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布朗耳蕨別名:貫眾、耳蕨貫眾
漢語拼音:bu lang er jue
英文名:Herb of Braun's Holly Fer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stichum braunii(Spenn.) Fee[Aspidium braunii Spenn.]
形態特徵
植株高30-50cm。根莖短而直立,與葉柄基部、葉軸密被棕色、狹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4-8cm,禾稈色;葉片堅革質,倒披針形,長25-40cm,寬10-15cm,下部漸縮狹,兩面被纖維狀鱗片,二回羽狀;羽片18-25對,平展,披針形,中部的較大,長5-7cm,寬2-3cm,一回羽裂;小羽片近對生,鐮狀長圓形,基部上側1片大,其餘向上各片漸小,鈍頭有芒刺狀小尖,邊緣有芒刺,基部不對稱,上緣截形與羽軸平行,下緣楔形下延成羽軸翅;中部以下羽片逐漸縮短,最下1對長約2cm;葉脈羽狀,側脈分叉達葉邊。孢子囊群圓形,著生於小脈先端,每小羽片有2-4對;囊群蓋棕色,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上側全緣,或少數大型個體具鋸齒甚至淺裂,具短或較長的芒,耳狀凸呈弧形,不明顯,下側具芒,羽片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具缺刻或羽裂狀;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5-7對,二歧分叉,明顯。葉薄草質,兩面密生淡棕色長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淡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狀披針形和寬達4.5毫米,先端尾狀或長漸尖,邊緣近全緣;羽軸具狹翅,腹面有縱溝,背面生淡棕色線形鱗片。孢子囊群圓形,大,每小羽片(1-)3-6對,主脈兩側各1行,靠近主脈,生於小脈末端,或有時為近脈端生;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全緣。地理分布
產黑龍江(尚志)、吉林(凌江、小興安嶺)、遼寧(長白山、寬甸、桓仁)、河北(東陵、興隆)、山西(翼城、寧武)、陝西(秦嶺)、甘肅南部、新疆(和靜)、安徽(黃山)、河南西部、湖北西北部、四川(盆地西側、北側)、西藏(米林)。生林下及林緣蔭處或半蔭處,海拔1000-3400米。日本、朝鮮、歐洲、俄羅斯西伯利亞、美國夏威夷及北美洲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歐洲高加索山區。本種廣泛分布於北半球的溫帶地區,是後生耳蕨組中分布最廣的種。我國除雲南、貴州及沿海各省區外,大部分省區都有分布。藥用價值
【功效】清熱解毒;止血;殺蟲【科屬分類】鱗毛蕨科
【主治】流感;乙腦;痄腮;鼻衄;崩漏;蟯蟲病;頭瘡白禿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400-2000m的林下陰濕處。
【歸經】肺;脾經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挖出後除去葉柄及鬚根,洗淨,鮮用或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功效分類】清熱解毒藥
【性味】微苦;涼 【藥材基源】為鱗毛蕨科植物布朗耳蕨的根莖。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研末,3g。外用:適量,研末調搽。
【選方】治熱毒發疹:布朗耳蕨配升麻荊芥防風煎湯服
鱗毛蕨科植物(一)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