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今新會地, 新石器時代已有百越人聚居, 戰國時為百越地,秦、漢屬南海郡。三國吳黃武元年(222),官府以今司前鎮河村鄉附近為治所置平夷縣,這是新會地設立行政區劃的開始。晉恭帝元熙二年(420)置新會郡,新會之名自此始。隋開皇十年(590)撤新會郡置新會縣。隋唐間置岡州,歷經廢興,貞觀十三年(639年)重置岡州後移治於今會城。新會境域最廣時為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面積約8419平方公里。此後近1600年間,先後劃地置(歸)香山(今中山)、順德、恩平、新寧(今台山)、開平、鶴山、斗門、江門等。
清末,新會境內開始修築新寧鐵路。民國時又修築新鶴、江佛等多條公路交匯在縣城東北10千米的江門鎮,新會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江門鎮取代。1925年11月26日,江門正式脫離新會獨立成市,直到1931年2月26日才復歸新會管轄。
1951年1月12日,江門重新設市。1977年9月22日,外海公社及荷塘公社的潮連島劃歸江門市,結束新會縣域包圍江門市的歷史。1984年3月,全縣撤公社建區。1986年11月24日,全縣20個區全部撤區建鎮。
1992年撤縣設市。2000年,新會市轄18個鎮: 會城鎮、 大澤鎮、七堡鎮、 司前鎮、牛灣鎮、羅坑鎮、 小岡鎮、雙水鎮、崖西鎮、崖南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鰲鎮、荷塘鎮、棠下鎮、杜阮鎮。2002年6月22日,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新會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2005年,撤銷會城鎮,設立會城街道辦事處,作為新會區政府的派出機關。會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會城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9個居委會和29個村委會,總面積140.6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65170人。
1996年,新會市面積1641.6平方千米,人口84.7萬人。轄18個鎮:會城鎮、大澤鎮、七堡鎮、司前鎮、牛灣鎮、羅坑鎮、小岡鎮、雙水鎮、崖西鎮、崖南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睦洲鎮、大鰲鎮、荷塘鎮、棠下鎮、杜阮鎮。市政府駐會城鎮。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56號):(1)撤銷縣級新會市,設立江門市新會區。新會區轄原縣級新會市的會城鎮、大澤鎮、司前鎮、沙堆鎮、古井鎮、三江鎮、崖門鎮、雙水鎮、羅坑鎮、大鰲鎮、睦洲鎮。區人民政府駐會城鎮。(2)原縣級新會市的棠下鎮、荷塘鎮、杜阮鎮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管轄。
2003年,新會區轄會城、大澤、司前、沙堆、古井、三江 崖門、雙水、羅坑、大敖、睦洲11個鎮。
2005年,撤銷會城鎮,設立會城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關。會城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會城鎮的行政區域範圍,共有13個居委會和29個村委會,總面積140.66平方千米,戶籍人口265170人。會城街道辦事處駐原會城鎮政府駐地(廣東省民政廳2005年2月22日粵民區[2005]13號批覆)(江門市人民政府2005年3月3日江府函[2005]16號批覆)(新會區人民政府2005年4月25日新府函[2005]11號批覆)。
2009年末,新會區面積1387平方千米,轄會城1個街道和大澤、司前、沙堆、古井、三江、崖門、雙水、羅坑、大敖、睦洲10個鎮,共有32個居委會、189個行政村。區政府駐會城街道同慶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