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坑村[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黃南鄉林坑村]

林坑村[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黃南鄉林坑村]

林坑村位於黃南鄉境內。村古、水美、山秀,有人譽之為淹沒在深山中的璞玉。一走進林坑,展現在面前的是似曾相識的小橋、流水、人家。兩條小溪匯合後,在村中靜靜流過。清澈的泉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林坑人,更增添了秀美村莊的靈性。挑水的村姑、洗衣的少女、倒映的夕陽、布滿青苔的岩石,就象一幅傍晚的小溪風景畫。尤其是萬籟俱寂的夜晚,丁冬作響的潺潺流水聲和吱吱的蟲鳴聲,構成了美妙動聽的小夜曲,伴著居民酣然入夢。

基本信息

概況

林坑村林坑村
永嘉縣黃南鄉林坑村位於毗鄰仙居縣的永嘉縣黃南鄉境內,距溫州市區60公里。林坑村依山傍水,集中體現了浙南山地民居的所有特色,是“天人合一”的和諧統一體,是楠溪江古村落中的一顆“明珠”,是溫州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村古、水美、山秀,有人譽之為湮沒深山中的璞玉。建設部外事司司長李先逵參觀林坑後欣然題詞:“楠溪江畔多名勝,山居最好是林坑”。同時,這裡周邊山勢峻峭壁立,奇峰怪石處處優美,竹海蒼蒼莽莽,峽谷瀑布飛瀉,溪潭環環相扣,碧水潺潺長流,構成了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景觀,也是避暑尋奇獵勝訪幽探古的好去處。林坑,位於最北部的一個小山村,屬黃南鄉所轄。村古、水美、山秀,有人譽之於淹沒深山中的璞玉。

林坑人絕大部分姓毛,建村已有700多年歷史。相傳最早的時候由林姓居住,後來不知何故,林姓人家與附近道基村的毛姓易址,毛姓人家在林坑生息繁衍下來。

周邊景點:楠溪江國家風景名勝區雁盪山大龍湫景區

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白雲繚繞,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幅絕妙的鄉村美景。越深入,越是驚詫於這天斧神工般的傑作。村中,兩條小溪匯合而成的溪流蜿蜒而過。清澈的泉水哺育了世世代代的林坑人,更增添了秀美村莊的靈性。挑水的村姑、洗衣的少女、倒映的夕陽、布滿青苔岩石,好一幅傍晚的小溪風景畫。尤其是萬籟俱寂的夜晚,丁冬作響的潺潺流水聲和吱吱的蟲鳴聲,構成了美妙動聽的小夜曲,伴著居民酣然入夢。

林坑村林坑村
小溪的上游中游,橫跨著兩座古老的石拱橋,分別謂之永安、永平。橋的兩側,爬滿了青藤。每當月上柳梢時,便有三三兩兩的人坐在橋中央乘涼休憩。

林坑的村落建築都是普通的山地民居。它沒有亭台樓閣,也沒有深宅大院,更沒有文物古蹟,純粹是一座座樸素自然,灑脫不拘的農家院舍。

林坑村中最古老的木屋已有200多年的歷史,而保存100年以上的古屋比比皆是。這些古屋能在幾百年內抵禦風的侵蝕和火的威脅,實在令人感慨。是地勢選址關係,還是村民治家有方?

2006年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2100萬元,年均增長8%;農業產值1860萬元,年均增長7.7%;財政總收入285萬元,年均增長3%;農民人均純收入2319元,年均增長10%。

地理位置

林坑村林坑村
黃南鄉林坑村地處永嘉縣北部、楠溪江上游。東鄰張溪鄉,南接岩坦鎮、潘坑鄉,西連溪下鄉,北與仙居縣接壤。41省道、諸永高速公路貫穿全鄉,政府駐地距縣城約80公里,總面積152平方公里,轄17個行政村,總人口9018人,共有村民小組97個,農戶2354戶,耕地面積3948畝,山場面積23萬畝,毛竹面積4.7萬畝,林木蓄積量達34.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91%,素有“竹鄉”、“林鄉”之稱,1980年被定為省重點林業基地。

林坑村的黃南是革命老區,素有永嘉北大門之稱。這裡的居民勤勞樸實熱情,過著男耕女織、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這裡的環境以“村古、竹秀、水清、瀑多、谷深”見長,有林坑古村等旅遊景點,是個旅遊、休閒、探險、攝影、考古的好去處。

小溪的上游與中游,橫亘兩座古老的石拱橋,分別謂之永安永平。橋的兩側,爬滿了裊裊的青藤,生長著不知名的小草。每當月上柳梢時,便有三三兩兩的人坐在橋中央,聽老人講發黃的歷史,或傾訴心酸事、煩惱事、趣事。歷經滄桑的小橋像寬厚的長者,承載著多少人家的愁和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笑看落花、坐看雲起。掩映在山林環抱中的林坑古村落,是我縣惟一沒被破壞的山地民居,那些黑瓦覆蓋、造型玲瓏剔透的木屋,緊依山勢建造,錯落有致,無序中顯自然,變化中見統一。它沒有亭台樓閣,也沒有深宅大院,更沒有文物遺蹟,純是一群樸素自然,灑脫不拘的農家院舍。

當地氣候

林坑村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從大陸吹來的偏北風,氣溫較低,雨水較少,適度蒸發量小。

水鄉廊橋

林坑村林坑村
泰順縣的林坑村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但它在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自宋代就消失於中原的木質廊橋,在林坑村卻保存良好。加上浙南山之青水之秀人之美,足以吸引自助旅行者前往探訪,而那部老電影《廊橋遺夢》的名字也正好為這樣的心情狠狠地煽情了一把。

現在我國的廊橋主要分布在浙江泰順、景寧以及福建的壽寧,其中以泰順縣的林坑村最為集中,而號稱“最美的廊橋”溪東橋就位於泰順的泗溪鎮。其他比較著名的是,泗溪鎮的北澗橋;三魁鎮的薛家橋、永慶橋、劉宅橋;洲嶺的毓文橋、三條橋;筱村鎮的文遠橋等。泰順之所以被譽為“廊橋之鄉”,不僅因為這裡的廊橋數量多,而且樣式豐富多彩。木拱橋、石拱橋木平橋雙層橋單面橋歪拱橋碇埠等應有盡有。據最新統計,泰順現存各式古橋樑500多座。而在世界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詩人描繪為“長虹飲澗、新月出雲”,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木結構古廊橋更多達32座。

廊橋”顧名思義,就是有屋檐的橋。歷史上的泰順,村落分散,交通偏僻。人們出外行走十幾里都難以見到人煙。按照泰順先祖們的“交通規劃”,在相隔一定里程的大路(石砌路)邊上,要建上一座供人歇腳的風雨亭。而橋上建造屋檐,不但可以保護木材建造的橋樑免受日照雨淋的侵襲,而且起到風雨亭的作用。有的廊橋還有供人暫居的房間

然而,“廊橋”這一稱謂泰順還是最近幾年才開始採用的。幾百年來,泰順人一直稱木拱廊橋為“蜈蚣橋”,實際上木拱橋並沒有“蜈蚣腳”。上海交大講師劉傑認為“蜈蚣橋”在結構上與蜈蚣相似。其實普通百姓對"蜈蚣橋"的稱呼代代相襲,至於木拱橋的力學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閉塞的山區縣,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橋”在中國橋樑發展史上的極為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泰順這個廊橋王國偶然被有識之士所發現。1996年11月12日, 《中國攝影報》用三分之一的板面頭條刊登了蕭雲集浙南廊橋有遺篇”的圖文報導,首次採用“廊橋”名稱。從此,中央、省、市級新聞單位和國內外學者紛紛到泰順來採訪、考察、研究泰順廊橋這一國之瑰寶引起了國內外廣泛的重視。

林坑村林坑村
泰順民間橋樑數量眾多,結構類型多種多樣。據《泰順交通志》記載,到1987年底,全縣現存橋累總計958座,總長16829延長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長米。包括木拱廊橋、木平廊橋和石拱廊橋在內的明清廊橋30多座。其中在世界橋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橋6座。即泗溪姐妹橋、三魁薛宅橋、仙居橋、筱村文興橋、三條橋。木拱橋以較短的木材,通過縱橫相貫,猶如彩虹飛架寬闊水面,其巧妙的結構,令人驚嘆!

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橋樑專家矛以升先生,組織科學家對浙南疊梁木拱橋進行實地考察與比較研究,確定大量留存於浙南山區的疊梁木拱橋就是北宋時期盛行於中原的虹橋結構,在由茅以升主編的《中國古橋技術史》一書記載泰順木拱橋4座。泰順廊橋聞名於世,因其結構與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極為相似,它以梁木穿插別壓形成拱橋,形似彩虹,故名虹橋。在中國橋樑史上,它的地位很高,與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即趙州橋)、泉州萬安橋、潮洲海陽縣的廣濟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

其中三座橋至今仍保存於世,而汴水虹橋卻只留在畫中,如今在泰順發現以虹橋類似結構的廊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廊橋聞名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電影《廊橋遺夢》,浪漫的愛情故事感動無數人,也讓人們記住了“廊橋”。該景區包含以下子景點:北澗橋,文興橋,南陽橋,永慶橋,溪東橋,三條橋,三柱橋毓文橋,仙居橋,薛宅橋,紅軍橋中國美術史上有一幅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其核心部分描繪了一座形如彩虹的木拱橋,木拱橋身是用長條圓木穿插別壓而成,無立柱支撐,遠遠望去,極像彩虹凌空懸掛,故而得名汴水虹橋。據橋樑史專家稱,這種木拱虹橋起源於宋代,也消失於宋代,《清明上河圖》是對其唯一的形象記錄,至今已湮滅了900年。

林坑村林坑村
隨著泰順木拱廊橋的發現,橋樑史專家已經確認,這些至今仍深藏於崇山峻岭中的木拱橋正是汴水虹橋的同類。它的發現使人們有機會一睹昔日汴水虹橋的真容。有趣的是,泰順廊橋的發現又引來一場新的學術之爭,由於清代重建泰順最古老的廊橋三條橋時曾發現過唐代的瓦片,有人推測這裡在唐代已有木拱橋,那么,木拱橋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又成了一個新的謎團,如果能找到泰順唐代已有木拱橋的證據,虹橋的發源史將被改寫。目前,泰順共有六座廊橋屬於編梁式木拱橋型,它們是泗溪北澗橋、溪東橋、筱村文興橋、洲嶺三條橋、三魁薛宅橋、仙稔仙居橋。當然,還有一些各具特色的廊橋不可錯過,比如雙層木製平橋劉宅橋,單邊開放如屋廊的東洋橋,石拱橋面上建三層樓閣的毓文橋,等等。

廊橋其實並不僅僅是一座過河的工具,它還兼有休息亭、驛站、拜神祈福、社交、交通運轉、物資貿易等大量民俗、文化、經濟、社會方面的功能。因此有人說,廊橋代表著一種文化,一種鄉土情感,它是明清時期浙南山區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諸多內容的重要載體。

特色美食

三絲敲魚

林坑村三絲敲魚
原為溫州市家喻戶曉的一道名菜,由於製作簡單,幾乎家家能做。此菜選用近海魚或鮮黃魚,去魚頭、尾、皮,切成針片,蘸上乾澱粉,用木槌慢慢敲成薄魚片,放在沸水裡煮熟。烹調時雜以調味品與配料,後經過改進提高,加上雞絲、火腿絲、香菇絲和燒熟的青菜心,成為現在的名餚,此菜魚肉鮮嫩,色白湯清,香鮮可口,富有地方風味。

雙味猷蛑

習稱青蟹為蝤蠟蛑。此菜用清蒸和鍋貼肉烹製。先將熟豬肥膘切成圓形片,逐片戮幾個洞,放人蛋清粉糊內,掛勻後攤在盤內,放上炒好的蝤蛑肉,蓋以魚茸,綴上蟹黃和香菜葉,成餅,排列在鍋內,小火煎至肥膘結殼,加

林坑村雙味猷蛑
入冷油,再煎至底部呈黃色取出,另將活蝤蛑兩隻用旺火蒸熟,斬去腳尖,每隻切八份,蟹足拍裂,按原蟹形裝在腰盤兩端,覆上蟹蓋。蟹餅排列在盤中央,間隙處襯以香菜、薑絲,帶醋兩小碟上桌,此菜形態活潑,色彩艷麗,肉如膏脂,鮮美異常。爆墨魚花墨魚肉鍥花刀,入沸水燙至五成熟;然後入油鍋至八成熟瀝出。鍋留少許油、下蔥、姜、蒜末炒香,倒進墨魚,淋入用調料和澱粉兌好的芡,翻炒包汁裝盤。

五味香糕

又稱五色香糕,為傳統名點,創於60年代後期。以糯米粉和精白糖為主料,經糕盤加工成型後蒸炊而成。一包五條,其色各異。紅色配以桂花香精,黃色配以香蕉香精,白色以五香(五香八角小茴桔皮花椒)為餡,黑色裹經黑芝麻粉,名具風味,老幼鹹宜。溫州市五味和食品廠、縣前食口廠生產的五味香糕。曾被評為最佳溫州貨和浙江省優質產品。

相臨鄉鎮

林坑村沉香橋
甌北鎮
烏牛鎮
橋頭鎮
橋下鎮
沙頭鎮
碧蓮鎮
巽宅鎮
岩頭鎮
楓林鎮
岩坦鎮
大箬岩鎮

淳樸故事

溫州永嘉黃南鄉林坑村村民見證:感人至深20小時

林坑村林坑村景色
鳳凰衛視中文台副台長趙群力和他的航拍攝製組僅在永嘉逗留了20個小時,他們敬業、不擾民的工作作風為百姓所稱道。趙群力單人駕駛的飛機失事後,永嘉縣黃南鄉林坑村村民潸然淚下。9月1日下午4時,《尋找遠去的家園》攝製組入住楠溪江芙蓉山莊,大夥沒來得及洗把臉便拿出拍攝計畫,要求去實地探路,不熟悉當地情況的趙群力拿起一份永嘉縣旅遊局提供的導遊圖,馬不停蹄一路趕到黃南鄉林坑村。縣旅遊局副局長王澄榮告訴記者,本來已安排好的接風午餐被婉拒。

在攝製組航拍計畫中的第一站——黃南鄉林坑村,儘管攝製組僅與村民相處近1小時,但趙群力等人平易近人的態度和不白吃農家一頓飯的作風感人至深。

在林坑村頭的石橋上,一大群村民駐首望天,似乎還在回憶攝製組航拍時的鏡頭。村民王天聰噙著熱淚對記者說,“趙先生是為宣傳林坑而遇難的。”王天聰老人的兒子王金木曾為攝製組安排當天的晚餐,他感動地告訴記者:“他們僅吃了一頓農家便飯,非要給我一張百元大鈔,真是太客氣了。”

旅遊價值

林坑是楠溪江上游一個偏僻的小山村,山民的祖先懂得美化自己的環境,與大自然相協調,充滿著很高的文化品味,足見“教化”的滲透力。如畫的林坑古村落,猶如天工造物。蒼翠的青山,滿目的竹村、松柏與雜樹,懷抱著這個小小的村落,像孩子在母親的懷裡一樣親熱。山上兩股清泉,蜿蜒曲折,在村前匯合,繞著村莊,流向它方。兩座高低走向各不同的石拱橋,溝通兩岸,無形中成為全村的中心,畫龍點睛一樣使整個村莊醒目有神。村舍是典型的浙南山區木結構房子,造型玲瓏剔透,隨山勢起伏,無序卻自然,

變化中有統一。長年浸潤在水氣中的黑瓦,特別濃黑,更使整個畫面增加了一份凝重。經過大自然700多年的洗禮,這裡的景觀才如此深沉,如此美妙絕倫,也對先哲們“天人合一”高論作了最好的詮釋。林坑村的自然人文景觀高度和諧統一,浙南山區最典型、最完美、最豐富的山地居民形態。整個村落就是一座文化寶庫,一所村落博物館,是鄉土文化保存與發展的舞台,對於研究鄉土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站在這些古樸的民居面前,猶如置身時光隧道回溯到700年前,感知祖先們繁衍生息的狀貌和文化積澱,覓知他們的發展軌跡。雖然這些古老的民居早已退出現代建築的文化視圈,但就是因為它們“老”,才更能引起現代人對鄉土文化的追思。一個尊重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才是能夠興旺發達的民族。林坑村不但可以發展成旅遊休閒的好去處,同時也是一處理想的藝術教育基地和美術、攝影、影視、建築諸學科的生活課堂

林坑村泰順縣的林坑村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但它在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地位卻非常重要。自宋代就消失於中原的木質廊橋,在林坑村卻保存良好。加上浙南山之青水之秀人之美,足以吸引自助旅行者前往探訪,而那部老電影《廊橋遺夢》的名字也正好為這樣的心情狠狠地煽情了一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