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48年5月,為適應敵後鬥爭形勢需要,華東軍區將淮南、淮北軍區合併為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治委員曹荻秋,副司令員饒子健、梁從學,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楊光池,參謀長趙匯川)。下轄第1、第2、第3、第4軍分區和第34旅、獨立旅等部,共1.9萬餘人。6月至9月,轉戰津浦、隴海路段,配合華東野戰軍進行開封、睢杞、濟南戰役,牽制打擊國民黨軍。11月,參加淮海戰役,圍攻趙墩,阻擊黃伯韜兵團西逃,接著又配合第13縱隊全殲國民黨軍第238師,解放靈壁。部隊改編
1949年2月,根據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和部隊番號的命令。江淮軍區第34旅、獨立旅與淮海戰役起義的國民黨軍第77軍之第132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軍(軍長何基灃,政治委員趙啟民,副軍長饒子健、過家芳,副政治委員吳憲,參謀長張秀龍,政治部主任王德貴),隸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下轄第100師(以起義的國民黨軍第132師為基礎改編,師長孫明泉。政治委員王學武)、第101師(以江淮軍區獨立旅為基礎組成,師長葉道友,政治委員楊漢林)、第102(以江淮軍區第34旅為基礎組成,師長李木生,政治委員廖成美)。全軍共1.6萬餘人。34軍
1949年4月,經編組整訓後的第34軍參加渡江戰役,和第35軍一起,攻占瓜洲、浦鎮,箝制南京、鎮江正面國民黨軍。23日,占領鎮江。6月,進駐南京,擔任警備任務。7月,軍部兼南京警備司令部,袁仲賢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以祥、何基灃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員,張藩任副政治委員。饒子鍵任參謀長,王德貴任政治部主任。番號撤銷
1949年7月,第100師調歸第33軍建制。11月,第101師調歸第10兵團。12月,第102師調歸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後改為炮兵第3師師部。1950年1月,第3野戰軍教導師6個團調歸第34軍兼南京軍區警備司令部建制。同時,軍機關一部組建華東軍區航空處。11月,軍機關及其餘部隊改編為華東公安第13師。第34軍番號遂撤銷。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一)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