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軍隊

消失的軍隊

消失的軍隊是指中國軍隊番號改變的部隊。

(圖)消失的軍隊中國軍隊資料圖片

1948年11月1日,中國中央軍委下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規定軍的番號排列數目為70個軍。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軍共組建67個軍。第56軍、57軍、59軍一直沒有組建過。我軍共有18個集團軍。即第1軍(駐浙江湖州)、12軍(駐江蘇徐州)、13軍(駐重慶)、14軍(駐雲南昆明)、16軍(駐吉林長春)、20軍(駐河南開封)、21軍(駐陝西寶雞)、26軍(駐山東濰坊)、27軍(駐河北石家莊)、31軍(駐福建同安)、38軍(駐河北保定)、39軍(駐遼寧遼陽)、40軍(駐遼寧錦州)、41軍(駐廣西柳州)、42軍(駐廣東惠州)、47軍(駐陝西臨潼)、54軍(駐河南新鄉)、65軍(駐河北張家口)集團軍。而下面是消失的32個軍隊。

第2軍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2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下轄第4師,第5師,第6師。1953年3月,第2軍番號撤銷,軍部整編為南疆軍區;第4師整編為步兵第4師;第5、第6師整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1師(駐阿克蘇)第2師(駐焉耆,1960年遷庫爾勒)。

第3軍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下轄第7師,第8師,第9師。1952年6月第3軍與第1軍合併,第3軍番號撤銷。軍部改編為西北軍區軍政幹部學校,現為蘭州軍區空軍指揮部。第7、第9師合編為第1軍第7師(1969年改稱第3師)。第9師師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第15師師部。第8師與第1軍第2師合編,第8師師部改編為華北空軍第27驅逐師師部。

第4軍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4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下轄三個師:第10師,第11師,第12師。1952年9月,撤銷第4軍番號。軍部改編為中央軍委城防高射炮兵學校;第10師師部改編為炮兵第10師師部,其部隊編入第11師;第12師改編為鐵路公安部隊第20師。

第5軍

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軍在伊寧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軍。轄第13師,第14師,另直轄2個騎兵團,歸第一野戰軍建制。1952年3月,由第2、第6軍抽調部隊組建第15師。1953年5月,由第13師組建喀什軍分區,第14、第15師改編為農建第3師(駐伊犁。1954年11月1日駐綏定,1954年底撤銷師番號。1982年恢復原建制農3師師部駐喀什)。第4師(駐鞏留。1954年11月1日駐新源肖爾布拉克,1956年遷伊寧市)。1954年10月,第5軍軍部改編為新疆哈薩克自治區軍區(後改為伊犁軍區),第5軍番號即予撤銷。

第6軍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軍,隸屬第一野戰軍。轄第16師,第17師。6月初,在晉南運城組建第18師補充到第6軍。中旬,第6軍編入第2兵團(11月轉隸第1兵團)。10月,第18師(1950年12月,改編為公安第4師)進駐西安,脫離第6軍建制。11月初,第6軍向新疆進軍,至1950年3月,全部到達新疆。軍部與第17師駐迪化(今烏魯木齊)、伊寧等地區,第6軍兼迪化軍區,下轄迪化、哈密、焉耆軍分區由所屬各師分兼。1953年5月,奉西北軍區命令,軍部與西北軍區航空處合編為西北軍區空軍。第16、第17師改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5師(駐哈密1963年遷博樂)、第6師(駐米泉縣五家渠)。第6軍番號即行撤銷。

第7軍

1949年2月中旬,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7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轄第19師,第20師。5月,組建第21師。下旬,軍部率第19、第20師由晉入陝(第21師暫留太原執行警備任務)。6月中旬,編入第1兵團。11月初,第21師抵天水歸建。中旬,第7軍轉隸第2兵團建制。第19師隨第18兵團入川作戰,12月30日進駐四川省金堂地區(1950年10月歸建)。11月,第20、第21師奉命分別開赴濟南、錦西改編為炮兵第7、第4訓練基地。軍部僅轄第19師。1951年10月5日,第7軍番號撤銷。軍部一部充實第一高級步兵學校,另一部與西北軍區航空處合併組成西北軍區空軍司令部。1952年8月,第19師改編為空軍第16師。

第8軍

1949年2月下旬,西北野戰軍第8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軍,隸屬第一野戰軍建制,仍留華北地區作戰。轄第22師,第23師。5月29日,第8軍奉命與綏蒙軍區合併為綏遠軍區,劃歸華北軍區建制。第8軍番號即行撤銷。現為內蒙古軍區。

第9軍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國民黨新疆警備副總司令、南疆警備司令兼整編第42師師長趙錫光隨陶峙岳率所部起義。12月29日,其整編第42師就地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軍,隸屬第22兵團建制。下轄第25師,第26師,第27師。1952年4月,第9軍軍部與第22兵團兵團部合併,由第22兵團兵團部兼第9軍軍部。11月,第9軍番號撤銷。1953年5月,第25師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7師(駐沙灣縣炮台。1958年遷奎屯);第26師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8師(駐石河子);第27師編為新疆農業建設第9師(駐焉耆。1955年撤銷建制。1982年恢復原建制。駐額敏)。

第10軍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二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0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建制。轄第28師,第29師。49年4月以皖北獨立師為基礎,組建第30師,列入第10軍建制。1950年2月,第10軍全部到達川南,兼川南軍區,下轄內江、宜賓、樂山、瀘縣等四個軍分區及自貢警備司令部。第28師兼宜賓軍分區,第29師兼內江軍分區,第30師兼樂山軍分區。1951年2月,第10軍與川南軍區分開,同時第29師(1961年6月改為武漢軍區獨立師,1969年改為第49師)調歸第15軍建制。第62軍第184師調歸第10軍建制。1952年4月25日,第10軍軍部和第30師調歸海軍,軍部現為北海艦隊。第30師現為海軍航空兵部隊。第28師(1969年改為第205師,1985年改歸第28集團軍,1998年縮編為旅,改歸內蒙古軍區)調歸第23兵團第69軍。第184師調歸裝甲兵和華北軍區,該軍番號撤銷。

第11軍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隸屬第2野戰軍第3兵團建制。轄第31師,第32師,第33師。1950年1月,第11軍歸川東軍區領導,軍部進駐萬縣。第31師為軍區機動部隊,進駐梁山(今梁平縣);第32、33師、軍補訓師分兼大竹軍分區、萬縣軍分區、酉陽軍分區。7月,第11軍軍部及直屬隊調山東青島組建海軍青島基地。1951年1月,第31師(1969年改為第36師)編入第12軍建制。3月,第32師、第33師開赴河北廊坊地區集結,奉命重新組建第11軍。轄第32、33、182師(原屬第18兵團第61軍)。1952年10月,新建第11軍軍部及直屬隊奉命在浙江杭州組建空5軍(現為空軍昆明基地)。除第182師改鐵道兵外,第32師(1969年改為第48師,1998年縮編為旅)調歸16軍。第33師(1969年改為第26軍76師,1999年改為山東省陸軍預備役第76師)調歸第26軍建制。1969年,第11軍又以昆明軍區部隊在雲南大理重建。轄第31師(原駐貴州第49師)、第32師、第33師。1985年第11軍又被撤銷,第31師、第32師(1999年改為雲南省陸軍預備役第32師)改歸第14集團軍,第33師撤銷。

第15軍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於河南周口地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5軍,屬第2野戰軍第4兵團建制。下轄第43師,第44師,第45師。1950年12月,第43師奉命留駐雲南建設昭通軍區,第10軍第29師編入第15軍序列。1961年6月,該軍改編為空降15軍。第44師改編為空降兵第44師;第45師改編為空降兵第45師。

第17軍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及冀魯豫部隊一部在河南項城地區合編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7軍。下轄第49師,第50師,第51師,歸第二野戰軍第5兵團建制。1950年3月初,第17軍軍部兼貴州軍區安順軍分區,第49師兼興仁軍分區,第50師兼鎮遠軍分區,第51師兼都均軍分區。1952年3月17日,第17軍番號撤銷。1968年8月26日,武漢軍區在湖北孝感重建第17軍。下轄第29師(1969年12月改稱第49師)、第50師(原河南省軍區獨立第1師)、第51師(原湖北省軍區獨立師)。1969年軍部移至河南信陽。1973年2月9日,第17軍又被撤銷,第49師改由武漢軍區直轄。第50師和第51師恢復原建制、番號。1976年6月,第49師移防甘肅,與第19軍56師合併(仍為第56師)。

第18軍

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豫皖蘇軍區機關及其獨立旅和各軍分區基幹團、中原野戰軍第1縱隊第20旅組建為第18軍,隸屬第2野戰軍第5兵團建制。下轄第52師,第53師,第54師。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西藏軍區,以第18軍進藏領導機構組成軍區機關,駐拉薩(歸西南軍區領導)。下轄:第52師(1952年7月撤銷。1965年5月20日恢復。1969年改為第50軍149師。1985年全軍大整編,第50軍撤消番號,第149師轉隸第13集團軍駐防四川樂山)、第53師(1957年5月23日撤消,師部和昌都警備區合併。1968年2月7日重組陸軍第53師,師部駐日喀則。?,改番號為山地步兵第53旅,現駐防西藏林芝米林)、54師(1955年9月14日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空軍第1師,屬武漢軍區建制指揮,師部駐武漢。1957年8月調歸廣州軍區防空軍建制,改編為空軍高射炮兵第109師,駐汕頭市。1964年3月改稱空軍高射炮兵第10師。現為廣州軍區空軍飛彈第10旅,駐廣州市)、昌都警備區,日喀澤警備區,黑河警備區,第18軍後方部隊司令部及騎兵第1團、工兵第5、第8團、西藏軍區幹部學校、獨立支隊、班禪警衛營、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軍區在拉薩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軍改為西藏軍區,第18軍番號即行撤銷。

第19軍

1949年5月1日,陝南軍區所屬第12旅、第17師於湖北鄖陽縣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隸屬第2野戰軍直接指揮。下轄第55師,第57師。第19軍成立後即暫歸第1野戰軍指揮。1950年底,陝南軍區撤銷,第19軍移防西安兼陝西軍區。1952年7月1日,第19軍軍部改編為陝西軍區,第55師調歸西北軍區領導,第57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石油工程第1師。第19軍及其所屬師、團番號同時撤銷。1969年第19軍又以蘭州軍區部隊在甘肅重建。轄第55師、第56師、第57師。1976年6月,武漢軍區第49師與第56師合併(仍為第56師)。1985年第19軍又被撤銷,第55師(1998年縮編為旅)改歸第21集團軍。第56師(1998年縮編為旅)改歸第47集團軍。第57師撤銷。

第22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建制。轄第64師,第65師,第66師。第64師1958年改編為舟嵊要塞區部隊。第65師1958年改編為舟嵊要塞區部隊。第66師1951年撤銷,組建空10師和空12師。1958年22軍被撤銷。

第23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3軍,隸屬第3野戰軍第7兵團。轄第67師,第68師,第69師。1950年1月,調歸第9兵團建制。1952年9月第68師調出第23軍改為空軍部隊,另調入原屬第25軍的第73師。1958年3月第23軍駐防黑龍江哈爾濱,屬瀋陽軍區。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3師改稱第68師。1985年第23軍改編為陸軍第23集團軍,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和高炮旅以及守備第5、第7師(1992年撤銷)。1998年第67、第68師分別改為步兵旅和摩步旅,坦克旅則改裝甲旅。2003年23軍被撤銷。

第24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屬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建制。轄第70師,第71師,第72師。6月,第70師北上配合兄弟部隊解放青島,第71師南下淮北,歸鄂豫皖邊區聯合剿匪指揮部指揮,進剿大別山地區土匪。8月11日,第72師配合兄弟部隊攻占長山列島。1950年3月,第71師歸建。1952年7月20日,第71師撤銷,師部組建空15師。第25軍74師歸第24軍建制。9月,第24軍改歸第9兵團。1955年10月,第24軍駐防河北唐山。1961年1月12日,65軍炮575團加農,榴彈炮各1營歸24軍,改編為軍炮兵團,高炮團。1963年11月1日,建立工程兵第3工區,歸24軍建制。1966年6月15日,70師改編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3師,24軍北移至承德。1969年12月全軍重排番號,第74師改稱第70師,並重建第71師,工程兵第3工區改為第71師。1985年7月,第24軍改編為陸軍第24集團軍。由原陸軍第24軍轄第70,71,72師,炮兵旅、高炮旅以及守備第4旅(1992年撤銷)組成。1996年原屬天津警備區的坦克第1師(該師是我軍第一支坦克部隊)調入該集團軍。1998年,步兵第72師與唐山預備役師合併,組成河北省預備役高炮72師。坦克第1師改為裝甲師。同時,天津警備區摩步第196旅也轉歸第24集團軍。2003年24軍被撤銷。

第25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軍,隸屬於第三野戰軍第8兵團。轄第73師,第74師,第75師。1952年7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第25軍軍部及第75師師部調歸空軍,第73師(1969年改為第68師,1998年縮編為旅)調歸第23軍。第74師(1969年改為第70師,1998年縮編為旅)編入第24軍。第75師撤銷,師部調空軍,各團歸江蘇省軍區。第25軍番號撤銷。

第28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10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8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轄第82師,第83師,第84師。同年底,駐防福建前線,執行剿匪等任務。1952年5月,第28軍(駐莆田)歸福建軍區領導。1969年11月20日調山西侯馬。1985年調大同,第84師撤銷。1998年第28集團軍撤消,所屬步兵第82旅改歸第63集團軍建制。第83師1999年改編為山西省陸軍預備役第83師。

第29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11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9軍。隸屬第三野戰軍第10兵團。轄第85師,第86師,第87師。1950年11月18日,第29軍軍部改編為軍委鐵道公安司令部。第86師調歸軍委空軍。第85師改歸福建軍區,85師後改為福建軍區水兵第1師,1954年組建海軍陸戰師,1957年撤銷改為上海警備區部隊(現海防第2旅)。第87師改歸福建軍區,1952年4月,87師改為公安第13師。1969年,第29軍又以福州軍區部隊在福建重建。轄第85師、第86師(原第26軍76師)、第87師。1985年第29軍又被撤銷,第86師改歸第31集團軍,第85師、第87師都改為海防師。

第30軍

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12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0軍。隸屬第3野戰軍第9兵團。轄第88師,第89師,第90師。1950年1月16日,華東軍區決定第30軍軍部調歸海軍,所屬第88師(1951年撤銷)改歸第26軍。第89師改編為傘兵第1旅,後為空降兵第1師,1961年改為空降兵第43師。第90師改歸第27軍,1951年撤銷,組建空軍航空兵第4混成旅,師部及部分部隊調歸海軍。

第32軍

1949年2月,膠東軍區前線指揮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2軍。隸屬山東軍區。轄第94師,第95師。1950年1月,以山東警備第4、第5團及第2、第3團各一部為基礎組建第96師。11月,第32軍番號撤銷,軍機關大部充實重建的第8兵團兵團部。第94師(1951年撤銷)調歸第27軍建制;第95師調歸軍委空軍,組建空14師;第96師調歸福建軍區建制,1952年2月與第86師合編為鐵道兵第7師。

第33軍

1949年2月,渤海縱隊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59軍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3軍,屬第三野戰軍第9兵團建制。轄第97師,第98師,第99師。7月,第34軍第100師歸第33軍建制。1950年11月,第33軍奉命改編為華東公安部隊兼淞滬警備司令部,第97、98、99、100師依次改編為公安第14、15、16、17師,該軍番號同時撤銷。

第34軍

1949年2月,江淮軍區第34旅、獨立旅與淮海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軍第77軍第132師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4軍,隸屬第3野戰軍第8兵團。轄第100師,第101師,第102師。6月,第34軍進駐南京,擔任警備任務。7月,軍部兼南京警備司令部,第100師(1950年後改編為高炮第3師)調歸第33軍建制。11月,第101師調歸第10兵團。12月,第102師師部調歸第三野戰軍特種兵縱隊,後改為炮兵第3師師部。1950年1月,第3野戰軍教導師6個團調歸第34軍兼南京軍區警備司令部建制。同時,軍機關一部組建華東軍區航空處。11月,軍機關及其餘部隊改編為華東公安第13師。第34軍番號遂撤銷。

第35軍

1949年2月,魯中南縱隊與濟南戰役中起義的國民黨整編第96軍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屬第三野戰軍第7兵團建制。下轄第103師,第104師,第105師。4月,第35軍調歸第8兵團指揮。9月,第103、第104、第105師分別兼衢州、紹興軍分區和杭州警備區。1950年1月,第35軍番號撤銷。軍部及軍屬炮兵團調歸華東海軍。

第36軍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的影響和中國*政策的感召下,率綏遠省軍政各界領導人與各族代表共39人聯合署名通電起義。12月9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董其武所部第111軍在內蒙包頭地區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6軍。下轄第106師,第107師,第108師。同時以獨立第3旅、保全騎兵第4旅、整編騎兵第13旅等部改編為軍直騎兵旅。列入綏遠軍區編制。1950年12月,第36軍歸華北軍區第23兵團建制。1951年1月,隨兵團移駐河北省衡水地區。4月,軍直騎兵旅撤銷,其部隊與同時撤銷的兵團直屬騎兵第4師一部分別編入各師。1952年2月,第36軍軍部與第37軍軍部一起調中央財委編為建築工程部,第107師與第37軍第110師合編為第107師,直屬兵團領導。其他部隊分別調歸兵團學習團或編為建築工程部隊。第36軍番號撤銷。

第37軍

1949年9月19日,國民黨綏遠省政府主席、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形勢的影響和中國*政策的感召下,率綏遠省軍政各界領導人和各族代表共39人聯合署??定,其新編獨立第7師等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7軍。下轄第109師;第110師;第111師。同時以保全騎兵第5、第6旅等部改編為軍直騎兵旅。列入綏遠軍區建制。1950年12月,第37軍歸華北軍區第23兵團建制。1951年1月,隨兵團移駐河北省衡水地區。4月,軍直騎兵旅撤銷,其部隊與同時撤銷的兵團直屬騎兵第4師一部分別編入各師。1952年2月,第37軍軍部與第36軍軍部一起調中央財委編為建築工程部,第110師與第36軍第107師合編為第107師,直屬兵團領導。其他部隊分別調歸兵團學習團或編為建築工程部隊。第37軍番號撤銷。

第43軍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6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3軍,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轄第127師,第128師,第129師。原東北軍區獨立第6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156師(1949年編入江西軍區)。1952年7月5日,第43軍與海南軍區合併為海南軍區兼第43軍。10月,第44軍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1952年11月,第129師師部與海南島基地共同組建海軍西營基地(現湛江基地)。1961年8月撤銷第43軍番號,部隊改屬海南軍區。1968年9月重建第43軍,轄第127師、第128師、第220師(1969年9月18日改稱第129師),並調防廣西桂林。1969年10月17日,移駐河南洛陽,改歸武漢軍區領導(第129師留貴陽“支左”,1973年1月歸建)。1985年10月,第43軍再次撤銷,第127師改歸第54集團軍,第128師1985年改歸第20集團軍,1996年改為武警機動師。第129師撤銷。

第44軍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7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4軍。轄第130師,第131師,第132師,第157師,隸屬東北野戰軍序列。1949年4月,該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建制。6月,第157師調歸江西軍區建制。1952年10月,第44軍番號撤銷,軍機關併入中南軍區海軍機關;第130師和第45軍合編為第54軍;第131師師部調歸海軍青島基地,組建海軍航空兵師;第132師調歸第43軍建制,後改歸海南軍區。

第45軍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在遼寧遼陽、海城等地區,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5軍。轄第133師,第134師,第135師,第158師。1949年3月,第45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建制。1950年4月,第158師調歸廣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1951年3月,45軍移駐廣東省花縣、清遠、佛山地區。7月,第134師調至湛江、海康等地區。1952年8月,奉中南軍區命令,第133師(1969年改為第138師,1985年改歸第26集團軍)調第46軍建制。10月,第45軍軍部及第134師(欠一個團)、第135師,與第44軍第130師另一個團,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54軍,歸中南軍區領導。第134師,1969年改為第161師,1985年撤銷。第135師,1969年改為第162師。

第46軍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第9縱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仍歸東北野戰軍建制。轄第136師,第137師,第138師。冀熱遼軍區獨立第7師調歸該軍建制,改稱第159師。1949年4月初,該軍編入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建制。7月,第159師調歸湖南軍區建制;第138師擔任長沙警備任務;第136師、第137師參加衡(陽)寶(慶)戰役。1952年11月第133師調入,原轄之第138師調出組建海軍潛艇學校。1955年10月21日,46軍進駐吉林。1975年7月,46軍調入江蘇徐州,後調山東臨沂。1985年撤銷46軍。第136師(1998年與開封陸軍預備役師合併,改為河南省陸軍預備役第136師)改歸第26集團軍。第137師撤銷。

第63軍

1949年1月,華北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3軍,隸屬華北軍區第19兵團建制。轄第187師,第188師,第189師。1949年6月初,第63軍由太原出發,隨第19兵團劃歸第一野戰軍建制。1950年1月至11月初,第63軍在三原、耀縣、蒲城地區整訓、開荒生產。同時抽一部分部隊參加修建天(水)寶(雞)段鐵路。1951年2月10日,第63軍進至遼寧鳳凰城地區集結。15日入朝作戰。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第63軍於1953年9月回國,駐防河北石家莊。1969年移防山西太原。1968年,第189師改為北京衛戍區警衛第4師,1985年以工程兵第1工區重建第189師。1985年第63軍改編為陸軍第63集團軍,警衛第4師改為步兵第189師重新歸建。同時編入坦克旅、炮兵旅(原炮兵第16師)和高炮旅。1996年,原屬第63集團軍的步兵第187師改為直屬武警總部的機動師。1998年後,步兵第189師改編為摩步旅,坦克旅也改編為裝甲旅。同時由於第28集團軍撤消,所屬步兵第82旅改歸第63集團軍建制。2003年63軍被撤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