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氏原羚和藏原羚

普氏原羚和藏原羚

普氏原羚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體形比黃羊稍小,體長大約為110厘米左右,肩高約50厘米,體重約15千克。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色,並略帶儲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臀斑為白色。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角長約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

普氏原羚又叫灘原羚、灘黃羊等,體形比黃羊稍小,體長大約為110厘米左右,肩高約50厘米,體重約15千克。尾巴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黃色,並略帶儲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內側均為白色,臀斑為白色。冬季毛色較淺,略呈棕黃色或乳白色。角長約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壯,近角尖處顯著內彎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對鉤曲,這點與朝內後方彎曲的黃羊角不同。

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分布於青海、內蒙古西部、新疆東南部、甘肅北部、寧夏等地。棲息在比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帶,一般海拔高度在3400米以下,從不到達更高的山巒,也不到純戈壁地帶活動,所以被稱為“灘黃羊”。它有季節性水平遷移現象,集群活動,冬季成群向南遷移,到植被較豐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復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動迅速而敏捷,疾馳如飛。雖然嗅覺較差,但視覺和聽覺卻很發達,所以十分機警,能夠在大範圍內活動覓食、飲水,也能逃避敵害。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莖、葉為食,冬季則啃食乾草莖和枯葉,忍耐乾旱的能力較強。

普氏原羚的發情交配期是12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雌鬥爭不算激烈。產仔期間群體暫時解散,雄獸結成小的群體或者單獨活動,雌獸則單獨到山凹的高草叢或灌本叢等較為僻靜的地方分娩,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

普氏原羚是我國特產動物,皮毛及肉品質均佳,但數量極為極少,應該對它進行深入的科學考察,摸清種群分布與資源數量,為制定保護管理方案,規劃自然保護區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嚴禁獵殺。

藏原羚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黃羊和西藏原羚等,體形比普氏原羚瘦小,體長84—96厘米,體重11—16千克,耳朵狹而尖小,四肢纖細,蹄子窄小。體毛為灰褐色,腹部為白色,在陽光的強烈照射下,遠看其色接近沙土黃色,因而有“西藏黃羊”之稱。僅雄獸具有細而較長的鐮刀狀角,雙角自額部幾乎平行向上升起,然後稍微向後彎曲,與普氏原羚的角截然不同。角尖比較光滑,基部至三分之二處有明顯而完整的環狀橫棱。雄獸臀部都有純白色的大塊斑,周圍被銹棕色環包。尾巴很短,幾乎隱匿在毛中。

藏原羚在國外分布於印度北部和錫金等地,在我國主要分布於青藏高原及四川西北部和甘肅南部。它是典型的高原動物,棲息的海拔高度在3000—5100米之間,範圍廣泛,各種草原環境中幾乎都可以生存,但一般多見於高寒草甸和乾草原地帶,在高原荒漠和半荒漠景觀中數量較少。特別喜歡草本植物生長較茂盛和水源充足的地方,但活動範圍不十分固定,經常到處遊蕩。營群居的生活,但在不同季節會結成不同大小的群體。通常冬春季的群體較大,常常是數十頭,有時形成上百頭的大群;夏秋季節則結成幾頭到十幾頭的小群,也有單獨活動的個體。它的嗅覺不算靈敏,但聽覺和視覺極好,性情機警,遇到天敵後會迅速地逃遁,到一定距離後停下回頭凝望,然後再繼續奔逃,或者在原地休息、進食。食物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為主。它的奔跑速度極快,在高原上行動敏捷,疾走如飛,奔跑的時候兩耳向後倒下,短尾翹起,雪白的臀部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就象是掛著一面鏡子,所以俗稱為“鏡面羊”。

藏原羚的發情期為12月至翌年1月。雄獸之間的爭偶現象不激烈,僅僅是互相驅趕,被趕走的雄獸在交配期後仍然返回到群體中。雌獸的懷孕期為6個月,大約在7—8月生產,每胎產1仔,偶爾為2仔。幼仔2—3天后就能隨雌獸奔跑。

從前藏原羚幾乎是青藏高原隨處可見的有蹄類動物,但由於墾荒、採礦等人為因素的干擾,以及濫捕濫獵現象的日趨嚴重,它的數量已經急劇下降,分布區域也在迅速縮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