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種中文名:二尖耳蕨
種拉丁名:Polystichum biaristatum (Bl.) Moore
科中文名:鱗毛蕨科
科拉丁名:Dryopteridaceae
屬中文名:耳蕨屬
屬拉丁名:Polystichum
國內分布:產台灣(台中、南投、高雄、嘉義)。
國外分布: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也有分布。
中國植物志:5(2):056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1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密被線形棕色鱗片。葉簇生;葉柄長50-58厘米,基部直徑約6毫米,禾稈色,腹面有縱溝,被線形、披針形棕色和較大鱗片,大鱗片在葉柄下部密生,卵狀披針形,二色,中間黑棕色邊緣棕色,有光澤,長達21毫米,寬達8毫米,頂端尾狀,邊緣近全緣;葉片長57-61厘米,中部寬27-29厘米,三角狀矩圓形,頂端急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羽片8-12對,互生,上彎,具短柄,披針形,頂端尾狀漸尖,能育,向基部不變狹,長12-14厘米,寬2.5-2.8厘米,一回羽狀;小羽片14-18對,互生,具短柄,矩圓形,長1.5-2(-3)厘米,寬0.6-0.8厘米,頂端急尖,基部楔形,上側具三角形耳狀凸,邊緣具淺鈍鋸齒,羽片基部上側一片最大;小羽片具羽狀脈,側脈5-8對,二歧分叉,明顯。葉革質,腹面近光滑,背面疏被披針形小鱗片;葉軸和羽軸密被深棕色、線形和鑽形鱗片,鑽形鱗片的邊緣流蘇狀。孢子囊群深棕色,每小羽片6-8對,在主脈兩側各一行,生於小脈末端,囊群著生處的小羽片表面明顯下凹;囊群蓋圓形,褐色,膜質,邊緣全緣。
生境分布
產台灣(台中、南投、高雄、嘉義)。生林下濕地,海拔1300-1600米。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新加坡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印度尼西亞的爪哇。
其他
據記載,我國西南、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泰國、緬甸、越南等都有該種分布。作者認為該種可能只分布在東南亞及我國台灣。而C.B.Clarke(1880),R.H.Beddome(1883),P.N.MehraandS.S.Bir(1964),K.K.Dhir(1980),S.P.KhullarandS.S.Gupta(1980),T.Nakaike(1982)等關於該種在喜馬拉雅地區的分布,以及C.Christensen(1931),M.L.Tardieu-BlotandC.Christensen(1940)關於該種在緬甸、我國雲南和越南、寮國、高棉的分布都可能是由於錯誤鑑定或其他原因而錯誤報導。比如,C.Christensen(1931)就認為該種葉頂長芽苞,這顯然是錯誤的。R.H.Beddome也曾把一葉頂長芽苞的標本鑑定為該種。
本種葉片頂端急尖,葉軸鱗片線形和鑽形,深棕色,羽片間距大,小羽片較長,齒裂,小鱗片為披針形。
鱗毛蕨科植物(一)
有14屬,約1000種,世界廣布。除 Phanerophlebia Presl 屬產南美洲熱帶外,舊大陸有13個屬。中國13個屬均產,450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