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簡介

種中文名:卵鱗耳蕨
種拉丁名:Polystichumovato-paleaceum(Kodama)Kurata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耳蕨屬
屬拉丁名:Polystichum
中國植物志:5(2):099
形態特徵

植株高48-67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密生線形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9-25厘米,基部直徑3-4毫米,黃棕色,腹面有縱溝,密生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形和卵狀披針形,棕色,密生,長達11毫米,寬達9毫米,先端尾狀,邊緣具密集細齒;葉片橢圓形或橢狀披針形,長42-49厘米,中部寬18-20厘米,先端漸尖,能育,向基部逐漸變狹,下部不育,二回羽狀;羽片23-26對,互生或近對生,平伸,具短柄,披針形,先端漸尖或略呈尾狀,向基部下側逐漸縮短,基部不對稱,中部羽片長9-12厘米,寬1.8-2.2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15-20對,互生,具短柄,矩圓形,長0.9-1.3厘米,寬4-6毫米,先端急尖,具銳尖頭,基部楔形下延,上側全緣略呈波狀,具弧形耳狀凸,下側具短芒,羽片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具深缺刻;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5-7對,二歧分叉,明顯。葉草質,兩面密生長纖毛狀小鱗片;葉軸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棕色線形、披針形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卵形和卵狀披針形,密生,指向側方或不定向,長達7毫米,寬達4.5毫米,先端急尖呈尾狀,邊緣具密集小齒;羽軸具翅,腹面有縱溝,背面密生淡棕色線形、鑽形鱗片。孢子囊群圓形,每小羽片(1-)4-6對,主脈兩側各1行,靠近主脈,生於小脈末端;囊群蓋圓形,盾狀,邊緣全緣。染色體2n=164。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日本和朝鮮。
生長習性
生林下,海拔600-1200米。
模式標本
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相似物種
本種葉軸密生卵形和卵狀披針形鱗片,與P.retroso-paleaceum(Kodama)Tagawa接近,但葉軸鱗片先端指向側方或不定向。
鱗毛蕨科植物(一)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