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烈侯

趙烈侯(?-前400年),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君主,原名趙籍,趙獻侯之子。在位時用公仲連、牛畜、荀欣、徐越等人,為政待以仁義,約以王道。當時中山國的騎兵猛烈攻擊趙國,烈侯聯合魏文侯,打擊中山,後遷都邯鄲。趙烈侯六年(前403年),與韓、魏並立為諸侯。周安王二年(前400年)趙烈侯卒,其子年幼,由弟武公代政。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趙烈侯(?—前387) 戰國時趙國國君。名籍。趙獻侯之子。公元前408—前387年在位(一說烈侯九年卒,弟武公立,武公在位十三年)。任用公仲連牛畜、荀欣、徐越等人,為政待以仁義,約以王道,又選練舉賢,任官使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趙烈侯六年(前403),與韓、魏並立為諸侯

人物經歷

前453年晉陽之戰,韓趙魏三家滅智氏,權分晉國,但在法律上從晉國脫離出來,則始於趙烈侯。

前408年,趙獻子死後,趙烈侯繼位,中山武公趁三晉忙於開疆拓土之際,對趙國腹地發動迅猛的攻勢。趙烈侯不得不向魏文侯求救,魏文侯同意出兵支援趙氏,一致對外,但是要趙烈侯割讓智地(今山西省運城地區永濟市西北、蒲州古城東南、臨猗縣南部一帶)作為回報。趙烈侯欣然同意。前407年,經過幾年的消磨,魏文侯認為滅中山的時機成熟了,便向趙烈侯借道。趙烈侯與眾臣商議,也同意了魏氏對中山國的攻打。趙烈侯的本來的想法是魏氏與中山相互廝殺,自己從中取利,結果沒想到幾年下來,樂羊、魏擊直接滅掉了中山國,獨吞其地。

晉陽之戰後的趙氏本是最強的,封建制演變中,趙氏也較為徹底。但春秋末期,自趙襄子死後,趙襄子系子孫與趙伯魯系子孫展開奪嫡之爭,一度陷入混亂,在對外戰爭中,也無所作為。相反,經過改革後的魏氏,國力大增,此消彼長,超過了趙國。這一年魏將樂羊魏擊直接越過趙國國土,攻占了中山,魏文侯命其子魏擊(即其後的魏武侯)守中山,趙國的面臨著魏氏的強大壓力,比起中山的威脅還要大得多。這對趙國君臣不能不有所啟示。趙烈侯在相國公仲連的推動下進行改革。

趙烈侯初年是一位喜好音樂而不過問政治的人,趙國有兩位善於唱“鄭歌”(一種輕柔的民歌)的藝人,名槍和石。趙烈侯打算著提高這兩人的社會地位,於是就問相國公仲連:我有喜歡的人,可以讓他尊貴嗎?公仲連回答說:你可以使他富,但不能使他尊貴。烈侯說:既是這樣,我有兩位善於演唱鄭國歌曲的人名呌槍和石,我賞賜給他們土地,每人良田一萬畝。公仲連答應下來。過了1個月,趙烈侯從代地巡察回來,查問給唱歌的賞田兌現沒有。公仲連回答說:正在物色合適的人去辦,還沒有物色到。過了一段時間,趙烈侯又追問這件事,公仲連本不打算給,就裝病不上朝加以迴避。

就在公仲連“稱病不朝”的時候,有位叫番吾君的人從代地來到國都中牟,對公仲連說:我們的國君其實是一位“好善”的人,只是不知道該如何做。現在你當了四年的國相,向國君推薦過人才沒有?公仲連回答說:沒有。番吾君就向他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公仲連把這三人推薦給趙烈侯。

牛畜等三人,就是當時學有所長的“士”。牛畜是精於儒家學說,他勸說趙烈侯行“以仁義,約以王道。”荀欣和徐越是具有法家思想的人,荀欣向趙烈侯建議整頓官制,“選練舉賢,任官使能。”徐越建議“節財儉用,察度功德。”整頓財政和考核官吏。趙烈侯聽了這三人的建議,十分高興,立即對公仲連說:停止賞賜給唱歌人的田地。於是任命牛畜為“師”,荀欣為“中尉”,徐越為“內史”,並賞賜給相國公仲連“衣二襲”。“師”是負責教化的官,“中尉”是負責指揮作戰的長官。“內史”是負責徵收田租和考核官吏的長官。趙烈侯任用這三個人負責上述事務,推行他們的主張,對趙國在政治、經濟上實施改革。

趙國經過改革後,國力有所增強。此時三晉之中,魏氏是無可爭議的領軍人。三晉聯盟在魏文侯的助推下,顯得異常牢固,魏氏雖然強大,但魏文侯對趙氏、韓氏採取的策略是籠絡,即盟趙韓而爭天下。趙氏暫時還沒有太大的危險。韓趙魏三家打著晉國的旗號,稱雄於中原。真可謂天下皆懼。

前403年,周威烈王迫於三晉的煊赫氣勢,不得不冊封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魏、趙、韓三家正式分家,成為了合法政治集團。魏國、趙國、韓國三個新興而充滿活力的諸侯國誕生,趙籍也因此幸運的成為了趙國的開國之君,這個時候的三晉利用前晉國的雄厚家底以及自身的封建開發,達到了極盛一時,趙國的領土已從晉中擴大到今晉東以及河北地界。

前400年,趙烈侯去世,其子趙章(即趙敬侯)年幼,由其弟(其名不詳)輔政,稱趙武公(亦稱趙武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