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總留守處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八路軍主力相繼開赴華北抗日前線。為了保衛中共中央和陝甘寧邊區,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炮兵營、輜重營,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第一二九師第三八五旅旅部和第七七○團、特務營、工兵營、炮兵營、輜重營,共9000餘人,留守陝甘寧邊區。為統一指揮各留守部隊,9月,在延安設立八路軍後方留守處,蕭勁光任主任,各留守部隊的政治工作由八路軍後方政治部領導,張際春任後方政治部主任。

簡介

1939年8月,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改褓留守兵團(對外仍稱後方留守處),以原後方留守處為兵團司令部,原後方政治部編為兵團政治部。蕭勁光任兵團司令員(12月兼政治委員),曹里懷任參謀長,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10月,為了加強黃河河防和預防國民黨頑固派製造突然事變,第三五九旅率第七一七、第七一八團由晉魯冀邊區回師陝甘寧邊區,接替綏德警備區的防務,歸八路軍留守兵團指揮。11月,第三五九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王震兼綏德警備區司令員。警備第一團移防三邊,接替警備第二團防務,警備第二團移防隴東。迄至1941年,留守兵團所屬部隊(含代管),計有3個旅部、20個團和10個獨立營。

主要任務

留守部隊所擔負的主要任務是保衛邊區,肅清土匪,安定人民生活;發動與組織民眾參加抗日鬥爭,保衛河防,保衛黨中央,鞏固與擴大留守部隊;建設正規化部隊,提高戰鬥力,培養積蓄幹部。為了便於軍事行動,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1937年11月2日關於留守部隊改編的指示,除第三八五旅旅部和第七七○團外,其餘部隊統一改編成警備第一至八團和獨立營、騎兵營。第一二○師炮兵營、輜重營合編為警備第一團,賀晉年任團長,鍾漢華任政治委員;第一二九師特務營編成警備第二團,周球保(周仁傑)任團長,甘渭漢任政治委員;第一二九師炮兵營編成警備第三團,閻紅彥任團長,杜平任政治委員;第一一五師炮兵營、輜重營合編成警備第四團,陳先瑞任團長,羅志敏任政治委員;第一二○師特務營編成警備第五團,白志文任團長,李宗貴(李赤然)任政治委員;第一二○師工兵營編成警備第六團,王兆相任團長,張達志任政治委員;第一二九師工兵營編成警備第七團,尹國赤任團長,周芝光任政治委員;第七一八團改稱警備第八團,文年生任團長,帥榮任政治委員;第一二九師輜重營改編為鄜甘獨立營,同時又成立了騎兵營。在這次改編過程中,第三八五旅旅部及第七七○團番號未變,王宏坤為旅長,王維舟為政治委員,耿飈為參謀長,方強為政治部奎任,謝扶民為政治部副主任;張才千為第七七○團團長,肖元禮為政治委員。各警備團一律恢復營的建制,除警備第四團轄2個營外,其他團均轄3個營,這時東區留守處和西區留守處即行撤銷。至同年12月底,後方留守處領導機關編有4個處,畢占云為參謀處處長,張元壽為供給處處長,孫毅之為衛生處處長,副官處處長缺配。整個部隊共15514人,各種槍枝9000餘。1938年2月28日,莫文驊調任八路軍後方政治部主任。同年3月,騎兵營擴編為騎兵團,孔令甫任團長,馬澤迎任政治委員。由於日軍開始對邊區河防發起進攻,為了統一邊區部隊的指揮,增強河防力量,4月,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邊區保全司令部及其屬部統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指揮。11月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中共陝甘寧邊匭委員會、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作出了《關於擴大第八路軍留守部隊的決定》,要求2個月內擴大5000名新兵補充到留守部隊。1939年5月17日,頒布了留守部隊統一編制、統一名稱的命令。7月2日,軍委炮兵團編入後方留守處,10月,炮兵團與鄜甘獨立營合編為特務團,劉國禎任團長,袁光任政治委員。

所屬部隊

1.兵團直屬團。兵團直屬團有警備第一團、警備第五團和騎兵團。警備第一團駐防米脂一帶,賀晉年任團長,羅志敏任政治委員;警備第五團駐延安,擔負延安地區的部分防務和警衛兵團機關,白志文任團長,李宗貴任政治委員;騎兵團駐防靖邊一帶,孔令甫任團長,鍾文濤任政治委員。
2.第三八五旅。該旅於1937年8月,由紅四方面軍第四軍改編而成,王宏坤任旅長,王維舟任副旅長(10月改任旅政治委員),耿飈任參謀長,蘇精誠任政訓處主任。下轄第七六九團(由紅軍第四軍第十師改編,陳錫聯任團長,汪乃貴任副團長)、第七七○團(由紅軍第四軍第十二師改編,張才千任團長,曾廣泰任副團長)。10月,方強任該旅政治部主任,謝扶民任副主任。1938年3月,方強調離,謝扶民任政治部主任。5月,警備第七團撥歸該旅建制,改稱第七團。1938年,王維舟任旅長。1940年甘渭漢任政治委員,耿飈任副旅長兼參謀長。8月,警備第二團撥歸該旅建制,改稱第二團。迄至1941年,第七七○團團長張才千,第二團團長周仁傑(周球保),第七團團長袁淵,政治委員劉隨春。全旅共4655人,各種槍2360餘支。
3.第三五九旅。該旅於1937年8月,由紅軍第六軍團和紅軍第三十二軍編成,陳伯鈞任旅長,王震任副旅長(後任政治委員),劉子奇任參謀長。下轄第七一七團(由紅六軍團改編,劉轉連任團長,陳守堯任副團長)、第七一八團(由紅九十四師改編,文年生任團長,賀慶積任副團長);9月,旅部率第七一七團開赴晉西北抗日前線,第七一八團留守陝甘寧邊區,歸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建制(後改編為警備第八團)。同年冬,袁任遠任旅政治部主任。1938年1月,編成新的第七一八團(原第七一八團改為警備第八團)和第七一九團。8月,王震任旅長兼政治委員,郭鵬任參謀長。1939年秋,組成雁北支隊和第四支隊。1940年4月,雁北支隊和第四支隊先後到達陝甘寧邊區歸建。1941年8月,雁北支隊改編為特務團,第四支隊改編為補訓團。至1941年年底,第七一七團團長陳外歐,政治委員晏福生;第七一八團團長陳宗堯,政治委員左齊;第七一九團團長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特務團團長徐國賢,政治委員譚文邦;補訓團團長蘇鰲,政治委員龍炳初。全旅兵力增到10325人,各種槍近4200支。
4.警備第一旅。1939年12月以綏德警備區司令部為基礎,成立警備第一旅,文年生任旅長,閻紅彥任政治委員,歐陽稼祥任參謀長。旅轄警備第三、第八團,調防關中地區。1941年陳先瑞任副旅長,5月和10月,警備第四團和留守兵團特務團先後編入該旅。至1941年底,警備第三團團長傅忠海;警備第四團團長陳先瑞(兼),政治委員宋金華;警備第八團團長龍將元,政治委員余非;特務團團長劉國禎,政治委員袁光。全旅共5337人,長短槍2441支,輕機槍149挺,重機槍16挺,迫擊炮3門,山炮3門。
5.保全司令部。1937年8月15日,根據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陝甘寧省軍事部改稱陝甘寧邊區保全司令部,高崗任司令員,周興任副司令員,譚希林任參謀長,呂振球任政治部主任,轄關中、慶環、三邊、神府分區和10個基幹保全大隊,23個縣保全大隊,2萬餘基幹自衛軍及直屬營連。保全司令部機關駐延安。1938年4月,將各基幹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營:關中分區第一、第二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第一、第二營;第三保全大隊和延川、固臨(新設縣)保全大隊合編為獨立第三營;保全、安定警衛連和第四保全大隊合編為獨立第四營;慶環分區第五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第五營;神府分區第六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第六營;三邊分區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第七營;靖邊、安塞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第八營;延川、延長保全大隊改編為獨立第九營;慶環分區騎兵營和三邊分區蒙漢騎兵營合編為三邊騎兵營。共4115人,長短槍2858支,輕機槍77挺。10月,王世泰任副司令員。1939年,黃羅斌任參謀長。年底,將獨立第六營與宋家川、介休巡查大隊及老君殿游擊隊合編為保全司令部第一團(後改稱保全第四團);1940年初,將獨立第四、第八營合編為保全第二團;1941年2月,將獨立第一、第二、第三營合編為新的保全第一團;將赤淳保全隊和陝西工委留守處警衛第五營及關中青年營合編為保全第三團;將三邊分區騎兵營與昭盟騎兵營合編為騎兵團。保全第一團團長劉懋功,政治委員楊中行;保全第二團團長賀吉祥,政治委員黃永輝;保全第三團團長張國棟;保全第四團團長楊文謨(代),政治委員王再興;騎兵團團長康健民,政治委員郭炳坤。整個保全部隊5299人,各種槍2900餘支。
6.關中警備司令部。1941年8月8日成立,由警備第一旅旅長文年生兼司令員,習仲勛兼政治委員,張仲良、汪鋒任副司令員。8月27日牛書申任政治部主任。保全司令部所轄之保全第一、第三團劃歸關中警備司令部建制。共2376人,各種槍1500餘支。
八路軍留守兵團(後方留守處)從成立至1942年6月,領導和指揮留守部隊在陝甘寧邊區進行了保衛黃河河防、肅清土匪和制止反共磨擦等鬥爭,開展了正規化建設和大生產運動。同日軍進行大小戰鬥70餘次,斃傷日軍800餘人;打退國民黨頑固派的武裝進攻171次,消滅頑軍2000餘人,繳槍3400餘支;斃傷俘土匪900餘人,基本上肅清了邊區匪患;積極開展農副業生產,僅1939、1940兩年就開荒4.68萬畝,收糧74.9萬公斤,三五九旅成為生產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指揮的長期轉戰在陝甘寧與晉綏兩解放區的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一支主力部隊。這支部隊的基本使命是,打破日偽軍對晉綏抗日根據地的“掃蕩”、“蠶食”和“治安強化運動”,鞏固與發展晉綏抗日根據地;粉碎國民黨頑固派進攻陝甘寧邊區的陰謀,保衛黨中央和陝甘寧邊區;加強部隊自身的軍政訓練和開展大生產運動,保存與培訓幹部,支援敵後各根據地的鬥爭。後來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
(一)聯防軍的編成。為了統一陝甘寧與晉西北兩個區域的軍事指揮,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於1942年5月13日作出《關於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的決定》。6月10日,聯防軍司令部在延安成立,賀龍任司令員,關向應任政治委員(關養病期間由高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林楓任副政治委員(後譚政)。9月15日,聯防軍司令部與留守兵團司令部合併(對外仍保留留守兵團司令部名義),蕭勁光任聯防軍副司令員,張經武任參謀長。1943年2月20日,成立聯防軍政治部,譚政兼任政治部主任,傅鍾、甘泗淇、張仲良任副主任。張令彬任後勤部部長。聯防軍司令部設副官處、參謀處;政治部設組織部、宣傳部、鋤奸部、秘書處、總務處、軍法處、直屬政治部;後勤部設軍需局、衛生部、軍工局、供給部、兵站部、政治部。聯防軍轄第一二○師兼晉綏軍區、警備第一旅、警備第三旅、第三八五旅、騎兵旅、炮兵團和保全第一、第三、第四團。1942年12月,聯防軍計轄8個旅(含第一二○師4個旅)、6個軍分區(其中2個軍分區由旅兼),另有1個河防司令部,1個抗大分校,2個獨立團,3個保全團,共75307人。1944年,增加了新編第四旅和教導第一旅、第二旅共13713人。1943~1944年,為準備粉碎國民黨頑軍對陝甘寧邊區新的進攻,中共中央軍委先後由晉綏、晉冀魯豫、晉察冀抽調第三五八旅、新編第四旅、教導第一、第二旅開赴陝甘寧邊區,歸聯防軍建制。
1945年9月初,賀龍、李井泉率獨立第一旅和第三五八旅,由陝甘寧邊區東渡黃河,參加大反攻。這時,由王世泰代理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為了適應形勢急劇發展的需要,駐守陝甘寧邊區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抽調部隊和幹部,分批開赴豫西和東北各地。
(二)聯防軍直屬團。聯防軍直屬炮兵團、保全第一團、保全第三團、保全第四團,是於1942年6月隨留守兵團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的。炮兵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邱創成,1942年冬整編後全團為781人;保全第一團團長劉懋功,政治委員楊中行,該團在1942年冬的整編中編入警備第一旅第三團;保全第三團團長陳國棟,該團在1942年冬的整編中編入警備第一旅第三團;保全第四團團長楊文謨,政治委員王再興,該團在1942年的整編中編入警備第三旅警備第七團。
(三)第三五八旅。第三五八旅於1942年6月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駐防晉西北地區,1943年6月,旅率第七一六團、第八團進入陝甘寧邊區,集結在富縣以西葫蘆河一帶。張宗遜任旅長,李井泉任政治委員,賀炳炎任副旅長,白堅任副政治委員,李夫克任參謀長,朱明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七團、第八團、第七一六團和游擊第二支隊。經過精簡整編下轄第七一五團、第七一六團和第八團,全旅共4974人。後黃新廷任副旅長,廖漢生、楊秀山先後任副政治委員,伍晉南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在駐地開展大生產運動,糧食蔬菜基本達到自給。1945年9月,為了打擊拒不投降的日偽軍,該旅編入晉綏野戰軍,東渡黃河參加大反擊作戰。黃新廷任旅長,余秋里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唐金龍任刖旅長,方復生、何輝燕先後任參謀長。
(四)第三五九旅。第三五九旅於1942年6月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編入前該旅駐於陝甘寧邊區,王震任旅長兼政治委員,蘇進任副旅長,唐子奇任參謀長,袁任遠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七一七團、第七一八團、第七一九團。同年冬奉命進行精簡整編,增轄特務團、補充團,此時共轄5個團,兵力8502人,駐防金盆灣、臨真、馬坊、九龍泉、南泥灣等地墾荒生產,成為屯田模範。不久,張邦英任旅政治委員,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員,劉轉連任參謀長,李信任政治部主任。1944年11月,旅主力4000餘人,組成南下支隊,進軍湘粵地區。1945年6月18日,該旅一部3000餘人,組成八路軍第二游擊支隊,由劉轉連、張啟龍率領向湘粵邊挺進,當行至河南省新安地區時,因日軍已投降,遂轉赴東北。
(五)獨立第一旅。獨立第一旅於1942年6月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分批調防陝甘寧邊區。高士一任旅長,朱輝照任政治委員(後冼恆漢),王尚榮任副旅長,谷志標任參謀長,楊琪良任政治部主任。旅轄第二團、第七一五團。同年冬進行精簡整編,整編後轄第二團、第圜團,共3672人,駐防米脂、佳縣、綏德地區。並在這些地區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全年生產收益能自給一半以上。後習仲勛任旅政治委員,朱輝照任副政治委員,賈陶任參謀長,金如柏任旅政治部主任。1945年9月,奉命編入晉綏野戰軍,此時,王尚榮任旅長,朱輝照任政治委員,傅傳作任副旅長,賈陶、李書茂先後任參謀長,楊琪良任政治部主任。旅轄第七一四團、第二團、第三十五團。9月初,該旅由賀龍司令員親自率領離開陝甘寧邊區,開赴察綏大反攻前線。
(六)第三八五旅。第三八五旅於1942年6月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王維舟任旅長,甘渭漢任政治委員,耿飈任副旅長兼參謀長,謝扶民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七七○團、第二團、第七團,駐防合水、慶陽一帶。同年冬進行精簡整編後馬文瑞任政治委員,陳伯鈞任副旅長,方強、冼恆漢任副政治委員,賀慶積任參謀長,劉隨春任政治部主任。下轄警備第四團(由原警備第二團和邊區保全獨立第五營合編而成,駐環縣、曲子地區)、警備第五團(由原警備第七團和合水縣保全大隊合編,駐西華池地區)、第七七○團(建制未變,駐白馬鋪驛馬關地區),全旅4957人。整編後該旅兼隴東軍分區,管轄指揮各獨立團、營及保全大隊。1943年,該旅在華池縣大風川屯田墾荒,在天子崤辦農場。1945年初,第七七○團奉命編入豫西抗日游擊第三支隊,由王樹聲等率領從陝甘寧邊區開赴豫西。在1946年的精簡整編中,該旅併入警備第三旅。
(七)騎兵旅。1942年10月,由原留守兵團直屬騎兵團、保全騎兵團、第三五九旅騎兵大隊合編而成,隸屬於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旅轄5個騎兵連,1個教導隊,共676人,駐防鄜縣葫蘆河地區。康健民任旅長,朱子珍任政治委員,孔令甫任副旅長,袁光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由茹鵬九任參謀長。1945年9月,進入大青山地區作戰。
(八)教導第一旅。1944年,為了加強陝北的軍事力量,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抽調第三、第十一、第十六、第十九、第三十二團和回民支隊,組成西進支隊,開赴陝北,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於4月下旬到達甘泉縣,部隊分別駐清泉鎮、三岔口、麻子街、李莊溝等地。8月,西進支隊改稱教導第一旅。11月,教導第一旅進行整編,第九、第十一、第三團合編為第一團;第十六、第三十二團合編為第二團,另轄回民支隊,共4818人。楊得志任旅長,張仲良任政治委員,趙承金任副旅長,李英武任參謀長,邱先通任政治部主任。在農業生產中,糧食達到了全年自給,副業生產超額完成了計畫。為了加強東北根據地建設,第二團於1945年11月調到熱河地區編入熱遼縱隊。1946年3至4月,教導第一旅奉命與教導第二旅合編為教導旅。
(九)教導第二旅。1944年初,八路軍晉察冀軍區的第一、第五、第九、第三十四團和獨立團、騎兵團組成機動旅,於2、3月開赴陝北地區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是年秋,改稱教導第二旅,黃永勝任旅長,鄧華任政治委員,陶漢章任參謀長,袁少平任政治部主任。旅轄第一、第五、第九、第三十四團和騎兵團、獨立團等6個團,共4750人。駐防於洛河川東起王家坪,西至瓦子川一帶。1945年初,奉命調防金盆灣接替第三五九旅所擔負的警戒任務。是年,該旅一部參加了爺台山反擊戰。在警務和戰鬥任務繁重的情況下,進行了農副業生產。為了支援東北根據地建設,由旅長黃永勝率領1個團於1945年11月到達熱河,編入熱遼縱隊。1946年4月,該旅與教導第一旅合編為教導旅。
(十)新編第四旅。轄第七七一團、第十六團,1943年冬調入陝甘寧邊區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擔負保衛邊區和中央機關的任務。1944年第二十五團由晉冀魯豫調入該旅,全旅4145人,布防在金盆灣地區。王近山任旅長,徐立清任政治委員,張賢約任副旅長兼參謀長,黃振棠任政治部主任。在1945年的農副業生產中,全旅完成了百分之七十的自給任務。1946年3月4日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二十五團撤銷,人員分別編入第七七一團和第十六團,張賢約任旅長,徐立清任政治委員,黃振棠任副政治委員,程悅長任參謀長,趙光遠任政治部主任。
(十一)警備第三旅兼隴東警備區。警備第三旅於1942年10月1日由保全司令部改稱,賀晉年任旅長,王世泰任政治委員,吳岱峰、黃羅斌任副旅長,呂振球任副政治委員,張文舟任參謀長,陳仁麒任政治部主任。下轄警備第七團(1942年10月組成)、警備第八團(1942年10月由保全第五團改稱)、警備第九團(1942年10月由保全第二團改稱)。全旅共3694人,駐防定邊地區。同年冬整編後兼三邊軍分區。1943年根據聯防軍賦予的任務,第八團開赴甘泉縣清泉溝屯田墾荒,在三年大生產運動中,超額完成了糧食生產等任務,出現了一批勞動英雄,第八團二連戰士郝樹才成為開荒典型,被譽為“氣死牛”,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親自給他獎勵了紀念品。1946年3月至4月部隊進行整編,第三八五旅併入警備第三旅,旅兼隴東警備區。黃羅斌任旅長,李合邦任政治委員,郭炳坤任副政治委員,高維嵩任政治部主任。旅轄第五團、第七團、第八團。
(十二)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警備區。1942年6月,警備第一旅編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年底,警備第一旅與關中分區保全司令部合併,稱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警備司令部。1943年3月,原關中保全第一、第三團合編為警備第三團。這時,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警備區轄警備第一、第二、第三團和由原關中分區保全司令部所轄的赤水、淳耀、新寧、新正4個保全大隊及中宜保全中隊編成的保全縱隊,共6389人。旅機關駐新正縣馬欄鎮(今屬旬邑縣),所屬部隊一部分負責關中防務,一部分投入農副業生產。從旅與關中分區保全司令部合併至1945年,文年生、王世泰先後任司令員,張德生任政治委員,汪鋒、王近山、楊拯民先後任副司令員,晏福生、徐立清先後任副政治委員,歐陽稼祥、劉懋功先後任參謀長,杜平、牛書申先後任政治部主任。1945年6月18日,旅一部組成八路軍第三游擊支隊,由文年生、雷經天率領,挺進豫湘粵,進至河南省新安地區時,日本投降,遂轉赴東北。1946年3月至4月間,旅進行精簡整編,撤銷了第三團建制。整編後高錦純任旅長兼政治委員,陳國棟任副旅長,牛書申任副政治委員,劉懋功任參謀長,李宗貴任政治部主任。旅仍兼關中警備區。
(十三)綏德警備區。綏德警備區於1942年11月3日成立,吳岱峰任司令員,白治民任政治委員,高朗亭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治洲任參謀長。
八路軍駐陝辦事處
八路軍駐陝辦事處,由設在西安市七賢莊1號的紅軍聯絡處改稱。
1936年初,在國際友人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和海伯特的幫助下,法國醫生海伯特開設在七賢莊1號的牙科醫院被作為紅軍的秘密聯絡點。西安事變後,聯絡點成為紅軍聯絡處,1937年8月,改稱八路軍駐陝辦事處。1937年8月至1940年,林伯渠任中共中央駐陝代表,宣俠父為高級參議;1941年,董必武任中共中央駐陝代表,伍雲甫、周子健曾先後任辦事處處長,李華任副處長。辦事處設秘書科、統戰科、機要科、會計科、總務科、交通發行科和經理科。工作人員最多時達200餘人。辦事處在通濟坊設立了《解放周刊》、《新華日報》分銷處。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葉劍英、鄧小平等多次到辦事處指導工作,會見各界愛國人士和國際友人,同國民黨當局商討抗戰事宜。吳玉章、徐特立、秦邦憲、徐向前、鄧穎超、賀子珍、康克清、聶榮臻、林彪、陳賡、粟裕、羅瑞卿、伍修權和國際友人白求恩、史沫特萊、柯棣華、巴蘇等人曾到過辦事處。
1946年9月10日,由於國民黨破壞和平,挑動內戰,八路軍駐陝辦事處被迫撤回延安。
軍隊院校
(一)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培養和訓練軍事政治幹部的高等學府。為了適應抗日形勢的需要,1937年1月19日,中國工農紅軍大學更名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隨中共中央機關遷至延安。毛澤東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兼政治委員,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的教育方針和“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風,並多次到校作報告和講課。他的哲學著作《實踐論》、《矛盾論》就是在抗大的講演。周恩來、朱德、陳雲、李富春等也到抗大講過課。林彪、徐向前先後任校長和代校長,李井泉任政治委員,劉伯承、羅瑞卿、滕代遠、何長工、彭紹輝先後任副校長,羅瑞卿、劉亞樓、許光達、何長工先後任教育長,傅鍾、莫文驊、張際春、李井泉先後任政治部主任,劉亞樓、許光達、陳伯鈞、王智濤先後任訓練部長,楊立三、楊至成、周文龍先後任校務部長,莫文驊、胡耀邦、徐文烈先後任政治部副主任。抗大本部設8個大隊。學員以從部隊抽調幹部為主,並招收從全國各地奔赴延安的愛國青年。全校學員最多時達萬餘人,其中女學員1000餘人。學習內容主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毛澤東軍事思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和軍事常識等,還有國內外形勢教育及中國共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等教育。教學方法採取啟發式、研究式和實驗式。軍事、政治、文化並重,特別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理論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學員邊學習、邊戰鬥、邊生產。隨著形勢發展的需要,抗大於1939年7月開始,先後遷至山西省武鄉縣蟠龍鎮、河北省邢台縣漿水鎮。1943年3月,遷回陝北綏德。1938年底至1945年春,抗大陸續在晉冀魯豫、晉察冀、淮北、淮南、蘇中、鄂豫皖等抗日根據地建立了12所分校。在陝有第二和第三分校。在抗日戰爭期間,抗大總校連續舉辦了8期,連同各分校共培訓了20餘萬名軍政幹部,對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起了很大作用。
(二)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1937年8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撤銷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步兵學校(亦稱“慶陽步校”),大部分人員分配回部隊,餘部改編為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對外稱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隨營學校。校長韋國清,政治委員張平凱,政治部主任陳明。
(三)抗大第二分校。1938年12月,以抗大第一大隊第一支隊和第七大隊為基礎,及抗大第二、第三、第四大隊、陝北公學栒邑分校、西北抗日青年訓練班、中央組織部訓練班各一部合併組成。陳伯鈞(後孫毅)任校長,邵式平任副校長,袁子欽任政治部主任,張平凱任政治部副主任,徐德操任訓練部長,吳先恩任供給部長。學校成立後,於12月下旬,分兩路由陝北和關中出發,東渡黃河,至1939年1月和2月,先後到達河北省壽縣陳莊,後又遷往唐縣、完縣邊境。1943年2月,返回陝北綏德,併入抗大總校。
(四)抗大第三分校。1939年7月,抗大總校東遷山西時,留在延安的第五、第一和第二大隊各一部組建成抗大第三分校。校長先後為許光達、陳奇涵、郭化若,教育長張振鳳(莊田),政治部主任先後為李逸民、黃志勇,訓練部長李國華。1941年10月,工程學校和炮兵團教導營併入第三分校。11月11日第三分校改稱軍事學院。
(五)軍政學院。中共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於1941年1月1日創辦,院址在延安。以培養具有理論基礎、能勝任師旅宣傳教育和指揮的人才為目的。王稼祥任院長,譚政、肖向榮先後任副院長,張如心任教育長。1941年,軍政學院第三、第四大隊與抗大三分校合併為軍事學院,軍政學院仍保留,專門培訓政工幹部。
(六)軍事學院。1941年11月由抗大第三分校與軍政學院第三、第四大隊合併建立,院址延安。1943年3月遷綏德。朱德任院長,葉劍英任副院長,郭化若任教育長,陳伯鈞任副教育長,黃志勇任政治部主任。1943年5月,軍事學院併入抗大總校。
(七)八路軍醫科大學。1940年9月29日由八路軍衛生學校擴建改稱,院址在延安,歸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衛生部領導。校長王斌,副校長史書翰,教育長曲正,政治處主任闕森華。1945年11月,醫科大學遷河北張家口,後與張家口醫學院合併建立中國醫科大學。
(八)其他學校
1.通訊學校,1937年1月由紅軍通訊學校改稱,校址在延安,歸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第三局領導。校長吳澤光
2.榮譽軍人學校,1937年10月創辦於延安,直屬於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校長許興,政治委員盧富貴。1942年6月改建為榮軍休養院。
3.供給學校,歸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領導,1940年創辦於延安,校長張永勵,副校長耿萬福。
4.摩托學校,1941年創建於延安,直屬於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校長劉鼎。
5.俄文學校,1942年8月1日,由軍事學院俄文隊與中共中央軍委編譯處合併建立於延安。校長曾涌,教務處主任盧竟如,政治處主任葉和玉。
6.工程學校,1943年1月創建於延安,由中共中央軍委後勤部領耳。校長王弼。
7.炮兵學校,1945年2月創建於延安,由中共中央軍委領導。校長先後為郭化若、朱瑞(代),副校長匡裕民,政治委員邱創成,政治部主任劉登瀛,訓練部部長張志發。同年10月,遷東北改稱東北炮兵學校。
8.八路軍留守兵團部隊藝術學校,1941年4月6日創建於延安。直屬留守兵團政治部,校長莫文驊。
9.八路軍衛生學校,1937年9月由紅軍衛生學校改稱,校址三原縣,直屬八路軍後勤部衛生部。1938年遷山西泰寧,後又遷回富平。1940年3月遷延安,9月29日改稱八路軍醫科大學。校長王斌,副校長兼教育長史書翰。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一)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平原軍區
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
湖南軍區
河北軍區
甘肅行政公署
浙江軍區
綏遠軍區
皖南軍區
瓊崖縱隊夏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中共陝北特別委員會
湖北軍區
陝北行政公署
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部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瓊崖縱隊春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皖北軍區
中共陝東特別委員會
晉南行政公署
錦州軍區
嫩江軍事部
松江軍事部
吉林軍事部
龍江軍事部
中共晉南工作委員會
合江軍事部
內蒙古軍區
華東支前委員會
魯中南支前委員會
瓊崖縱隊秋季攻勢前線作戰指揮部
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
晉中軍區
中共晉中區委
魯中南區行政公署
魯中南軍區
中共魯中南區委
豫西軍區
陝南軍區
江淮軍區
中共臨汾工作委員會
中共湘東特別委員會
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北局
豫陝鄂軍區
中共湘鄂贛邊特別委員會
桐柏軍區
江漢區行政公署
鄂豫軍區
皖西軍區
北嶽軍區
鄂豫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區委員會
中共瓊崖區委員會
魯中區支前司令部
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西北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人民政府海防辦事
華東軍區海防司令部
中共華東局海防委員會
豫皖蘇軍區
冀熱察軍區
冀察熱遼軍區
察哈爾軍區
鄂西北區行政總署
山東省支援前線委員會
鄂西北軍區
東北各省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鄂西北區委員會
中共鄂皖地方委員會
遼南軍區
遼吉軍區
牡丹江軍區
鄂東保全軍區
嫩南軍區
吉東軍區
安東軍區
合江軍區
南滿軍區
東滿軍區
熱河軍區
遼西軍區
三江軍區
遼寧軍區
冀東軍區
松江軍區
龍江軍區
嫩江軍區
遼北軍區
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
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
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員會
東北人民自治軍東滿臨時指揮部
黃麻起義行動指揮部
中共黃安麻城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江漢區委員會
江漢軍區
鄂東軍區
中共鄂東區委員會
綏蒙軍區
雁門軍區
呂梁軍區
中共雁門區委
中共呂梁區委
中共中央東北局
晉冀魯豫軍區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
中共鄂豫皖中央局
中共蘇浙區委
魯中區行政主任公署
湘鄂贛軍區
中共浙西區委
中共蘇南區委
湘鄂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湘鄂贛邊區臨時委員
中共綏蒙區委
新四軍蘇浙軍區
冀熱遼軍區
冀晉軍區
鄂豫皖湘贛軍區
鄂豫皖湘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員會
冀察軍區
中共冀察區委
中共冀晉區委
濱海行政主任公署
膠東區行政公署
渤海區行政主任公署
渤海軍區
中共渤海區委
中共太行區委
中共冀中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北嶽區工作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
冀熱邊行政公署
中共濱海區委
皖江軍區
鄂東革命委員會
蘇南行政公署
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
蘇北軍區
淮北軍區
中共塞北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太行分局
魯中軍區
山東軍區
中共晉綏分局
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
膠東行政主任公署
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中央總學習委員會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
中共湘西南特別委員會
清河軍區
廣東軍政委員會
淮北蘇皖邊軍區
中共晉西南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
鹽阜軍區
中共鹽阜區委
中共淮海區委
中共江南區委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華中分會
中共湘西特別委員會
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委員會
蘇中軍區
江南行政委員會
淮海軍區
蘇北行政委員會
中共蘇中區委
中共冀魯邊區委
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
中共北嶽區委
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北辦事處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
冀魯邊軍區
中共清河區委
魯南軍區
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
中共蘇北區委
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
豫鄂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
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南華安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
太岳軍區
太行軍區
江抗東路軍政委員會
江抗東路指揮部
魯西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魯南區委
冀魯豫軍區
中共魯中區委
冀中行政主任公署
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
晉西北軍政委員會
中共晉西區委
晉西北行政公署
中共晉豫區委
中共太南區委
中共太岳區委
中共蘇皖區委
鄂西革命委員會
豫皖蘇邊區聯防辦事處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
魯西軍區
山東軍政委員會
山東第一區軍政委員會
山東省第一軍區
中共山東第一區委中共蘇皖邊區委
江抗東路司令部
中共鄂西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蘇魯豫區委
江抗總指揮部
中共鄂豫皖邊區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委員會
中共冀熱察區委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
中共魯西區委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
中共山東分局
中共膠東區委
中共綏遠省委
中共晉西南區委
中共鄂東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晉西北區委
中共晉察冀區委
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
中共晉冀豫區委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中共晉西南省委
晉冀豫軍區
中共鄂南區特別委員會
冀西政治主任公署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
中共晉西省委
中共晉西北省委
中共冀中省委
中共鄂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
中共晉西北臨時省委
晉東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冀豫晉省委
綏德警備司令部
中共晉察冀省委
中共保屬省委
中共晉西北工作委員會
八路軍總留守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