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大米心心藕瓜瓜,元宵蛋蛋女娃娃。”
所謂晉祠四寶,其實就是指晉祠一帶的四種名優特產。
相關特產
“大米心心”即指大米,這是晉祠一帶的特產,也是我國北方諸省公認的一種優良米種。晉祠一帶溝渠縱橫,碧水清流,素有“北國江南”之稱。這裡的農村據說從漢代開始便播種稻穀,因其晉水水質優良,含有多種有益的礦物質,又加之晉祠一帶土壤肥沃,所產的稻穀顆粒碩大,碾出的大米微褐發亮、營養豐富,用其做出的米飯既香又有筋道,因此歷朝歷代,晉祠的大米一直是做為貢品來進獻皇室的。直到清代初期,某位皇帝聽說晉祠大米是用娘娘屁股下流出的泉水灌溉出來的,覺得吃起來不雅,才下旨停止納貢。不過據當地的老人們歷代所傳,當時所進貢的大米並非出自晉祠鎮,而是晉祠周圍的“三營”。昔日晉祠一帶曾流傳著一首民謠:“晉祠大米數三營,三營又數小站營。”這“三營”指的就是當今的小站營、五府營和東莊營,而其中小站營的大米尤為突出,所以當年進貢大米大多出自小站營,不足部分才由五府營和東莊營加以補充。另據當地的老人講,昔日的“三營米”顆粒碩大,透明發亮,筋道很足,如果做成熟飯後,當日吃不完,可將其晾在陰涼處,等晾乾後米粒又能恢復原狀,可以加水再蒸,這樣反覆連蒸七次均不變形變味。只可惜這種稻穀產量太低,一畝地只能收百斤左右。隨著時代的推移,人口的增加,這種低產的品種便被漸漸地淘汰出局。直到解放初期,“三營”地區仍有少量的種植。筆者也曾嘗過幾次,的確名不虛傳,真可謂是晉祠大米的精華了。現在晉祠一帶所種的稻穀均為改良後的新品種,雖然不像昔日“三營米”那樣富有筋道,但產量極高,由於晉祠一帶水土豐厚,所產的晉祠新米仍然保持著顆粒碩大、微褐發亮、好吃易藏的優點,仍然是我國北方地區的優良品種。
“藕瓜瓜”即指蓮藕,俗稱蓮菜。晉祠一帶的蓮藕種植年代雖說無法考證,但據筆者判斷,最晚也應在宋代。宋代著名文學家范仲淹曾到過晉祠,寫有一首《題晉祠》的詩,其中有兩句為“千家灌禾稻,滿目紅香田”(另有“江南田”之說)據晉祠附近的農作物種植情況來看,詩中的“紅香田”很可能就是指荷花盛開的藕塘,既然能夠達到“滿目”的境界,可見當時種植的面積已經相當可觀了。另據晉祠一帶的民間傳說所云,晉祠的蓮藕原是廟內的一個和尚從南方引種的,先是在廟裡的荷塘試種,後來發現長出的新藕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效果,於是便在晉祠附近大加推廣了。又據史書記載,晉祠廟裡的唐叔虞祠和聖母殿等,大多創建於宋代天聖年間,既然有廟就有和尚,因此“和尚種藕”的民間傳說也就有它的可信之處了。至於當時種藕的情況,大多集中在晉祠附近的南大寺和北大寺村,只是缺乏具體的歷史記載。到了清代,太原著名書記法家楊二西曾寫有一首《大寺荷風》的詩,詩中云:“……未入蓮花國,先聞水面香……蓮村千頃色,真作萬荷莊。”這就是詩人對晉祠南、北大寺種藕狀況的真實描寫。而後人所說的《晉祠四寶》中的“藕瓜瓜”,正是南、北大寺兩村的產品。據說這裡出產的大寺蓮藕莖直粗大,切開後絲長尺余,芳香撲鼻,製成的冷盤可放七八日,其色香味不變。因此山西各地的商家逢年過節都要到晉祠來採購蓮藕,並將其銷往本省及河北、內蒙等地。
“元宵蛋蛋”即元宵的愛稱。晉祠一帶不僅盛產大米,也盛產優質的糯米,其中尤以東莊營村的糯米為最佳。據說該村生產的糯米麵粘性極高,又有筋道,用它做出的元宵放在鍋里越煮越大,越煮越香。昔日的晉祠元宵大多採用的都是東莊營的糯米麵,因此做出的元宵便味高一籌。另外,關於晉祠元宵的內餡,大多採用當地出產的核桃仁、蓮子粉、玫瑰醬、芝麻等,與紅糖精心配製而成。其餡制好後,又採用晉祠泉水浸濕微泡,然後放在篩子中的糯米麵中翻滾,直到做成元宵。據說這樣做出的元宵營養價值極高,吃起來既香又甜,餘味無窮。因此晉祠、晉源兩地的商家,每到元宵佳節之前,都要趕做許多元宵以備太原、榆次、太谷、祁縣等地的商家前來採購,使之久負盛名、長盛不衰。
“女娃娃”即指女孩,意思是說晉祠一帶的女孩長得漂亮。關於這一點,筆者也有同感。昔日山西流傳著一首歌謠:“三晉女孩數三源,渾源晉源和沁源。”歌中的“三源”指的都是三條河水的源頭,即渾水之源、晉水之源和沁水之源。而其中的晉水之源就是出自晉祠。雖說晉祠一帶從古到今不曾出過像楊玉環、貂蟬之類的大美人,但此地的女孩整體水平還是相當高的。由於晉祠一帶水質優良,土壤養人,氣候適宜,所以農家所生的女孩面色紅潤白淨,身材苗條細長。這可能就是將其列入四寶之一的主要原因。另外據筆者多年考證,還有一個原因藏在其中,這就是流傳在晉祠一帶的《柳氏坐瓮》的故事。故事中的柳氏女,面對婆婆的百般虐待,忍辱負重;而在大水即將淹沒村寨之時,捨身坐瓮,營救村民,以至將自己化為水母娘娘。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人們便將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柳氏女與晉祠的女孩連在一起,從而賦予晉祠女孩以高尚的品質,這也恐怕就是將其列入晉祠四寶的又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