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蘇浙軍區

新四軍蘇浙軍區

1944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蘇中、淮南渡江南下蘇浙皖邊區。新四軍蘇浙軍區勝利完成了歷史使命。1945年1月13日,新四軍軍部轉發中央軍委命令:成立新四軍蘇浙軍區,任命粟裕為軍區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未到職)、劉先勝為參謀長,鍾期光為政治部主任,統一指揮蘇南與浙東部隊。1945年8月上旬起,蘇浙軍區積極展開對日軍的大反攻,在浙西和蘇南,共解放縣城10座,拔除日偽據點100餘處,使北起京滬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迄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連成一片,蘇浙皖解放區人口達到370餘萬。

簡介

新四軍蘇浙軍區第四縱隊臂章新四軍蘇浙軍區第四縱隊臂章

1944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奉中央指示,派粟裕率部由蘇中、淮南渡江南下蘇浙皖邊區。

新四軍蘇浙軍區新四軍蘇浙軍區

1945年1月13日組建蘇浙軍區。2月5日,新四軍蘇浙軍區在長興縣溫塘村正式成立,統一整編蘇浙皖邊區的新四軍部隊。4月,葉飛又率部南下編入蘇浙軍區。 根據中共中央、毛澤東關於發展蘇浙皖地區的戰略部署,1944年12月,新四軍一師師長粟裕率第一師主力從蘇中南下到達浙西長興縣槐坎地區(附圖:新四軍蘇浙軍區駐地——長興仰峰岕)。1945年1月13日,新四軍軍部轉發中央軍委命令:成立新四軍蘇浙軍區,任命粟裕為軍區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未到職)、劉先勝為參謀長,鍾期光為政治部主任,統一指揮蘇南與浙東部隊。

蘇浙軍區的成立,引起頑固派的極大不安。從2月14日至6月23日,國民黨第三戰區向新四軍蘇浙軍區發起3次大規模進攻,新四軍被迫進行還擊,取得3次反頑戰的勝利,共殲滅頑軍12300餘人。粉碎了國民黨頑固派聚殲蘇浙軍區主力的企圖。

1945年8月上旬起,蘇浙軍區積極展開對日軍的大反攻,在浙西和蘇南,共解放縣城10座,拔除日偽據點100餘處,使北起京滬鐵路,南至安吉、孝豐,東起太湖,西迄宣(城)蕪(湖)公路的廣大地區連成一片,蘇浙皖解放區人口達到370餘萬。蘇浙軍區主力及地方武裝已發展到近5萬人。

任蘇浙軍區司令員的粟裕任蘇浙軍區司令員的粟裕

1945年9月下旬,蘇浙軍區各縱隊開始分批北撤,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在蘇北解放區進行了整編。新四軍蘇浙軍區勝利完成了歷史使命。

序列

蘇浙軍區第一縱隊由第十六旅改編。司令員 王必成,政治委員 江渭清,參謀長 陳鐵君,政治部主任 劉文學。轄第一、第二、第三支隊和獨立第二團。

蘇浙軍區第二縱隊由 浙東遊擊縱隊改編。司令員 何克希,政治委員 譚啟龍,副司令員 張翼翔,參謀長 劉亨雲,政治部主任 張文碧。仍轄第三、第四、第五支隊和淞滬支隊、金蕭支隊。7月11日,國民黨挺進第五縱隊起義,改編為第二縱隊第二旅, 張俊升任縱隊副司令員兼旅長, 王仲良任旅政治委員。同時,第三、第四、第五支隊編為第一旅, 張翼翔兼旅長。

蘇浙軍區第三縱隊由南下的第三旅改編。司令員 陶勇,政治委員 阮英平,參謀長 梅嘉生,政治部主任 彭德清。轄第七、第八、第九支隊。

蘇浙軍區第四縱隊由南下的教導旅改編。司令員 廖政國,政治委員 韋一平,參謀長 夏光,政治部主任 曾如清。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支隊。

蘇浙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 熊兆仁(後 鍾國楚),政治委員 陳光。轄獨立第一、第三團,江寧、 句容、 茅山、橫山、 溧陽、溧高、宣當7個縣總隊。

蘇浙軍區第二軍分區政治委員 陳立平(後 張彥),副司令員 楊洪才。轄獨立第二團,太湖、 金壇、宜溧、武宜、 廣德、郎溪、 長興7個縣總隊。

蘇浙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 賀敏學,政治委員 周林。轄特務團和安吉支隊。

在 粟裕南下後, 葉飛任第一師師長兼蘇中軍區司令員。 葉飛南下後,重組蘇中軍區領導機關,司令員 管文蔚,政治委員 陳丕顯,副司令員兼參謀長 張藩,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吉洛。8月,蘇中軍區為適應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個步兵團,編成3個旅。第一旅旅長 陳玉生,政治委員 李乾輝,副旅長 饒守坤。第二旅旅長 胡炳雲,政治委員 陳時夫。第三旅旅長 張震東,政治委員 盧勝。

盤點當代中共組織機構(一)

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搖籃,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典範,開闢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新道路。
湖南人民軍政委員會
平原軍區
鄂豫皖邊區剿匪指揮部
湖南軍區
河北軍區
甘肅行政公署
浙江軍區
綏遠軍區
皖南軍區
瓊崖縱隊夏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中共陝北特別委員會
湖北軍區
陝北行政公署
瓊崖工農紅軍總司令部
中原臨時人民政府
瓊崖縱隊春季攻勢前線指揮部
皖北軍區
中共陝東特別委員會
晉南行政公署
錦州軍區
嫩江軍事部
松江軍事部
吉林軍事部
龍江軍事部
中共晉南工作委員會
合江軍事部
內蒙古軍區
華東支前委員會
魯中南支前委員會
瓊崖縱隊秋季攻勢前線作戰指揮部
中共瓊崖特別委員會
晉中軍區
中共晉中區委
魯中南區行政公署
魯中南軍區
中共魯中南區委
豫西軍區
陝南軍區
江淮軍區
中共臨汾工作委員會
中共湘東特別委員會
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
中共中央華北局
豫陝鄂軍區
中共湘鄂贛邊特別委員會
桐柏軍區
江漢區行政公署
鄂豫軍區
皖西軍區
北嶽軍區
鄂豫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區委員會
中共瓊崖區委員會
魯中區支前司令部
中共中央後方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
中共湘西北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人民政府海防辦事
華東軍區海防司令部
中共華東局海防委員會
豫皖蘇軍區
冀熱察軍區
冀察熱遼軍區
察哈爾軍區
鄂西北區行政總署
山東省支援前線委員會
鄂西北軍區
東北各省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鄂西北區委員會
中共鄂皖地方委員會
遼南軍區
遼吉軍區
牡丹江軍區
鄂東保全軍區
嫩南軍區
吉東軍區
安東軍區
合江軍區
南滿軍區
東滿軍區
熱河軍區
遼西軍區
三江軍區
遼寧軍區
冀東軍區
松江軍區
龍江軍區
嫩江軍區
遼北軍區
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
中共合江省工作委員會
中共松江省工作委員會
東北人民自治軍東滿臨時指揮部
黃麻起義行動指揮部
中共黃安麻城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濱江地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江漢區委員會
江漢軍區
鄂東軍區
中共鄂東區委員會
綏蒙軍區
雁門軍區
呂梁軍區
中共雁門區委
中共呂梁區委
中共中央東北局
晉冀魯豫軍區
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
中共鄂豫皖中央局
中共蘇浙區委
魯中區行政主任公署
湘鄂贛軍區
中共浙西區委
中共蘇南區委
湘鄂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湘鄂贛邊區臨時委員
中共綏蒙區委
新四軍蘇浙軍區
冀熱遼軍區
冀晉軍區
鄂豫皖湘贛軍區
鄂豫皖湘贛邊區行政公署
中共鄂豫皖湘贛邊區委員會
冀察軍區
中共冀察區委
中共冀晉區委
濱海行政主任公署
膠東區行政公署
渤海區行政主任公署
渤海軍區
中共渤海區委
中共太行區委
中共冀中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北嶽區工作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行政委員會
冀熱邊行政公署
中共濱海區委
皖江軍區
鄂東革命委員會
蘇南行政公署
中共廣東省臨時工作委員
蘇北軍區
淮北軍區
中共塞北區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太行分局
魯中軍區
山東軍區
中共晉綏分局
第三戰區三北游擊司令部
膠東行政主任公署
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中央總學習委員會
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
中共湘西南特別委員會
清河軍區
廣東軍政委員會
淮北蘇皖邊軍區
中共晉西南工作委員會
中共中央調查研究局
鹽阜軍區
中共鹽阜區委
中共淮海區委
中共江南區委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華中分會
中共湘西特別委員會
豫鄂邊區行政公署委員會
蘇中軍區
江南行政委員會
淮海軍區
蘇北行政委員會
中共蘇中區委
中共冀魯邊區委
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
中共北嶽區委
清河行政主任公署
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北辦事處
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
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
冀魯邊軍區
中共清河區委
魯南軍區
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
中共蘇北區委
中共陝甘寧邊區中央局
豫鄂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
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
中共南華安特別委員會
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
太岳軍區
太行軍區
江抗東路軍政委員會
江抗東路指揮部
魯西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魯南區委
冀魯豫軍區
中共魯中區委
冀中行政主任公署
晉西北新軍總指揮部
晉西北軍政委員會
中共晉西區委
晉西北行政公署
中共晉豫區委
中共太南區委
中共太岳區委
中共蘇皖區委
鄂西革命委員會
豫皖蘇邊區聯防辦事處
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
魯西軍區
山東軍政委員會
山東第一區軍政委員會
山東省第一軍區
中共山東第一區委中共蘇皖邊區委
江抗東路司令部
中共鄂西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蘇魯豫區委
江抗總指揮部
中共鄂豫皖邊區委員會
中共鄂中區委員會
中共冀熱察區委
中共豫鄂邊區委員會
中共魯西區委
中共中央北方分局
中共山東分局
中共膠東區委
中共綏遠省委
中共晉西南區委
中共鄂東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晉西北區委
中共晉察冀區委
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
中共晉冀豫區委
冀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
中共晉西南省委
晉冀豫軍區
中共鄂南區特別委員會
冀西政治主任公署
冀中政治主任公署
中共晉西省委
中共晉西北省委
中共冀中省委
中共鄂北區特別委員會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新四軍分會
中共晉西北臨時省委
晉東北行政主任公署
中共冀豫晉省委
綏德警備司令部
中共晉察冀省委
中共保屬省委
中共晉西北工作委員會
八路軍總留守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