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歷史

朝鮮歷史

朝鮮半島,韓國稱其為韓半島,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半島,三面環海。朝鮮半島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鴨綠江、圖們江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朝鮮半島是由朝鮮半島和周圍3300個大小島嶼組成,半島占全境總面積的97%。根據考古所得,早在遠古時期朝鮮半島之上就已有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5千年進入新石器時代。1945年2月,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由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韓國(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因蘇聯等共產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投票發動了聯合國軍支援南韓。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朝鮮最終在1953年簽署停火協定,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朝鮮歷史朝鮮歷史
公元4世紀以後,發源於吉林的中國少數民族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兼併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韓半島學者稱其“三國時代”。
公元7世紀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史稱“統一新羅時代”。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其統治,改國號為“高麗”。高麗王朝是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家。高麗在朝鮮半島維持了近500年的歷史,直到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朝鮮王朝”。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當時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日本扶持建立了臨時性、過渡性的大韓帝國傀儡政權。1910年“日韓合併”。不願被日本統治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4月13日在中國上海成立,並於1940年到達中國重慶,並與國民政府協商同意正式確定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重慶辦公。
1945年2月,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4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因蘇美勢力範圍被劃分為南北兩塊並分別建政,北部蘇聯勢力範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因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主導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聯合國安理會84號決議,成立聯合國軍支援南韓。1953年,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北韓最終簽署停火協定,從此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

典籍記載

“朝鮮”一詞最早出現於中國古籍《山海經》。海內經曰:“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朝鮮、天毒。”“朝鮮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前200年成書的《尚書大傳》中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的記載。《尚書大傳》中的“朝鮮”即“朝日鮮明”之意,“朝”讀如“朝日”的“朝”;但在《史記》卷一百一十五《朝鮮列傳》第五十五“集解”引張晏云:“朝鮮有濕水、洌水、汕水,三水合為洌水,疑樂浪朝鮮取名於此也。”索隱云:“朝音潮,直驕反,鮮音仙。以有汕水,故名也。汕一音訕。”史記中也有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北部的東胡部落也陸續遷入朝鮮半島。《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將為從,北說燕文侯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朝鮮”一詞在朝鮮的史書《三國遺事》被用來稱呼“古朝鮮”即檀君朝鮮(神話杜撰,產生於12世紀),“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從周朝至漢朝的中國史書,“朝鮮”只是指朝鮮半島北部的地區,為中國郡縣下的地方政權,朝鮮半島南部則被稱為三韓(即辰韓、馬韓、弁韓)。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箕子朝鮮準王,國號仍稱“朝鮮”,史稱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四郡,此後“朝鮮”一詞長期消失在中國典籍中。直到14世紀晚期明朝太祖朱元璋選中朝鮮為該國國號。韓國官方採用近代神話傳說檀君古朝鮮為朝鮮歷史開端。但也不否認孔子曾經提及的東方君子國箕子朝鮮。但實際上二者並無聯繫,僅僅因為朱元璋上次李成貴國號為朝鮮,不是一個民族,也沒有延續性。

史前時期

根據考古所得,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原始人類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朝鮮族起源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如今尚無定論。有觀點認為朝鮮族是箕子朝鮮後裔。但是箕子一行人只有1000人(可能更少)來自中原,而箕子朝鮮由中國商周時代的移民與原土著居民組成,原土著居民究竟來自何方則無定論。日本有說法稱為居住在日本的早期居民移居形成,而朝鮮(韓國)則自稱為阿爾泰人在新石器時代到青銅器時代之間陸續從歐亞大陸遷徙到朝鮮半島後形成的,並且有部份移民日本,但均屬各自的說法,均無有力證據證明。因此存疑,此兩種說法現均存於世,以待考證。

傳疑時期

檀君朝鮮傳說首次出現於高麗僧侶一然所著《三國遺事》中,其書稱引《魏書》云:“往二千載有壇君王儉立都阿斯達開國號朝鮮與高同時。”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與“熊女”的兒子檀君在遼河和大同江之間的廣闊土地上建立檀君朝鮮都阿斯達(“晨曦之國”),管轄朝鮮半島北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前400年左右,遷都到今朝鮮平壤。
辰國也只見於中國古籍中的記載,辰國被認為是三韓(辰韓,馬韓,弁韓)的前身。而也有觀點認為辰國為韓半島南部受到箕子朝鮮影響的部落。目人們對辰國的認識很少,典籍中對辰國的記載也很少。
箕子朝鮮是在公元前12世紀到前2世紀期間由箕子在朝鮮半島北部與當地原住民一起所創立的政權。根據《史記》記載,箕子朝鮮據說是商朝的遺臣箕子建立。《尚書大傳》中也說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之地。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宰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稱“衛滿朝鮮”。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從海陸兩路進攻朝鮮,未成功,又從海陸兩路派來增援部隊,公元前108年夏,部分大臣叛變投降,朝鮮右渠王(衛滿的孫子)被殺,衛滿朝鮮滅亡。漢武帝在衛滿朝鮮領域內設定漢四郡

三國時期

朝鮮歷史朝鮮歷史
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前後,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主要分布著扶餘國高句麗沃沮東濊和其它小國家或部落。西漢在這一地區建立了漢四郡。但由於受到當地人的反擊,真番、臨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轉移到遼東。此後樂浪郡長期直接大同江以北地區諸縣,簡介統治三韓。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後,開始逐步統一其周邊國家,並在西晉末年(313年)吞併了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
根據野史《三國史記》,公元前18年,百濟在馬韓領地中建立,並逐步將馬韓取替。辰韓中的6個部落發展成新羅。弁韓被伽倻所吸收。伽倻後來又與新羅融合。
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鐵器的廣泛生產和運用。由於鐵的套用,使得更加堅硬和銳利的武器與農業工具成為現實。這加快了政治上的統一和權力與財富的集中。
進入4世紀以後樂浪郡被高句麗吞併。同時南部的百濟、新羅利用中國勢力退出半島的時機發展自己的勢力。百濟完全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併為新羅。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期”。
韓半島學者所指的朝鮮半島三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代的不同,它不是由一個國家分裂而形成而是三國不同發展而形成的,最後也未統一到同一個國家。“三國時代”一詞存在爭議,高句麗歷史應該歸屬中國。
王氏高麗史學家新羅王室後裔金富軾在其《三國史記》中把中國東北的高句麗納入朝鮮史系列,製造了一個所謂的三國時代。但高句麗與百濟、新羅屬不同民族(百濟底層、新羅屬古韓族,不在中華民族範疇之內)、不同政權性質,高句麗並不因遷都平壤或因金富軾的《三國史記》就改變民族屬性,就改變政權性質———它仍屬中華民族範疇。《三國史記》著於1145年距離668年高句麗滅亡已經有近五百年的時間差距。在金富軾的《三國史記》中,無論是在該書的體例編排,還是內容的詳略程度上都可以了解到王氏高麗人是以新羅為正統的。
高句麗中國邊疆民族高句麗在吉林南部興起歷史上有許多都城,在鴨綠江的上游區域就有2處都城,最後的定都平壤城。建國初始,國土位於今天的中國的境內,但隨著313年侵略樂浪郡並逐漸擴張,延伸至今韓國的部分地區。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鼎盛時期,之後的1個世紀裡,仍然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強勢的實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及中國東北的遼東半島。此後,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原政府交戰,開始不斷陷落,668年為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百濟

傳說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因繼承問題逃離王國到馬韓,大致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了百濟王國。百濟吞併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餘郡)。
佛教在384年從高句麗傳入百濟,受到百濟歡迎,此後,百濟在傳播文化方面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將許多文化傳播至日本,包括漢字和佛教。660年百濟為新羅和唐朝的聯軍所滅。

新羅

據朝鮮史書記載,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併了辰韓部族,從而立國,國號為徐羅伐。《三國史記》稱新羅是三國中最先建立的國家,而在其他的記載和考古發現中表明新羅可能是三國中最後一個建立的國家。
503年,王國正式更名新羅。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併了伽倻。新羅最初是高句麗的盟友。隨著高句麗的南部擴張,新羅改與百濟聯盟。在從百濟搶到漢江流域後,新羅與唐朝聯盟。新羅和唐朝的聯軍征服了百濟和高句麗後,新羅又將唐朝的軍隊趕出了朝鮮半島,並最終統一了大同江以南的地區。

7到10世紀

668年,在唐朝與新羅在滅掉伽倻和百濟之後滅亡了高句麗,高句麗故土歸屬唐朝,新羅同意原先的三韓故地加上百濟。從此朝鮮半島進入統一新羅時代。隨著北韓主體史學和韓國媒體的大肆渲染,認為此段歷史為南北國時代,即南部為統一新羅,北部為渤海國。
新羅從百濟奪取到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並於唐朝結為盟友。660年新羅和唐的聯軍攻滅百濟。668年攻克高句麗。滅亡高句麗後,唐朝試圖在朝鮮半島建立統治導致羅唐戰爭。新羅最終打退唐朝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定都慶州,史稱“統一新羅”。
9世紀末,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的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史稱後高句麗。後高句麗、百濟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918年後高句麗將軍王建發動政變,後統一後三國建立高麗王朝,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

新羅景德王之子惠恭王即位後,都城內頻繁發生暴動,780年惠恭王與妃嬪等被殺,武烈王系血統斷絕。之後連續發生篡位事件,宮廷紛亂。王位爭奪戰中失敗的王族後裔金憲昌於熊川州獨立,擁有海上勢力的將領張保皋亦起兵,介入了都城的王位爭奪。起事雖為中央軍隊鎮壓,地方上仍發生農民暴動,新羅王朝統治能力逐漸弱化。
九世紀中期,此類暴動頻繁發生,地方豪族多有舉兵,號稱將軍、城主等,脫離新羅統治。其中甄萱、北原的梁吉及其部下弓裔等為有力的勢力。甄萱是尚州出身的農民,在西南海建立軍功被升為將領。892年以完山(今全州)為根據地起兵,攻占武珍州(今光州)獨立。後糾集周邊豪族以擴大勢力,900年自稱“後百濟王”,於朝鮮半島西南部建立“後百濟”。弓裔是新羅王族後裔,891年起兵反新羅,隨梁吉於江原道等地作戰。898年以松岳(開城)為都於北部建立了“後高句麗”,901年推翻梁吉自行稱王,建立獨自的年號與官制。後高句麗904年改國號為“摩震”,911年改為“泰封”。
如此形成新羅、後百濟、後高句麗三國鼎立的局面。松岳豪族出身的王建在弓裔麾下多建軍功,918年推翻弓裔,以開城為都建立“高麗”並稱王(太祖)。王建繼續合併地方豪族增加勢力,935年吞併新羅,936年攻滅後百濟,重新統一朝鮮半島。

高麗時代

918年,王建以弓裔行為不軌和濫用權力而推翻了他,並尋求和得到了地主和商人們的支持(此時地主和商人的政治和經濟勢力都已遠遠勝過新羅政府),自己稱王,改國號為“高麗”。王建立國後,採取了敵對後百濟,但與新羅友好的策略。935年合併新羅,936年吞併後百濟。統一朝鮮後三國後,王建封天子,遷都於自己的家鄉松岳,並改稱為開京(即今朝鮮開城)。統一後三國後,王建僅統治了7年他的兒子就繼位了。由於王建娶了新羅皇室的公主為妻,並維持了朝鮮半島貴族以前的勢力範圍,因此新羅貴族在王建去世後也沒有挑戰高麗統治朝鮮半島的合法性。

高麗契丹戰爭

契丹926年滅渤海國後,高麗太祖吸納渤海遺民並打算北伐。942年,高麗太祖拒絕了契丹送給高麗的50匹駱駝。太祖以後的高麗國王都對契丹採取敵對的政策並與宋朝結盟。
為了防止高麗與宋聯合對付契丹,契丹先後於983年,985年,989年小規模偷襲高麗。993年,80萬契丹大軍從遼國出發,越過鴨綠江大舉征伐高麗西北部。高麗軍隊與契丹在鳳山郡展開激烈的鬥爭。最終將契丹大軍控制在清川江。見識高麗的反侵的迅速和堅決,契丹意識到以武力征服朝鮮半島的代價將是巨大的。於是契丹開始與高麗進行談判。在高麗同意斷絕與宋的聯盟後,契丹撤退,並將鴨綠江以東土地贈送給高麗。雙方建立了友好的睦鄰關係。1009年高麗發生軍變。抗遼大將康肇殺死高麗穆宗,擁立高麗顯宗為王。契丹趁機以為高麗穆宗報仇為由,發動40萬大軍再次征伐高麗。康肇率軍奮力抵抗,但最終不敵契丹而戰死沙場。顯宗逃離皇城。契丹占領開城後,由於戰線拉的太長擔心會受到高麗反擊,開始撤退。高麗趁勢反攻,給予契丹沉重打擊。1018年,契丹派10萬大軍捲土重來。但不敵高麗軍隊。雙方之後談和,以後契丹再也沒有征伐高麗。

高麗與女真關係

朝鮮半島東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為高麗的臣屬,向高麗朝貢。女真氏族首領接受高麗授予的武官官職有將軍、寧塞將軍、歸德將軍、柔遠將軍、懷化將軍等;文官管職有大相、大匡、元甫、正甫、大丞等。由於這些女真部落位於高麗東北部而稱為“東女真”或“東北女真”。
完顏部統一了女真後,女真變得強大開始向高麗挑釁並最終征伐高麗。由於近百年的和平,高麗那時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面對女真的征伐,高麗肅宗下令讓高麗所有軍人上陣抵抗侵略,但卻不敵征伐的女真。不過在尹瓘的說服下,女真後來撤退。女真撤退後,尹瓘感到高麗缺乏一支精湛的部隊,於是重組高麗軍隊並培訓一支精銳部隊。1107年,尹瓘率領一支1萬7千人的重組部隊攻打女真並最終取勝。勝利後尹瓘在朝鮮半島東北部修建了9座城堡(九城)。1108年,高麗宮廷大臣爭鬥。高麗新君主睿宗令尹瓘撤兵。1115年,女真建立起金國,不久滅了遼國。金國的崛起,割斷了高麗與中國宋朝和其它鄰國的聯繫。由於受到孤立,高麗國力開始削弱。

武人政權

1170年,鄭仲夫,李義方和李高等幾位高麗武臣因不滿高麗毅宗和文臣對武官的欺壓發動政變,建立高麗明宗傀儡政權,開始了武人政權的對高麗的統治時期。高麗毅宗被流放。1179年,高麗年輕的將軍慶大升奪得大權。他本想整治腐敗,恢復高麗君主的權力,但卻在1183年病故。他的部下李義旼奪得大權。李義旼腐敗而殘暴,1197年被相對傳統派的崔忠獻暗殺。崔忠獻奪得大權後,將明宗退位,選高麗神宗為王。在之後的61年,高麗便由崔氏政權統治,高麗君主只是一個傀儡而已。1204年,高麗神宗病故後。崔忠獻又連續更換了兩任高麗君主,直到1213年,找到了聽話的高麗高宗。在崔忠獻之後,崔氏政權先後由其後裔掌權。

高麗蒙古戰爭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高麗王室從松都(今開城)遷往江華島,其後蒙古數征高麗,進行擄掠,但仍對江華島沒有辦法。高麗三別抄義軍抵抗蒙古和蒙元軍隊至1273年。蒙古征伐高麗期間,高麗大藏經被蒙古人破壞。高麗高宗下令重新修復大藏經,以期待佛祖能夠保佑高麗的平安。
高麗內部對蒙古的征伐存在兩派。文派反對與蒙古交戰,而以崔氏家族為首的武派則堅持繼續抗蒙。1258年崔氏政權首領被文派殺害後,蒙古與高麗達成和平協定,同意保留高麗的國家主權和傳統文化,高麗首都則遷回開城。忽必烈即位後,高麗成為其藩屬,後設征東行省,高麗國王兼任行省達魯花赤。高麗君主從忠烈王開始娶蒙古公主為妻,高麗君主繼承人按照約定,必須在元大都以蒙古人的方式長大成人後,方可回高麗。
1388年,高麗禑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在開城廢黜國王自立,高麗滅亡。

朝鮮王朝

朝鮮歷史朝鮮歷史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市後,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朝鮮半島東北地區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

早期歷史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遊說下,1392年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李芳碩希望朝鮮是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大臣們管理的國家,而李芳遠則希望朝鮮成為君主獨權的國家。在李成桂的支持下,李芳碩開始禁止王子們參政,並企圖解散王子們的私兵。1398年,李芳碩生母康氏突然去世後,李芳遠趁李成桂喪妻之時衝進王宮殺死了鄭道傳及其同僚以及康氏的兩個兒子,包括世子李芳碩,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恐於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並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定宗即位後便遷都回開京。1400年,李芳遠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和四兄李芳乾在開京街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戰敗方李芳乾被流放,史稱“第二次王子之亂”。第二次王子之亂後,定宗讓位給李芳遠。同年李芳遠登基成為朝鮮第三位國王,朝鮮太宗。
太宗即位後廢除了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制度以預防反叛並通過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使國家收入翻了一番。另外太宗發布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後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通過商議決策的傳統,使王權得到鞏固,為其王位繼承者世宗的統治打下良好基礎。1418年8月,世宗在其父太宗退位前兩個月登基。1419年5月,世宗在太宗的建議和指導下己亥東征清除對馬島的倭寇。1419年9月,對馬島大名被活捉帶回朝鮮宮中。1443年,癸亥條約簽訂。對馬島大名被授權每年與朝鮮進行50船的貿易,向朝鮮朝廷進貢並負責防止倭寇對朝鮮海港的侵擾。在北部邊疆,世宗建立了“四郡六鎮”用於防衛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1433年,世宗派金宗瑞出兵攻打明建州女真諸部鞏固朝鮮北方疆域。在世宗統治期間,朝鮮的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世宗最為人紀念的貢獻是創造諺文。由於世宗的功績,世宗被尊稱為“世宗大王”。
1450年,世宗長子,文宗即位。文宗基本上繼續了世宗的政策,不過即位僅兩年就因病去世。文宗年僅12歲的兒子端宗即位。端宗的叔父首陽大君李瑈在1453年發動癸酉靖難,將2位輔助端宗的重臣皇甫仁和金宗瑞殺死掌握了實權。1455年端宗被迫讓位予李瑈,就是朝鮮世祖。後來成三問、朴彭年等六位大臣密謀使端宗復位,事敗被處以極刑,史稱“死六臣事件”。事後端宗也被賜死。雖然世祖篡奪王位,世祖卻像太宗一樣治國有方,國家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得到近一步的加強。朝鮮王朝的基本法典《經國大典》亦在世祖時期開始編纂,被譽為“國家的立國磐石”。世祖之後,世祖的兒子睿宗成為朝鮮第八任君主。但體弱多病的睿宗即位不到兩年就因病去世。1469年,睿宗的侄子成宗即位。成宗統治期間,國家經濟文化繁榮發展。成宗邀請士林派來到宮中參與政治,在宮中建立弘文館,並成立由儒學家組成的智囊團為治理國家獻言獻策,完善了包括司憲府、司諫院和弘文館的朝鮮三司制度。成宗時期是續世宗後,朝鮮又一個文化發展黃金時期,大量書籍在這一時期發表問世。
成宗的兒子燕山君被認為是朝鮮的昏君。在他統治的1498年到1506年期間,朝鮮發生了戊午士禍和甲子士禍大批知識分子被屠殺。燕山君統治僅維持了12年。1506年中宗反正後,燕山君遭成希顏、朴元宗等朝臣廢黜。中宗是個平庸之人,只是因所處的歷史時期而被推上王位。不過在中宗時期,中宗的大臣士林派首領趙光祖開展了許多大規模的改革。趙光祖建立了鄉約以加強地方的管理,並通過土地改革降低貧富差距。趙光祖還通過發行簡易本的儒學在大眾中傳播儒家思想,並致力於精簡國家機構。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於趙光祖的嚴厲監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趙光祖的激進改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勛舊派的強烈反對,並密謀陷害趙光祖。中宗後宮熙嬪洪氏(勛舊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宮後山通過塗蜂蜜和蟲子咬製造了上有“走肖為王”字樣的樹葉。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1519年,趙光祖被賜死,史稱“己卯士禍”。在隨後的50年中,朝鮮朝廷黨派紛爭,腐敗盛行。

中期歷史

朝鮮王朝中期黨派紛爭奪越演越烈,國力削弱,倭寇與後金征伐使國家幾盡毀滅。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隨著權利在這些黨派的更迭,隨之而來的是血腥的清剿和相互不斷的報復。1589年的己丑獄事就是其中一例。東人黨的鄭汝立有個抗擊倭寇的組織,成員們進行軍事訓練。這個組織宣揚沒有階級的社會,因此其性質和目的受到人們的質疑。西人黨的首領鄭澈負責調查此事。鄭澈指控鄭汝立密謀造反,並藉此事清剿與鄭汝立團體有任何牽連的東人黨。最終有千名東人黨被處死或流放。
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掌握日本政權的豐臣秀吉蓄謀以朝鮮為踏板攻打中國明朝。1592年和1597年,豐臣秀吉帶領裝備有葡萄牙火槍鳥銃的軍隊征伐朝鮮。朝鮮宮廷中的黨派紛爭、對日本軍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調解的失利使得朝鮮迎戰準備不足。裝備有西方武器的日本軍隊,幾個月內就占領南部朝鮮半島,包括今天的首爾和平壤。不過李舜臣領導的朝鮮海軍在海上有效地摧毀日本軍艦,掐斷了後方供給。朝鮮民間的游擊組織對入侵的日本軍隊抵禦也遏制了倭寇的攻勢。1593年,明朝派出大規模軍隊到朝鮮,與朝鮮一道共同擊退了入侵的日本軍。雖然朝鮮與明朝擊敗了日本,但損失慘重。事後朝鮮與日本斷交,直到1609年才恢復外交關係。
壬辰倭亂使朝鮮國力銳減。此時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正在中國東北統一女真族。1618年,努爾哈赤公布對明的《七大恨》後,開始攻打明。努爾哈赤和明都想聯合朝鮮,使光海君處在進退兩難之地。光海君打算中立。但由於明幫朝鮮擊退了倭寇,朝鮮的大臣們大多數都支持幫助明打女真。1619年,朝鮮就曾在薩爾滸之戰中派兵支援明。1623年,仁祖反正,光海君被廢。仁祖即位後,開始執行更公開的助明打女真的策略。不過1624年,李适造反使得朝鮮軍中大亂。李适造反被平定後,仁祖仍需在漢陽部署重兵以維護首都穩定,使防衛北部邊疆的軍力不足。1627年,努爾哈赤的侄子阿敏帶領3萬女真部隊征伐朝鮮,史稱“丁卯胡亂”。雙方最後議和訂立“兄弟國的盟約”。朝鮮停止使用明天啟年號並遣王子李覺赴後金為人質。後金、朝鮮互不侵犯對方的領土。由於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朝鮮大臣認為明助朝鮮擊退倭寇,朝鮮理當與明交好抗擊後金。這最終導致1636年皇太極攻打朝鮮,迫使朝鮮成為清的藩屬國,史稱“丙子胡亂”。仁祖之後的孝宗,曾試圖北伐清朝,但無果。朝鮮開始閉關鎖國,與外界僅進行少量交往。

晚期歷史

在倭和後金征伐朝鮮之後的200年裡,朝鮮半島一直沒有戰爭發生。
實學在朝鮮開始興起。早期的朝鮮實學者主張一系列包括科舉、稅收、科技和農業技術的改革,旨在復興被倭與女真損毀的國家。在顯宗統治時期,實學者金堉的改革不僅使朝鮮稅收增加,也使農民受益。
朝鮮肅宗和英祖統治時期,為了防止黨派的爭奪,朝鮮君主採取對黨派一視同仁的政策。朝鮮官員的任命與其所處的黨派分離。朝鮮英祖和正祖統治時期,朝鮮開始出現復興。正祖統治時期開展了更為開放的社會改革政策,得到實學者的廣泛支持。朝鮮的社會文化在這一時期得到長足發展。

衰退

1800年,英正時代結束後,權傾朝野,王權旁落。直到1863年,高宗即位,其父興宣大院君攝政時逐漸削弱外戚勢力,王權在朝政上的影響力才又有效鞏固。興宣大院君的統治閉關鎖國,迫害國內外的基督教徒。最終導致1866年8月法國派艦隊攻打江華島,法國戰敗,史稱“丙寅洋擾”。1871年,美國派兵到江華島,要求朝鮮就“舍門將軍號事件”道歉,但遭到朝鮮拒絕。外交斡鏇發展成為武裝衝突。美國的進攻導致朝鮮的傷亡,但外交上仍是無果,最後撤兵,史稱“辛未洋擾”。1873年,興宣大院君引退,高宗名義上正式掌權,但實權實際被高宗王后閔妃掌握。朝鮮宮中的高官都是閔妃的親屬。
1876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依靠西方先進武器迫使朝鮮簽訂了《江華島條約》,取得了自由勘測朝鮮海口、領事裁判權、貿易等權利。外強的入侵和朝鮮腐敗統治使民眾不滿。1894年1月11日,全琫準在全羅北道發起東學黨起義,提出“輔國安民,斥倭斥洋,盡滅權貴”。此次事件最終升級成為甲午戰爭(1894年–1895年)。1895年4月17日,清投降,《馬關條約》簽署,朝鮮不再是清的藩屬國。為了遏制日本,明成皇后試圖拉攏俄國成為日本的絆腳石。1895年,明成皇后在景福宮玉壺樓被日本暗殺並焚屍,史稱“乙未事變”。日本駐朝鮮全權公使三浦梧樓被認為是乙未事變的主導者。

大韓帝國

1897年,高宗由於獨立協會在朝鮮國內外的政治壓力,從俄國駐朝鮮公使館回到德壽宮,並於10月12日在圜丘壇祭天並登基稱帝,宣布大韓帝國正式成立,改年號為“光武”,並開始對朝鮮軍事、經濟、私有制、教育等進行適應工業化的光武改革。
1905年,日本在旅順口海戰戰勝沙俄,雙方簽署了《朴次茅斯和約》,日俄戰爭結束。1905年11月17日,日本與朝鮮簽訂《乙巳條約》,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1906年,日本在漢城(今首爾)設立“統監府”。伊藤博文成為日本在朝鮮的第一任統監。為維護朝鮮主權獨立,1907年,高宗派3名特使到海牙和平會議,指控日本的侵略,呼籲各國的聲援。但是在殖民主義盛行的20世紀初,日本對朝鮮半島的保護國地位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因此高宗的特使沒能挽救大韓帝國。日本以高宗派特使到海牙和平會議違反乙巳條約為由逼其讓位給其子純宗。
1909年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民族主義者安重根刺殺身亡。

日治時期

日韓合併

日本於1910年8月與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半島,設立朝鮮總督府,進行殖民統治。日本將韓國王室封為日本貴族,逼迫高宗退位,冊立純宗。從此時至1945年,日本統治朝鮮半島。
1910年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日本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併入大日本帝國成為日本領土。朝鮮總督府設為京城府(今韓國首爾)。日本政府對朝鮮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限制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掠奪朝鮮的資源,日語被定為國語並限制朝鮮語的教學,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提出“日韓同祖”之說並試圖以此同化朝鮮人。二戰時期日本大量掠奪朝鮮勞動力、大量招募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並向學生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招收很多朝鮮籍日本兵。與此同時,日本政府在朝鮮半島大力興建基礎設施,人口得到增長,識字率不斷上升,廢除了朝鮮社會的等級制度,廢除了朝鮮露乳服飾。在1924年成立了京城帝國大學(首爾大學的前身),為戰後朝鮮和韓國的經濟發展奠定基礎。在客觀上促進了朝鮮半島的現代化。
二戰中約24萬朝鮮籍日本兵參加了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沉重傷害。

朝鮮共產黨武裝抗日

從1932年起,朝鮮共產黨人金日成領導的游擊隊在蘇聯的支持下於中國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活動。金日成抗日部隊曾在1937年在朝鮮半島北部的普天堡鎮襲擊日本人,這次戰鬥,抗日部隊從武器庫中奪取了1挺輕機關槍,6挺步槍,2支手槍以及數百發彈藥。擊斃日本平民2人(日本警察女兒和飯館老闆羽根小三郎)。向民眾散發了大量傳單和宣傳品。此次戰鬥及其聲威和影響,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給了苦難中的朝鮮人民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後因日軍進行反擊,1941年朝鮮人民革命軍被迫退出到蘇聯。

朝韓分治

獨立後的內戰
朝鮮歷史朝鮮歷史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三八線)為界,分別由蘇聯紅軍和美國陸軍接收。三八線以南成立了美國軍政廳,以北則由蘇聯軍事政府統治。因此,1947年秋,美國在聯合國提出朝鮮半島問題,聯合國通過一項決議,要求朝鮮半島舉行自由大選,選出政府後,占領軍撤軍。1948年,選舉僅在南部舉行。在選舉結果的基礎上,8月15日,大韓民國宣布成立。北部反應迅速。9月9日,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宣布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1950年6月,在蘇聯的支持下,金日成部隊發動了針對大韓民國政府的韓戰,朝鮮人民軍剛開始一路勝利,將南韓軍壓制到釜山一帶,於是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在仁川登入,朝鮮人民軍面臨被攔腰斬斷之勢,被迫撤退,並被美軍一路壓制到鴨綠江一帶。此時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蘇聯協商後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幫助朝鮮向南發動戰爭。經過反覆的拉鋸戰以後,雙方最終決定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三八線)為界,“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聯軍”與美國主導下的“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

南北分治

1953年7月27日韓朝雙方在板門店簽訂休戰協定後,雙方不時都有小規模衝突,而雙方的社會、經濟發展亦迥異,至今仍然處於分治狀態。

現代

大韓民國歷史

大韓民國於1948年8月15日在朝鮮半島南部正式建國。其建立源於1919年在中國上海成立的一個流亡政府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朝鮮半島日韓併合後,“韓國民族獨立運動”興起。金九等人流亡中國並建立流亡政府。該臨時政府未曾受到任何國家的認可。而中國國民政府當時雖然沒有正式承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給予其極大的幫助,如協助訓練地下武裝及情報人員,並幫助其在國際社會擴大影響。
日本全面侵華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隨當時抗日的中華民國政府於1940年到達中國重慶。並於1940年9月17日在重慶成立韓國光復軍總司令部,李青天將軍出任總司令,李范奭將軍出任參謀長。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12月9日,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發表對日宣戰聲明書,正式對軸心國宣戰。
1945年2月,根據雅爾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中3國共同託管。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和美國就朝鮮半島的共管無法達成共識,1948年,半島被劃分為南北兩塊勢力範圍:蘇聯勢力範圍內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簡稱北韓)以及美國勢力範圍內的大韓民國(簡稱韓國、南韓或南韓)。1950年6月25日,北韓進攻韓國,韓戰爆發。在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下,當時由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決議發動聯合國軍支援韓國。聯合國軍支援的韓國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抗美援朝支持的北韓最終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火協定,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與大韓民國沿三十八度線非軍事區分界而治。
朝韓分治後,韓國經歷了民主與獨裁統治的反覆交替。第一共和國處於李承晚的獨裁統治之下,直至1960年統治崩潰,民主的第二共和國建立,卻在不久後被軍隊推翻。之後從第三到第五共和國,韓國都處於軍政府的威權統治之下。1987年之後,第六共和國開始逐漸建立起一個自由民主的政府。
在外交方面,自韓戰後,韓國與美國建立了軍事同盟關係,而美軍則一直駐紮在韓國境內。1992年8月盧泰愚大統領宣布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轉而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將上億美元的台灣大使館資產移交中國。1991年,韓國與朝鮮同時分別加入聯合國。韓國共與188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歷史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時常稱為北韓)成立於二戰後的1948年。從1948年起至1994年金日成一直是朝鮮的國家最高領導人。在金日成死後,其子金正日接任國家最高領導人。由於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前蘇聯的資助,朝韓分治後到70年代朝鮮在經濟方面一度領先韓國,1969年被朴正熙領導的南韓政府追過。隨著前蘇聯的瓦解及原共產主義國家一個接一個的脫離共產主義行列,朝鮮在國際舞台上更形孤立。朝鮮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了官方所稱的“苦難行軍”。聯合國2008年報告稱,朝鮮三分之一的婦女和5歲以下的兒童營養不良。朝鮮人均壽命與15年前相比縮短了3.4歲,減至69.3歲。同時,新生兒和產婦死亡率增高,分別由千分之十四增至千分之十九和由十萬分之五十四升至十萬分之七十七。據推算,朝鮮在20世紀90年代中葉之後的10年間因糧食困難損失了61萬人。2000年由韓國前總統金大中積極推行陽光政策,後來的盧武鉉也致力於緩解朝韓雙方長期的對峙。關於朝鮮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在時斷時續中進行而且毫無進展,朝鮮現已宣布退出。
2009年5月26日,朝鮮進行了第二次核試驗。第二天,因韓國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宣布退出《朝鮮停戰協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