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種中文名:岩生耳蕨
種拉丁名:PolystichumrupicolaChingexW.M.Chu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命名來源:[ActaBot.Yunn.增刊5:51.f.31.1992]
中國植物志:5(2):141
為鱗毛蕨科耳蕨屬下的一個種。
產地分布
產雲南西北部(貢山、麗江)。生海拔1500-2800米的山地陰處石灰岩隙。模式標本采自貢山獨龍江河谷。緬甸北部可能也有。形態特徵
葉簇生;葉柄禾稈色,上面有溝槽,長3-8厘米,直徑1毫米以下,基部以上至葉軸疏被披針形至狹長披針形的暗棕色鱗片,混生少數較小的暗棕色卵形、盾狀貼生的薄膜質鱗片,鱗片邊緣均有或長或短的疏齒;葉片近線狀披針形,頂端深羽裂長漸尖,有時淺羽裂短漸尖,中部較寬,基部略縮狹,長15-25厘米,中部寬2-3厘米,一回羽狀;羽片15-20對,大多有寬的間距,略向上斜展或近平展,略有短柄,矩圓形,頂端圓截形,中部的長1-2厘米,中部寬4-7毫米,基部的長8-11毫米,寬4-6毫米,頂端急尖,具向上彎的短尖頭,兩側不對稱,上側基部耳狀凸起呈低矮三角形或近半圓形、頂端有1短尖頭或有具短尖頭的1-3個淺齒的耳狀,基部以上近平截,邊緣有4-6個或深或淺、鈍頭或具短刺頭的鋸齒,下側的下部平截,全緣,上部呈急向上彎的弧形,邊緣有3-4個鈍頭或有短刺頭的淺鋸齒,有時為波狀淺圓齒,近葉片頂部的羽片及頂部的裂片極斜向上,及和葉軸平行,頂端常向葉軸彎鉤,下側近半圓形;葉脈羽狀,上面不明顯,下面略可見,側脈幾達邊緣,在羽片主脈上側的自下而上羽狀、二叉狀至單一,下側的單一或二叉狀。葉厚紙質或薄革質,乾後淺棕綠色或灰綠色,上面色較深;葉軸禾稈色,上面有溝槽;羽片上面光滑,下面疏被淺棕色、卵形、貼生的薄膜質細小鱗片。孢子囊群小,生於較短的小脈頂端,接近羽片邊緣,在主脈上側的自基部向上1-4(-6)個,下側的僅生於有齒的上部,1-3個;圓盾形的囊群蓋深棕色,近全緣,易脫落。
生長習性
生海拔1500-2800米的山地陰處石灰岩隙。鱗毛蕨科植物(一)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