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與朝雲

東坡與朝雲

《東坡與朝雲》是惠州市惠城區的大型歷史民俗歌舞劇,分6部分,總長約75分鐘,以東坡與朝雲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其中穿插了大量展示惠州秀麗風光、風土人情、民俗風情的歌舞表演。

簡介

《東坡與朝雲》作者陳雪。是惠城區東江、東坡、東征、東縱等“四東”傳統文化的又一代表巨作之一,該劇以惠州人文歷史自然風光、特色地方文化和原生態民俗、民歌為背景和內涵,傾力成就惠州本土旅遊文化品牌。(廣東省作協會員、惠城區文聯專職副主席)
新編歷史故事粵劇
領銜演出: 丁 凡 蔣文端

劇情介紹

東坡被貶黃州期間,月明之夜,東坡攜愛妾王朝雲在長江邊賞景。面對壯麗河山、良夜美景,詩人豪興大發,寫下了傳頌千古的《念奴嬌》——”大江東去”。
東坡憤於黃州官吏奴役百姓,向朝廷率直陳詞,又遭貶廣東惠州。身邊人相繼離他而去,惟朝雲與老僕相隨。
東坡的到來令惠州人歡欣,當地文風為之大盛。東坡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創出幾款利於耕作的農具。東坡在惠州三年,為人民辦了許多好事,惠州人對其感情深摯。為解除百姓的艱險涉水之苦,東坡倡議在西湖興建一座西新橋,並為籌集資費,捐出皇帝御賜的犀角帶
西新橋落成,萬眾騰歡。監察御史卻以東坡不服監管、聚眾滋事的罪名加以處罰,削減其口糧並不許與百姓來往。在艱難的日子裡,朝雲對東坡一往情深,節衣縮食殷勤侍奉,鑄成一段千古悽美的動人故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作者陳雪把東坡與朝雲的故事搬上舞台,早在2004年制定的《惠城區“四東”題材文藝精品創作實施方案》就把它列入了創作計畫。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文化建設,由區委領導親自掛帥這一“挖掘地方特色,彰顯城市魅力”的系統文化工程上世紀80年代初曹禺先生曾到惠州參加東坡文化研討會,聽說了東坡與朝雲的故事後當即決定要編一部動人的戲劇。按曹禺先生當時的構思,是創作一部‘催人淚下’的愛情悲劇,可惜未能遂願,現在,由惠州文藝工作者自己創作完成曹禺先生夙願,不過,我們的基調是歡樂、和諧、明快。”
《 東坡與朝雲》將以東坡和朝雲的愛情故事為引線,突出表現惠州的人文歷史自然風光和地方文化內涵,展示惠州原生態的民歌、民俗。觀眾可在劇中看到客家人慶典的盛大場面、製作客家涼帽的勞動場面,又可聽到原汁原味的勞動號子、漁歌對唱、民歌對唱、童謠對唱,還可欣賞到惠州的“燒寶塔”、“舞火狗”、“舞龍”、“麒鱗”、“李家拳”等民俗經典表演。可以說,這部歌舞劇既是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又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全書。“藉助東坡、朝雲的外殼,把有惠州特色的東西都展現在舞台上,最終成為外地人來惠州必看的一部戲。”

蘇軾與朝雲軼聞

王朝雲是蘇軾的侍妾,蘇軾為她起字“子霞”比蘇軾小二十六歲。 1094年隨蘇東坡謫居惠州,第三年亡故並葬於惠州西湖。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她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雖混跡煙塵之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他與幾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飲時招來王朝雲所在的歌舞班助興,悠揚的絲竹聲中,數名舞女濃妝艷抹,長袖徐舒,輕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雲又以其艷麗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別引人注目。舞罷,眾舞女入座侍酒,王朝雲恰轉到蘇東坡身邊,這時的王朝雲已換了另一種裝束:洗淨濃裝,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淨衣裙,清麗淡雅,楚楚可人,別有一番韻致,仿佛一股空谷幽蘭的清香,沁入蘇東坡因世事變遷而黯淡的心。此時,本是麗陽普照,波光瀲灩的西湖,由於天氣突變,陰雲敝日,山水迷濛,成了另一種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蘇東坡靈感頓至,揮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描寫西湖佳句。此後蘇東坡對王朝雲備極寵愛,娶她為妾。
蘇軾最困頓時,他身邊的侍妾紛紛離去,王朝雲卻一直陪伴其左右。是蘇軾的紅顏知己,蘇軾寫給王朝雲的詩歌最多,稱其為“天女維摩”。據說蘇東坡被貶惠州時,王朝雲常常唱《蝶戀花》詞,為蘇軾聊解愁悶。每當朝雲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東坡問何因,朝雲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不幸的是,朝雲也先於蘇軾在惠州病逝。朝雲逝後,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一直鰥居。遵照朝雲的遺願,蘇軾將其葬於惠州西湖孤山南麓棲禪寺大聖塔下的松林之中,並在墓邊築六如亭以紀念,撰寫的楹聯是“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此楹聯有個著名的典故:“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有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見識’。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乃曰:“學士一肚皮不入時宜。’坡捧腹大笑。”朝雲墓位於廣東省惠州市惠州西湖景區孤山之上,蘇東坡紀念館旁,如今已成為名勝。

蘇東坡

基本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諡號“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是豪放詞派的代表。和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蘇。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飲湖上初晴後雨》是描寫西湖的古詩中無人能超越的。

生平事跡

蘇軾生於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於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母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時期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並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後,心情鬱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託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四個月後,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1097年,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於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於常州(今屬江蘇)。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諡號文忠(公)。

藝術成就

文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 ,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衝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衝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台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台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人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而後期尚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一、 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 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三、 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王朝雲

基本簡介

王朝雲,(1062--1096)字子霞。宋代浙江錢塘人。大文豪蘇東坡侍妾,1094年隨蘇東坡謫居惠州,第三年亡故並葬於惠州西湖孤山,蘇東坡親撰墓志銘,寫下《悼朝雲》詩,寄託了對朝雲的深情和哀思。由於朝雲臨終前是念著佛經《金剛經》的“六如”偈而逝,故朝雲下葬後,孤山棲禪寺的和尚就在朝雲墓上建亭“六如”紀念。
朝雲墓和六如亭是惠州的重要文物古蹟,名聲很大,歷代題詠不少;1984年被列為惠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上惠州的老百姓常於農曆12月5日朝雲生辰日拜祭,亦有用民間做會的形式予以悼念,形成一種有特色的民俗祭奠活動。

朝雲生平

浪漫初遇
浪漫的初遇——欲把西湖比西子 王朝雲因家境清寒,自幼淪落在歌舞班中,為西湖名妓。孔凡禮先生《蘇軾年譜》載:“《燕石齋補》謂朝雲乃名妓,蘇軾愛幸之,納為常侍 。”
王朝雲天生麗質,聰穎靈慧,能歌善舞,雖混跡煙塵之中,卻獨具一種清新潔雅的氣質。宋神宗熙寧四年,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被貶為杭州通判,一日,他與幾位文友同游西湖,宴飲時招來王朝雲所在的歌舞班助興,悠揚的絲竹聲中,數名舞女濃妝艷抹,長袖徐舒,輕盈曼舞,而舞在中央的王朝雲又以其艷麗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特別引人注目。舞罷,眾舞女入座侍酒,王朝雲恰轉到蘇東坡身邊,這時的王朝雲已換了另一種裝束:洗淨濃裝,黛眉輕掃,朱唇微點,一身素淨衣裙,清麗淡雅,楚楚可人,別有一番韻致,仿佛一股空谷幽蘭的清香,沁入蘇東坡因世事變遷而黯淡的心。此時,本是麗陽普照,波光瀲灩的西湖,由於天氣突變,陰雲敝日,山水迷濛,成了另一種景色。湖山佳人,相映成趣,蘇東坡靈感頓至,揮毫寫下了傳頌千古的描寫西湖佳句: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詩明寫西湖旖旎風光,而實際上寄寓了蘇東坡初遇王朝雲時為之心動的感受。朝雲時年十二歲,雖然年幼,卻聰慧機敏,由於十分仰慕東坡先生的才華,且受到蘇軾夫婦的善待,十分慶幸自己與蘇家的緣份,決意追隨東坡先生終身。朝雲與蘇軾的關係很奇特。她與蘇軾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特別是陪伴蘇軾度過了貶謫黃州和貶謫惠州兩段艱難歲月,但一直沒有蘇軾夫人或妻子的名號,只是到了黃州後才由侍女改為侍妾。
紅顏知己
知心知意的紅顏知己——天涯何處無芳草
蘇東坡似乎與王姓頗為有緣,原配夫人王弗,嫁到蘇家時才十六歲,紅袖添香,是蘇東坡的伴讀良友,可惜二十七歲便去世了。化為蘇東坡感情極深處的悲思。王弗去世十年後,在密州的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蘇東坡為她寫下了千古第一悼亡詞《江城子·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王弗去世三年後,蘇東坡續娶了王閏之,是前妻的二堂妹,她性情溫順,對王弗的兒子蘇邁視如己出,是一位賢妻良母,也深得蘇東坡敬重。王朝雲的地位雖不能與王閏之相比,但她在精神和藝術感受上,又比王閏之更能進入蘇軾的精神世界。她不是靠練達持家的處世經驗,而是憑著對藝術生活的了解與體驗,對細膩感情的把玩品味,與富有浪漫氣質的蘇軾相貼近的。
朝雲與東坡先生相知之深,可謂一舉手、一投足,都可知道對方的用意,東坡所寫的詩詞,哪怕是輕描淡寫地涉及往事,也會引起朝雲的感傷。最典型的莫過於東坡所寫的《蝶戀花》詞: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據說蘇東坡被貶惠州時,王朝雲常常唱這首《蝶戀花》詞,為蘇軾聊解愁悶。每當朝雲唱到“枝上柳綿吹又少”時,就掩抑惆悵,不勝傷悲,哭而止聲。東坡問何因,朝雲答:“妾所不能竟(唱完)者,’天涯何處無芳草句’也”。 蘇軾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開始傷春了!” 朝雲去世後,蘇軾“終生不復聽此詞”。 古人認為,芳草為柳綿所化,所以枝上柳綿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隨風而生。這首詞也暗喻了蘇軾“身行萬里半天下,僧臥一庵初白頭”的命運。在政敵的迫害下,他生涯類轉蓬,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擊大。朝雲唱到那兩句時,想起蘇軾宦海的浮沉、命運的無奈,對蘇東坡忠而被貶、淪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於是淚下如雨,不能自已。而東坡亦是知她的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勸慰,兩人之知心,可見一斑。
如果說王弗努力在蘇軾的仕宦生活與處理人際關係工作中給予蘇軾深深地關注和幫助;王閏之在蘇軾經歷大起大落的人生沉浮中,認同了蘇軾的人生價值觀,讓他感到家庭的溫暖與和諧;那么,朝雲則以其藝術氣質,能歌善舞,對佛教的興趣和對蘇軾內心的了解與蘇軾相投契。據毛晉所輯的《東坡筆記》記載:東坡一日退朝,食罷,捫腹徐行,顧謂侍兒曰:“汝輩且道是中何物?”一婢遽曰:“都是文章”。東坡不以為然。又一人曰:“滿腹都是機械。”坡亦未以為當。至朝雲曰:“學士一肚皮不合入時宜。”坡捧腹大笑。 贊道:“知我者,唯有朝雲也。”從此對王朝雲更加愛憐。
說蘇軾滿腹文章,或滿腹聰明才智,當然也對,但蘇軾之為蘇軾,其在新舊兩黨當權時都受打擊,確實因為他一肚皮都是些不合時宜的思想。難怪蘇軾捧腹大笑,把朝雲引為知己。朝雲深知,經歷生死沉靜的人生變故之後,蘇軾對於高官榮寵已視之淡然,在蘇軾仕途上春風得意的背後,隱藏著他對人生禍福相倚的憂懼,對物質富有的厭棄和精神生活之空虛的種種感觸。能透視蘇軾內心世界致此,稱得上是蘇軾的紅顏知己了。
愛情結晶
愛情的結晶——唯願孩兒愚且魯
蘇東坡在杭州三年,之後又官遷密州、徐州、湖州,顛沛不已,甚至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副使,這期間,王朝雲始終緊緊相隨,無怨無悔。在黃州時,他們的生活十分清苦。蘇東坡詩中記述:“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王朝雲甘願與蘇東坡共度患難,布衣荊釵,悉心為蘇東坡調理生活起居,她用黃州廉價的肥豬肉,微火慢嫩,烘出香糯滑軟,肥而不膩的肉塊,作為蘇東坡常食的佐餐妙品,這就是後來聞名遐邇的“東坡肉。”
元豐六年(1083)九月二十七日,二十二歲的朝云為蘇軾生下一個兒子。蘇軾為他取名遁(繁體字遯)。此時蘇軾正遵父遺命為《易經》作《傳》,”遁“取自《易經》中的第三十七卦“遁”,是遠離政治鏇渦、消遁、歸隱的意思,這一卦的爻辭中說:“嘉遁,貞吉”,“好遁,君子吉”,可見這個名字,既寓有自己遠遁世外之義,又包含著對兒子的諸多美好祝願。
遁兒滿月之時,蘇東坡想起昔日的名躁京華,而今卻“自漸不為人識。”都是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而感慨系之,而自嘲一詩: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唯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元豐七年三月,蘇軾又接到詔命,將他改為汝州團練副使,易地京西北路安置。蘇軾接到詔令後不敢怠慢,四月中旬便攜家啟程,七月二十八日,當他們的船停泊在金陵江岸時,小小的乾兒中暑不治,夭亡在朝雲的懷抱里。蘇東坡很傷心,寫了一首詩,這首詩題目很長:《去歲九月二十七日,在黃州生子遁,小名乾兒,頎然穎異。至今年七月二十八日,病亡於金陵,作二詩哭之》,
吾年四十九,羈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兒,眉角生已似。  
未期觀所好,蹁躚逐書史。
搖頭卻梨栗,似識非分恥。
吾老常鮮歡,賴此一笑喜。 
從上面文字中,可以看到東坡對兒子的喜愛:看到孩子對他的詩書感興趣,便以為他將來又是塊讀書的料;孩子搖頭不要梨果,即認為是像孔融那樣懂得仁讓之禮。年近半百的東坡先生,因為添了這個兒子,鬱鬱寡歡的心情得到莫大的撫慰。然而剛剛半年,孩子就意外夭折,這使他陷入極度悲慟之中。為此蘇軾深深地自責著,甚至認為乾兒之死,是受到自己的連累:
忽然遭奪去,惡業我累爾!  
衣薪那免俗,變滅須臾耳。
歸來懷抱空,老淚如瀉水。
東坡的哀傷已近極至,朝雲的悲痛可想而知。詩的第二首,直接述說此時的朝云:
我淚猶可拭,日遠當日忘。  
母哭不可聞,欲與汝俱亡。
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
這種讓人哀毀的詩句,既可視作人生苦難的“詩史”,也是東坡與朝雲相知相慰的告白。尤其是“故衣尚懸架,漲乳已流床”這兩句,不是情摯意切愛那女人、那孩子,不是生活中對她們精心呵護的人,怎會將老媽子眼中的情景寫進詩內?
朝雲一生雖然沒有夫人的名份,就這幾句詩,足以說明,生活上一向大而化之的東坡先生,對朝雲的同情和理解,幾乎到了心愫相通、脈搏連動的地步。
在對朝雲愛憐的同時,東坡仍在追悔,不停地埋怨自己: 儲藥如丘山,臨病更求方。  
仍將恩愛刃,割此衰老腸。
“醫不自醫,卜不自卜”,這是古人的一句俗話。也許乾兒全由通曉醫道的東坡自己醫治,還不至於離他而去,可他實在太珍愛這個孩子了,萬一乾兒在他手下有個好歹,他那“多情”善感的心,哪裡擔戴得起?越是小心,就越麻煩,惡果出現了,孩子死掉了!一把沾滿夫妻情、父子情的“恩愛刀”,真要將東坡的腸子割成碎片……
乾兒死後,東坡決意不去汝州,他向神宗上表,要求在常州居住,一方面與他的常州情結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要安身立命、悉心照料肝腸寸裂的朝雲不無關係 —— 常州在太湖周圍,那裡的山水和風土民情,應最稱朝雲心意。
還有一點,從未引起人們的注意,那就是十七年後,東坡先生也在七月二十八日仙逝,他與小兒子蘇遁,共擔著同一個忌日。
一生辛勤
一生辛勤,萬里隨從——不似楊枝別樂天
宋神宗駕崩後,宋哲宗繼位,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全部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因而反對新法的蘇東坡又被召回京城升任龍圖閣學士,兼任小皇帝的侍讀,這時的蘇東坡,十分受宣仁皇太后和年僅十二歲的小皇帝的賞識,政治上春風得意。說來令人費解,在東坡政途黯淡失意時,與之患難共攜、相濡以沫的王朝雲,此時卻顯得不那么重要了。官場應酬與居家主事,自然處處以王閏這位續弦夫人為主;
然而,只不過風光兩年而已,蘇東坡再度被排擠出京而出任杭州知府。舊地重臨,杭州百姓沿路焚香鳴炮歡迎他們所愛戴的父母官。為了不負眾望,在王朝雲的枕畔細語中,蘇東坡此次前來,立意要為杭州的百姓做下幾樁有益之事。當時,恰逢江浙大旱之年,杭州一帶饑荒與瘟疫並作,於是,蘇東坡上書朝廷請求減免貢米;同時廣開糧倉、設點施粥,大濟災民;還調遣了大批民間良醫,免費為災民診治疫病;並淘挖深井、引水灌溉,幫助人民度過了大災之年。在任期間,他十分重視整修西湖,取湖中所積葑草、淤泥堆築成堤,以溝通南北;廣種菱角、荷藕於湖中,使葑草不能再生;沿堤遍植芙蓉、楊柳,春秋佳日,花開如錦,綠絛拂堤,人行其上,猶如置身於畫中。這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不但便利了交通,美化了湖景,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湖水的淤塞,保護杭州城不受江潮的肆虐,確實是為杭州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後人為了紀念蘇東坡的德惠,給這條長堤取名為“蘇公堤”,這裡面其實也包含了賢內助王朝雲的一份心血呢。
此後十年之中,蘇東坡又先後出任潁州和揚州知府,續娶的王夫人已逝。宋哲宗業已親政,用章敦為宰相,又有一批不同政見的大臣遭貶,蘇東坡也在其中,被貶往南蠻之地的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這時他巳經年近花甲了。眼看運勢轉下,難得再有起復之望,身邊眾多的侍兒姬妾都陸續散去,只有王朝雲始終如一,追隨著蘇東坡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到了惠州。對此,東坡深有感嘆,曾作一詩:
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絡秀不同老,無女維摩總解禪。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板舊姻緣;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雲雨仙。
此詩有序云:“予家有數妾,四五年間相繼辭去,獨朝雲隨予南遷,因讀樂天詩,戲作此贈之。”當初白居易年老體衰時,深受其寵的美妾樊素便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詩句“春隨樊子一時歸。”王朝雲與樊素同為舞妓出身,然而性情迥然相異,朝雲的堅貞相隨、患難與共,怎不令垂暮之年的蘇東坡感激涕零呢!
王朝雲在惠州時遇瘟疫,身體十分虛弱,終日與藥為伍,總難恢復,蘇東坡有《朝雲詩》:“ 經卷藥爐新活計,舞衫歌扇舊因緣”,拜佛念經,尋醫煎藥,乞求她康復。但從小生長山水勝地杭州的朝云為花肌雪腸之人,最終耐不住嶺南悶熱惡劣的氣候,不久便帶著不捨與無奈溘然長逝,年僅三十四歲。
朝雲一生向佛,頗有悟性和靈性,這也是她能和蘇東坡心靈一致的條件。早在蘇東坡為徐州太守時,朝雲曾跟著泗上比丘尼義沖學《金剛經》,後來在惠州又拜當地名僧為俗家弟子。臨終前她執著東坡的手誦《金剛經》四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即“世上一切都為命定,人生就象夢幻泡影,又象露水和閃電,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這番話並不只是她皈依佛門後悟出的禪道,其中寓藏著她對蘇東坡無盡的關切和牽掛,生前如此,臨終亦如此。
東坡尊重朝雲的遺願,於紹聖三年八月三日,將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的棲禪寺的松林里,親筆為她寫下《墓志銘》,銘文也像四句禪謁:
浮屠是瞻,伽藍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歸。
朝雲的死也帶著些佛教神秘色彩。
朝雲葬後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風驟雨。次日早晨,東坡帶著小兒子蘇過,前來探墓,發現墓的東南側有五個巨人腳印,於是再設道場,為之祭奠,並因此寫下《惠州薦朝雲疏》,其中說道:
軾以罪責,遷於炎荒。有侍妾朝雲,一生辛勤,萬里隨從。遭時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棲禪之下。故營幽室,以掩微軀。方負浼瀆精藍之愆,又虞驚觸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風雨之餘,靈跡五顯,道路皆見。是知佛慈之廣大,不擇眾生之細微。敢薦丹誠,躬修法會。伏願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墳墓永堅……
在朝雲逝去的日子裡,蘇軾不勝哀傷除寫了《朝雲墓志銘》、《惠州薦朝雲疏》,還寫了《西江月·梅花》、《雨中花慢》和《題棲禪院》等許多詩、詞、文章來悼念這位紅顏知己。其中,著名的《西江月梅花》一詞,更是著力寫出了朝雲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玉骨那愁瘴霧?冰肌自有仙風,  
海遷時過探芳叢,倒掛綠毛么鳳。
素麵反嫌粉涴,洗妝不褪唇紅,
高情已逐曉雲空,不與梨花同夢
蘇東坡還在墓上築六如亭以紀念她,並親手寫下楹聯“
不合時宜,惟有朝雲能識我;  
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亭聯不僅透射出蘇東坡對一生坎坷際遇的感嘆,更飽含著他對一位紅顏知己的無限深情。
後人依據“六如”之意,又在亭的兩側鐫下對聯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電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惠州的西湖本名枕豐湖,山青水綠,煙波嵐影,酷似杭州西湖,自蘇東坡來後,常與王朝雲漫步湖堤、泛舟波上,一同回憶在杭州時的美好時光,因此也就用杭州西湖的各處風景地名為這裡的山水取名,這本是兩人的得意之作,不料他鄉的孤山竟然成了王朝雲孤寂長眠的地方。
為了懷念王朝雲,蘇東坡在惠州西湖上刻意經營,建塔、築堤、植梅,試圖用這些熟悉的景物喚回那已遠逝的時日。然而,佳人已杳,真是“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朝雲已去,她的影子卻刻在了蘇東坡的心中,也留在了惠州西湖的山水花木之中,遙想才子佳人的悲歡情愁,怎不令人為之啼噓不已。後成鷲法師有詠六如亭詩云:
蘇堤留恨處,荒冢對滄溟;
流水空千古,香魂倚一亭。
波涵三島綠,柳鎖六橋青;
寂寞棲禪寺,金剛何處聽?
新會人何絳有詩《朝雲墓》
試上山頭奠桂漿,  
朝雲艷骨有餘香。
宋朝陵墓俱零落,
嫁得才人勝帝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