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鄂豫皖湘贛軍區1944年10月19日成立,由新四軍第五師兼。第五師師長李先念兼任司令員,第五師政治委員鄭位三(後李先念)兼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軍分區。1945年7月1l日湘鄂贛軍區改為鄂南軍分區,歸該軍區建制。到抗日戰爭結束時,轄第一至第三軍分區和豫中、鄂豫、鄂南等9個軍分區。正規軍4.7萬人,民兵30餘萬人。轄區在彭澤、岳陽、宜昌、唐縣鎮(隨州西)、舞陽、上蔡、麻城之間。10月30日改為中原軍區。成立過程
鄂豫皖抗日根據地是1938年武漢陷落後逐步開闢的,習慣上稱鄂豫皖湘贛抗日根據地或鄂豫邊區,也稱豫鄂邊區、鄂豫皖邊區、湘鄂豫皖邊區。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攻占武漢後,中共地方組織即在鄂豫皖發動民眾,開展抗日救國鬥爭。1939年1月,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獨立游擊大隊從河南竹溝出發,挺進鄂中。4月,與信陽挺進隊一部合編為新四軍鄂中游擊支隊。1939年11月,新的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成立,邊區各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朱理治任政治委員。以白兆山、大悟山為中心的豫鄂(也稱鄂豫)邊抗日根據地初步創立。
1944年10月,中共鄂豫邊區委改稱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並成立了鄂豫皖湘贛軍區,由新四軍第五師師部兼軍區領導機關。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一)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