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長環境
在風景如畫的旅遊勝地晉祠東部,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生產基地,清代許榮用“晉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聯、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滿目江鄉田”的詩句來描繪晉祠稻田生產的盛大景象。
晉祠大米顆粒飽滿,色澤晶瑩,性軟而韌,連蒸數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來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爛"之說,因而,人們把晉祠大米與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為華北名產,晉祠由此而享有“北國江南”之美譽。
晉祠大米之所以有優良的品性,完全得益於其自然生長環境。晉祠大米生長過程由晉水灌溉,而晉水由地下岩溶排泄而出,已有二百萬年的歷史,並保持著恆溫17度的特性,含有明礬、鉀等多種礦物質;晉祠大米的生長地表土有深厚的黑土,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蓄水性強,且PH值為鹼性。因此,晉祠大米性微寒,呈弱鹼性,也符合人體體液呈鹼性的需要;此外,晉祠位於東經112°30′、北緯37°42′,屬於四季分明的大陸性氣候,充足的日照、適宜的季風,都為水稻的開花、授粉、抽穗,提供了生長條件。
歷史文化
晉祠大米栽培歷史悠久,西漢即有大面積種植。隋開皇六年(公元568年),"引晉水灌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宋嘉佑年間,稻田澆灌面積曾達到了萬餘畝。現全區種植面積26370畝,總產量13002噸。
作為晉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申報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品牌走過20世紀80年代的輝煌後,千年名米——晉祠大米產量日減,幾近絕跡。從2006年起,一群晉源人抱著復興這個千年品牌的理想,在千畝農田試種晉祠大米,第一年便試種成功,年總產量達到100萬斤以上,經農業部門檢測,其品質“已恢復至30年前的標準”。
2009年6月10日,從晉祠無公害大米示範區建設研討會上傳來訊息,作為晉祠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晉祠大米開始申報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品牌。與此同時,區、市乃至省相關政府部門,都把晉祠大米的做大做強,列入了議事日程。
市場之路
在5個種植晉祠大米的村里,如今已經形成6個合作社,採取統一經營模式,先是把農民的土地流轉到合作社,再統一耕作、統一種植、統一銷售。按理說,聯合會產生規模效益,降低生產成本,應該擁有更強大的盈利能力。然而,晉祠大米的市場之路並不順利。一畝水稻產1000斤,能生產700斤大米,按照每市斤6-7元的價格計算,市場售價可以達到4000元左右,而種植成本高達1800元一畝,土地流轉費用是按照全村人頭算的,折合到土地上,每一畝超過1500元。如果再加上加工包裝成本、行銷成本,收支剛剛持平。
一方面高品質、高成本需要高價格,一方面品牌影響不足、市場渠道缺失導致低價仿冒嚴重。晉祠大米總量並不多,現在大規模的市場推廣還未開始,然而一些不知來源的假冒晉祠大米已經開始在太原市多個菜市場叫賣,價格低至兩塊多錢一斤。最後,銷售不掉的優質大米只好積壓。
品牌文化
幾近滅絕
晉祠難老泉水是晉祠大米生產的“溫床”,從1960年開始,晉祠泉水大量用於工業生產,當年流域糧食即減產91萬斤,到70年代後期晉水流量進一步減少,晉祠稻農只能用地下井水和汾河灌渠水澆灌水稻,至1993年4月30日難老泉斷流,晉祠自然泉涌難以再現,晉祠大米也遭到了沉重打擊,品牌形象日漸暗淡,不復昔日輝煌。據據太原市農業局進行的一項統計顯示,2006年底,晉祠水稻種植面積僅剩餘4320畝,總產182萬公斤,較1990年分別下降8000畝和481.7萬公斤。
綠色轉型
泉水斷流只能提取污染水,米質改變使晉祠大米賣不出好價錢,稻田的持續減少使千年貢米瀕臨滅絕,對晉祠水稻加以規劃、保護已刻不容緩。隨著《山西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太原市農業資源綜合管理條例》、《太原市晉祠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太原市晉祠保護條例》相繼頒布實施,農業發展環境逐步改善,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資源型重化工城市綠色轉型,大力倡導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從而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新太原可持續發展建設理念,為保護晉祠水稻提供了依據和轉機。社會各界已充分意識到晉祠水稻生產中所面臨的困境,開始著手調研。晉源區政府、區質監、區農業等相關部門開始致力於重塑“晉祠大米”品牌,民營資本也涉足恢復晉祠水稻生產。
技術出台
2008年1月底,新出台的“晉祠水稻生產技術規程”將正式實施。為保證晉祠大米的品質,該標準在傳統種植方法的基礎上,對種植晉祠水稻的大氣環境質量、土壤和水質、品種選擇等栽培過程、病蟲害的防治,以及收割、晾曬、運輸、貯藏、加工都進行了詳細規定,目的就是立足晉源生態旅遊、歷史文化旅遊實際,喚起當地農民民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對保護晉祠水稻的責任意識,規範晉祠水稻生產種植的規範化操作與管理。標準的頒布,對晉祠大米品牌形象將起到積極作用,品牌核心在於產品的質量,沒有好的生產技術標準就無法有高品質的產品,該標準在生產環節中的套用,將確保“晉祠大米”質地優良、口感獨特、無污染、無公害的生產品質,有助於晉祠大米品牌形象在市場上重新樹立,力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保護性複種
從2010年開始,晉源區開始保護性複種晉祠大米,到2015年已經複種2600多畝。晉源區如今已經有北大寺、南大寺、赤橋、東莊、王郭5個村複種晉祠大米,恢復晉祠大米不僅是為了保護這一優良的糧食品種,也是為了保護當地的農耕文化,更是為了保護好這種可以摸得著、看得見、嘗得香的晉源文化載體。
盤點山西省特產
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黃河以東,自古被稱為“表里山河”。山西的土特產繁多,較為著名的有杏花村汾酒、竹葉青酒、老陳醋、清徐葡萄、平遙牛肉、晉祠大米、沁州黃小米、恆山黃芪、長治黨參、柳林紅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