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蹟
晉祠鎮具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歷史,是山西政治、經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歷代名人輩出,是世界"王氏"的發源地、"張氏"和“唐氏”的祖祠,有世界王氏尋根謁祖勝地--子喬祠。
晉祠作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旅遊資源得天獨厚。有久負盛名的國家級旅遊勝地晉祠;有納五個多世紀石刻精華的天龍山勝跡;有被稱為"國寶"的元代道教石窟群龍山石窟。此外還有位於王郭景區內被稱為九九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的虞弘墓,有極具挖掘與開發價值的柳下跖插旗石、藏兵洞、跑馬坪、明秀寺、婁睿墓、仙居寺、白雲廟、黑龍洞、花塔寺、豫讓橋、楊二酉讀書閣、大寺荷花等。天龍山森林公園、懸瓮山、龍山植被完好、山巒疊翠、松柏蔥鬱,有各種野生動物197種,植物213種。
晉祠號稱"荷花世界稻花鄉",有"北國魚米鄉"之稱。晉祠大米、大寺紅蓮、王郭名韭久負盛名,是太原最大的鮮蛋供應基地,雞存欄穩定在40萬隻以上。平川有肥沃的耕地,山區有豐富的資源,地表水與地下水儲量豐富,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富水區。2002年10月獲得"山西省環境優美鄉鎮稱號"
全國環境優美鄉鎮
國家環境保護局公布了“2006年度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名單,我省的晉祠鎮和晉城市巴公鎮榜上有名。當選的181個鄉鎮,多為江蘇、浙江等東部地區鄉鎮。晉祠鎮的獲選,標誌著通過完成痛苦的經濟轉型,該鎮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晉祠鎮因地處聞名中外的晉祠風景區而得名。改革開放之初,晉祠鎮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但同時卻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致使景區內煙霧繚繞、污水橫流。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晉祠鎮依法取締了轄區內小焦化、小耐火、小水泥、小石灰、小煤窯,關停不達標的造紙廠,炸毀24根大煙囪及10個私開礦口,清理了70餘萬噸的煤堆,經過壯士斷腕式的經濟結構調整,使空氣品質有所好轉。
2003年開始,太原市投資1300萬元建成集中供熱熱源廠,使該鎮兩萬多居民告別了小鍋爐,成功地建成了1平方公里無燃煤煙控制區。同年,又投資3000萬元完成了晉祠大循環水工程。晉祠鎮投資323萬元,修建了護河堤和南沙河、北沙河公路,建成五處攔河壩、兩處跨河大橋,從根本上改變了小流域的環境,並建成了垃圾中轉站,實現了垃圾不落地管理。
該鎮還委託 清華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山西財經大學等高校專家學者,先後完成了《晉祠發展十年規劃(2001――2010)》《山西太原晉祠――天龍山風景區規劃》《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環境規劃》。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晉祠鎮先後實施了“農業生態工程”“觀光農業工程”“新鎮 引建設工程”等一系列工程。在山區退耕還林1560畝,沿邊山的七個村建成乾果林3600畝,農田林網化建設完成17100畝,初步建成汾河防護林帶、晉祠複線路林帶和邊山經濟林帶。對景區污染造成的蟠龍松黃葉、死枝現象,晉祠鎮組織專家進行會診,制定了蟠龍松保護方案,強制拆除了周圍的10家飯店、30餘個攤點,使蟠龍松再現生機。
地區特色
晉祠鎮的得名,是因為鎮內有祭祀西周唐叔虞的祠堂——晉祠。說起晉祠,這個現為國家AAAA級的風景名勝區,很多人對此地都是如雷貫耳。到晉祠鎮,多數遊人都想親眼目睹晉祠這處風景秀麗的藝術殿堂。
晉祠祠廟是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唯一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世界建築、園林、雕刻藝術中公元7世紀至12世紀間極為輝煌壯美,璀璨絢爛的篇章。
徜游晉祠的每一處,必看的景點有聖母殿、魚沼飛梁、獻殿。祠內周柏、難老泉、宋塑侍女像被譽為“晉祠三絕。”魚沼飛梁是現代立交橋的前身,在我國橋樑建築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聖母殿、獻殿,體現晉祠的大氣,恢弘。聖母殿是晉祠的正殿,高坐在神龕之上的神祇是聖母,唐叔虞的母親,也是炎帝之後,姜子牙之女。誰也不知道到底是為什麼母親取代了兒子的位置,總之,晉祠里,唐叔虞已經退而求其次,甘心當作配角了。
遊人對晉祠幾乎有一致的共識,認為它是中國古代建築組群的寶庫之一;是中國僅存的唯一唐宋園林;是宗祠建築與造園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晉祠碑刻是一部涵蓋豐富的“石史”。
晉祠現存有800年以上的建築4座、塑像42尊、碑刻135塊、鑄造藝術品8尊;600年至800年、300年至600年的建築也有多處。在一處文化遺產中保存有如此眾多的文物精品,實屬罕見,其唯一性與珍貴性都是別處無可比擬的。 由東向西,祠門、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樓、獻殿、魚沼飛梁、聖母殿排列在東西主軸線上,最後以歡喜嶺上望川亭為終點。南部台駘廟、公輸子祠、王瓊祠、三聖祠、同樂亭、白鶴亭、勝瀛樓、晉溪書院。北部苗裔堂、朝陽洞、呂祖閣、三台閣、待風軒、靜怡園、唐叔虞祠、昊天神祠、鈞天樂台、東嶽廟、文昌宮、五雲亭等環周布置。這些建築或依山或傍水,樓、堂、閣、亭、台、橋、榭間沿渠形成了一幅幅美麗的圖景,給莊嚴肅穆的祠廟增添了幾分靈氣與動感。聖母殿是晉祠的主殿,建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崇寧元年(1102)重修。殿依山而築,恰在晉水源頭之上,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面闊七間,進深六間的,單槽,四周圍廊,即宋《營造法式》記載“副階周匝”做法。形成一個寬闊的前廊,其構架做(作)了特殊處理,將下檐前廊當中三間的四道梁加長到深二間,梁尾交於殿身單槽縫的內柱上,使殿身前檐當中三間四柱不落地而立於上述樑上,並把殿身正面的門窗檻牆後移到內柱之間,形成深兩間的前廊,格外寬敞。殿內部分,深三間上架通梁,空間完整高敞。殿前八根廊柱上各纏繞木質盤龍一條,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是現存宋代此種做法的孤例。大殿斗栱六鋪作,単栱拱出三跳,柱頭雙抄單下昂,補間單抄出重昂,並施異形拱。下檐斗和上檐補間昂嘴,長大而平出,舒展而豪放。斗栱彩畫與《營造法式》卷三十四,五彩遍裝極相似,雖屬後世重裝,當是古法。展頂筒板瓦覆蓋,黃綠色琉璃剪邊,琉璃脊飾雖為明代更換,但形狀色澤精緻,整座殿宇莊重富麗,此殿是現存宋代建築中唯一用單槽副階周匝的建築,柱身側腳,生起顯著,屋頂及檐口曲線圓和,表現了典型的北宋建築風格,可視為宋式殿堂建築代表作。
魚沼飛梁在聖母殿與獻殿之間,其淵源可追溯到南北朝。現存飛梁系北宋時與聖母殿同建。沼中三十四根八角石柱,復盆式蓮花雕飾柱礎,柱頭普柏枋相交,上置櫨斗,施十字栱承托梁枋,四向連到沿岸,結成十字形板橋。東西寬闊,連線獻殿和聖母殿,南北下斜如翼,與聖母殿脊的角相呼應,大有振翅欲飛之勢。其形製作獨特,偶見於古畫之中,而現存實物僅此一例。洵屬可貴。
飛梁前的獻殿,是陳設祭品之所,琉璃花脊,明間前後設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檻牆上裝直欞柵欄,施五鋪作斗栱,單抄單下昂,補間一朵,上部梁架四椽袱前後檐通梁,上施駝峰托腳承平梁,其上設侏儒柱和大叉手,構法合理,堅固耐久。殿內敞朗,四翼舒展,外觀酷似涼亭,整體結構古樸輕巧而穩定。
晉祠合周禮、儒學及佛、道文化為一體,使晉祠的精神內涵包容最廣、聯想極多,在國家社稷與黎民百姓之間架起一座十字橋樑,給後人留下許多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
非常值得稱道的是,晉祠時至今日,園內除個別建築進行修繕和維修、鐵人因風雨微有侵蝕、有些碑刻局部微有風化剝蝕、水量逐年下降外,大部分園內的文物和自然景觀,基本上還保持原來的規模和風貌,是中國古典園林中保存較好、較為完整的(唐宋)古典園林。
晉祠鎮位於太原市西南23公里處,屬晉源區管轄。這裡還有國家森林公園天龍山、懸瓮山等自然景區,以及有以種植蓮藕、水稻為主要農產品的荷花世界稻花香平川。
由於這裡山清水秀風景宜人,太汾公路、晉祠複線公路、太原環城高速公路又貫穿其中,交通十分便利。特別是座落在晉祠公園旁的晉祠國賓館,黨和國家領導人來山西均下榻於此,這是其他鄉鎮不可與晉祠鎮比擬的又一道靚麗風景線。
旅遊相關
晉祠博物館
位於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祠鎮,依託著名風景名勝晉祠園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隸屬於太原市文物局。1952年成立山西晉祠古蹟保養所,1990年更為現名。晉祠創建年代不詳,最早見於《水經注》,是為紀念晉國諸侯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又名唐叔虞祠。晉祠以古建築、雕塑、名泉、古木著稱於世,祠內風景秀麗,建築宏偉,殿宇林立,有近百座殿、堂、樓、閣、亭、台、橋、榭點綴于山光水色之間,古木蔥鬱,詩情畫意。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祠博物館總占地面積101538平方米,建築面積25000餘平方米,開闢有傅山紀念館、董壽平美術館、晉溪書院、翰香館等。
晉祠博物館庫房面積1000平方米,館藏文物5000餘件,包括陶瓷器、青銅器、木器、竹器、玉器、刺繡、書畫、碑刻、古籍善本等。珍貴文物1600件,其中戰國青銅器、唐華嚴經石幢、元青花刻花蓋罐、山西地方名人如傅山、趙鐵山、祁雋藻等之書畫作品以及近現代摺扇等是該館的主要藏品。博物館內設辦公室、保管部、治安部、群工部及董壽平美術館、傅山紀念館等共12個部門。來舉辦的大型展覽有“中日書法展覽”、“董壽平美術作品展”、“晉陽文物精品展”、“清代帝後文化生活展”、“翰墨迎春——山西近代書畫名家作品展”等。1997年9月19日——1997年12月20日,應日本國文字文化研究所邀請,晉祠博物館提供展品50件/套在日本大阪、滋賀等地舉辦了“傅山書畫展”。該館相繼出版了《晉祠碑碣》、《華嚴經石刻》、《太原文物》、《翰香館法書》、《中國晉祠》、《晉祠之銘並序》、《晉祠(宋代)彩塑》等圖書資料。1995年被省委、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