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骨科約46屬500種,絕大部分為熱帶、亞熱帶典型的附生植物,中國約有22屬150多種。其中典型代表是水龍骨屬植物。
基本信息
中文名:扇蕨
拉丁名: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Bak.)Christ
中文科名:水龍骨科、扇蕨屬
拉丁科名:Polypodiaceae
保護級別:3
分布:貴州、四川、雲南
現狀:漸危種。分布於我國西南地區亞熱帶山地林下,隨著森林的砍伐,生境的改變,分布區日益縮減。
海拔下限(米):2000
海拔上限(米):2700
科屬簡介
扇蕨屬 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薄囊蕨綱,水龍骨科。真蕨亞門的蕨類植物門中最占優勢,數量最多的一個亞門。具明顯的根、莖、葉和複雜的維管系統的分化,單葉或1至多回羽狀複葉,具柄,植物體各部通常具有鱗片和各種毛被等保護器官;孢子囊往往聚生成各種形狀的孢子囊群,著生於葉片下面的邊緣或緣內的葉脈上。孢子囊絕大多數具薄的囊壁,並有釋放孢子的結構-─環帶。孢子兩面型或四面型,表面有複雜的紋飾。約1萬種,廣布世界,以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最多。大多數陸生或附生,少數水生或沼澤生。中國有2000多種,是世界上蕨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薄囊蕨綱(Leptosporangiopsida)孢子囊為薄囊型,包括囊柄均由一個細胞發育而來。孢子囊壁僅一層細胞,有各式環帶。孢子同形或異型。本綱通常分水龍骨目(Polypodiales)、苹目(Marsileales)、槐葉萍目(Salviniales)等三目。水龍骨目(Polypodiales)大多數為陸生植物,稀水生。孢子囊聚生成各式孢子囊群。孢子同形。約有47科近萬種,占蕨類植物物種總數的90%以上。
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陸生或附生蕨類植物。根狀莖橫走,被闊鱗片。網狀中柱。葉同型或二型;葉柄與根狀莖有關節相連;單葉,全緣或羽狀半裂至一回羽狀分裂;網狀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或有時布滿葉背,無囊群蓋;孢子囊梨形或球狀梨形;孢子兩面形。染色體:X=7,12,13,23,25,26,35,37。50屬,600種,主要分布於熱帶。中國有27屬,150種,分布全國各地。已知藥用的18屬,86種。
如:星蕨、線蕨、鹿角蕨、扇蕨、斛蕨、石蕨、盾蕨、骨碎補、二叉鹿角蕨、崖姜、崖花柳、石韋、喜馬拉雅節肢蕨、曲邊線蕨、骨牌蕨、抱石蓮、金雞腳、大葉骨牌草、蟹爪葉盾蕨、截基盾蕨、連珠蕨、江南星蕨、抱樹蓮、細葉鐵皇冠 等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達75厘米;根狀莖粗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棕色,卵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細齒,覆瓦狀排列。葉遠生,柄長30-45厘米,無毛,基部關節不明顯;葉片扇形,鳥足狀分裂,裂片披針形,全緣,中央的長10-30厘米,寬2.5-3厘米,兩側的向外漸縮短;葉紙質,綠色,上面光滑,下面疏生棕色小鱗片,葉脈網狀,主脈隆起,細脈連續成六角形網眼,並有分枝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或長圓形,生於裂片下部緊靠主脈。
分布與習性
地理分布分布於四川西部至西南部蘆山、九龍、木里、甘洛、越西、西昌、米易及南部古藺,雲南西北部麗江、大理、中部昆明、彌勒、易門、雙柏、富民、武定、尋甸、曲靖、大姚、北部永仁、東北部昭通及東南部屏邊,貴州西南部冊亨、興義、興仁、盤縣。多生於海拔2000-2700米山地林下及溝谷石灰岩地段。
生活習性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扇蕨分布區受西南季風影響,氣候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濕季節交替明顯,年平均溫15℃左右,1月平均溫約8℃,7月平均溫約20℃,年降水量1000毫米左右,晝夜以及晴雨天之間溫差較大,一般相差10-15℃。土壤多為石灰岩風化形成的褐紅壤,有較厚的腐殖質層。扇蕨喜陰耐濕,生於常綠闊葉林及針闊混交林下或溝谷地在段。孢子秋冬季成熟。
保護價值與措施
保護價值:扇蕨是中國特產的珍奇蕨類植物之一,在蕨類植物分類研究方面有學術價值,早已引起世界蕨類學者的注意。扇蕨根莖可入藥。
保護措施:在扇蕨較集中的地帶,應建立扇蕨保護點,由林業部門負責保護,嚴禁肛挖作藥和砍伐上層林木。
繁殖方法
用根狀狀莖或孢子繁殖。孢子成熟時,採收有孢子囊的葉片,散播於蔭濕處的腐殖質土面,切忌蓋土,在春季即可萌發成原葉體,慢慢生長成有根、莖、葉和孢子囊的植物體.切割野生植株的根莖,亦可分植。
扇蕨孢子囊具垂直的環帶,高度發達的裂口帶,通常具32個孢子,孢子兩面型,極面觀橢圓形。水龍骨科是薄囊蕨植物中最進化和最近代的代表類群。
栽培管理
盆栽宜用淺盆栽植,可用園土、腐葉土按1:2混合。日常澆水只要保持盆土濕潤即可,夏季高溫乾燥,可適量噴灑清水,以增加空氣濕度。施肥每2個月一次。盆栽應放置在漫射陽光充足處。冬季夜溫8~IO℃,即能保持葉片翠綠越冬。扇蕨的組織培養方法
扇蕨的組織培養方法,其特徵在於取扇蕨孢子、原葉體、叢芽,孢子或原葉體或叢芽浸水21h,然後用50ppmGA3處理2分鐘,再經0.1%HgCl2滅菌30分鐘,用無菌水沖洗掉消毒劑殘留物,吸乾孢子表面水分,接種於1-1/8MS培養基上,糖濃度0-5%,pH5.8-6,每瓶接種孢子量為0.5毫克以下,接種後分別放置在24h黑暗和光照條件下,照光時間為14h/d,光強為1500lx;孢子體分化階段光強增為3000lx;原葉體增殖培養基同上,糖濃度為3%;孢子體分化最適培養基為1/6MS,糖濃度增為4-5%;誘導叢芽採用1/2-1/6MS培養基,不加或加IAA0.2mg·L-1(單位下同)或BA0.5,糖濃度為3-5%;壯苗培養基為1/2MS+KT0.2+IBA0.5,糖濃度為3%;培養室溫度為25±2℃。
景觀用途
扇蕨葉形奇特,很富觀賞性。可植於風景區的溝邊林下增添野趣,也可盆栽擺設於客廳、書房,極富情趣。
醫藥用途
扇蕨 ,《貴州民間藥物》
異名:搜山虎。
來源:為水龍骨科植物扇蕨的根莖或全株。
採集:全年可采。
性味:性寒,味辛酸澀。
功用主治:消飽脹,療風濕。
選方:①治飽脹:搜山虎根二至三錢。煎水服。
②治風濕腳氣:搜山虎全草、狼雞葉各二至三兩,煎水洗腳。
相似物種
一、銀蕨—紐西蘭國花:銀蕨,學名cyatheadealbata。銀蕨也叫寬蕨pongafern,它新生出的嫩蕾呈彎曲狀,毛利人稱之為初露(Koru),銀蕨因此也就成為一種國家標誌。這種蕨類多為野生,可見於紐西蘭境內的雨林地區。二、連珠蕨:多年生大型附生蕨類,常附生於大樹樹幹上。根莖短,密被長而細的狹條狀淡紅棕色鱗片,鱗片邊緣有纖毛。葉長50~60cm或更長,無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邊緣全緣且增厚,頂部可育,羽片縊縮幾呈小珠狀。在中國僅分布於台灣省。菲律賓也有分布。
三、金星蕨 Parathelypterislanduliera 金星蕨科的1種。分布於中國長江以南;朝鮮、日本及中南半島。根狀莖細長橫走,植株遍體密生灰白色針狀毛,葉片二回羽狀深裂,羽片披針形,基部的不縮短,下面除短針毛外滿布橙色球形腺體。孢子囊群生裂片的側脈近頂處,被有灰白色剛毛的圓腎形囊群蓋。
金星蕨科是薄囊蕨綱中世界廣泛分布的大科之一。最早作為廣義的鱗毛蕨屬(Dryopteris)成員。1936年中國蕨類學家秦仁昌第一次在研究鱗毛蕨屬過程中,將金星蕨屬和少數和它相近的屬分出來,並於1940年建立金星蕨科。但這個科內的屬的劃分意見不一。
四、莢果蕨,學名:Matteucciastruthiopteris(L.)Todaro,別名:黃瓜香 野雞膀子
科:球子蕨科屬:球子蕨屬
球子蕨科莢果蕨屬,為大中型陸生蕨。植株高達1m左右。根狀莖直立,連同葉柄基部密被針形鱗片。葉簇生,典型的二型葉;不育葉矩圓倒披針形,二回深羽裂;孢子葉從葉叢中間長出,有粗硬而較長的柄,挺立,長度為不育葉的一半,羽片莢果狀,孢子葉1O月份成熟。此時為最佳觀賞時期。
五、書帶蕨:多年生附生或石生草本。根莖短而橫走,密被鱗片;鱗片狹披針形,黑褐色;鬚根細密。葉叢生,無柄或幾無柄;葉片線形,長30~40厘米,寬3~8毫米,先端漸尖,基部長漸狹,全緣,革質,中脈在葉上面凹下為狹溝,在下面稍隆起,葉緣稍反卷。孢子囊群線形,深陷葉肉中,沿葉邊緣以里的溝內著生,溝的內沿隆起,子囊群內有隔絲存在。
生於陰暗處岩石上或附生大樹上。分布華東、華南、西南等地。
七、玉龍蕨(yulongjue)中國特有種,分布於雲南西北部維西、德欽、香格里拉和玉龍縣等地;西藏和四川亦產。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1、 《中國雲南蕨類植物》 焦瑜,李承森 主編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6年08月
2、《雲南植物志》(第二十一卷·蕨類植物)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編著 科學出版社 2005年01月
3、 《中國珍稀植物》 賀善安 主編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年01月
4、中華園林網:http://www.yuanlin365.com/yuanyi/65960.shtml
5、園林人網:http://www.yuanliner.com/picture/type.php?typeid=25
蕨類植物百科(二)
蕨類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類,是高等植物中比較低級的一門,也是最原始的維管植物。大都為草本,少數為木本。 |
瓦韋蕨亞科植物
葉為單葉,光滑或疏被小鱗片;葉脈網狀,網眼內通常具有分叉的內藏小脈;孢子囊群圓形或線形,具盾狀隔絲。我國現有9屬 |
中國蕨類植物重要的瀕危及稀有種
蕨 | 又稱蕨菜。蕨類植物門,真蕨亞門,蕨科(又鳳尾蕨科)。 | |
科 | 分類 | 拉丁學名 |
鹵蕨科 | 尖葉鹵蕨 | Acrostichum speciosum |
鐵線蕨科 | 馮氏鐵線蕨 | Adiantum fengianum |
荷葉錢線蕨 | Adiantum reniforme var.sinense | |
蒼山鐵線蕨 | Adiantum sinicum | |
觀音座蓮科 | 法斗觀音座蓮 | Angiopteris sparsisora |
二回原始觀音座蓮 | Archangiopteris bipinnata | |
原始觀音座蓮 | Archangiopteris henryi | |
三叉蕨科 | 軸脈蕨 | Ctenitopsis sagenioides |
沙皮蕨 | Hemigramma decurrens | |
海南節毛蕨 | Lastreopsis hainanensis | |
烏毛蕨科 | 蘇鐵蕨 | Brainea insignis |
假桫欏 | Diploblechnum fraseri | |
陰地蕨科 | 下延陰地蕨 | Botrychium decurrens |
燕尾蕨科 | 天星蕨 | Christensenia assamica |
桫欏科 | 大羽桫欏 | Alsophila contaminans |
蘭嶼筆筒樹 | Alsophila fenicis | |
南洋沙欏 | Alsophila loheri | |
桫欏 | Alsophila spinulosa | |
海南白桫欏 | Sphaeropteris hainanensis | |
筆筒樹 | Sphaeropteris lepifera | |
骨碎補科 | 台灣骨碎補 | Dauallia stenolepis |
雙扇蕨科 | 灰背雙扇蕨 | Dipteris conjugata |
槲蕨科 | 硬葉槲蕨 | Drynaria rigidula |
頂育蕨 | Photinopteris speciosa | |
崖姜蕨 | Pseudodrynaria coronans | |
鱗毛蕨科 | 草質複葉耳蕨 | Arachniodes hasseltii |
單葉貫眾 | Cyrtomium hemionitis | |
低頭貫眾 | Cyrtomium nephrolepioides | |
彎羽鱗毛蕨 | Dryopteris cyclopeltiformis | |
合囊蕨科 | 合囊蕨 | Marattia pelucida |
苹科 | 埃及苹 | Marsilea aegyptica |
條蕨科 | 海南條蕨 | Oleandra hainanensis |
瓶兒小草科 | 帶狀瓶兒小草 | Ophioderma pendulum |
狹葉瓶兒小草 | Ophioglossum thermale | |
瘤足蕨科 | 峨嵋瘤足蕨 | Plagiogyria assurgens |
鹿角蕨科 | 鹿角蕨 | Platycerium wallichii |
睫毛蕨科 | 睫毛蕨 | Pleurosoriopsis makinoi |
水龍骨科 | 尖嘴蕨 | Belvisia annanensis |
戟蕨 | Christioprteris tricuspis | |
抱樹蓮 | Drymoglossum piloselloides | |
棱脈蕨 | Schellolepis subauriculata | |
心形菜蕨 | Leptochilus cordatus | |
帶瓦韋 | Lepisorus loriformis | |
扇蕨 | Neocheiropteris palmatopedata | |
多羽瘤蕨 | Phymatosorus longissima | |
三指假瘤蕨 | Phymatopteris triloba | |
歐亞水龍骨 | Polypodium vulgare | |
戟葉石韋 | Pyrrosia hastata | |
黃腺羽蕨 | Pleocnemia winitii | |
雲南牙蕨 | Pteridrys cnemidaria | |
多變叉蕨 | Tectaria variabilis | |
鐵角蕨科 | 細辛蕨 | Boniniella cardiophylla |
蒼山蕨 | Ceterachopsis dalhousiae | |
藥蕨 | Ceterach officinarum | |
澤瀉蕨 | Hemionitis arifolia | |
狹葉巢蕨 | Neottopteris phyllitidis | |
對開蕨 | Phyllitis japonica | |
水鱉蕨 | Sinephopteris delavayi | |
蹄蓋蕨科 | 光葉蕨 | Cystoathyrium chinense |
實蕨科 | 中華刺蕨 | Egenolfia sinensis |
東京鱗毛蕨 | Dryopteris tokyoensis | |
黔蕨 | Phanerophlebiopsis tsiangiana | |
角狀耳蕨 | Polystichum alcicorne | |
玉龍蕨 | Sorolepidium glaciale | |
禾葉蕨科 | 荷包蕨 | Calymmodon cuculatum |
紅毛禾葉蕨 | Grammitis hirtella | |
穴子蕨 | Prosaptia urceolaris | |
革舌蕨 | Scleroglossum pusillum | |
雨蕨科 | 雨蕨 | 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 |
七指蕨科 | 七指蕨 | 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 |
裸子蕨科 | 薄葉翠蕨 | Anogramma leptophylla |
心基風丫蕨 | Coniogramme petelotii | |
膜蕨科 | 菲律賓厚葉蕨 | Cephalomanes laciniatum |
厚邊蕨 | Crepidopteris humilis | |
皺翅厚壁蕨 | Meringium acanthoides | |
大球桿毛蕨 | Nesopteris grandis | |
球桿毛蕨 | Nesopteris thysanostoma | |
水韭科 | 高寒水韭 | Isoetes hypsophila |
寬葉水韭 | Isoetes japonica | |
中華水韭 | Isoetes sinensis | |
台灣水韭 | Isoetes taiwanensis | |
藤蕨科 | 網藤蕨 | Lomagramma grossoserrata |
藤蕨 | Lomariopsis spectabilis | |
松葉蕨科 | 松葉蕨 | Psilotum nudum |
風尾蕨科 | 單葉風尾蕨 | Pteris subsimplex |
三色風尾蕨 | Pteris tricolor | |
三叉風尾蕨 | Pteris tripartita | |
蕨科 | 曲軸蕨 | Paesia taiwanensis |
莎草蕨科 | 莎草蕨 | Schizaea digitata |
中國蕨科 | 金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chrysophylla |
毛葉粉背蕨 | Aleuritopteris squamosa | |
疏羽碎米蕨 | Cheilanthes belangeri | |
高山珠蕨 | Cryptogramma brunoniana | |
戟葉黑心蕨 | Doryopteris ludens | |
中國蕨 | Sinopteris albofusca | |
小葉中國蕨 | 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 |
光葉藤蕨科 | 海南光葉藤蕨 | Stenochlaena hainanensis |
光葉藤蕨 | Stenochlaena palustris | |
金星蕨科 | 毛脈蕨 | Trichoneuron microlepioides |
南平毛蕨 | Cyclosorus nanpingensis | |
岩蕨科 | 滇蕨 | Cheilanthopsis indusiosa |