部曲,鏇有人控訴悅縱所部剽劫者,加以杖殺,兵民皆歡喜。官至端明殿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卒。謚忠惠。
宇文公諒
元文學家。字子貞,成都人,後徙吳興(今浙江湖州)。元統進士。授婺源州同知,改餘姚州,知會稽縣事,遷高郵府推官,除國子助教,調翰林應奉兼國史院編修官,以病告辭。後召為國子監丞、江浙提學,改僉嶺南廉訪司事。卒後門人私謚純節先生。通諸子百家之書,著述甚多,著有《折桂集》、《觀光集》、《辟水集》、《以齋詩稿》、《玉堂漫稿》、《越中行稿》等。
其他宇文姓名人有晉宇文鮮卑族首領宇文莫槐、宇文莫廆、宇文屈雲、宇文遜尼延、宇文乞得歸、宇文逸豆歸;南北朝東魏史學家宇文忠之,西魏將領宇文洛生、宇文顥,北周大臣宇文純、宇文寔、宇文興、宇文貞、宇文賢、宇文善,將領宇文亮、宇文延、宇文安慶、宇文椿;隋大臣宇文弼、宇文靜禮、宇文皛、宇文智及,將領宇文協;唐大臣宇文穎、宇文節;宋大臣宇文昌齡、宇文常,學者宇文紹奕、宇文懋昭等。近當代宇文姓名人有經濟學家宇文舉,畫家宇文洲,歌唱演員宇文永清等
近代名人
宇文秋水
1971年生,198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語系。1991年獲得美國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哈佛大學東亞系。出版作品有《愛之歌》(詩集,1988),《生活的單行道》(散文集,1993),《秋水堂論金瓶梅》(2003)等。譯著包括《毛主席的孩子們:紅衛兵一代的成長與經歷》(合譯,1988),《後現代主義與大眾文化》(2001),《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自選集》(2002)。已完成的書稿有:《赭城》(中文,待出),《塵幾錄:陶潛與手抄本文化》(英文,待出)。現正致力於梁朝宮廷文化研究。
宇文洲
1940年生於吉林龍井,1958年考入東北師範大學美術系學習。1965年畢業分配到北京畫院工作。作品以青綠山水創作為主。其創作力求把水墨山水和重彩青綠山水融為一體作品構圖飽滿。氣勢雄偉。現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北京中國畫研究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郡望堂號
郡望
趙郡:漢高帝四年(前203年),將原秦朝邯鄲郡改為趙國,治所在邯鄲(今河北邯鄲)。東漢建安年間(196年―219年)改為趙郡,轄地在今河北省中部石家莊市、趙縣、邯鄲市一帶地區。隋朝時期移治到趙縣(今河北趙縣)。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平興國中期(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趙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邯鄲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宇文氏族譜,(明)危素序,明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通用聯
四言
巧思博學;
善戰多謀。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朔方人宇文愷,字安樂,喜讀書,多技藝,有巧思。隋文帝時任營新都副監,興建大興城,又開鑿廣通渠,決渭水達黃河,以便利漕運;隋煬帝時歷官營東都副監、將作大匠、工部尚書,所規劃的東都建築極為奢華。著有《東都圖記》、《明堂圖議》等。
下聯典指宇文愷之兄宇文忻,字仲樂,善戰多謀,曾擊敗北周大將尉遲迥,封英國公。楊堅建隋朝後一直非常器重他。
折草累石;
正色立朝。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宇文深,幼時折草為旗,累石為營,作軍陣之勢以嬉,日後果為名將。
下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宇文弼,隋開皇初年為尚書左丞,當官正色,為百僚所憚。
五言
望出太原郡;
源自宇文國。
全聯典指宇文氏的郡望和得姓源流。
六言
宇宙寥闊萬里;
文明昌盛千秋。
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宇文複姓之“宇文”二字的嵌字聯。
七言
觀兒戲料為良將;
立戰功得沐侯封。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武川人宇文深,字奴千,幼時曾用草、石擺軍陣,父親宇文永遇見了大喜,料定他日後必為良將。後隨北周孝武帝西遷,以都督領宿衛兵。北周大統年間官東雍州刺史,封長樂侯,後官至司會中大夫。
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武川人宇文虬,字樂仁,少年時從軍,因戰功封南安侯,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在戰場上,他總是身先士卒,所以能上下同心,戰無不勝。
六人稱王傳名遠;
五州總管播惠長。
上聯典指宇文複姓在歷史上稱帝者共有六人,創立北周王朝。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孝閔帝之子宇文康,字乾定,封紀王,總督利、始等五州大小劍二防諸軍事。
南冠終日囚軍府;
北雁何時到上林。
此聯為金國的大臣宇文虛中《在金日作三首》詩句聯。“囚軍府”,指宇文虛中奉使金國,被留不放還。“上林”,代指南宋王朝。
十一言
幼歲攻書,不從筆硯為迂腐;
少年受學,惟憑劍馬取公侯。
上聯典指隋朝時期的大將軍宇文慶事典。
下聯典指南北朝時期北周的夏州名人宇文貴,字永貴,少受學,輟書嘆曰:“男兒當提劍汗馬以取公侯,何能為博士?”後仕魏為大將軍,屢著戰功,封許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