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小說國名]

燕國[小說國名]
燕國[小說國名]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滅亡。起源: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宗室召公於燕,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最終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古燕地形成於何時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童家林、黃土坡村一帶發現了一處規模相當大的商周遺址。包括建於商末延續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商末時期古燕首都城的遺址。西周時,薊國成為周國的封國。《禮記·樂記》載:“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褒封“帝堯之後於薊”。薊國都於薊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廣安門一帶,約公元前7世紀為燕國所並。

基本信息

簡介

燕長城遺址燕長城遺址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中國北方的一個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前222年被秦國消滅。燕國始封的具體時間,在西周初年周武王滅商至周成王親政之間,西周封宗室召公於燕,但召公並非前往,由長子克,前往就任(據楊寬《西周史》考證,周公東征後,始封召公子克於燕)。地點在今北京及河北中、北部(“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因封地在燕山,故國名為燕。燕國的都城在“薊”(位於今北京房山區琉璃河)。

建國

燕國建國以後與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並進而在日後有了發展

西周時期

周的貴族和當地舊商的貴族以及當地土著建立了聯合政權,並向冀北、遼西一帶擴張,消滅了薊國、韓等。使該地區原來的東胡民族逐漸融入華夏族。

春秋時期

燕國自建國以後與中原各地來往甚少,文化較中原落後,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險些亡國。前7世紀時,山戎先後南下攻伐鄭、燕、齊等國,結果燕桓侯時被迫遷都臨易以躲避山戎的侵擾。燕莊公時山戎對燕國大規模侵略,莊公不敵,向齊國求援。憑藉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避免亡國的厄運。齊桓公為救燕出兵伐山戎,“北伐山戎,弗刂令支,斬孤竹而南歸”,齊桓公在伐山戎時,同時把孤竹、令支、無終等國也滅了。
燕惠公(《左傳》作燕簡公)時,燕國發生政治危機,惠公欲重用下層官吏以取代“諸大夫”,遭到了上層貴族的反對,惠公不得不逃往齊國避難。諸大夫擁立新君燕悼公,並對要復立惠公的齊、晉聯軍采分化瓦解的策略,使得齊國承認了燕國擁立新君的現狀。

崛起

戰國初年,各國紛紛進行改革,唯獨燕國在變法改革方面默無聲息,處於緩慢發展的狀態。而齊國為了向北擴張,不斷進攻燕國,前380年,齊奪取了燕的桑丘。前373年,燕在林營(林狐)擊敗齊。前355年,齊國侵掠燕國易水之地。燕在韓、趙、魏三國的及時支援下,多次擊退齊軍,阻止了齊國的野心。北方有來自東胡的威脅,此時對東胡採取防禦為主的戰略。

發展

鼎盛

前323年,公孫衍發起韓、、燕、中山"五國相王"。前314年,燕王噲禪讓於相國子之,太子平不服,作亂,失敗被殺。齊國、中山國趁機伐燕,燕國大敗幾乎被滅,燕王噲和子之被殺。齊國退兵後,燕人擁立在韓為??的公子職,是為燕昭王。昭王即位後禮賢下士,築黃金台,各國士人“爭趨燕”。樂毅自趙國來,鄒衍自齊國來,劇辛自趙國來。(此節據楊寬"戰國史"作了修正。)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連下齊國70餘城,殺死齊閔王。齊地只剩除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和即墨二城。前278年,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齊國即墨守將田單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大敗燕軍,齊國趁勢復國。

招賢納士

昭王即位後勵精圖治,決心興復燕國,報仇雪恥。採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拜郭隗為師,給以優厚待遇,“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台,“千金買骨”,結果各國士人“爭趨燕”。燕國很快的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個:蘇秦、樂毅、鄒衍。 昭王“吊死問孤,與百姓同甘苦”,後期又以樂毅為亞卿主持國政,經過二十八年勵精圖治,原本弱小的燕國成為一時之強。

破齊

昭王及後派蘇秦出使齊國,首先說服齊宣王歸還前人趁燕國內亂攻下的十座城池,然後鼓動齊國攻打宋國,離間齊趙兩國的關係,並在趙武靈王、魏襄王、楚懐王、韓襄王這些大國王侯之間進行外交遊說。
前286年,齊國滅宋國,引起各國震動,各國頻繁相會,推動了反齊聯盟的建立。前284年,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率傾國之兵聯合秦、楚、韓、趙、魏五國伐齊,獲得大勝,五年內連下齊國70餘城,並殺死齊閔王,報了當年齊國入侵燕國之仇。此役後,齊國疆土只剰莒(今山東日照市莒縣)、即墨二城。

伐胡

燕昭王時,有燕將秦開,在東胡作為燕國的人質,東胡人很信任他。秦開歸國後,起兵襲擊大破東胡,“東胡卻千餘里”,結果燕國邊境向東推進了一千多里,大大開拓了燕國的疆域,而燕國亦隨即開始修筑北長城。北長城西端起自造陽(今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東北),向東到達襄平(今遼寧省遼陽市北面)。

滅亡

伐齊戰爭失敗

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燕惠王即位。燕惠王為太子時,就與樂毅不合。齊國即墨守將田單知道燕國君臣相疑,利用這點,施反間計,燕惠王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
騎劫平庸無能,並無軍事才能,他代替樂毅為將,造成了燕國軍心動搖。田單則故意誘使騎劫犯錯誤,以激勵齊軍的士氣。前279年田單以火牛陣一戰大敗燕軍,騎劫為齊軍所殺,燕軍望風而逃,齊軍很快就收復了失陷的70餘城,趁勢復國。前272年,燕國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燕惠王為燕相公孫操所殺,並立惠王子燕武成王為傀儡。招致了列國諸侯的聲討和攻伐。

燕趙戰爭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為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前265年,秦國乘趙國國君新舊交替,政局不穩之際,連取三城,燕與秦南北夾攻,齊國派相國田單率軍救趙。西拒秦軍之後,又率趙、齊聯軍對燕國進行報復,占領了燕地中陽(中人,今唐縣)。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眾投入燕國。燕王喜時,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別派遣栗腹、劇辛攻趙,被趙國打敗,趙軍反擊並包圍燕都,燕國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趙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結果燕國屢屢戰敗,使處於衰落進程的燕國更加衰弱不堪。秦國則以救燕為名,不斷出兵攻占趙地。

覆滅

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燕國成了下一個進攻的目標。對此,燕國統治集團採取了兩個對策:一是謀刺秦王;二是與趙殘餘勢力代王嘉連合拒秦。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助手秦舞陽到燕城(今河北易縣)易水之畔。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嬴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
同年,秦王下令大將王翦、辛勝率軍大挙攻燕,燕、代聯軍於易水之西大敗,秦軍占領了燕國的大半。前226年,秦軍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精兵退守遼東,秦將李信率軍尾追。燕王殺太子丹,獻首級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第二年,又設上谷郡、廣陽郡。
前222年,秦再遣王賁攻燕遼東,燕軍戰敗,燕王喜被俘,燕國滅亡。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秦亡之後

盧綰曾為劉邦漢朝之燕王,但諸侯王韓信彭越等人被殺後,盧綰常不自安。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聯合陳豨一同叛亂,但失敗,攜帶家人奔走匈奴,後死在匈奴

土地疆域

西周初年燕國封域的具體情況不詳,據琉璃河遺址挖掘出的銘器銘文可知,最初統領有六邦的土地和民眾。在西周、春秋不斷向冀北和遼西發展,消滅了薊國、韓國,方國部族孤竹、令支、無終等等。
戰國初期燕國的疆域大約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東北一角。全境東北和東胡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占領了中山北境一帶,今唐縣、望都一線成為燕國的南境。燕將秦開東向擊胡,拓地千餘里,直到遼東、朝鮮半島北部,並一度占有齊國大部分的領土(除了莒、即墨兩城)。《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公》記載: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朝代文化

燕國作為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聚集了諸多不同種文化,諸文化因素的滲透釀成燕文化。從琉璃河附近之鎮江營遺址的情況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種周、商文化因素合體的文化覆蓋了異族文化。這種合體現象體現在許多器型上,如鬲的整體為商式造型的袋足,卻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雖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發生了變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許是受商人銅簋的影響(圖八)。
燕國燕國
文化合體的結果,使遺物產生群體的變化,這些變化後的遺物群體稱之為西周燕文化,與此相關聯,創造這一文化的人類共同體業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遺址、鎮江營遺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滿城要莊B32均有成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顯然強於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劃紋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習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風格,滿城要莊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莊M1的二層台上也殉有一狗。在隨葬品方面,要莊M1的袋足鬲多於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濃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為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條凸棱又是張家園上層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銅短劍、頭盔、刀等兵器則為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總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並間或顯示出少量的張家園上層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這種文化表象與燕國墓地中周人占據面積很小的情況相結合,透視出燕國社會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國只是少數,又多屬高等級人物,不可能直接與下層接觸,其間所藉助的中間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濃重的原商人舊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中,廣泛地播下了文化傳統的種子,最終成為燕國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雖然在意識上歧視、排擠張家園上層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無法控制商人舊臣與當地土人的接觸,當土著文化強大起來之後的春秋時期,就連周人也無法拒絕土著人的加盟了。尚武燕國建立之初,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華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時有山地民族侵擾,東有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復國心盛,不可能幫助周人,北面是曾保護商王子,與周人抗衡的商舊臣。周人率軍越過廣袤的商地,遠離王畿,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燕國初立,戰事頻繁,平定領地內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持。從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面和車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車馬器者墓室較大,等級較同類墓高的現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統領。

政治制度

由於燕國歷史遠久,且其流傳下來的文獻相當匱乏,只能大略講解其大致。

官僚機構

中央官職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機構,重要的是將和相,分別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戰國之時,官分文武是各國官僚組織的重要特點,而官分文武無疑有利於國君進一步將權力集中於上。,是文官系統的首腦。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噲時)、公孫操(燕惠王時)、栗腹(燕王喜時)。
將,又稱“將軍”,是武官的首腦,見於傳世文獻的有:市被、秦開。將軍中又有“上將軍”,樂毅曾任此官;戰國時的上將軍,地位相當於春秋時的元帥。其他見於文獻的武官還有“司馬”。爵秩方面,燕國的爵秩等級大致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卿有上卿和亞卿之分,大夫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祿方面,燕國採用的以是“石”計祿。南宋呂祖謙《大事記》云:“以石計祿,始見於此。”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戰國時期的燕國,其地方行政組織一如他國,也實行郡縣制。一般是采郡、縣兩級制。見於燕國的郡有5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的行政長官是“守”,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縣的行政長官是“令”,下設丞、尉等;在縣之下,還有鄉、里、聚(村落)或連、閭等基層組織。由官印還可獲知,燕國在地方設有“司徒”、“司馬”、“司工”、“丞”等等。

封君制度

在戰國時代,各國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中央集權,用以代替過去貴族按等級占有土地進行統治的制度;但又設定了封君制,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著新的貴族特權。

軍事

燕國的兵制,由於年代久遠及文獻匱乏,己不可考。燕國其重要的軍事據點:令疵塞(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縣西北居庸關),主要防備東胡。武陽城(今河北省易縣東南),處於燕長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備齊、趙兩國。燕國的軍隊,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經濟

燕國燕山以南以農業為主,以北以牧業為主,燕山地區和冀東地區同時兼有農業和牧業。大至東部沿海有漁鹽之利,北部出產馬牛羊,南部盛產黍稻粟菽,山地有銅鉄礦冶,經濟部門比較齊全。鐵農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
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澤、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長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運糧河。
燕國在冶金手工業中主要的是冶鐵手工業和青銅手工業。戰國時燕國冶鐵手工業有了飛躍的進步,不僅生產工具用鐵製作,戰爭的武器也已逐漸改用鐵製成,同時青銅手工業的冶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歷史人物

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前226) 戰國末燕王喜太子。秦滅韓前夕,燕國送其入秦為質,以結好於秦。因不受禮遇,他怒而逃 歸。不久,秦國開始了大舉統一中國的戰爭。燕國地處長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國中,國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懼秦國。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時,通過田光認識荊軻,欲派其刺殺秦王,於是,他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車騎美女資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次年,他派荊軻為使者,攜秦國逃亡燕的將軍樊於期的頭連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縣、定興、新城、固安一帶)地圖,以請以“舉國為人臣”為名,朝見秦王。臨行,送之易水,擊築悲歌而別。荊軻刺秦王失敗。同年,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於易水西為秦軍擊破。次年,秦軍大舉攻燕,克燕都薊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遼東。秦將李信率大軍隨後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計策,殺太子丹,將頭獻秦軍以求和。漢王充《論衡·感虛》:燕太子丹朝於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生肉足,乃得歸’。當此之時,天地佑之,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秦王以為聖,乃歸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橋為不發。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又《論衡·書虛》:“燕太子使刺客荊軻刺秦王,不得,誅死”。

君主列表

燕惠侯燕惠侯
燕惠侯38(前864年――前827年)
燕厘侯36(前826年――前791年)
燕頃侯24(前790年――前767年)
燕哀侯2(前766年――前765年)
燕鄭侯36(前764年――前729年)
燕穆侯18(前728年――前711年)
燕宣侯13(前710年――前698年)
燕桓侯7(前697年――前691年)
燕莊公33(前690年――前658年)
燕襄公40(前657年――前618年)
燕前桓公16(前617年――前602年)
燕宣公15(前601年――前587年)
燕昭公13(前586年――前574年)
燕武公19(前573年――前555年)
燕前文公6(前554年――前549年)
燕懿公4(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9(前544年――前536年)
燕悼公7(前535年――前529年)
燕共公5(前528年――前524年)
燕平公31(前523年――前493年)
燕孝公38(前492年――前455年)
燕成公16(前454年――前439年)
燕閔公24(前438年――前415年)
燕簡公姬載42(前414年――前373年)
燕後桓公11(前372年――前362年)
燕後文公29(前361年――前333年)
燕易王12(前332年――前321年)
燕王噲姬平9(前320年――前312年)
燕昭王姬職33(前311年――前279年)
燕惠王7(前278年――前272年)
燕武成王14(前271年――前258年)
燕孝王3(前257年――前255年)
燕王喜姬喜33(前254年――前222年

歷史評價

燕國在戰國七雄中比較弱小,在很長的時期里默默無聞,未能參與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鬥爭。但是,燕昭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11-公元前279)卻一度崛起,煥發出大光彩。燕國由弱到強,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如果從統治者的政治舉措考察,應該主要歸功於燕昭王的人才戰略。
燕昭王是燕王噲的兒子,他繼承君位前,燕國剛剛經歷了一場嚴重的政治危機:燕王噲聽信他人的蠱惑,貪圖讓賢的虛名,稀里糊塗地把君位禪讓給相國子之。子之這個人原本就“貴重主斷”,一朝權在手,更加不可一世,把燕國搞得“大亂”。國人不服,各種矛盾激化。太子平與將軍市被舉兵進攻子之,未克。之後,太子平與將軍市被又互相攻擊,二人在混戰中被殺,“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眾人恫恐,百姓離志”。強鄰齊國乘機入侵,“士卒不戰,城門不閉”,齊軍大獲全勝,燕王噲和子之都死於亂軍之中。燕昭王就是在這種國家殘破、民心離散的形勢下登上君位的。
如何收拾這樣一個爛攤子,是擺在這位新君面前的一大難題。鄰國的經驗也許給了燕昭王以啟發:當時,秦國任用商鞅,富國強兵;楚國魏國任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任用孫臏、田忌,國力大振,諸侯東面朝齊。他認識到,這些國家的興盛,無不得益於賢能之士的智謀。要想使燕國振興,也必須從延攬人才入手。由此出發,逐漸形成了他的人才戰略。這一戰略的要點有三:
第一,卑身厚幣,以招賢者。所謂“卑身”,就是放下君主的架子,甘心執弟子禮,以賢者為師。它體現的是君主對賢士的尊重。燕昭王找到燕國名士郭隗,向他求教說:“齊國趁著我國的內亂入寇,先君死難,這一奇恥大辱,我誓死要報復。但是我深知燕國力量薄弱,現在還不是時候。如果能得到賢士與我共同治理國家,那是我的迫切願望,希望先生能幫助我物色人才”。郭隗回答說:“人主所抱的態度不同,得到的人才高下也就不同———想稱帝的和師長相處,想稱王的和朋友相處,想稱霸的和臣僚相處,想亡國的和僕役相處。”為什麼會這樣呢?郭隗進一步論證說:“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以師事之,那么,勝過自己百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對於賢士如果能認真思考他們的意見,那么,勝過自己十倍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能平等待人,那么,和自己能力差不多的人才就會到來;國君如果架子很大,派頭十足,對賢士頤指氣使,隨意呵叱,那么,奴性十足之人就會到來。總之,能夠以賢者為師,虛心受教,才能招來賢者,這是自古以來的‘服道至士’的方法。”燕昭王一聽,連連稱善,進而請郭隗向他推薦人才。郭隗說:“大王如果一定要招至賢士,那就請先從我郭隗開始吧!像我這樣的人大王都能重用,何況比我強的呢?一定會不遠千里來投奔的。”燕昭王覺得有道理,於是就為郭隗建造宮殿,拜郭隗為師,予以侍奉。
所謂“厚幣”,就是不惜重金,待遇優厚,表現的是統治者對賢士價值的肯定。古今中外的招賢措施,都少不了這一條,似無須多論。但燕昭王還是有自己的特色,他獨出心裁,“築黃金台,置千金於台上,以延請天下名士。”這畢竟是一種創舉。它表明,在燕昭王心中,賢士的價值比黃金還要寶貴。
燕昭王“卑身厚幣”的舉措成效顯著:“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樂毅、鄒衍、劇辛都是當時的風雲人物。樂毅,中山國靈壽人,魏國名將樂羊的後代。鄒衍,齊國人,陰陽家的代表人物,稷下學官的著名學者,提出“五德終始”、“大小九州”等觀點,每到一國,無不受到諸侯的隆重歡迎。劇辛,趙國人,軍事家。這些名士們爭相來到燕國,充分顯示了燕昭王人才戰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燕昭王築黃金台以養士,不但在當時聞名遐邇,為賢士所傾慕,還穿越歷史時空,為後世所景仰。
第二,破格提拔,不謀父兄。賢才吸引來了,能否留得住,要看對賢才如何使用,能否使賢才盡其所長。如果只是把賢才當擺設,卻不給賢才提供發揮作用的舞台,英雄無用武之地,遲早賢才還會外流。燕昭王深知這個道理,他對賢才大膽使用,破格提拔,使賢才有職有權。燕昭王對樂毅的任用最為典型。樂毅原仕於魏,作為魏的使臣來到燕國。燕昭王欣賞樂毅的才華,看中了他的能力,便強留下他加以重用,“廁之賓客之中,立於群臣之上,不謀父兄,以為亞卿”。亞卿是地位僅次於正卿(多為君主的同姓貴族擔任)的上大夫,樂毅剛來到燕國就被授予這樣高的官職,充分表現了燕昭王對樂毅的器重。
“不謀父兄”值得再說一說。“父兄”指同姓大臣。按照常規,國君任用官員是要徵求同姓大臣的意見的。孟子就曾經說過:“國君選拔賢人,如果迫不得已要用新人,就要把卑賤者提拔在尊貴者之上,把疏遠的人提拔到親近者之上,對這種事能不慎重嗎?左右親近的人都說某人好,不可輕信;眾大夫都說某人好,也不可輕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好,然後去了解,發現他真有本領,再任用他。左右親近的人都說某人不好,不要聽信;眾大夫都說某人不好,也不要聽信;全國的人都說某人不好,然後去了解,發現真的不好,再罷免他。”孟子所論,重點在於強調任用賢才須慎重,與燕昭王任用賢才的果斷和大膽似有所不同。但孟子講的道理,適用於平常時期,而燕昭王所處的卻是非常時期,容不得拖延,更不能沒完沒了地考察。孟子所論與燕昭王所行又有一致之處,那就是國君要有主見。燕昭王對樂毅的提拔和重用,充分表現了他過人的明智和識斷。
樂毅在燕國,一無親戚,二無故舊,沒有任何“關係網”,可以說是個“外來戶”,燕昭王一下子就將他“立於群臣之上,以為亞卿”,如果站在保守的勛戚的立場上,這簡直是難以理解的,可以提出數不清的排斥樂毅的理由,什麼“曾為魏使,未必與我一心”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呀,“年資尚淺,未可以當大任”呀,不一而足。燕昭王面臨的是百廢待興的局面,形勢緊急,人才難得。任何猶豫拖沓,都可能喪失機會。因此,燕昭王偏能“不謀父兄”,不聽同姓群臣那些帶有偏見的議論,當機立斷,看準了就辦,大膽起用了樂毅。此舉,為樂毅這位傑出軍事家提供了施展才智的平台,也使燕昭王實現自己振興燕國的夙願有了人才保障,成為其人才戰略成功的關鍵。
第三,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燕昭王沒有看錯人,樂毅一上任,就顯露出超人的才華。他針對燕昭王急欲報仇雪恥的心情,精闢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克敵制勝的方略。他說:“齊國是個大國,過去曾稱霸諸侯,當今也仍有很強的實力,‘練於兵甲,習於攻戰’,要想戰勝它,不能急於求成。而應做長期的努力:一是要改革內政,二是要搞好外交。”經過二十八年的積累,“燕國殷富,士卒樂佚輕戰”,經濟實力大為提高,國民的凝聚力大為增強,伐齊的條件基本具備。外交方面,樂毅提出“必與天下圖之”的策略,聯合楚、魏、韓、趙等國,結成反齊軍事聯盟。至此,伐齊的條件已完全成熟。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授以相國印,合燕、趙、楚、魏、韓五國之兵以伐齊。在濟西大會戰中,擊破齊軍。楚、魏等國的軍隊力疲而歸。樂毅則不給敵軍以喘息機會,率燕軍乘勝前進,輕卒銳兵,長驅直入,一舉攻克齊都臨淄,齊閔王逃入莒城,僅以身免。燕國取得了自五霸以來空前未有的勝利。
其後,燕國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燕昭王又命令樂毅留下來繼續戰鬥,奪取齊城之未下者。燕昭王對樂毅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從不對樂毅的軍事行動進行干預,更不要說掣肘,從而能使樂毅淋漓盡致地施展其軍事天才。樂毅又在齊打了五年,轉戰千里,下齊七十餘城,除莒、即墨兩城以外,其他齊國城邑全被攻下。至此,樂毅的功業達到光輝的頂點,燕國的國勢也達到了強盛的巔峰。這是戰國時代五彩斑斕的歷史畫卷中極富魅力的一頁。樂毅在軍事上的勝利,燕國的振興和強盛,正是燕昭王人才戰略的成功和勝利。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立。當時,樂毅對莒、即墨兩城採取圍而不攻,以待時機的策略。齊人到燕進行反間活動。昏聵的惠王聽信謠言,派騎劫往齊指揮燕軍,召樂毅回國。樂毅擔心被殺,便逃亡趙國。騎劫平庸無能,在與齊軍作戰中被殺,燕軍望風而逃,齊國很快就收復了失陷的70餘城。燕國從此走上衰亡的道路。很清楚,能否正確地選拔和使用人才,關乎一個國家的盛衰成敗,中外古今,概莫能外。(本文作者系河北大學教授)商聚德

春秋燕國

黃帝的後代中有個叫伯儵的,商朝時被封於燕(今河南省延津縣東北),建立燕國,歷史上為與薊地燕國相區別,稱作南燕。此燕國為姞姓,一直延續到春秋,《左傳》記載隱公五年衛人以燕師伐鄭,桓公十二年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十三年公會紀侯、鄭伯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十八年王子克奔燕,莊公十九年衛師、燕師伐周,二十年鄭伯執燕伯仲文,以其伐周之故,宣公三年鄭文公有賤妾名燕姞,所說的都是南燕。後來南燕滅國,伯儵的後代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燕姓

漢封國

西漢時期,一級地方政區郡、國並行。今北京地區曾五度建為燕國。漢高帝五年(前202),封盧綰逃降匈奴。漢高帝十二年(前195),立子劉建為燕王,都薊城,高后七年(前181)劉建死,無後國除,改為燕郡。高后八年(前180)封呂通為燕王,同年高后死,呂通被殺。文帝元年(前180)徒琅琊王劉澤為燕王,都薊城,元朔二年(前127),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罪自殺,國除改為燕郡。元狩六年(前117),武帝立子劉旦為燕王,都薊城。元鳳元年(前80),劉旦因謀反自絞死,國除。改為廣陽郡。

魏封國

曹魏太和五年(231)、魏明帝封其叔曹宇為燕王,改燕郡為燕國,都薊城,鹹熙二年(265)魏亡,國除。

晉封國

西晉泰始元年(265),晉武帝封其弟司馬機為燕王,都薊城,“八王之亂”時國廢為郡。
東晉永和六年(350)、燕王鮮卑族慕容儁占領薊城。從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徒都之。前燕元璽元年(352),慕容儁即皇帝位。國號大燕,史稱前燕。元壽元年(357),遷都於鄴(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建熙11年(370)前燕為前秦所滅。

後燕

後燕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由鮮卑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權。前秦在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後,投降了前秦的前燕有勢力貴族慕容垂於384年集合鮮卑建國。385年起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394年滅西燕。統治範圍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和河南、遼寧的一部分。407年被北燕所滅。詳細資訊:十六國之一。鮮卑族慕容垂所建。都中山(今河北定縣)。盛時有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大部。歷七主,共二十六年。十六國後期中原地區最強盛的一個王國。前燕慕容垂在位時,慕容垂因宗室內部矛盾投奔前秦,為苻堅將領。淝水之戰後,垂至鄴拜謁先人陵墓。時丁零族翟斌於河南起兵反秦,鎮守鄴城的苻丕(苻堅庶長子)命垂及宗室苻飛龍前往鎮壓。途中垂襲殺飛龍,與前秦決裂。384年,垂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建元立國,史稱後燕。有眾二十餘萬,進圍鄴城。385年苻丕自鄴城撤往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河北之地盡屬後燕。386年,垂自立為帝,定都中山。392年消滅割據河南的丁零族翟魏政權,年滅西燕,基本上恢復了前燕版圖。395年垂命太子寶率軍八萬進攻北魏,在參合陂(在今山西陽高境)大敗。396年垂親率大軍往攻,一度取得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同年四月垂病死,謚曰成武皇帝,廟號世祖。子寶繼位。北魏拓跋圭以步騎四十萬來攻,奪取晉陽,進圍中山。397年寶突圍北奔龍城(今遼寧朝陽),蘭汗弒寶,汗謚寶曰靈帝(後盛追謚寶為惠閔皇帝,廟號烈宗)。開封公詳、趙王麟先後據中山稱帝,十月北魏攻下中山,河北郡縣盡為魏有,後燕被分截為兩部分。401年盛為臣下所殺,辛酉,葬盛於興平陵,謚曰昭武皇帝,廟號中宗。垂少子熙立。407年漢人馮跋等殺熙,謚曰昭文皇帝,廟號高宗。擁立養子慕容雲(高句麗人,本姓高氏)為主。409年,云為其寵臣離班等殺死,謚曰惠懿皇帝,後燕亡。後燕大體承襲前燕制度,除州郡縣治理的編戶之外,還有不隸郡縣而屬軍營的人口。後燕慕容氏以塢堡主為守宰,與漢族豪強大族合作,共同統治。慕容寶時核定士族舊籍,分辨清濁,尊重士族特權,大族勢力得以發展。他又下令校閱戶口,罷除軍營封蔭之戶,分屬郡縣,招致怨恨和反對。後燕原不採用胡漢分治政策,但慕容垂時已由太子寶領大單于,置留台於龍城。慕容盛時曾立燕台於龍城,以統諸部雜夷。慕容熙即位,將北燕台改為大單于台,置左右輔。後來在龍城實行了胡漢分治。後燕的南支——南燕後來被東晉大將劉裕所滅。後燕的北支——北燕在北魏破柔然之戰期間,曾經騷擾過北魏邊境,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於436年,領軍滅亡北燕。

西燕

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慕容泓所建政權。都長子(今山西長治)。不在十六國數之內。盛時有今山西﹑河南各一部分。歷七主,共十一年。前秦主苻堅滅前燕,徙鮮卑四萬多戶於長安及近畿各地,鮮卑部眾受到奴役希望東歸。淝水之戰,前秦南征失敗後,前燕主慕容弟慕容泓聞慕容垂於河北起兵反秦,乃集關內外諸馬牧鮮卑,屯兵華陰。384年泓自稱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以興復燕國為號召,建元燕興,有眾十餘萬,進逼長安。不久,因慕容泓“持法苛峻”,鮮卑貴族殺泓,立其弟慕容沖(太宗威皇帝)為主。沖率眾進圍長安﹐385年於阿房(今陝西西安西)稱帝。及苻堅父子出奔﹐沖入據長安。386年二月,沖部將利用鮮卑軍民思歸關東的情緒殺沖,擁立鮮卑貴族段隨為燕王。三月,慕容永等殺段隨,立慕容鈒(一作覬)為燕王,率鮮卑男女三十餘萬人離長安東去。繼之,鈒被殺,沖子瑤(或作望)被立為帝。瑤鏇被殺,泓子忠被立為帝。六月,忠亦被殺,慕容永被推為大將軍﹑大單于﹑河東王,率領部眾繼續東進。前秦苻丕派兵阻其東歸,雙方在襄陵(今山西臨汾東南)會戰,苻丕軍大敗。386年十月,慕容永(恭宗武桓皇帝)自稱皇帝,建都長子,改元中興。他與後燕慕容垂同是前燕的宗室,遂產生法統之爭。慕容垂在鞏固了自己的後方之後,於393年冬向西燕大舉進攻,394年八月攻克長子,殺慕容永,滅西燕。

北燕

十六國之一。第一代皇帝是高句麗人高雲,實際的建立者是鮮卑化的漢人馮跋。都龍城(今遼寧朝陽)。盛時有今遼寧西南部和河北東北部。歷二主,共二十八年。馮跋(?~430),字文起,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父馮安,慕容永時仕西燕為將軍。西燕亡,馮跋東徙龍城,為後燕禁衛軍將領。慕容熙荒淫無道,407年四月,馮跋等殺慕容熙,擁立後燕主慕容寶養子慕容雲(即高雲)為主。高雲稱天王,以馮跋為使持節,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掌軍國大權。409年十月,雲被其寵臣離班等所殺,馮跋又殺離班等,自稱燕天王,仍以燕為國號,都龍城,史稱北燕。430年九月,馮跋病死,其弟馮弘殺跋諸子自立。馮弘之世,北魏連年進攻,掠徙北燕民戶。435年,馮弘遣使請高句麗出兵迎弘。436年四月,北魏大軍又攻龍城。五月,馮弘在高句麗軍保護下率龍城百姓東渡遼水,奔高句麗。北魏軍入占龍城,北燕亡。北燕“大司馬章”鎏金銅印遼寧北票馮素弗墓出土馮跋統治時,能留心政事,革除後燕苛政,簡省賦役,獎勵農桑,懲治貪污,社會較為安定,有利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又建立太學,選派二千石以下子弟入學讀書,培養統治人才。除以州郡治民之外,還以太子馮永領大單于,置前後左右四輔,推行胡、漢分治政策。馮跋、馮弘都曾派遣使者到江南,當時南朝稱北燕為黃龍國。帝王表:高雲(?-409),407-409在位太祖文成皇帝馮跋(?-430),406-430在位昭成皇帝馮弘(?-437),430-436在位

南燕

中國十六國之一。鮮卑族慕容德所建。都廣固(今山東益都)。盛時有今山東及河南的一部分。後燕慕容寶在位時,叔父慕容德鎮守鄴城。397年北魏攻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寶北奔龍城(今遼寧朝陽)。十月,北魏破中山,後燕被截為兩部分。德以魏將來攻,鄴城難保,於398年率戶4萬南徙滑台(今河南滑縣東),自稱燕王,史稱南燕。399年滑台為北魏攻占,德率眾向東,攻取青、兗,入據廣固。400年德改稱皇帝。405年,德病死(謚世宗獻武皇帝),兄子慕容超(末帝)嗣位。超好遊獵,委政寵幸,誅殺功臣,賦役繁多,百姓患苦。409年東晉劉裕率師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廣固,超被俘斬,南燕亡。南燕建國之初,鮮卑貴族即與漢族士大夫合作,共同統治。慕容德稱帝,下詔承認舊士族特權;又建立學官,選公卿以下及二品士門子弟入太學,本地大族勢力得以保存和發展。由於鮮卑貴族和漢族大姓競相蔭庇人口,形成“百室合戶”、“千丁共籍”的局面,嚴重影響國家的賦役徵發。德下令檢括戶口,出蔭戶5.8萬。還立鐵冶,置鹽官,以增加國庫收入。晉義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東晉中軍將軍劉裕率軍攻克燕都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滅亡南燕的著名戰爭。義熙五年正月,南燕帝慕容超嫌宮廷樂師不夠,欲對東晉用兵掠取。二月,慕容超輕啟邊釁,進擊東晉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掠走百姓2500人。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於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師溯淮水入泅水。五月,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留船艦、輜重,改由陸路進至琅邪(今山東臨沂北)。為防南燕以奇燕國兵斷其後,所過皆築城壘,留兵防守。南燕鮮卑人恃勇輕敵,對晉軍進入其境不以為慮。慕容超沒有採納征虜將軍公孫五樓“憑據大峴山(今山東沂山)之險,使晉軍不能深入”或“堅壁清野”、“斷晉糧道”之良策。六月,劉裕未遇抵抗,過莒縣(今屬山東),越大峴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將軍段暉等,率步、騎兵5萬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4萬繼後。燕軍至臨朐,慕容超派公孫五樓率騎前出,控制臨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東彌河)。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遭遇,公孫五樓戰敗退走。劉裕以戰車4000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後,向前推進。晉軍進抵臨朐南,慕容超派精騎前後夾擊。兩軍力戰,勝負未決,劉裕採納參軍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諮議參軍檀韶、建威將軍向彌率軍繞至燕軍之後,乘虛攻克臨朐。慕容超單騎逃往城南左將軍段暉營中。劉裕縱兵追擊,大敗燕軍,段暉等十餘將被斬。慕容超逃還廣固。劉裕乘勝追擊北上,攻克廣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築圍困之,招降納叛,爭取民心,並就地取糧養戰。慕容超被困於廣固內城,先後遣尚書郎張鋼、尚書令韓范,馳往後秦求援。七月,後秦主姚興派衛將軍姚強率步、騎兵l萬,與洛陽(河南洛陽東北)守將姚紹匯合,統兵共救南燕。並遣使向劉裕宣稱,後秦以10萬兵屯洛陽,若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姚興虛張聲勢,不為所動。不久,姚興被夏主劉勃勃擊敗於貳城(今陝西黃陵西北),遂令姚強撤周長安(今西安西北)。慕容超久困於廣固,不見後秦援兵,欲割大峴山以南與東晉為條件,稱藩於東晉,劉裕不允。南燕大臣張華、封愷封融及尚書張俊相繼降晉。九月,劉裕截獲為借兵去後秦的韓范,使其繞城而行,以示後秦救兵無望,城內南燕守軍驚恐。十月,燕臣張綱被俘,晉軍製成飛樓、衝車等各種攻城器具,加強攻防能力。六年二月,南燕賀賴盧、公孫五樓率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悅壽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斬首,南燕亡。點評:燕軍恃強棄險,慕容超沒有採納征虜將軍公孫五樓的以險要阻礙敵進,以精兵擾敵糧道的策略,可見目光之短淺,南燕滅亡也在情理之中。

大燕安祿山

公元756,正月一日,安祿山於洛陽自稱雄武皇帝,國號大燕,改元聖武元年,設定丞相等朝官,封其子慶緒為晉王,慶和為鄭王,達奚珣為左相,張通儒為右相,嚴莊為御史大夫。定洛陽為都,以范陽為東都。公元757年,安慶緒殺父安祿山,自立為帝,年號載初。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763年,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燕國滅亡。

五代燕

又稱桀燕,五代時期軍閥割據之地,原燕王、盧龍節度使劉守光割據的勢力範圍,故地位於今北京和河北北部,割據的時間為895年—913年,正式稱帝割據的時間為911年—913年僅二年;後梁乾化元年(911年)八月,劉守光在幽州稱帝,國號“大燕”,改元“應天”;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十一月,晉王李存勖拔幽州,劉守光出逃,後被擒,至此,燕國滅亡。
編輯本段

明封國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天,朱棣從鳳陽回到南京,受命就藩北平。他的府邸就是元朝的舊宮,其規制如同天子。按照規定,藩王的府邸“亞天子一等”。

土地疆域

西周初年燕國封域的具體情況不詳,據琉璃河遺址挖掘出的銘器銘文可知,最初統領有六邦的土地和民眾。在西周、春秋不斷向冀北和遼西發展,消滅了薊國、韓國,方國部族孤竹、令支、無終等等。戰國初期燕國的疆域大約包括今河北省的北部和今山西省的東北一角。全境東北和東胡接界,西和中山、趙接界,南邊靠海,並和齊接界。燕昭王時,隨著國力的強大,疆域也大為拓展。占領了中山北境一帶,今唐縣、望都一線成為燕國的南境。燕將秦開東向擊胡,拓地千餘里,直到遼東、朝鮮半島北部,並一度占有齊國大部分的領土(除了莒、即墨兩城)。《戰國策·燕策一·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公》記載:燕國“東有朝鮮、遼東,北有林胡、樓煩,西有雲中、九原,南有呼陀,易水”。置有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由於商業、手工業的發展,城市也空前繁榮起來。燕昭王時期,燕國的都城形成了“三都”體制,即薊城、中都(今北京市房山區竇店以西)和下都武陽城。除都城之外,燕國的一般城市也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如襄平(燕遼東郡治所,在今遼寧省遼陽市舊城區)。

朝代文化

燕國作為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聚集了諸多不同種文化,諸文化因素的滲透釀成燕文化。從琉璃河附近之鎮江營遺址的情況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種周、商文化因素合體的文化覆蓋了異族文化。這種合體現象體現在許多器型上,如鬲的整體為商式造型的袋足,卻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雖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發生了變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許是受商人銅簋的影響(圖八)。文化合體的結果,使遺物產生群體的變化,這些變化後的遺物群體稱之為西周燕文化,與此相關聯,創造這一文化的人類共同體業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遺址、鎮江營遺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滿城要莊B32均有成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顯然強於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劃紋?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習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風格,滿城要莊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莊M1的二層台上也殉有一狗。在隨葬品方面,要莊M1的袋足鬲多於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濃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為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條凸棱又是張家園上層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銅短劍、頭盔、刀等兵器則為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總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並間或顯示出少量的張家園上層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這種文化表象與燕國墓地中周人占據面積很小的情況相結合,透視出燕國社會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國只是少數,又多屬高等級人物,不可能直接與下層接觸,其間所藉助的中間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濃重的原商人舊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中,廣泛地播下了文化傳統的種子,最終成為燕國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雖然在意識上歧視、排擠張家園上層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無法控制商人舊臣與當地土人的接觸,當土著文化強大起來之後的春秋時期,就連周人也無法拒絕土著人的加盟了。尚武燕國建立之初,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華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時有山地民族侵擾,東有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復國心盛,不可能幫助周人,北面是曾保護商王子,與周人抗衡的商舊臣。周人率軍越過廣袤的商地,遠離王畿,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燕國初立,戰事頻繁,平定領地內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持。從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面和車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車馬器者墓室較大,等級較同類墓高的現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統領。

政治制度

由於燕國歷史遠久,且其流傳下來的文獻相當匱乏,只能大略講解其大致。

官僚機構

在中央官職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機構,重要的是將和相,分別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戰國之時,官分文武是各國官僚組織的重要特點,而官分文武無疑有利於國君進一步將權力集中於上。相,是文官系統的首腦。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噲時)、公孫操(燕惠王時)、栗腹(燕王喜時)。將,又稱“將軍”,是武官的首腦,見於傳世文獻的有:市被、秦開。將軍中又有“上將軍”,樂毅曾任此官;戰國時的上將軍,地位相當於春秋時的元帥。其他見於文獻的武官還有“司馬”。爵秩方面,燕國的爵秩等級大致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卿有上卿和亞卿之分,大夫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祿方面,燕國採用的以是“石”計祿。南宋呂祖謙《大事記》云:“以石計祿,始見於此。”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戰國時期的燕國,其地方行政組織一如他國,也實行郡縣制。一般是采郡、縣兩級制。見於燕國的郡有5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的行政長官是“守”,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縣的行政長官是“令”,下設丞、尉等;在縣之下,還有鄉、里、聚(村落)或連、閭等基層組織。由官印還可獲知,燕國在地方設有“司徒”、“司馬”、“司工”、“丞”等等。

封君制度

在戰國時代,各國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中央集權,用以代替過去貴族按等級占有土地進行統治的制度;但又設定了封君制,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著新的貴族特權。

軍事

燕國的兵制,由於年代久遠及文獻匱乏,己不可考。燕國其重要的軍事據點:令疵塞(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居庸塞(今河北省昌平縣西北居庸關),主要防備東胡。武陽城(今河北省易縣東南),處於燕長城的西北端,主要防備齊、趙兩國。燕國的軍隊,有帶甲數十萬,車六百乘,騎六千匹,粟支數年。

經濟

燕國燕山以南以農業為主,以北以牧業為主,燕山地區和冀東地區同時兼有農業和牧業。大至東部沿海有漁鹽之利,北部出產馬牛羊,南部盛產黍稻粟菽,山地有銅鉄礦冶,經濟部門比較齊全。鐵農工具在各地普遍地使用。水利工程,在幽州南界有督亢澤、督亢陌,在北京永定河流域有陶井,在燕南長城有易水堤防,在燕下都有運糧河。燕國在冶金手工業中主要的是冶鐵手工業和青銅手工業。戰國時燕國冶鐵手工業有了飛躍的進步,不僅生產工具用鐵製作,戰爭的武器也已逐漸改用鐵製成,同時青銅手工業的冶鑄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歷史人物

燕太子丹燕太子丹(?-前226) 戰國末燕王喜太子。秦滅韓前夕,燕國送其入秦為質,以結好於秦。因不受禮遇,他燕太子丹怒而逃歸。不久,秦國開始了大舉統一中國的戰爭。燕國地處長城以南,易水之北,在七國中,國小力微,君臣上下恐懼秦國。燕太子丹千方百計欲報前仇,但無計可施。前231年,秦滅韓。前228年秦滅趙。同年,秦軍兵臨易水,燕太子丹將攻燕。燕太子丹在危急之時,通過田光認識荊軻,欲派其刺殺秦王,於是,他尊荊軻為上卿,舍上舍、車騎美女資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次年,他派荊軻為使者,攜秦國逃亡燕的將軍樊於期的頭連同燕國督亢(今河北涿縣、定興、新城、固安一帶)地圖,以請以“舉國為人臣”為名,朝見秦王。臨行,送之易水,擊築悲歌而別。荊軻刺秦王失敗。同年,秦王派王翦、辛勝攻燕,燕、代兩國發兵抵抗,於易水西為秦軍擊破。次年,秦軍大舉攻燕,克燕都薊城。燕太子丹和燕王喜逃至遼東。秦將李信率大軍隨後追擊。燕王喜聽從代王嘉計策,殺太子丹,將頭獻秦軍以求和。漢王充《論衡·感虛》:燕太子丹朝於秦,不得去,從秦王求歸。秦王執留之,與之誓,曰:‘使日再中,天雨粟,令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乃得歸’。當此之時,天地佑之,日為再中,天雨粟,烏白頭,馬生角,廚門木象生肉足。秦王以為聖,乃歸之。《燕丹子》卷上:“秦王不得已而遣之,為機發之橋,欲以陷丹。丹過之。橋為不發。夜到關,關門未開,丹為雞鳴,眾雞皆鳴,遂得逃歸”。又《論衡·書虛》:“燕太子使刺客荊軻刺秦王,不得,誅死”。

戰國七雄

序號國家國姓爵位國都始封國君始祖興亡年代興亡原因史書記載
1齊國媯姓田氏侯爵營丘(山東臨淄縣臨淄鎮北)周安王齊太公田和前386年前221年為秦國所滅《史記》
2楚國羋姓熊氏(米)

子爵

前704年自稱為王

1. 丹陽
湖北枝江縣
2.
湖北江陵縣
3.
河南淮陽
4.壽春
安徽省壽縣
周成王熊繹前1042年前223年為秦國所滅1. 《史記》
(卷40楚世家)
2.《 春秋左氏傳》(始見於桓公二年)
3燕國侯爵[1]
伯爵[2]
前332年稱王。
(北京市西南)周武王召公奭前11世紀前222年為秦國所滅1. 《史記》
(卷34:燕召公世家)
2. 《春秋左氏傳》(“北燕”始見於襄公二十八年)
4韓國姬姓韓氏侯爵
前315年稱王
1. 陽翟 (河南禹州)
2. 新鄭 (河南新鄭)
周威烈王韓景侯韓虔前403年前230年被秦國所滅《史記》 (卷45:韓世家)
5趙國嬴姓趙氏侯爵
前325年稱王
邯鄲
(河北邯鄲)
周威烈王趙烈侯趙籍前403年前222年為秦國所滅《史記》
(卷43趙世家)
6魏國姬姓魏氏侯爵
前344年稱王
1. 安邑
(山西夏縣西北)
2. 大梁
(河南開封)
周威烈王魏文侯魏斯前403年前225年為秦國所滅1. 《史記》
(卷44魏世家)
2. 《竹書紀年》
(魏國史書)
7秦國伯爵1.西垂
2.秦邑
(甘肅天水市故秦城)
3. 汧邑
(陝西隴縣南)
4. 汧渭之會
(陝西眉縣東北)
5. 平陽
(陝西眉縣西)
6.
(陝西鳳翔縣治)
7. 涇陽
8.櫟陽
(陝西臨潼縣北)
9. 鹹陽
(陝西鹹陽市東)
1. 周孝王 封非子為附庸
2. 周平王
秦襄公為諸侯
非子 (伯益後人)前9世紀前206年嬴子嬰向劉邦投降1. 《史記》
卷5、卷6
2.《春秋左氏傳》
始見於桓公四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